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 | 景洪春:儿童习作常见病例研究初探


        景洪春  特级教师,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上海市语文德育实训基地导师,闵行区领军人才,景洪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教 27 年,逐步形成了“平实简约、情理交融”的教学风格,在小学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方面有深入研究。课堂中注重基础的夯实,语言的习得,理性的思辨,精神的滋养。在 全国各地主讲公开课百余节,出版专著《为你解忧》《景洪春讲语文》,合著《我们这样教作文》《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等。



儿童习作常见病例研究初探


景洪春


       

一、为什么要做儿童习作常见病例研究


        首先,小学习作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儿童习作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十二年的教育阶段,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当下很多老师把习作方法规律的指导当成学习任务,这是一大误区。吴忠豪教授指出:“小学生学习语言,实践经验的积累比方法更重要。”文章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运用语言,就得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就得把握语言规则。儿童学习写作,首先应鼓励他们表达,在表达中适时解决表达技能,或者在表达出现错误时适时教表达方法,从而解决认识问题。

        其次,小学习作教学应基于儿童立场。汪曾祺先生多次回忆沈从文在西南联大讲课:“沈从文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有强烈的学生立场,他知道,写作文仅靠讲授习作知识,灌输习作概念,是学不会的。指导习作就应该关注习作中的问题。成尚荣先生指出:“我们不是教语文的,是教儿童学语文的。”儿童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呈现出各种病例,教师的作用就是敏锐地发现这些病例,将其归类,找出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沈从文先生这番话,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小学习作教学应重视语言表达。大凡一篇文章总是由一个一个段落组成,而每一个段落又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因此,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得用准每一个词,写好每一句子。多次听贾志敏老师上作文课,孩子们在口头作文中频频出现的语病,总能被贾老师敏锐地指出来,“把球打出了界外”“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等等。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

“不懂”则“不通”。所以,重视语言表达,就是指导学生写好大白话。

       

二、儿童习作常见病例分析及指导


        笔者将儿童习作常见病例大致归为四种:第一种是表达习惯差,包括啰嗦病、重复病、直奔结果病、好词病、口语病、造假病等;第二种是表达规范缺失,雅病等;第三种是习作技能错位,包括三段病、提纲先行病、“启示”病、“创新”病、关联病等;第四种是语言基本功差,如“跳跳”病、干巴病、人称病、长句病等。限于篇幅,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病例分析及指导。

        病例一:啰嗦病

        啰嗦病指习作中语言复杂、冗长,让读者读后不明白。“但我就是怕恐高,有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我就是怕恐高。”“我妈妈”“我心里”看上去好像这些句子、短语都是通顺的,但实际上都犯了啰嗦病。

        这种病例以女生居多,一方面因为女生比较细致,擅长描摹,另一方面与盲目追求字数有关,加之女生比较听话,久而久之,养成语言啰嗦的习惯。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指导学生学会简洁而准确的表达。

        什么是简洁而准确的表达呢?

        “我 10 岁那年,有一次得了感冒,拖了很久也没有痊愈。”

        这句话选自上海版教材《我的第二次生命》:“拖了很久”,短短四个字,就把当时“我”生病时间长、很痛苦写出来了。这就是一种简洁而准确的表达。

        简洁并不是说篇幅要短,而是要看表达是否明了,是否清楚,是否有作用。作家汪曾祺在《说短》里指出: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

        鲁迅先生回忆他写的一篇文章时说:“我写《徙》是这样开头的:“世界上曾经有很多歌,都已经消失了。”对这句话他不是很满意,后来他出去散了一会儿步,回来以后把这句话改成了“很多歌消失了”。改后的开头,更简洁更清楚。

        朱自清在写《绿》的时候,是这样开头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如果是小学生写游记,开头不外乎会这样写:某月某天,天气晴朗,我和某某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车,我们一起来到某某地方,心情格外高兴,在那儿,我们看到了梅雨潭,发现梅雨潭非常绿。写了半天,还不如朱自清先生这样直截了当,干脆利落。一个“惊诧”,让读者情不自禁往下想:梅雨潭的什么“绿”让作者这样惊诧啊?就会带着疑问往下读。

        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前发给孙权的书信这样写道: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是一封战书,只有短短三十个字。你看他缓缓写来,气定神闲,雍容大度,毫无剑拔弩张的狂态,自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千年之后,犹能使人想见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当年的风采。

        笔者常有这种感受,很多学生的习作,选材很好,但总让人感到可惜,明明可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他偏要绕几个圈子,明明可以用一两句话表达得明白的,他偏要加上成串的修饰的语言,他偏要用几个长句子给人感觉读起来有障碍。所以,写作文首先要心中有读者。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读文章的人能读懂意思。

        如果发现学生的习作比较啰嗦,可以用专项摘抄的方法来改变。即指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从中选择比较简要准确的语言进行摘抄,坚持训练一段时间,文章就会变得简练而又准确。

        “我的蜜枣已经吃完了,父亲又塞给我一颗,回家!”

        这是学生从《汪曾祺读本》中的《童年的病》中摘抄出来的。第二句话是讲吃第二颗蜜枣,非常简单地带过。吃完以后怎么收拾东西呢?怎么告别的、怎么回家,都没有写。就两个字——“回家”!

        “煮干丝不知起于何时,用小虾米吊汤(就是用小虾米煮汤),投干丝入锅,下火腿丝、鸡丝,煮至入味,即可上桌。不嫌夺味,亦可加冬菇丝。”

        简短的几十个字,把煮干丝这道菜怎么做的写得准确、精彩。

        病例二:“我”字病

        “我”字病指上下句之间,被描述的对象(即主语)重复出现,不会运用“他”(她),或者“它”这些人称代词,造成语句不连贯。

        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指导学生把句子写连贯。包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人称代词。

        请看两例:

        “狗有一只灵敏的鼻子,它常常摇着它的尾巴闻我的味道来找我,就这样我每次都跟它玩捉迷藏,等到它找到我的时候,它就‘汪汪’地扑到我的身上。”

        “妈妈的衣袖破了。妈妈赶忙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妈妈先从布包里拿出一根针,一条青线,用牙咬了咬线头儿,把线头儿穿过针眼儿。妈妈又从布包里找出一小块布,贴在破了的地方,然后一针一线地缝起来。”

        出现上述这种情况,教师应告诉学生,在几个句子里,如果写的只是一个人物(或事物),后面再指这个人物(或事物)时,就可以用他(她)或它来代替。以上两例可以改为:

        “狗有一只灵敏的鼻子,它常常顺着气味,摇着

尾巴来找我。当它找到我之后,就‘汪汪’地扑上来,

和我玩捉迷藏的游戏。”

        “妈妈的衣袖破了。她赶忙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她先从布包里拿出一根针,一条青线,用牙咬了咬线头儿,把线头儿穿过针眼儿。又从布包里找出一小块布,贴在破了的地方,然后一针一线地缝起来。”

        再看一例:

        “我走到了新型的独木桥以后,我的心更加忐忑不安,一不小心就掉下,我顿时感觉到,我真失败啊!”

        有两种改法:

        “走到了新型独木桥以后,我心里更加忐忑不安,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顿时感觉自己真失败啊。”

        “我走到了新型独木桥以后,心里更加忐忑不安,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顿时感觉自己真失败啊。”

        将以上三例归类,可以形成以下习作策略:

        首句写“在什么情况下”时,可以略去人称代词,在第二句中出现即可;写自己的内心活动时,可以略去“我”;由几个分句组成的复句中,“我”一般不超过二个。这类习作策略是师生从常见病例中共同讨论总结的,借鉴性强,易于被学生接受。

        把句子写连贯还包括合理安排顺序。

        再看一例:

        “雨越下越大。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这段话先总写雨大,再具体分述雨怎样大,大到什么程度。在具体分述时,作者又按照“天地间”“对面屋顶”“房檐”“地上”的顺序排列的。写得清楚、连贯。

        有顺序是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的基本要求,指导时应要求学生在写几句话时,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要围绕既定的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相关的句子组织在一起,使句子前后连贯。

        经常有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小学中年级重在练习写好片段,指导学生把一段话(句群)写清楚,写连贯,一学期写百余段话都不为多。打好语言基本功,学生到高年级再组段成篇就不觉得困难了。汪曾祺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中回忆道,“他(沈从文)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病例三:报账病

        报账病是将文章写成流水账。我并不反对写流水账,相反,我认为写好流水账是习作的基础,是一种自由写作表达方式。从作文的本质来看,流水账写法特别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在儿童习作入门过程中有着其他任何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之所以把它称为“报账病”,是希望在写好流水账的基础上,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明白哪些内容需要取舍。

        有了流水账以后,内容可以增删。这就要根据中心来选择。当我们描述一种体验时,材料有了,可以从感受入手,选择最有感受的环节告诉别人,为什么在这个环节里获得别人不一样的感受。也就是说,要表达一种感受,一定由感受人出发来选择详略。

        比如许地山先生写的《落花生》,作者通过写一家人过“收获节”情况及其收获节上各自的所想、所得,赞美花生的品质。至于“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的过程与中心思想不太密切,则用以上八字一笔带过,略写得潇洒、利索!

        解决这类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扩展法”。首先,确定中心;其次,在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地方,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最后,扩展情节,使所要表达的情节清楚明白地展开。用扩展法展开情节也要有所选择、取舍,即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详写、可以展开,下细功夫去雕琢。相反,需要略写的地方则不能用以上方法。

        比如,指导学生写《开学新鲜事》,题目就有明确规定:首先,这件事是开学时发生的;其次,是这次开学前没有发生过的,让你有一种新鲜感的事情。“开学”包括开学前的准备、开学后的一两周内发生的事情。可以这么设问:

        “开学了,学校里的老师、同学、教室、校园景物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怎么样?搬了校区?换了一个教室?换了一个新老师?如果没有换老师,还是这个老师,发型变了?衣着变了?精神风貌有变化吗?哪些做法与以往不同?开学两周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或几件事是什么?开学两周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谁?你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真正体现了新鲜?”

        以上病例只是儿童习作病例中的沧海一粟,教师要善于积累学生习作中的常见病例,真正作到因势利导,相比单纯教习作技巧,这种微观研究对学生大有裨益。同时,还要以身作则,张志公先生指出,“以身作则”是批改作文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写的字工整,一笔一画,一个标点都不苟且。决不写不通的句子,不说似是而非的或者虚应故事的话,这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反之,如果教师自己在这些地方马虎随便,而要求学生严肃认真,那怎么能办得到呢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习作常见病例(思维图示)
中考作文语病、常见病汇总
75个病例,带你见识脾脏所有常见病、少见病以及罕见病
向子云主任精心整理:75个病例,带你见识脾脏所有常见病、少见病以及罕见病
【75个病例】带你见识脾脏所有常见病、少见病以及罕见病
沙龙信息 | 方震宇医师:儿童常见病的家庭处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