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的“洞穴村庄”:村民150年不离不弃,成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

说起贵州旅游,许多人都能随口提起一长串著名景区景点:黄果树瀑布、梵净山、千户苗寨、遵义会议会址、万峰林……大概没有人会提到“格凸河”这三个字,毕竟和那些早已名满世界的大牌景区相比,格凸河只是大哥们身后的小弟弟而已。但是,如果我说到“中国最后的穴居村庄——中洞”,可能又会引起一波喧哗。



大抵知道穴居苗寨——中洞的人,对格凸河一定有印象,因为“中洞”的所在地就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美丽的格凸河区域(水塘镇),格凸河暗流出口处小穿洞上方有三个巨大的溶洞之一,因位于中间,故称“中洞”。中洞是一处规模不大的苗寨,至今仅有不到20户苗民在此长期居住。他们的寨子位于一座山洞之中,这并非为了开发旅游吸引游客而做的噱头,而是当地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



据说,寨子里的苗人在山洞里的居住史已长达150多年。若往前推算,早期的苗族先民入住洞穴生活的时间大约是在清朝的同治年间。在我的眼里,其实穴居部落最吸引人的并不是他们生活方式的特别,而是这么一群人,即使知道外面有个花花世界,但依坚持留在简陋的山洞里,过完这一生。他们与山洞的感情,在这个越来越冰冷、越来越物质的社会之中,显得难能可贵。



听中洞里的老人讲,他们的祖先当年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到洞中,并在此世世代代定居下来,即使后来天下太平,他们因为习惯了洞穴中的生活,所以并没有想过要搬出洞穴居住。时至今日,他们的“穴居史”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如今洞穴里生活着十几户苗族人家。若不是亲自来到中洞,实在很难想象,在网络直播、飞机高铁、5G网络、电商发达的当下,中洞的苗民却还生活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里。听带路的当地人说,在这处100多米宽、200多米深的洞穴里,至今还生活着18户,约70多位苗族人。



他们在巨大的洞穴中各自盖了房屋,屋子后面多用木板围起了牛棚、羊圈和鸡舍。大黄狗和土鸡懒散地在洞子里散着步,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洞里有一处高坡,人们在坡上搭起了木架,架子上悬挂着诱人的腊肉,晾晒着通红的辣椒。旁边有个大火盆,暖融融的炭火映出暗红色的光晕,将湿气和寒气都驱赶到了溶洞外面。



在一户用木板和茅草围成的“屋子”里,我向屋主示意借用火盆烘烤一下湿冷的衣服,对方只是“嗯”了一声,用手上的木棒把火盆推到了我的旁边。火是温暖的,跃动的光线照亮了屋主人深棕色的面颊,他脸上粗糙的印痕就像犁过的田垄,一道道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从背包里拿出易拉罐饮料递给他作为感谢,他收下了,转身拿出一只大碗,碗里是切成片的腊肉。我尝了两片,很咸,便不再多吃。



住在中洞里的苗人可能是见过许多我这样跑来探奇的游客,所以不太爱说话,更不要说热情了。多数时候,他们只是眯着眼睛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漫不经心地打量着我们这些山洞外面来的人。近些年,中洞苗寨逐渐被驴友背包客和自助游客所关注,常常有背着大相机的旅行者慕名而来,洞穴里的老人早就习惯了相机和镜头。



聊天中得知,生活在洞穴里的苗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亲戚。由于他们一直过着半与世隔绝的生活,平时出洞的机会也不多,适龄的女孩也很少嫁出去,外面的女孩儿更不愿意嫁到洞子里来过苦日子。渐渐地,中洞里面形成了洞穴姻亲的现象,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父一辈子一辈的亲戚。



现如今,他们依然很少外出串门走亲戚,但也会有生活在洞穴外面的亲戚来此串亲、拜访。而且洞穴居民也会隔三差五去到镇子上赶集,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可能因为长时间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居住在中洞里的苗民思维反应感觉比洞外的村民要慢一些,在语言表达方面略显不足。



洞穴寨子里真正的年轻人不多,看到的多是一些十岁出头的少年。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告诉我,她在山下的学校读书,偶尔会请假回到洞子里。小姑娘的父母和寨子里的其他青壮年一样,都去了紫云县城或者安顺市里打工。在进洞之前听镇上的人说,中洞里面潮湿、阴暗,生活并不舒服,为了改善中洞苗民的生活环境,政府多年前就决定为寨民提供整体移民搬迁服务,如果洞民同意外迁,可以免费在距离中洞仅500米的山下住进全新的移民房屋,孩子们也可以免费入住寄宿制学校。对此福利政策,中洞里面的一些老人却表示反对,因为他们仍然恋着熟悉的山洞就这样,就这样过去了一年又一年。



在编写这篇稿件的时候,我查到一则这样的报道:一名记者采访了一位曾经离开过中洞的苗族男人。记者在问到他对以后的打算时,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无论日后自己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自己都不会再离开中洞。因为在离开这里的日子里,他在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的同时,也看到了人们自私、冷漠的一面。朴实的中洞人直白、纯朴地本心因此受到了“伤害”。这也许就是中洞人对洞穴生活不离不弃的原因,中洞是他们祖辈留下的根脉,是他可以放心地安身立命的家园。



中洞苗人已经说不清他们祖先为什么会选择此处扎根,他们只知道先祖是为了躲避战乱和匪患才隐匿于山中的,巨大的洞穴成了世世代代的庇护所。在中洞人的眼中,这里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



贵州中洞苗寨旅行贴士:1.贵州中部地区的气候比较潮湿,山区多雨,天气变化快,建议即使是晴天也要随身带雨具。另外,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夜间注意保暖;2.贵州在饮食上口味偏辣,喜食用腌制食物,东部地区过来的游客建议携带一些调理肠胃的药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最后一个洞穴部落搬出山洞,贵州中洞苗寨,曾经买包盐要三天
中洞苗寨
中国最神秘的寨子,村民住在1800米深的洞穴中,给钱也不愿搬
被“压”山下几百年, 18户人家相互通婚, 被称, 现代的洞穴人!
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
卓女:居住在洞穴部落的苗家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