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东模式未必不如阿里 自有物流凸显五大优势

    模式优劣,未必由马云说了算

  马云当然是商界奇才,战略高手,但再牛叉的人,也不可能一贯的伟光正,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也一再印证,了“人无完人”的正确性。

  “京东悲剧论”,也可能是马云最不靠谱的“名言”之一。以自营为主的京东模式,可能要优于物业式的阿里模式。当然,阿里赚得盆满钵溢,利润率高达45%,京东却未尝过盈利滋味,如以成败论英雄,那自然是阿里占优。

  但一时一事的胜出,未必能真正比较出,商业模式的优劣,它现在赚钱,却未必是先进的模式。

  阿里模式或难持续

  电商巨头有“大同”趋势,搞到最后,都是B2B2C。但占主导的,或曰核心模式,还是有所不同,比如,阿里是C2C占主导,京东是B2C为主流。

  不过,我却知道,阿里不是真正的电商,而是电商服务商,它不依靠买进卖出赚差价,而是依靠对平台的垄断地位,通过卖流量、卖广告赚钱。它赚的不是消费者的钱,而是卖家的钱。

  据说,平台模式在美国占比是24%,在中国超过90%,而在其他国家是个位数。这或许能说明,C2C的平台模式,未必是真正先进的模式。

  马云创办淘宝网的初衷,笔者猜想,可能是想省去所有中间环节,把生产厂家,通过平台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起来,既可以降低售价,亦可从中赚钱。

  想法挺好,但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各类工厂实在太多,而那些品牌大、实力强、市场知名度高的品牌,却属凤毛麟角,且大牌,早就在线下,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线上渠道,它虽然不会错过,但也未必会寄望于阿里一家。

             如小米、联想、格力、娃哈哈者,虽偶有与阿里合作,但更多的,却通过自有渠道售货。所以,淘宝最后汇集的,以默默无闻的小品牌、小商家为居多,从开始的淘宝,到后来的天猫,莫不如此。

  淘宝的出现,捕捉到了绝佳的商机,占据了先入为主的优势,特别是在最初的几年,其发展可谓爆发式、几何级增长。此后,阿里旗下平台越来越多,将实体零售业,冲击得七零八落,阿里也依靠垄断流量资源,成为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如果把淘宝,比作一个硕大无比的市场,那么,最有机会露脸的,就是各个入口附近的商铺,那些远离入口的店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消费者,所以,争取入口附近的位置,就异常激烈。

          体现到淘宝网,就是流量的争夺,因此,流量成为最宝贵的资源,获得平台的引流,是各卖家生存发展的关键。但正如实体市场的入口商铺,是有限的,平台上的“主场”,也是稀缺的,所以,流量争夺越来越激烈,卖得越来越贵,也是必然之势。

  根据公开的资料,阿里的营业额,占淘宝、天猫、聚划算三大平台交易额的比例约为3%,也就是说,商家须拿出销售额的3%,来买流量。

         注意,这是销售额,而非利润额的3%!,这什么概念?零售商的利润率,也就3-5个点,拿出销售额的3%做广告,这样高昂的成本,有多少企业消化得了?所以,淘宝、天猫卖家大面积的亏损,就在情理之中。据说淘宝的盈利面仅3%,天猫上能保本的,不到10%,倘在线下,这样的市场,早已倒闭多时了。

  激烈的流量争夺产生的后果,就是疯狂地砸钱,有钱砸的,就有活路,没有钱的,就是死路一条。因此,淘宝、天猫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去年“双11”,天猫1%的商家,占据了9成的交易额,571亿的神话,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又有谁知道,背后有多少中小卖家的心酸泪?

  一面是以低价、超低价为噱头,一面是流量越来越贵,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那些买不起流量、做不起广告的小卖家,不售假而何?不提价打折、拼命刷单而何?阿里对淘宝售假,被指责感到委曲,有点矫情,这其实与它的商业模式,息息相关,怎不见有人指责武商国广售假?怎不见有人抱怨西湖银泰欺诈?

  少量的卖家亏损,或无关大局,一时的亏损,也可以承受,但如果大面积、普遍性的亏损,持续亏损,看不到盈利希望的亏损,卖家除了“出淘”,还有别的选择吗?

  调查显示,2014年,天猫关店12589家,约占店家总数的9%,比上年增长约1倍。

  平台本身是不产生流量的,它的流量,来自大大小小的卖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卖家撤离,淘宝等平台的流量优势势必衰减。阿里如果再不转型,不变革模式,还死死地垄断流量资源,不开放微信、百度引流,终会有崩塌的一天。

  随着我国开放的升级,未来进一步降低,甚至完全取消关税,并非不可能,亚马逊等电商巨头,势必对阿里造成强烈冲击,阿里的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京东盈利,或为时不远

  京东模式以自营为主,主要通过商品经营、客户服务赚钱,这是切合商业零售本质的,也必将被事实证明,是可行的。

  在电商冲击之下,实体零售企业纷纷回归商业零售本质,加快从食利的“二房东”,向自主经营转型,自营,被普遍认为是,零售企业转型的“深水区”。目前的自营,之所以难以全面铺开,大面积推广,与我国商业零售市场,多年以来形成的渠道、分级代理制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些中间环节,必将逐步萎缩,直到全部消亡。未来,从生产厂商,直接到终端环节的零售模式,必然确立,这一点,也可以从国外同行的发展,得到印证。

  京东迟迟未实现盈利,不是它以自营为主的模式有问题,问题可能出在规模、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如果京东进一步做大规模,提高效率,压缩营运管理成本,盈利或不难实现的。

         事实上,刘强东有强烈的盈利意识,认为不盈利的企业,是危险的、可耻的。它暂时未盈利,可能跟它近年大力发展物流、线下开店拉大成本有关。

  实体零售近年遭遇困境,不事经营、不炼内功、不修服务,或是主要内因。而近出租的淘宝、类联营的天猫大赚,颇有点反潮流、逆趋势的意味。老笑感觉,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电商平台,自营,都可以优化经营结构,优化品类组合,对防止假货、优化体验大有裨益,这或也是京东的假货,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占比,都低于淘宝、天猫的原因,而京东的货到付款模式,也为防止假货,筑起了又一道“防火墙”。

  当然,马云“京东悲剧论”,主要是针对京东的物流来说的,所以,俺就重点掰斥掰斥物流。

  自建物流,是京东的包袱,还是资产,这个值得商榷。按理说,物流,是电商发展的关键一环,自办物流,并不为过。事实上,不仅是京东,苏宁、国美、美的、海尔、格力等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张近东有句话说得好,要把企业物流变成物流企业,把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老笑感觉,这话还是靠谱的,企业自办物流,可能是新的增长点、盈利点。

  首先,有人认为,京东自办物流,不与外界分享利润,是一种封闭的模式。这是错的。与电商迅猛的发展势头相比,我国物流发展明显滞后,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京东、苏宁、国美、格力、海尔的物流,都可能对外开放,既满足企业自用需求,又开展第三方服务,这对缓解我国物流压力,是有益的。而且,这些明星企业的物流网络密集、智能化程度高,一旦完全开放,是有很强竞争力的。

  其次,与欧美日韩等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的物流成本非常高,京东等企业自建自办物流,有利于预防物流,逆流甚至环流。刘强东讲过,京东可以根据提取的大数据,让生产企业直接将货物,发到京东在各主要城市的配送中心,消费者网购之后,再由京东的“快递小哥”,把货物直接送到消费者家中,这样,就缩短了物流的路线,京东要负责的物流,也就是“最后一公里”,消费者退货,也就由快递员,将货物返回各地配送中心,这对降低物流成本,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物流本身是盈利的,它不会加重京东等企业的成本负担。阿里的物流,是采取的“外包”模式,委托给“三通一达”、顺丰等企业办理,但这些企业也是盈利的,倘阿里自建物流,也可以增加,而不是减少利润。阿里的菜鸟物流,走的还是平台路线,但预计不会供一众物流企业免费使用,估计还得收费,倘真如此,那可够黑的!

  第四,快递行业,每年临近春节前,都会上演“用工荒”。这也是春节旺季市场,很多电商企业难有作为的原因。究其原因,快递是个全年无休的苦差,薪水也远未达到过万的标准,甚至连“五险一金”都难有保障。京东等自建自营物流,员工的福利待遇有保证的,应该可以避免因快递员“回家过年”,而导致的送件迟缓、消费体验大打折扣等弊端。

  最后,马云所说的“3亿包裹,得请100万人”,未必会成为现实。快递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以无人机、机器人取代现在的“人海战役”或为时不远,也许等到京东包裹量上亿的时候,物流用人反而比现在少。就算是真的,我觉得这也是京东的社会贡献,沃尔玛还安置了200多万人哩。阿里一向以带动就业人数多自诩,为什么觉得人多就是负担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强东喊话阿里:京东的优势在于只卖真货!
八一八BABA的美国上市
电商江湖
天猫双十一,阿里从开放走向封闭京东相反
读懂了“阿里”和“京东”,就读懂了中国商业未来|深度好文
京东PK阿里,谁才是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