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下) 杨锡垒

我读《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下)

杨锡垒

 

四、道《弟子规》译文之短长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

本书收录的《弟子规》,编者把它划分为五个部分,并逐句写了译文。这样做,对读者的阅读理解有极大的帮助。我读译文,总体印象不错,但总有“美中不足”的感觉。今不揣浅陋,谈谈我的看法。

先说译得好的:

1、原句:谏不入,说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父母不听,要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还不听,就要哭着劝说。即便父母生气,抽打自己,也应毫无怨言。

分析:①原文中的通假字“说”通“悦”译为“等父母高兴时”很准确。②对原文有增补,“挞”之前加了“即便父母生气”一语,这样的增补既入情入理,又使译文更加圆通。

2、原文:待奴婢,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译文:对待婢女仆人,贵在自己德行要正直,但也要仁慈宽厚。

分析:译文之中有省略,省了对“虽贵端”的翻译,若在“但字句”前加上“虽然贵在自己德行正直”一句,就不简洁了,所以说这里省得好。

3、原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译文:只知道埋头学习儒家经典,不知在实践中去身体力行,这样只会滋生浮华之风,成为夸夸其谈的人。

分析:①对前两个短语的翻译顺序作了颠倒,为的是与后边的“但力行,不学文”的译文形成对应。②“成何人?”直译就应是“成什么人了呢?”,而这里译为“成为夸夸其谈的人”,我以为这样译承接上文更紧,而且语意还推进了一步,所以说译得好。

4、原文:凡出言,信为先,作与妄,奚可焉?

译文:但凡说话,首先要讲信用,欺谝和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

分析:原文中的“奚可焉”本应译为“怎么可以呢?”,但此处接反问句显得突兀,译者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都是不可以的”,就平稳顺畅一些。

5、原文: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译文:尖酸刻薄的话,肮脏下流的话,粗俗的市侩习气,都切不可沾染、模仿。

分析:原文中的“切戒之”应译为“一定要戒除掉”,而译者把它译为“都切不可沾染、模仿”,我以为这样译与前面的叙述更对应。

再说译得不那么好的:

1、原文: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译文:说长道短,只要与己无关,不要去管。

分析:我以为译者把“彼说长,此说短”译为“说长道短”,是作了不该省的省略,我觉得这几句译为“(无论)那个说长,这个道短,只要与己无关,(就)不要去管。”比较恰当。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气更顺畅。

2、原文: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译文:看到别人做坏事,就要自我反省,假如发现自己也有同样的错误就改正,假如没有,就要提高警惕,以防犯同样的错误。

分析:我以为把“无则警”译为“假如没有,就要提高警惕”,不如译为“假如没有,也要警诫自己”更好一些,因为这样译,与下文“以防犯同样错误”衔接得更紧。

以上均为一己之见,未必确当,请读者诸君斟酌。

 

五、与《增广贤文》译者切磋

《增广贤文》是一本训示类启蒙读物,全书采用格言警句的形式,阐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既充满智慧,又具有警示作用。收录在本书中的《增广贤文》,编者逐段逐句地写了“译文”,我读这些译文,总体感觉不错。仔细斟酌,仍觉有许多值得切磋之处。按原书顺序条陈如下:

1、原句: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译文:喧闹的地方有钱可赚,清幽的地方好栖身。

分析:我认为“闹里有钱”译为“喧闹的地方有钱可赚”不太好,而译为“喧闹的地方尽是有钱人在闹”更准确。

2、原文: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译文:长江后浪推涌着前浪,世上新人正赶超着旧人。

分析:将“赶”译作“赶超”,我是完全赞成的。只是这样译,我以为还不全面,因为“赶旧人”还有“一辈替换一辈”的意思,意即“年轻的一代出来了,老辈人就要下世了。”民间不是有这样一句俏皮话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推推到沙滩上”,被推到沙滩的“前浪”不就消失了吗?这正印证了我上边所说的“老辈下世”。

3、原文: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译文:最早到的人就能当上皇帝,而后到的人就只能做臣子了。

分析:这样译毫无疑问是准确的,问题是人们平时对这个原句的运用,含义要比“当皇帝、做臣子”宽泛得多,它的意思是“先到者就能得到许多主动权或优势,后到者就不能(臣要听命于君)”。我这样说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译才更全面。我印象中全书的译文不全是“直译”,有些地方也有“补充说明的文字”,那么此处是不是也该有呢?

4、原文: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译文:要像瓶子那样不随便开口,像守城御敌一样严格要求自己。

分析:我觉得这一句应这样译:“要像瓶颈那样紧住自己的口,像守城御敌一样防住别人的恶意攻击。”我译为“像瓶颈那样”,强调的是“话到嘴边留一线”。后边那一句,我不同意译者“严格要求自己”的译法,因为“防意如城”说的是“要像高垒起城墙一样来防止别人的攻击”,而不是“严格要求自己”。

6、原文: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终不如。

译文:自家的篱笆茅舍别具一番风光,就是道观寺院也不及它。

分析:译者的理解是:“道观寺院的风光是很好的,但比不上自家竹篱茅舍的风光别具一格”。我不赞成这种理解。我以为这两句比较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生活的内涵。它的意思是:“自家的竹篱茅舍中,上有老,下有小,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比寺院道观里单调、孤寂的生活要强多了”。我们的理解要扣住“终不如”的“终”字,意思是说“竹篱茅舍的风光尽管一般,但终究比寺院道观要强”,突出市井生活优于做僧做道。

7、原句:会说说都是,不会说说无礼。

译文:会说话的人讲的话都是有礼貌的,不会说话的人讲的话都是没有礼貌的。

分析:我不赞成译者的这种译法。我认为应该译为:“会说话的人讲的话往往头头是道,很会占理;不会说话的人讲话往往没有礼貌,因而不被人接受。”我之所以要这样译,是因为我认为“会说说都是”的“是”字,当“对”或“正确”讲,所以我将这个“是”译为“头头是道,很会占理”。

8、原文: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译文:该失去的东西,终究要失去,再三挽留也没有用。

分析:我认为这样译不准确。应该译为:“该离去时,终究要离去,再三挽留也没有用。”我和译者的分歧就在对“去”字的理解,译者理解为“失去”,我理解为“离去”,我以为“离去”与下句的“挽留”更加对应。

9、原文: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译文:假如答应了给人某样东西,即便有其他人用千金来换,也不能后悔。

分析:我以为“也不能后悔”这个说法不妥,而译为“也不能变更自己先前的许诺”比较准确。

10、原文: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译文:长官廉洁,下属的小官吏就会境况贫寒。神仙灵验,庙里的小职员就会大获收益。

分析:我以为后一句译得还不夠明确,我主张译为:“庙里的小职员就会因为享受香客的丰腴供奉而养得肥肥胖胖。”

11、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作为一个人,却不讲诚信,即使有别的德行和才能,也是不可以的。

分析:我认为后面一句译为:“那就不知道他哪方面可以了”更好。因为承接上句之意,是说作为一个人,诚信是第一位的,连诚信都不讲的人,哪方面还会好呢?所以我那样译。我觉得比拐着弯地说“即使有别的德行和才能”要强。

12、原文:一人道虚,千人传实。

译文:一个人说了个虚假的情况,通过上千人的反复散播后就变为真实的。

分析:这个译文我不敢说不对,而我对这两句却有另外的理解,我的译文是:“一桩事情,一个人说出来,很可能是虚的,别人不信;如果一千个人都这样说,那就可信了。”

对书中的十二处译文,我谈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说出了自己不同的译文。当然这些仅是一己之见,未为妥当,提出来,与本书译者和广大读者共同切磋。

我还想说另外一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就如《增广贤文》这样充满“金石良言”的著作,也会有一些“不合时宜”(不敢说是“糟粕”)的内容,举些例子吧:

1、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3、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4、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5、万事皆已定,浮生空自忙。

6、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这些讲“时、命、运”的句子,都带有很浓的“唯心主义”色彩。再如“万般皆下品”的说法,很显然否定了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这些都是时代留下的印迹,反映出某种历史局限,我们不可苛求。我们应该努力吸取书中的精华,古为今用,为我们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古藉中吸取更多的营养。

 

六、《幼学琼林》之瑕

《幼学琼林》是我国古代蒙学中影响最大、编得最好的读物,它是一部典故知识词典类的著作。全书四卷,三十三节。涉及“天文地理、岁时年节、朝廷官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人事饮食、科第讼狱、鸟兽花木”等33个方面的知识与常识,内容极其丰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是无所不包,真可谓“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别的不说,仅书中涉及的、现在还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成语就有192个(那些不常见的和没有组成‘四字形式’的没算在内。)。文化含量之大,可见一斑。

我这里想议的是书中的一些“荒诞”记载,举几个例子吧,如“天文”一节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1、“郑公风一往一来;御史雨既沾既足。”

说的是“汉代打柴人郑弘得到仙人的帮助,早上进山晚上回来都吹顺风;唐代御史颜真卿在平原地方平反冤狱,久旱无雨的平原忽然下起大雨,使人畜庄稼都得到满足。”

2、“赤电绕枢而附宝孕;白虹贯日而荆轲歌。”

说的是“黄帝的母亲附宝看见红色电光围绕着北斗枢星,心有感触而怀孕生下黄帝;战国时勇士荆轲前往秦国行刺秦王,临行时唱起激昂悲壮的歌,精诚感天,天空出现一道横贯太阳的白虹。”

再如“鸟兽”一节中有这样句子:

3、“猿献玉环,孙恪自峡山失妇;鹿随丹毂,郑弘从汉室封公。”

说的是“唐人孙恪带着妻子游峡山寺,他妻子献给寺院老和尚一只玉环后,变成一只猿猴跑进山林,老和尚说那玉环是他二十年前系在一只猿的脖子上的;汉人郑弘当太守时一次坐车外出,后面跟来两只鹿,属官黄图说这是郑弘将来要做到三公的兆头,后来果然应验。”

4、“羊舌氏虽为佳话;马头娘未是美谈。”

说的是“春秋人叔向的母亲把小偷放在他家的羊头埋起来,后来凭着还未烂掉的羊舌头作证明而免受小偷的牵连,叔向家于是改姓氏为‘羊舌’,这倒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上古时有人被匪徒虏去,他妻子说谁能救回丈夫就把女儿嫁给谁,他家的一匹马飞奔去把主人驮了回来,可主人不肯嫁女给马,还把马杀掉剥皮,那张马皮突然把他女儿卷走飞上树去变为蚕,所以蚕的别名叫‘马头娘’,这个故事就算不得美谈了。”

书中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篇幅所限,不再列举。

这些“神仙鬼怪、因果报应、天人感应”的奇事怪事,依我看来,应算作书中之瑕,因为这些内容会在蒙童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唯心主义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就信鬼信神,信因果报应。

这些记载应该说是荒诞的,我们知道,万事万物的规律古与今是相同的,那些现象不可能古有而今无。书中那些荒诞的内容,我想是人们对某些传言加以拔高、神化,在流传的过程中越传越神,以致完全违背了客观实际。编书的文人们为达“教化”之目的,就把这些浓缩为警句收到书中。如今我们指导少年儿童学习这些传统经典时,就要嘱咐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教会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瑕玼。      

这本由秦泉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共收集蒙学读物十本,除前文所论及的《三字经》、《百家姓》等六本外,还有《千字文》、《弟子职》、《龙文鞭影》、《声律启蒙》等四本。

《千字文》是一本识字教材;《声律启蒙》是一本教儿童学诗的启蒙读物;《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类似于现在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龙文鞭影》写的是“史上之名人雅事”,本书贯穿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人格光辉。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我用两篇文章对本著所收六本蒙学读物作了评说,仅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水平所限,缺点和谬误在所难免,望方家及各位文友赐郢斫。

 

201612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囊全集》各智部.总序|原文·译文
神似与忠诚
评《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
[转载]从《林纾的翻译》浅析钱钟书翻译理论
《红楼梦》中四字词语的英译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