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研丨吴忠豪:反复朗读 内化语言

反复朗读 内化语言

有的学生写文章会出现病句,是因为其语言使用不规范;有的学生朗读课文不通顺,也是因为其语言使用不规范。课文中的规范化语言与学生习惯使用的语言产生冲突,导致其学起来很费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使用更加规范化呢?答案就是反复朗读。把课文读通顺、读舒服了,让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与课文的表达方式相一致了,语言自然也就规范了。

在语文朗读教学方面,于永正老师的课是很好的范例。于老师会先请学生预习课文,然后在讲课时请几个学生把课文读一遍,之后自己再读一遍。他读完后,学生总是情不自禁地鼓掌,赞叹“老师读得真好”“把课文中人物的感情都读出来了”。于老师趁机告诉学生:“想把文章读好,需要反复地练习。为了读好这篇课文,老师读了整整15遍。”之后,于老师会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读3遍。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都努力想把课文中的人物感情读出来。学生读完后,于老师说:“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因此读的效果也不一样。接下来同桌之间互读互评,一起讨论怎样读好这篇课文。”教室里书声又起,学生都很投入地研究每一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读,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讨论结束后,于老师再让学生朗读,展示成果。对比第一遍朗读,学生讨论过后的第二遍朗读效果非常好,进步十分明显。读完之后,于老师详细点评哪位学生读得好,哪一段读得好;某一句话学生是怎样读的,自己是怎样读的,并让学生比较哪一种读法更好。因为学生经过了独立思考,所以交流起来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最后,于老师让全班推荐读得最好的几位同学,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规范了语言,也理解了课文,接受了情感教育。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最早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做的是读正确、读流利,其次才是读懂。读得流利,甚至熟读成诵,说明学生真正把课文中的语言化为了自己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作者:吴忠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教研资讯 | 大道至易、至简——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2016年年会上的讲话
吴忠豪教授关于当前语文教学转型及一些问题解决的专题报告
语文教学屡遭诟病高耗低效 专家称要让学生参与
吴忠豪:语文课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