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的管理哲学之二(管理的本质)

何谓管理的本质:

从老子的哲学来看,管理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如何看似清静「无为」,却能顺乎自然发展而达到「无不为」,正是管理的最胜义。

「无为」在老子心目中是一个重要概念,《老子》一书曾使用这个词多达十几次。老子虽主张「无为」,却并非消极的一无所求、一无所为;实际上,老子也是讲有为的,此可由《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中得到佐证。在《老子》中类似的话还可举出不少,如「圣人无为,故无败」(六十四章)、「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我无为而民自化」(五十七章)、「知无为之有益」(四十三章);这些「故无败」、「无不为」、「民自化」、「之有益」,都是属于「有为」的范畴。由此可知,「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只要「无为」了,就能得到有效的「为」,「无不治」的「为」。我们可视此为一种难得掌握的管理艺术。

《庄子?逍遥游》中有则寓言说:有棵大树,树干大瘤盘结,树枝弯曲成怪状,躯干不能用来做家具,有人认为该树是无用之物,庄子却认为不用本身就是用,可使它免遭砍伐,而树荫还可供人歇憩。由此可见,老庄的「为」、「无为」自有他们的判断价值,顺乎自然一点,是能收到「为」的效果的。因此,管理是要让万物能够顺其自然,自行发展,充分完成生命潜能;此即老子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深意。

很多人讲管理,总认为应该用一大堆规定来加以掌握、控制,政令繁苛的结果,往往是扼杀了创造性、堵塞了潜力。所以老子主张要简单、自然,用民主自由的方式,让员工自行激发潜力。此即老子所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七十章),不必用机心,不必勾心斗角,只要用诚心即可管理。

日本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便是以「顺其自然」为其人生哲学,而这也是他经营成功之道。1932年,他曾对员工发表演说,提示员工其在松下电器工作的最终目的,应是繁荣社会,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松下企图以使命感激发员工潜能,促使大家自动自发,达到所谓「民自化」的效果;自此松下电器起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员工深深了解身为企业人应有的使命感,这也是松下电器能够迅速成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松下的这种作法,其实也是运用了管理学中,所谓「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与《老子》思想体系相近的《周易》,曾把「文」与「化」串连在一起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所说的「文化」,并非强调以文治教化万民,而在强调「以化成天下」的「化」字所代表的「自化」效果;即靠内省、内发的「自」之力、「化」之力去「成天下」,而不是靠外加、外发之力。把上述「文化」之含意与「企业」之含意相结合,可得出:「企业文化」是指支配企业及其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商品经营时,向自然求索,同社会交往中所持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其核心是价值观。

对「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还需作如下之强调与解释:第一、「企业文化」是文化的概念,更是管理的概念,因为它是发生在管理学中的一种管理理论。第二、「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耦合,它比企业单纯就经济而去掌握经济效果要好。第三、在广泛的「企业文化」内涵中,主要是价值观。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中,人们所持的物质求索方面的价值观;二是社会交往方面的价值观。它们常常是在同一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要重视两者的结合,它比企业单纯为求精神而一味去注重精神效果要好。第四、在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中碰到的文化现象是多方面的,有硬性管理(有形的物质内容的管理)的文化现象,也有软性管理(无形的观念形态的管理)的文化现象;两者相较,软性管理比硬性管理更来得重要。第五、「企业文化」作用的结果是多方面的;表现有外显部份,如人工制品,内隐部份,如思想观念。两者相比较,后者——亦即老子所谓能促使「民自化」的那类观念——更显重要。

由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观之,有所谓的「管理学四部曲」:随着管理思想由古典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而后发展至近代,企业的拟人化定位亦由过去的「自然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演变为今日的「文化人」假设。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多么重要。

「企业文化」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民自化」,企业才能「自化」,企业也才能办好。关于「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老子》一书中曾提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句话说明了老子是十分重视「人」的作用的,并昭示我们人的活动要秉承规律办事。将老子的「域中有四大」一说运用到企业管理上,即企业这个「域」中也有「道」、「天」、「地」、「人」这四大。「道」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律,即企业的价值观;「天」指企业的天时;「地」指企业活动的地域;「人」是企业的员工。在企业这个「域」中,把这「四大」工作关照好了,就能做好企业管理。

而在企业管理的「四大」中,又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杜拉克(Peter Drucker)说过:「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澳大利亚的尤金?克里夫亦云:「企业即人——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乃是企业生存之本。」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经理石田退三也曾说过:「事业在于人,任何工作、任何事业,要想大为发展,最要紧的一条就是造就人才。」因此,只要将「万物之灵」——人管好了,他们的智慧、才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被他们所管的事与物也会「有知」起来;人巧事巧,人智物智,事遂人意,物遂人愿。

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在「人」管理方面,不仅要管其「形」——管好人的言谈举止、行为活动,更要管好其「神」——内隐于人心灵之中的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取向‥‥等,这是最根本的;因为企业具体的「形」乃是由这些「神」、这些「魂」所支配的。企业管理,单就「形」管「形」收效甚微,由「神」管「形」才能发乎内、左其态。人一旦有了事业心、责任感、创业精神,原以为不太容易做好的工作便能做好;这正如1932年,松下电器的员工在听完松下幸之助的演说后所说的:「过去,我们只知道要不断地努力工作,可是不知为何而努力;如今,我们已认清了公司的使命,对今后的工作,将更有自信。」这种强调员工中「神」的问题、精神境界的问题,就是属于「企业文化」讨论的问题。

在此须强调,「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论是企业价值观的确定、企业制度的建立,或是各种表层文化的实现,都要根据老子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为原则,以做好人的管理为出发点去塑造。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作用,达成「共识」——全体员工共同之价值认同,以及「共建」——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建设。在「人居其一焉」中,有一种人更值得重视,那就是被老子称之为「上德」的人,亦即企业中那些出类拔萃的人,他们的观念、思想、行为,在「共识」、「共建」里影响尤大。例如美国肯尼迪(Allen Kennedy)与狄尔(Terrence E. Deal)二人所写的《企业文化》一书,就把英雄人物说成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更须重视被老子称为「侯王」、「圣人」——企业领导人的作用,他们对塑造企业文化关系至大;如前面所提的松下幸之助。所以《老子》三十二章中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七章中又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亦即企业的「侯王」、「圣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人处事、言谈举止,对企业观念的确定,行为规范的树立,「将自宾」、「将自化」起着决定意义的作用。

老子又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译成:「Production without possession;action without self-assertion;development without domination .」。就企业管理而言,就是如何增进生产力,而又没有私心,不会据为私有。这是管理本质的另一个层面。

松下因从小生于贫穷之家,深知贫穷的痛苦,认为企业家应有一种使命感:生产丰富的物质,以改善人类的生活,使整个社会脱离贫困之境。因此他主张企业家应不断努力生产,把所有物质制造得如自来水一般丰富而价廉,这便是松下的自来水经营哲学。如此松下便充分做到了「生而不有」的境界,也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归根结柢,正因他能活用「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运用在经营管理,所以能非常成功,甚至被日本人誉为「经营之神」。

此外,「生而不有」也蕴含了绝不强加己见于他人的精神;而且因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同事间能互相尊重,无论职位高低均能以诚对待,并以公平、公道相待,进而营造出轻松自在、尊重自由的工作环境;唯有如此才能使员工无拘无束地发挥创造力。而「生而不有」在服务方面便是要做到:不自大、不自满、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以顾客之心为心;如此自然能经常革新改进,使顾客满意并使质量提升。此即老子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若用在管理上,便是「经营者无常心,以顾客之心为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真正做到为顾客着想,才能步向成功之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哲学与张瑞敏的管理思想修炼之点滴
谈老子管理四层次
管理者的执行力
海底捞:以人为本的成功管理哲学
《道德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博学书院
企业文化的宏观定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