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各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与客观标准

究竟什么年龄是青年人?什么年龄是中年人?什么年龄是老年人?目前,关于人生各阶段应该怎样划分,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客观的判断标准,基本上都属于模糊界限和主观标准。显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往往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立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划分的科学理论,对于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生命运动与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一、人生各阶段划分的若干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15-44岁的人群称为青年人,45到59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75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

心理学理论:婴儿前期是1岁到1岁半,婴儿后期是1岁半到3岁,幼儿期是3岁到6岁(幼儿园阶段),儿童期是6岁到12岁(小学阶段),青春期是12岁到18岁(初高中阶段),成年早期是18岁到25岁(大学研究生阶段),成年中期是25岁到50岁,成年后期是50岁以后。

生理学理论:所谓生理年龄就是指以个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生理功能以及反应这些状态和功能的生理指标确定的个体年龄,可分为四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岁~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后期(即老年人)。人生阶段可细分为:0~1岁为婴儿,2~5岁为幼年,6~9岁为童年,10~13岁为少年,14~17岁为青少年,18~24岁为青年,25~39为成年,40~50岁为中年,50~60岁为中老年,60~79岁为老年,80~90岁为高龄,90以上为长寿年龄。

孔子理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以10岁为周期。

中医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10岁为周期;一种是以7岁(女)和8岁(男)为周期。10岁时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已经稳定;20岁时血气开始强盛;30岁时五脏之气更稳定;40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强盛到了极点,随即开始衰落;50岁时肝气开始衰落;60岁时心开始衰落;70岁时脾气变得虚弱;80岁时肺气日渐衰落;90岁时肾气衰竭;100岁时五脏气血全都虚弱不堪。

二、价值分类与个体价值系统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类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即个体价值系统);人类的价值形式纷繁复杂,人类的生命过程就是各种价值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人生在不同阶段,其价值流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价值流量变化曲线呈现出不同的拐点。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人生各阶段进行划分,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为此,必须首先了解价值的基本分类以及个体价值系统的运行情况。

1、价值的基本分类

价值可分为两大类:过渡性与使用价值。其中,过渡性价值可分为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与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可分为消费性使用价值与生产性使用价值两类,而消费性使用价值可细分为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健康类价值、人尊自尊类价值,生产性使用价值可细分为个体性生产价值(包括工具价值、技术价值与科学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在这里注意:劳动价值属于一种过渡性价值。

价值分类图如下所示:

2、个体价值系统及其运行

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运行可分解为三种过程。

1、消费过程。消费过程可细分为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社会性消费过程。其中,食物类消费性价值经过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物化学能,温饱类消费性价值经过生理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安全健康类消费性价值经过个体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人尊自尊类消费性价值经过社会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

2、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个体性生产过程、社会性生产过程。其中,个体性生产价值经过个体性生产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社会性生产价值经过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

3、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对于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整合过程,它可细分为代谢性劳动过程、生理性劳动过程、个体性劳动过程、社会性劳动过程。其中,生物化学能通过代谢性劳动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生物潜能通过生理性劳动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劳动潜能通过个体性劳动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劳动价值通过社会性劳动过程转化为使用价值。

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运行图如下所示:

统一价值论全面揭示了各种不同价值(过渡性价值、消费性价值与生产性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数学关系,从而实现了各种不同价值以“生物化学能”为基准尺度的统一度量,且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这就为深入探索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流量及其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对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运行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大结论:

个体价值流量定律:人类的个体价值流量等于消费性价值流量与生产性价值流量之和。

社会生产总值定律:社会的年度生产总值等于所有社会成员的年度个体价值流量之和。

三、个体产出价值流量及其变化规律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价值的投入产出过程,也是不同价值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价值的投入产出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为此,首先研究价值的产出情况。现提出“个体产出价值流量”的概念。

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产出的价值量,就是个体产出价值流量,其度量单位是:焦耳/秒。

个体产出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从出生之日的0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青年与中年的交替时间(约40岁)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到死亡时降为0。

一般来说,儿童时期与少年时期,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主要表现在家务劳动方面;少年时期也会表现为有限的社会性劳动方面;初老时期与长老时期,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主要表现在家务劳动方面(如带孙子等);初老时期,产出价值流量也会表现为有限的社会性劳动方面。

个体产出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

四、个体回馈价值流量与个体回流价值流量

在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中,将有三种基本的流向:第一部分价值流量将会回流到个体价值系统之中;第二部分价值流量将会流入社会价值系统之中,一方面回馈社会在人生初期的“社会抚养”价值,另一方面回馈社会在人生末期的“社会赡养”价值,以维持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部价值流量将会流入家庭其他成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的个体价值系统之中,一方面回馈家庭其他成员在人生初期的“家庭抚养”价值,另一方面回馈家庭其他成员在人生末期的“家庭赡养”价值,以维持整个家庭价值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体回馈价值流量

个体回馈价值流量:在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中,用以回馈社会或家庭的那部分价值流量,就是个体回馈价值流量,其度量单位是:焦耳/秒。

个体回馈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个体回馈价值流量从青年时期始端的0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约40岁)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了中年时期的末端降为0。

个体回馈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二)个体回流价值流量

个体产出回流价值流量:在个体产出价值流量中,用以重新回流到个体价值系统之中的那部分价值流量,就是个体回流价值流量。

个体回流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个体回流价值流量从出生时的0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少年时期的末端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了青年时期的末端降为0;然后,又从中年时期始端的0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中年时期的末端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了长老时期的末端(即死亡)降为0。

个体回流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黄色区域)如下图所示:

五、个体投入价值流量及其变化规律

在研究价值产出情况之后,必须研究价值的投入情况。现提出“个体投入价值流量”的概念。

个体投入价值流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投入的价值量,就是个体投入价值流量,其度量单位是:焦耳/秒。

个体投入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个体投入价值流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到了儿童时期与少年时期的交替时间达到第一个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了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降为0值;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到了初老时期与长老时期的交替时间达到第二个最大值;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直到死亡时降为0值。

个体投入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

六、系统交互价值流量及其变化规律

个体价值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价值系统,它一方面必须与家庭内部其他成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保持开放状态,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其他成员保持开放状态,以进行价值流量方面的相互支持和互补余缺。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必须通过“社会抚养”的方式接受社会的价值投入,通过“家庭抚养”的方式接受家庭的价值投入,以建立与完善个体价值系统;在人生的衰退阶段,必须通过“社会赡养”的方式接受社会的价值投入,通过“家庭赡养”的方式接受家庭的价值投入,以顺利“回收”或“销毁”个体价值系统。为此,提出“系统交互价值流量”的概念。

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个体价值系统与外界价值系统(包括社会价值系统与家庭价值系统)之间进行相互交换的价值流量,称为系统交互价值流量,其度量单位是:焦耳/秒。

系统交互价值流量的变化呈现如下的对称性与规律性:在儿童初期(即出生之时),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为0值;在儿童时期与少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为负向最大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接受了外界价值系统所给予的最大价值流量;在少年时期与青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降为0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的投入价值流量完全等于产出价值流量;在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为正向最大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向外界价值系统回馈了最大的价值流量;在中年时期与老年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降为0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的投入价值流量完全等于产出价值流量;在初老时期与长老时期的交替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为负向最大值,此时,个体价值系统接受了外界价值系统所给予的最大价值流量;在长老时期末端(即死亡时间),系统交互价值流量降为0值。

系统交互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

根据上图,交互价值流量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抚养性价值流量(上图左侧的蓝色区域),它包括社会抚养性价值流量与家庭抚养性价值流量两个方面;二是回馈性价值流量(上图中间的红色区域),它包括社会回馈性价值流量与家庭回馈性价值流量两个方面;三是赡养性价值流量(上图右侧的蓝色区域),它包括社会赡养性价值流量与家庭赡养性价值流量两个方面。抚养性价值流量与赡养性价值流量统称为抚赡性价值流量(上图的两块蓝色面积)。

七、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

综合上述的个体产出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个体回馈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个体回流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系统交互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出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

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色面积表示个体回馈价值流量,黄色面积表示个体回流价值流量,左侧蓝色面积表示抚养性价值流量,右侧蓝色面积表示赡养性价值流量,绿色面积表示个体投入价值流量;横坐标的上方表示产出价值流量(包括红色面积和黄色面积两个部分),横坐标的下方表示投入价值流量(包括两个蓝色面积和一个绿色面积)。

根据上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相对变化,可以判断个体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情况。

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情况:当横坐标的上方面积(即红色面积与黄色面积之和)大于下方面积(即绿色面积与两块蓝色面积之和)时,个体价值系统的产出价值流量大于其投入价值流量,从而产生了价值增值,因此个体价值系统处于发展状态;当横坐标的上方面等于下方面积时,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流量保持不变,因此处于平衡状态或生存状态;当横坐标的上方面小于下方面积时,个体价值系统的价值流量不断减少,因此处于衰退状态。个体价值系统的发展情况取决于信息的作用,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如果价值产出流量大于价值投入流量,说明信息使个体价值系统产生了价值增值。信息既可来源于外界的输入,也可来源于内部的自主生产。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情况:当社会人均横坐标的上方面积(即红色面积与黄色面积之和)大于下方面积(即绿色面积与两块蓝色面积之和)时,社会价值系统处于发展状态;当社会人均横坐标的上方面等于下方面积时,社会价值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或生存状态;当社会人均横坐标的上方面小于下方面积时,社会价值系统处于衰退状态。

个体与社会的平衡状态:当回馈价值流量(即红色面积)小于抚赡性价值流量(即两块蓝色面积)时,个体相对于社会(或家庭)处于发展状态;当回馈价值流量等于抚赡性价值流量时,个体相对于社会(或家庭)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上图中的黄色面积完全等于绿色面积;当回馈价值流量大于抚赡性价值流量时,个体相对于社会(或家庭)处于衰退状态。

八、人生各阶段划分的基本方法

根据上述的“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提出如下人生各阶段划分的基本方法:

儿童时期(从0岁到10岁)。此时,个体的价值流量主要由社会与家庭的抚养性价值流量来提供,随着年龄的增长,抚养性价值流量逐渐上升,到了儿童末端(即10岁)将达到最大值。同时,由于生活自理能力的缓慢提高,儿童的回流价值流量缓慢上升。显然,儿童时期的末端是抚养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少年时期(从10岁到20岁)。此时,社会与家庭的抚养性价值流量逐渐减少,到了少年时期末端(即20岁)降为0值。由于少年在生活自理性、行为自觉性、思维主动性等方面的快速增强,少年的回流价值流量快速增长,到了少年时期末端(即20岁)将达到最大值。这个时期,虽然父母所付出的金钱和物质可能还会继续增长,但在生活与学习、思想与行为、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操心程度将会大幅度地下降。显然,少年时期末端是抚养性价值流量转化为回馈性价值流量的拐点。

青年时期(从20岁到40岁)。此时,青年的劳动生产能力快速增强,其产出价值流量快速上升。同时,青年开始回馈社会与家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回馈价值流量快速增长,并在青年时期末端(即40岁)达到最大值。显然,青年时期的末端是回馈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中年时期(从40岁到60岁)。此时,中年的劳动生产能力开始缓慢下降,其产出价值流量缓慢减少;同时,中年对于社会与家庭的价值回馈力度逐渐下降,其回馈价值流量逐渐下降,到了中年时期末端(即60岁)降为0值。显然,中年时期末端是回馈性价值流量转化为抚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

初老时期(从60岁到70岁)。此时,老年人开始脱离社会、脱离社会性生产劳动,并开始接受社会或家庭的赡养性价值流量,到了初老时期末端赡养性价值流量达到最大值。显然,初老时期的末端是赡养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长老时期(从70岁到死亡)。此时,老年人进一步脱离社会,健康状态继续下降,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狭窄,精神性和物质性价值消耗量也在逐渐减少(但医疗费用可能还会继续增长),老年人所接受的赡养性价值流量将会逐渐减少,到了死亡时间降为0值。显然,长老时期的末端是赡养性价值流量变为0值的拐点。

九、自然生命周期与社会生命周期

人类属于一种高度的自然性动物,他从低级动物进化而来,在本质上脱离不了动物的基本属性。为了确保各种生物细胞、生物器官与生物系统的统一协调,几乎所有生物都存在“生物钟”,以决定生物的生命运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就是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时周期(即60分钟)、日周期(即24小时)、周周期(即7天),月周期(即28天),年周期(即365天)、寿命周期(即生物的平均寿命年限)等具体形式。此外,经研究表明,生物(特别是人类)可能还存在另一种生命周期,称之为“数年周期”。数年周期既可以短则几年,也可以长则十多年。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生命存在一个为期10年的数年周期。其中,儿童时期为0至10岁,少年时期为10至20岁,青年时期为20岁至40岁,中年时期为40至60岁,初老时期为60至70岁,长老时期为70至死亡。孔子所阐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基本认定为期10年的数年周期。那么,《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性以8年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是否与统一价值论关于“为期10年的生命周期”的观点相矛盾呢?要解决这个理论上的矛盾,必须的区分两个方面的概念。

首先,要区分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与“社会生命周期”。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的统一协调,人类也存在一种“社会钟”,以决定人类的社会生命运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例如,什么年龄上小学?什么年龄上中学?什么年龄上大学?什么年龄退休?等等,都是由“社会钟”来决定的。由于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核心内容都是价值关系,因此人类在价值关系的周期性在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周期性。为此,提出“自然性生命周期性”与“社会性生命周期性”的概念。

自然性生命周期性:以人类自然关系的运动与变化(以生理变化为核心)为主要内容的周期性,称之为自然生命周期性。

社会性生命周期性:以人类社会关系的运动与变化(以价值变化为核心)为主要内容的周期性,称之为社会生命周期性。

自然生命周期性与社会生命周期性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并以后者为中心上下波动;后者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前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统一价值论关于“人以10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主要是指人的社会生命周期;而《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性以8年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主要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周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的社会生命周期性相对于自然生命周期性呈现出快速变化的趋势,因此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长为10年,但人的自然性生命周期仍然维持在8年左右。

其次,要区分“男性自然生命周期”与“女性自然生命周期”。生物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为了加快种群的繁衍速度,通常需要降低雌性生物的性成熟年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种群的质量,需要提高雄性的性成熟年龄。同样,人类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需要适当降低女性的性成熟年龄,即缩短“女性自然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需要适当提高男性的性成熟年龄,即延长“男性自然生命周期”,因此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约7岁)通常要短于男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约8岁)。一般来说,女性的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生命周期比较短,但其老年时期的生命周期比较长。女性的儿童时期约为0岁到9岁,少年时期约为9到18岁,青年时期约为18到36岁,中年时期约为36岁到54岁,初老时期约为54岁到66至,长老时期约为70岁到死亡。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社会属性应该与其自然属性保持一致,才能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同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应该与其自然生命周期保持一致。然而,人类的社会发展通常是一个快速推进的过程(特别是近代和现代),而人类自然特性(特别是生理特征)的变化通常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即人类自然特性的演化速度很难及时跟进人类社会特性的演化速度。《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女不同的生命周期,可能既符合当时男性与女性的自然周期性规律(主要指生理周期性规律),可能也符合当时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周期性规律(主要指价值关系周期性规律)。然而,人类经过长达2000多年的社会进步,男性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迟为10年,女性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迟为9年,但是,男性与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男女分别为8年和7年)仍然保持基本不变。可以想像,总有一天,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会延长至10岁。不过,到那时,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又可能延长到12岁或更多。

十、若干说明

人类机体与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价值系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共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多变性和差异性,因此,特做如下说明:

1、不同个体素质、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其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高智力脑力劳动者、高收入的人群,其人生各阶段划分的时间长度就越大。

2、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来讲,人生阶段应该向两个时间方向进行适当延伸:一方面向人生前期(即胎儿时期)进行延伸,因为父母在胎儿的成长过程中输入了价值流量;另一方面向人生后期(即死亡之后)进行延伸,因为子女将会为其进行后事处理。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人生各阶段的时间长度将会有所延长。从理论上讲,人生六个阶段的时间延长将会是均匀地展开。不过,如果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在短期内的快速提高,主要只是延长老年时期的时间长度,而不会明显延长其他生命阶段的时间长度。

4、相对于体力劳动者,从事复杂事务的脑力劳动者,由于社会或家庭对于他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价值流量较大,其抚养性价值流量转为回馈性价值流量的的拐点(即少年时期与青年时期的交替时间)将会有所延后;相应地,是回馈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即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也会有所延后;其回馈性价值流量转为赡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即中年时期与初老时期的交替时间)将会有所延后。

5、国家对于人口与生育、婚姻与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教育科技、医疗与卫生、养老与保险等方面政策与法律的制订,应该充分考虑人生不同阶段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例如,退休年龄最好确定在“回馈性价值流量转化为赡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处,此时人的投入价值流量正好等于产出价值流量,他已经没有多余的价值流量贡献给社会了。

参考资料:

1、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2、数理情感学,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机器人,仇德辉著,台海出版社,201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心理
10个洞察,带你看透本质
竞争的本质:组织逆生命周期的熵减成长
构建数字化时代CRM成功交付体系:全生命周期CRM交付法
怎么做个极简主义者?
员工价值生命周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