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满平:客观看待高、低碳产业,促产业结构均衡发展

全文3441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刘满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尽管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安全重要性日益提高,但在气候变化已成为现实危机的前提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是保持和提升国家长期竞争力的需要。对我国而言,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在低碳发展理念、顶层设计、制度规则、碳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地也纷纷出台了“双碳”指导意见或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双碳”工作。纵观各地实践情况,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和长期目标任务,“双碳”工作推进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需要全方位考虑碳减排和

“双碳”带来的影响

(一)需要全社会一致行动才能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是整个社会的目标,不是某个行业或个体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所有主体一致行动才能实现。目前在我国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最大,其中以煤电为主的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四成左右。毫无疑问,推进碳减排、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但不能因此将碳减排仅聚焦于能源领域,将整个社会的碳减排简单等同于能源领域的碳减排,忽视了其他部门,例如交通、建筑、农业等部门或领域的碳减排。

(二)需要更多地从经济角度考虑“双碳”政策带来的影响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在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模式、企业经营战略等都需要随之调整,所以“双碳”本质上是经济系统的变革。由于在“双碳”推进过程中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消除能源贫困、实现公平可及,还要保护生态环境,所以需要从多方面、多目标、多角度考虑“双碳”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或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作为一项经济政策,还需要考虑其成本、收益、风险等,不能仅从能源、环保或者气候等单一领域衡量其得失或利弊。例如,得益于政策推动,当前我国电动车发展迅速,减少成品油的消费,利好能源低碳转型,但跳出能源行业看,由于燃油车所消费的成品油价格里还包含了各种附加费用以及税费,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消费税,高达26.81%,此外还有增值税、城市建设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税以及地方教育附加税等,各项税费和附加费用占比高达48.05%。这部分税费很多是用在城市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上。未来电动车大规模替代燃油车,就需要考虑如何弥补相对应的成品油税费减少。

二、客观看待低碳和高碳产业,

注重产业结构均衡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为尽快实现碳达峰,减少后续碳中和压力,一些地区忽视经济部门内部不同产业的多样性和关联性,简化地将产业分成高碳和低碳产业,将高碳含量、高耗能行业简单的等同于高碳排放行业,片面强调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削减高碳产业,从之前“GDP至上”变为“低碳至上”,形成过分强调低碳转型的政策,产生“低碳压倒一切”的误导。

事实上,“高碳产业”“低碳产业”只是产业本身的属性,都是国民经济体系必要组成部分,高碳行业更是以高碳含量原材料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不能仅从碳排放程度这个产业特性来区分,并决定是否支持或重点发展某一产业,这样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失衡。

考虑到当前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近30%,且以钢铁、化工等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重工业为主,如果过分追求低碳,出台有关政策时对高碳行业、高耗能行业实施“一刀切”限制,这不仅会破坏我国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削弱制造业竞争力,进入“脱实向虚”的误区;也不利于在日益激烈的大国博弈、全球产业链生态重构的趋势下,我国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另一方面,还会导致低碳产业盲目发展,引发多重风险:一是容易形成低碳产业无序竞争,即使寻找到合乎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创新路径,也可能因无序竞争导致利润空间被过度压缩,不利于做强产业;二是众多企业和资金投入某一特定低碳产业,可能重蹈“尚未成熟发展就已经产能过剩”的覆辙;三是大量资金投入低碳产业,相应地会减少高耗能行业低碳改造资金投入,增大其破产和退出风险,而且低碳产业更容易受资本炒作导致产业虚拟化,破坏产业正常发展态势,金融风险不断累积。

三、客观理性看待低碳能源科技的作用,

不可急于求成

虽然低碳能源技术和创新对碳减排、能效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支撑,国家也出台了支持低碳能源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方案。但要看到,基于低碳能源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双碳”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低碳能源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且技术进步还有可能陷入“杰文斯悖论”困境——通过提升能源效率节约的能源有可能会被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产出效应等产生的新需求抵消,即产生所谓的能源回弹效应。

此外,从历史经验看,低碳能源科技的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存在诸多障碍:

(一)低碳能源技术规模尚小、效率低、投入大、风险高,其发展和突破存在不确定性。国际能源署曾评估认为,为实现碳中和,到2070年有35%的减排量所依靠的技术目前仍处于原型或示范阶段,有40%的技术尚未被开发出来,汽车运输、海洋和航空运输、冶金、水泥生产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突破性减排技术均不成熟,不确定性较大。

(二)低碳能源技术的大规模商业运用和普及所需时间长。当前一些企业、科研机构虽提出低碳、零碳、固碳、负碳技术等创新方向和小范围的试验。但小规模试验应用与大规模商业化运用存在很大差别,一项新的低碳技术从理论概念提出到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运营,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

(三)低碳能源技术的商业应用不仅要做到技术上可行,还要做到经济上可行。如果缺乏对经济合理性、民生承受力的综合考量,缺乏基于成本收益分析,低碳能源技术就会面临用不起的情况。以燃油汽车碳排放为例,虽然可以采取某种技术进行收集和利用,但如果其成本高昂则会令生产者和消费者难以承受,且在捕集利用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能源,再加上技术设施等全过程的碳排放,综合核算碳排放与获得的碳吸纳能力成本收益需更好评估。

四、要注意推进政策的综合性、多样性,

避免单兵突进

“双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依赖任何单一驱动因素实现,需要多维因素并行驱动,综合施策;既包括生产端或供给侧的转型也包括需求侧的转变。所以在推进过程中要讲究政策的综合性、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避免能源供应结构相对单一、驱动因素单一、推进环节单一,并保持碳减排与降低其他污染物排放协同推进。

(一)保持能源供应结构多元化。由于风、光、水等低碳能源自身产业特性,即使到了碳中和阶段,也不可能实现全部电气化、能源全部由低碳能源供给,传统化石能源被完全替代。单纯依靠某一特定低碳能源,也很难保障电力的持续稳定供应。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来说,更需要发挥传统化石能源与低碳能源、不同低碳能源的优势,实现多能互补,才能避免能源短缺。

(二)采取多种方式驱动社会低碳转型。尽管各国低碳转型路径大相径庭,但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却是相似的,主要存在政府政策、技术创新、市场改革、主体行为等四类因素。与前两次低碳转型相比,本轮低碳转型政策推动影响大,但它无法长期作为核心动力,要想作用持续,就必须依赖其他因素并行驱动,且各驱动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不能单兵突进,目前尤其需推动电力市场改革和碳定价机制改革。

(三)避免推进环节单一。单纯从生产领域推进“双碳”,大多数碳减排政策都是针对工业部门的末端治理;忽视需求侧的碳减排管理,缺乏从消费领域倒逼低碳转型的诱导机制。当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引导低碳转型:低碳消费观念不强,“碳额度”约束力度不大。大多数消费品如家电、建材等,以及中间投资品如原材料等,没有对产品碳排放程度进行识别,使得人们难以准确进行低碳消费。如果消费领域没有形成低碳消费偏好机制,生产者需要迎合消费者的高碳消费偏好,也会影响生产者低碳转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协同推进碳减排与降低其他污染物排放。由于同根同源同过程,一般情况下,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其他常规污染物排放,两者存在一致性。但在某些碳减排路径下,碳排放与其他污染物排放存在替代关系,即碳减排可能会增加其他污染排放。例如,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可起到碳减排的作用,但是电池制造和退役过程中却会增加其他污染;风电、光伏设备在退役过程中也会带来重金属污染。因此,应充分认识到碳减排与其他污染排放的关联性,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同推进。

编辑 黄燕华 

审核 冯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单位意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产业园区的碳中和之路
碳达峰、碳中和学习书单在这了!
企业碳中和转型要行动快、应对准
​刘满平: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12条政策建议
“碳中和”与ESG投资系列报告
零碳产业园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载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