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理想的语文课堂

当我们越来越多的提倡教育平等的时候,当我们越来越多的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时候,我在思考,教师越来越缺乏教育风采行吗?是不是教师在讲台后面隐藏得越深,学生的风采与个性便展示得越到位、越饱满呢?长期以来,是因为教师占据了课堂,才使得我们的学生变得萎缩,变得胆小,变得没有才情呢?当我们回顾教育一路走来的全部历程的时候,我们不满意于我们的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呢?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教师为什么占据课堂?是有意为之还是教学无奈?老师既然长期占据了课堂,他把自己培养成为光彩照人的演说的大师了吗?

首先,教师占据了讲台,但讲台却并没有发生我们今天所期待于讲台的这项功能。那么,讲台对于教师不具备这项功能,于学生就具备这项功能吗?教师日日占据这三尺讲台,并没有让自己在各项能力上实现大的发展,可见,教师在教室里占据的突出地位,并不是教师的有意占领,应该是出于被迫与无奈,这是职业的长期形成的特定规范。教室只有这么大,学生们人人有一个座位,我除了站在讲台后面,还能站在哪儿?教师总是处在学生们的中心的位置,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习惯,孔子当时也是这样做的,不管他老人家当时有没有让鲁班先生给做一个标准的讲台。我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连这一点也可以改变的话,恐怕这教育的场所要搬到外星球上去了。

眼下教育最时髦的话语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谁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当然是教师。且不问教师对课堂是借的偷的还是抢的,光是教师不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句话,便很值得我们回味。教师为什么不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教师的教育行为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摧残吗?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全体学生呢,还是部分学生?是全部还呢,还是还一部分?我的意见是,要还就得全部还,干吗吞吞吐吐一点一点慢慢还呢,总是过着让人讨债的日子强吗?但是为了不至于失业,教室这个赖以领取工资的岗位还是得去的。讲台站不成了,改成钻到讲台桌底下不知是否稳妥。不过这也要学校事先有所安排,把讲台桌做得足以让教师能够钻进去。

一句话,教师,这是个影响学生生命活力的碍物。这样一来,教育改革的症结找到了,余下的事也就好办了,只要把这些碍物请出教室,请出学校,那么,学校里也就一定充满生命的活力了。但是,教育改革实施了那么多年,我们还是没有这样做,明知是碍物,还是没有请出校园,大概我们还是顾惜着学校屋顶的那几片瓦吧。

千百年来,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这个关系还需要通过讨论来决定吗?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场所,如果连这一点也得改的话,教育将成什么个样子是任何一个想象能力的天才也无法想象的。教改讨论到这样一个层面,可谓深入到了极致。其实,把矛头指向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是没有施行过,文革就是教改的一次尝试,教师都打成臭老九,学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其结果如何呢?况且,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专教授们,他本人如果也在教育学生的话,他可曾把课堂还给过他的学生了吗?事实是,越是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专家,他的课堂往往越是不容他人置喙。

现在,这句违背常理,而且言行不一的言论,被作为现代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刷在许多学校的墙壁上,中国人的思辨能力何至于到了如此程度,教育真的是没有希望了。

中小学生的生命活动缺少活力,我不否认这是事实,我也痛心于学生们放弃自我的那付呆滞的目光,但是,把之归罪于教师的教育行为,那是太过于简单化了。在中国,教师对于讲台的霸主地位,少说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至今还活着,这不成了生命的奇迹了吗?一个戕害生命的行业至今还拿着政府的津贴,这也应该算得上行业的奇迹了。

让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有点尊严,有点地位,就那么不好吗,就那么有碍教育的发展吗?教改的各种理念倡导直至今日,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真的到了无所适从的地步了。而我敢大胆地说,中国教育的最大的陋习便是理念先行,阻碍中国人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大病根,就是大一统。我知道,我在这里说了过头话了,但我也是在遵循矫枉必须过正这一原则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造就了教师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习惯性言行,这是值得反思的,但我们为什么不也把教师看成是不科学的教育体制的受害者呢。

教改发生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教育理念问题上争争吵吵。争吵什么呢,无非是争出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来而已,然后据了这个理论,制订出一条一条的行为规范,让教师在课堂上按这些规范去施为。简言之就是,一个人用脑,全体动手脚。这才是时代的最大倒退,这是对个体的极不尊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来看,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其最终的结果都表述为对个体的解放,如果有哪一次改革,其最终表现为对人的更多的规范,那么,这场变革肯定是一场失败的变革,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人的社会规范越来越强,这是必然的,人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越来越强,行为的自由度越来越受限制,这是人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规范是体现在行为上而不是体现在思想上的,行为越规范,思想越解放,这才是时代的进步。况且,太多的理论争议,与教育教学实绩,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近几年,理论争议过多过频,对一线教学的负面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基层教师的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已经很少有人关注具体的,细部的教学问题,全都是大而空的指导性理论,千千万万人都去做大事,没人做小事,做具体的事,动辄创新教育研究、素质教育研究、情感教育研究,就连我,今天也要做高中语文课程研究。当人人都是擎天柱石的时候,那么,这么多的擎天柱石只能构成毫无用处的乱石滩。

我所理想的语文课堂,不再做假大空的事,不再唱不容许个体思维的单调的歌。放弃概念化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空洞的说教的影子,绽放思想的火花,呈现色彩斑斓的美丽,实践自由解读,个性解读的鲜活的阅读体验。这样的语文才真的是有情趣的东西。

多少老师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时候,在传达“残缺才美丽”,“留白是艺术的手段”;小说《药》的主题是“辛亥革命不能救中国”。我想,不必多举例子,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现状,所有的课文,教师的一切施教的手段,最后都指向于一个普遍认同的东西,这就是说教。而这个所有学生所预知的终极概念,把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花费的所有努力,必然冲淡得毫无意义。课堂教学不在这方面改革,而是还在本身毫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大费力气,这是十足的南辕北辙的做法,教法上的探讨越多,无用功便越大。这就是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教学上极其努力,而其教学实绩却十分微弱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无疑问状态,这是几乎所有教师抱怨的,但是,我们只要回过头来想一想,任何文章都是这样一个概念化的普遍认同,还有什么可疑的呢?即使有疑,谁又有问的必要吗?当答案明摆着的时候还要问,不正证明他是一个白痴吗?

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的这种教学定势是怎样形成的呢。教材是一篇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规定了教时,总共三四十篇文章,要用一个学期去耗,他不一篇一篇去教,怎么耗得尽这许多光阴!当一篇简单的任何一个有着初步阅读能力的人可以在五至十分钟读完的文章放在你的面前,要求你用四十五分钟教完的时候,你不这样繁复地去分析,又能怎么做?教师天天要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做得自己兴味荡然;学生天天要看螺丝壳里的道场,看得晕头转向,语文从师生两方面来讲,都是无价值游戏。教师的教法,被课程定位牵制着,被教材牵制着,教师十分的无奈。这就是被内容决定着的教学形式。所以,当课程没有呈现有价值的大规模的变革的时候,任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当课程果真发生变化的时候,教法的变化也必然发生。苏教版充其量只是一种在教材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教法改变的尝试,实施一年来,语文课堂依然重复昨天的故事。从根本上来讲,苏教版所改变的,只是一些选文,而课程结构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变动。为难的还是语文教师,踏着旧的节拍,却一定要跳出新的舞姿。

我所理想的语文课堂,必大有别于当前的语文课堂呈现方式,它首先基于教材的巨大变化,这是一部容量极大的语文,它是基于学生的读而不是基于教师的教的。在强制性的阅读任务面前,学生不得不首先考虑怎样读完它,其次还有记忆与背诵,这就要学生在大量的阅读物中筛选重点。与这个过程共生的,便是学生的积极行动,学生对教师有效指导的渴望也就相伴于其中了。其次,它还基于学业评价,这个评价,第一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广度,迫使学生不断整理自己的知识库存,不断缩小知识盲区;第二要评价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与比较思维能力,阅读、比较与综合,这是一个不断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呈现方式,就是发现;第三要评价学生的审美与想象,在创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创作。语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否则,一厢情愿地想让学生做课堂四十五分钟的主人是绝不可能办到的。总共才四十五分钟,何必与教师争抢呢。

由于阅读面的大的扩展,学生有了真正弄不明白的东西。于是真正的疑问发生了:为什么打虎英雄的头衔,没落到连杀五虎的李逵的头上,却落到仅杀一虎的武松的头上呢?诸葛亮不死,蜀国就不会亡吗,那么,历史是英雄人物写的还是人民写的呢?当然,这些只是我缺乏想象力的一点设想,千千万万的机灵的脑袋,什么有趣的话题提不出来呢?一旦年轻的思维被激活,将呈现一个怎样有趣的世界?教师天天与精彩的发现交锋,教学情趣顿生。语文课堂必将成为智慧的战场。

在这里,教师可能遭遇知识与能力不足驾驭的尴尬,那么,只有学习,只有与学生共同成长。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已经实现了专门化,语文教师可以实现大交流,延请他人来解决我的课堂问题。那么,真正的名师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样的名师是名副其实的名师,他的辐射作用是具体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名师的作用是那样的抽象,以至让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最好的课堂,将有如佛主布道一般静默无声;最好的课堂,将有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般的激烈交锋;最好的课堂还可以是战场,因为智慧是一种力量,不可能完全压抑智力的扩张。我理想的课堂还可以是多位教师同时与学生作对抗式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之间的讨论让学生作裁判。

课程内容一旦丰富了,教学形式想不丰富也无法办到。反之亦然。

课程改革第一重要的思维是要充分相信教师的能力,相信学生有无限的可挖掘的潜能。而目前所做的种种教改的措施,都首先建立在对教师与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比如苏教版教材,把几篇文章撮合在一个主题下,还对主题作了特别醒目的命名,使解读的单一趋向更加明显。不但如此,还对每一单元的教法作了规定,完全要扶着教师走路。省市教育局规定从事新课程教学都要培训上岗。培训本来不是坏事情,但由于语文课程本身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培训就显得没有多大必要,再说苏教版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使得培训有点大糊涂教小糊涂的味道。如果我们珍惜纳税人的钱财,早该对培训效益作追踪调查,高中语文的新课程培训早该做适当调整了。

必须相信教师的能力,也只能相信广大教师的能力,给他们自行解决教学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行政管理如果只能起到捆缚与禁锢的作用,那么,这场改革必然离成功更远。

其次,一场成功的课程改革,总是要冲击教育管理的理念与体制的,教育行政的本职在于反思自我,要有修善管理体制的决心。让学术层面的改革与行政层面的改革双管齐下,不要拿旧瓶子去装新酒,也不要拿新瓶子去装旧酒,只有这样,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才能焕发出鲜活的青春的色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依芳:在追寻的路上成长
于漪:为师——“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名师】郭惠宇:静待花开春暖
新学期 新教师
(转载)歌颂教师演讲稿专辑
语文教学研究:学有所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