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苏南乡镇志编纂述略

历 史 上 苏 南 乡 镇 志 编 纂 述 略

发布时间:2013-02-25 16:06:17  来源:  作者:缪小咏

·乡镇志编写专题研讨·

编者按:我们从本期开始,开辟“乡镇志编写专题研讨”专栏,旨在加强乡镇志编纂理论的探讨,交流编修乡镇志的实践经验,欢迎广大史志工作者赐稿。

        乡镇志是志书的一种,它包括镇志、乡志、村志、里志、场志和(乡)区志等。在方志家族中,乡镇志占有重要位置。研究整理乡镇志,可以为今天乡镇的经济、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历史依据,也可以为正在编纂的乡镇志提供借鉴,促进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上苏南乡镇志编纂的概况

        江苏的乡镇志,基本上集中于苏南,数量众多。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统计,现存的江苏乡镇志共108种,其中苏南81种,占3/4。《目录》的统计不够齐全,未包括散佚的志书。褚赣生同志统计,仅明清两代江苏的乡镇志就有239种(明代28种,清代211种)。杨晓蓉同志曾统计吴江县乡镇志有39种(现存20种,散佚19种),而《目录》仅收15种。《常熟市志》共收录常熟现存的乡镇志30种,《目录》仅仅23种。江阴市乡镇志有6种,《目录》也仅仅2种。无锡县的乡镇志《目录》只收了5种,而现存应有9种。新《太仓县志》收录乡里志21部,《目录》也仅收了8部。《目录》未见者,大多为收藏在本地或已佚的志书,如《目录》仅收同里镇志2种,而实际上该镇镇志有11种之多,其中7种已佚。我们今天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乡镇志,还要对大量的散失在民间和基层图书馆的乡镇志进行搜集整理;对散佚的也要搞清目录,或进行必要的辑录。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收齐这些乡镇的志书。

        苏南乡镇志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梅尧臣曾编纂了《青龙杂志》(已佚,青龙镇在今上海市青浦县)。宋代江苏的志书共有81种,现仅存9种,散72种。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见到宋代苏南地区的乡镇志,但在散佚的宋志中,可能会有一些乡镇志。现存明代苏南乡镇志,《目录》收了3种,即《(嘉靖)浒墅关志》、《(崇祯)横溪录》和明《开沙志》,《目录》未收的还有明杨彝《坞丘纪略》、吴骥《(天顺)同里先哲志》、周时复《闾史》(记明代顾山史事)、周其新《顾山镇记》和王之都《(万历)浒墅关续志》,等等。苏南乡镇志的大量编纂是在清代。朱士嘉先生在《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序中说:“至清则自省、府、州、县外,并乡镇亦多用志,开历代未有之记录。”据《目录》统计,这一时期的苏南乡镇志有59种,民国时期的约17种。主要集中在原苏州地区。

历史上苏南乡镇志发展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乡镇,指的是国家的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划,与古人的乡镇的概念不同:“民人屯聚之所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三者名称之正也。其在流俗,亦有不设官而称镇,既设而仍称村者。凡县邑皆然。”明清两代,苏南乡镇迅猛崛起和扩展,一些史书和县志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如吴江县:明弘治年间有市镇7个,到嘉靖年间发展到14个,到清道光年间则为17个;常熟:明正德年间有乡镇14个,清乾隆年间增加到42个;无锡:明中期有市11个,到鸦片战争前己发展到镇15个、市7个、村15个。乡镇的发展,首先是因为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这一地区的丝绸、棉纺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并日益专业化,商品日渐增加,交流更趋活跃,逐渐形成了一些定期的集市,后又发展为由固定的商业和手工业者居住的市镇。如吴江的盛泽、震泽和黎里。有一些乡镇是因为地处交通、边防、军事的要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这里往往还有官府机构的驻扎。如吴江的平望、太仓的浏河和沙溪、常熟的福山和许浦、张家港的杨舍堡、吴县的木渎和浒墅关等。苏南的乡镇有的是作为一地政治的中心而兴盛,这里主要指的是县(州、厅、卫)治所在地或废置的县治所在地。如吴江的松陵、常熟的虞山等等。

        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人乡绅的热衷,是促进乡镇志编纂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镇文化教育的发展,仅同里镇,北宋淳化三年(992)至清嘉庆十五年(1810)就出了状元1人、进士38人、举人80人,常熟城乡著名的藏书家有100余人,而历代著述者达200余人。其中一些文人官宦或出仕外乡,或隐居故里,很想了解家乡或当地的情况,“老子有言,不出户知天下,固也。然世人好谈辽远,往往有问以门内事而不知者,行千里而不知户庭,无异察秋毫而不见舆薪也,可乎哉?”当时虽有府县志,但一些人认为远不能满足需要,郭绍裘在《木渎小志·序》中说:“木渎既无旧志,而县志载又百不及一,广益集思,犹虞不给,……”。《黎里续志》的作者蔡丙圻则认为县志“载黎里事独略,且多遗漏谬讹,……”。一些文人官宦热衷参与了乡镇志的编纂,其中不乏名家高手,如《黎里志》作者徐达源是翰林待诏,著述颇丰,洪亮吉亦为该志作序。《湖隐外史》作者叶绍袁是明天启进士,官至工部主事,明亡出家为僧。《相城小志》总纂陶惟坻是江苏省立图书馆馆长。《分湖小识》作者柳树芳则是柳亚子的高祖,等等。

        府县志的普及,也促进了乡镇志的发展。如清代,苏南府县志的编纂出现过几个高峰,与此同时,也是乡镇编修较多的时候。一些府县志的编纂者还直接参与了乡镇志的编修:《(光绪)平望续志》的作者黄兆柽曾任县志采访;《(道光)黄溪志》作者钱墀曾奉命修过县志,因县令去职,县志未成,钱遂编乡镇志;《木渎小志》和《相城小志》的作者张壬士和施兆麟,都曾在吴县修志局任职。

历史上苏南乡镇志编纂的特点

        苏南乡镇志在编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私人修撰。我国古代的方志,如全国一统志,省通志和府县志等,几乎都为官修。全国一统志由朝廷敕修,主持人都是殿宰重臣,书成后要由皇帝亲自过目;省通志由省开局,总督、巡抚领衔监修;而府县志则归所在官府纂修,并转呈学院查核。出书的经费一般也由官方提供。明清两代,朝廷还对志书的体例、篇目和年限等作过一些规定。而乡镇志的作者大多为地方文人绅士,没有要修的规定和经费。《光福志》的作者在序中说:“考之国家自一统志而析为省、为府、为州、为县志,皆司土者采辑;由县析而为一乡一镇、一山一水,则人自得著,故或备或缺也。”清代大兴文字狱,朝廷还屡禁私撰志书,这些都为乡镇志的编纂带来了重重困难和压力。许多乡镇志经几代人努力,才得以修毕付梓。《光福志》的作者徐傅,继承先父末修毕志书,“阅三十年而后成者”。道光二十四年(1844)修成后,仅存稿本和抄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王镛等补辑,民国年间又由陈郁文补充,在民国18年(1929)方得以铅印出版,前后经历了116年之久。《(顺治)盛湖志》由顺治时仲沈洙纂成后,因财力不逮,未及刊行。康熙时其孙仲枢、仲栻增纂,至乾隆时再由仲枢胞侄仲周霈增纂,方刻本刊印,前后历经四朝,百余年。民国《富安乡志》的作者为筹集资金牺牲薄产,“又寒暑奔走,风雨呼号,几经波折”。抗战爆发后,作者携眷属内迁四川避难,步行41天,为减轻负担,沿途舍弃衣物,唯《富安乡志》稿随身携带,安然无损。大多数乡镇志在纂成后因种种原因而不能付梓,致使大量散佚,如平望镇在明代几度修志,至今均己失传,我们只能在《(道光)平望志》里看到几部佚志的序。现在我们能见到的乡镇志凝聚了前人的心血,弥足珍重。

        历史上的苏南乡镇志的第二个特点是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较高。由于是私人修志,故少了一些官方的束缚,避讳较少。一些乡镇志网罗文献丰富,重于考录。文字严谨。旧志序中多有评论,如明《开沙志》作者“取郡志,提其纲,翼以大家名集,旧族家乘,遍访耆硕荐绅,耳目所睹记,参订而成书。”《木渎小志》作者云游祖国名山大川,“究心史地学,尝辑《晋书微》及《元史地理通释》二书”。“其文约而赅,其事博而确。而于山川道里之远近,古今名胜之兴废,大必亲历其境,博访周咨,斟酌尽善。”这个小志共有立传人物(不含名录)168人,其中有各种手工艺人;记述古迹50余处,名人墓冢50余处,山水的记述各有20多个条目。《(光绪)周庄镇志》的作者陶煦有志经世之学,通达治体,洞悉民隐,对苏南的地租有专门研究,曾撰《租核》一书。在志书里,作者用大量事实揭露了官府、地主和善堂等对佃农的层层盘剥,为研究苏南农村当时的租佃关系和农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官书”中是不能详尽记述的。

        苏南乡镇志的第三个特点是志书体例的多样化。自明永乐十六年(1418)颁降《纂修志书凡例》到民国18年国民政府的《修志事例概要》,均对省至县志的体例、篇目等有统一的规定,但乡镇志不在此例。因此乡镇志的体例、篇目比较灵活,这些志书继承了我国方志的传统,分别记地、记人、记文,门类齐全,内容广博。以《(道光)震泽镇志》为例,该志卷首为凡例、图,卷一沿革、乡都、图圩,卷二道里、水、物产、风俗,卷三灾祥,卷四公署、镇学、营讯、坊表、桥梁、古迹,卷五园第、墓域,卷六祠庙,卷七寺观,卷八职官、科第、武科、贡生、荐辟、钦取、议叙、例仕、封赠,卷九宦绩、儒林、孝友、节义、文苑、隐逸、艺能,卷十列女、流寓、释道,卷十一书目,卷十二集文,卷十三集诗,卷十四杂录,卷末刊讹。这个乡镇志列目如此细密,分类如此清晰,这在乡镇志中还是不多见的。又如《木渎小志》:卷首凡例、地图,卷一区域、都图表、选举表、山、水、古迹,卷二至卷四人物,卷五寺观、祠庙、冢墓、物产、风俗,卷六艺文、杂志、题咏、骈言,附光福诸山记。从以上篇目可以看出,这个小志的篇目如作者自称对府县志“尤多规仿”,但在局部上又有所变通和改革,如没有建置沿革、地理星野、户口田赋等府县志常见的门类,增加了反映乡镇区划的都图表,最后还将邻近的光福风景区附入,虽有越界之嫌,但增加了可读性和实用性,可以算是一种变通的做法。作者在凡例中规定:“乡土事实范围狭小,凡已见府县各志者,不妨少略,他处须较旧志加详。”“古迹全录。凡第宅园林并入焉。”“寺观有兴有废,略加删汰,祠庙冢墓以正误补遗为主。风俗与各处大同小异,不烦赘。”由此可见,作者对府县志的体例并没有一味“规仿”,于本地事物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有所选择,注意详细和主从的。

        有的乡镇志体例则完全突破了府县志的束缚,显得灵活简炼。如明《开沙志》,上卷:总叙开沙、滕科沙形势考、总叙高小沙形势考、总叙顺江南新洲形势考、开沙道里考、诸洲、丘域、津梁、寺观、坊表、祠宇、坟墓、举辟、选举、贡生、学校、国学、武科、恩封、录荫、贤达、乡贤、耆英、散秩、列女、物产;下卷:总叙开沙沧桑变化始末、历代沿革、赋役志、名迹、附诗。在体例上,该小志考、录、志诸体并用,基本上采用条目式。《庉村志》也是条目式,全书16目,篇幅匀均,记述简洁,如“沿革”仅用200字不到就记述了当地1000余年的历史沿革变迁。民国间的《巴溪志》共11卷,合天文、地理、行政、教育、经济、建设、交通、社会、古迹、人物和杂志11目,后附工商统计表。标题简洁有序,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代表了近代乡镇志发展的方向。

        苏南乡镇志的第四个特点,是在版本上多为稿本和抄本,尚末正式梓行,刻本、铅印本较少,故流传不广。如《常熟市志》列乡镇志30种,半数以上为稿本和抄本。江阴现存乡镇志6种,其中3种仅见于宗谱内,另两种为抄本或稿本,仅1种印本。无锡现存乡镇志8种,其中稿本、抄本5种。这些志书经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辗转磨损,已不易再保存下去。我们应呼吁热心家乡地方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尽快整理印刷出来。

        私撰的乡镇志,因为不要经过官方的审验,作者个人的思想、偏好等倾向在志书中的表现是比较显露的,而一些作者受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泥古不化,“掉书袋”,拼凑抄袭,标榜乡里的内容也俯拾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6)在提到《横溪录》时说:“古迹类中多列先贤旧宅,又云其址无考,夫使遗址犹存,自应深凭吊之思,否则即生是乡,自必人人有宅,安能一一虚列乎。”梁启超、谭其骧等学者在谈到运用方志时要分析比较,这是我们在阅读和利用乡镇志时必须注意的。

研究乡镇志的现实意义

        明清以来,苏南一直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乡镇密布。从目前看,这一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特别是随着乡镇工业的突飞猛进,小城镇的研究和区域研究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各级领导和政府加强了对小城镇的规划,学术界开展了对乡镇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乡镇志是了解乡镇历史最好的资料,“今天下郡县之有志,犹古列国之有史,下而至于一乡小志,补缺正伪,区域虽小,其文则史。”这些乡镇志提供了苏南乡镇发展的源委和变迁的资料,有的还对区划、位置、村里、街巷、户口等有详细记载。乡镇志里还有丰富的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内容。如农产品种类和种植方法、蚕桑丝绸棉纺的生产及销售、商业贸易、手工艺、交通和生产关系等等。一些乡镇志还记载了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军事斗争。这些乡镇志里保存最多是人物、古迹、风物、诗文、方言俚语等方面的资料。一些资料在正史和府县志里是很难见到的,可以为乡镇的发展提供参考,可以供新编乡镇志选择采用。

        历史上苏南地区丰富的乡镇志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这是旧志整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希望得到修志同仁和更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

注释:

① 褚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原因初探》。《文献》1990年第2期。

② 杨晓蓉:《吴江县旧方志概述》。《江苏地方志》1991年第1期。

③ 《常熟市志·志余·明清以来常熟乡里志编撰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④ 张耀宗:《江阴地方小志简述》。《江苏地方志》1990年第2期。

⑤ 钱建中:《<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无锡市部分正补》。《江苏地方志》1990年第6期。

⑥ 《(乾隆)吴江县志》卷四镇市村。

⑦ 《木渎小志》徐日堃跋。

⑧ 《相城小志》曹宝书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镇志的编写与篇目设计
施兆麟:十年修成《相城小志》
丁村乡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志鉴编修】乡镇志书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俞富江
稀见地方志提要2
《一代名儒卢秉纯》后记及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