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们在思考或者阅读文字时,脑海会出现声音,这声音是谁的?
历史酿的酒

历史酿的酒出品 文编辑/留凌轩

当人们在思考,尤其是在阅读文字时,脑海里便会出现神秘的声音。而且这个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于是问题便随之而来,这个声音到底是谁的?

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这种神秘声音很早就被人类发现,科学家将它命名,称为“内部语言(inner speech)”,内部语言最早是俄罗斯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Lev Vygotsky)提出的。利维·维谷斯基认为,人们在和自己交流时,脑海里会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说出声来的,简而言之就是自言自语,一种是在脑海里对话,是不出声的,它便是内部语言。

早期的科学家虽然发现了内部语言,但是研究却一直没有进展,直到新的科技出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这项技术,能让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人和动物的脑和脊髓。

其实早在1861年,法国的外科医生、神经病理学家、人类学家卡布罗,就发现了人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其中有个区域负责进行语言信息处理,为了纪念卡布罗,后世便将这一区域称为“卡布罗氏区”,当卡布罗氏区损伤时,便会导致失语症,当卡布罗氏区活跃时,通常人是在说话。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邀请了一个志愿者,让他阅读一段文字。而在这段时间内,这位志愿者的“卡布罗氏区”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位志愿者脑海中出现的“声音”,与他平时说话的语调,节奏,大多数都吻合。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没有说出口的内部声音,内部语言,与平时说话的语言,是同源的。也就是说,大脑发出了要说话的信号,信号传递出去了,而人体却没有将这些话说出口。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话没有说出口,我们为何又能在脑海中听到声音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神经学上的“伴随发送(corollary discharge)”,伴随发送是指大脑向运动中枢传递信号的同时,也会向感觉系统传递信号。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不必要的反射,伴随发送的典型运用,便是眼球。

如果用相机去拍摄运动的画面,人们看到拍摄后的录像,会觉得画面晃动,人体在运动时,我们的眼球也是如相机般看这个世界的,为何我们却不会觉得周围晃动呢?这就得益于伴随发送了。

可以简单地理解,当大脑向运动中枢传递信号,让人行走,眼球转动的同时,也会同时向视觉感受系统传递相应的信号,这时视觉系统便能在运动之前,做好准备,屏蔽掉不不要的反射,从而降低了因为运动系统产生的晃动。

用伴随发送便能解释内部语言。当人在说话时,声音的传递有两种,一种是空气传导,一种是骨传导。对于听觉系统,骨传导的声音是多余的反射,于是就有了伴随发送,这一机制提前告诉听觉系统会听到什么声音,从而提前预知,不再去细听骨传导的声音,而更多的精力去听外界的声音。

而同时发给听觉系统的信号,便是我们思考或者阅读文字时,脑海出现的“声音”。

您的支持就是,点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速读的深刻道理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2
《聆听花语》(送给用声音传递心灵的朗诵者们)
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感性(中)
内容产业的本质判断:信息接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化的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