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肌肤甲错的治疗方法

 

    内伤总括

  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伤形失节温凉过,气湿热暑火寒中。

  【注】劳役伤气,伤元气也。饮食伤形,伤胃府也。伤气宜补,有热中、湿热、暑热、火郁、寒中之不同。伤形宜消,有饮食失节、过于温凉之不一也。

  内伤外感辨似

  内伤脉大见气口,外感脉大见人迎,头痛时痛与常痛,恶寒温解烈火仍,热在肌肉从内泛,热在皮肤扪自轻,自汗气乏声怯弱,虽汗气壮语高声,手心热兮手背热,鼻息气短鼻促鸣,不食恶食内外辨,初渴后渴少多明。

  【注】内伤外感脉皆大,内伤之脉、气口大于人迎,不似外感之脉、人迎大于气口也。内伤外感皆头痛,内伤之头痛有时而痛,有时不痛,不似外感之头痛,常常痛而不休也。内伤外感皆恶寒,内伤之恶寒得就温衣而即解,不似外感之恶寒,虽近烈火而仍恶也。内伤外感皆发热,内伤之发热,热在肌肉,以手扪之,热从内泛,不似外感之发热,热在皮肤,以手扪之,热自内轻也。内伤外感皆自汗,气短乏声怯弱,不似外感之自汗,气壮促语声高也。内伤外感手皆热,内伤之热手心热,不似外感之热,手背热也。内伤外感皆鼻不和,内伤之鼻息气短而喘,不似外感之鼻息,气促而鸣也。内伤外感皆不食,内伤之不食口中无味,不似外感之不食,闻食则恶也。内伤外感皆渴,内伤之渴初病即渴,其饮甚少,不似外感之渴,三日后始渴,其饮甚多也。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请,热伤气陷大虚洪,头痛表热自汗出,心烦口渴畏寒风,困倦懒言无气动,动则气高喘促声,保元甘温除大热,血归气术补脾经,佐橘降浊散滞气,升柴从胃引阳升,阴火肾燥加地柏,阳热心烦安神宁。

  【注】补中益气汤治内伤,清阳下陷,因劳役过度,热伤元气,故脉虚大而洪也。内伤头痛,时作时止也。内伤表热,尝自汗出也。心烦,气虚恶烦劳也。口渴,气陷不蒸化也。畏寒畏风,表气虚失卫也。困倦懒言,中气乏不周也。动则气喘上气,不足息也。保元,谓人参、黄芪、甘草,名保元汤也。臣当归和脾血,白术益脾气,佐橘皮降浊、散胸中滞气,升柴升清,从胃中引阳也。阴火时显燥热,加黄柏、生地,补水救阴。阳热昼夜心烦,合朱砂安神丸,泻火安神。

  调中益气汤

  调中弦洪缓沉涩,湿热体倦骨酸疼,气少心烦忽肥瘦,口沫食出耳鸣聋,胸膈不快食无味,二便失调飧血脓,保元升柴苍橘柏,去柏加木亦同名。

  【注】调中益气汤亦治内伤。清气下陷,浊气上乘,清浊相干而兼湿热者,故二便不调,飧泻脓血也。此汤与补中益气汤,虽互相发明,然其证脉则不可不分别也。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一虚,四藏失其调和,所以五脏之脉,交相混见,故肝弦、心洪、脾缓之脉反见于上。按之沉涩,肺脉而反见于下也。身肢重倦,气不周也。骨节酸疼,血不荣也。气少,中气乏也。心烦,心血少也。忽肥忽瘦者,火乘土位,上并阳分,则血脉上行而上盛,故面赤红而肥;下并阴分,则血脉下行而上虚,故面青白而瘦。即今之虚损病人,早则面青白瘦而恶寒,午后则面红赤肥而发热者是也。口沫,谓口中沃沫,脾不散精也。食出,谓食入反出,胃虚不纳也。耳鸣聋,谓耳鸣、耳聋,阴火上冲也。胸膈不快,浊气滞也。饮食无味,胃气伤也。二便不调,谓大便时泻不泻,小便时利不利,脾湿不分也。飧,谓完谷不化之飧泻,脾虚湿不化也。血脓,谓大便后或见脓见血,脾湿热酿成也。保元,谓保元汤,即人参、黄芪、炙草、升麻、柴胡、苍术、橘皮、黄柏也。去黄柏加木香,亦名调中益气汤,以热少气不和者宜之也。

  升阳益胃汤

  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倦怠懒食身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洒洒恶寒属肺病,惨惨不乐乃阳伤,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与防。

  【注】内伤气虚,湿多热少,遏抑春生清气,不得上升,脾胃之证,宜服此汤。其证倦怠懒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便不常,谓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如常也。洒洒恶寒,卫气不足,属肺皮毛之病也。惨惨不乐,面色不和,乃阳气伤而不伸也。六君,谓人参、白术、茯苓、炙草、橘皮、半夏也。加白芍、黄连、泽泻、黄芪、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即是升阳益胃也。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中升阳泻阴火,火多湿少困脾阳,虽同升阳益胃证,然无泻数肺阳伤。补脾胃气参芪草,升阳柴胡升与羌,石膏芩连泻阴火,长夏湿令故加苍。

  【注】内伤气虚,热多湿少,阴火困脾,阳气不得上升,脾胃之证,宜服此方。此方所治,虽同升阳益胃之证,然无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洒洒恶寒肺病,惨惨不乐阳伤之证也。

  内伤补中、调中、益胃等汤加减法:

  冬加姜桂草蔻益,秋芍白蔻缩槟榔,夏月气冲芩连柏,春加风药鼓清阳,长夏沉困精神少,人参麦味泽苓苍。肺热咳嗽减参去,春加金沸款冬芳,夏加麦冬五味子,秋冬连根节麻黄。头痛蔓荆甚芎入,巅顶藁本苦细嚐。沉重懒倦或呕逆,痰厥头痛半夏姜。口干咽干或表热,加葛生津清胃阳。大便燥涩元明粉,血燥归桃熟大黄。痞胀香砂连枳朴,寒减黄连加炒姜。胃痛草寇寒益智,气滞青皮白蔻香。腹痛芍草芩桂审,脐下痛桂熟地黄。内外烦痛归和血,胁下痛急草柴良。身重脚软已苍柏,身疼发热藁防羌。

  【注】冬加干姜、官桂、草豆蔻、益智,助阳气也。秋加白芍、白豆蔻、缩砂仁、槟榔,助燥收也。夏月加黄连、黄芩、黄柏,降阴火也。或腹中气上冲逆,属阴火冲上,虽非夏月亦加之。春加风药,谓羌活、独活、藁本之类,佐参芪之品;能鼓清阳之气上升也。长夏身肢沉困,精神短少,加人参、麦冬、五味子,恐暑伤气也。加泽泻、茯苓、苍术,去脾湿也。肺中有热咳嗽,减人参,远肺热也。春加金沸草、款冬花,散肺风也。夏加麦冬、五味子,保肺气也。冬加连根节麻黄,散肺寒也。头痛加蔓荆子,引太阳也。痛甚加川芎,上行捷也。巅痛脑痛加藁本,入督脉也。苦头痛加细心,走少阴也。痰厥头痛,沉重懒倦,或呕逆痰涎,加半夏、生姜,治痰逆也。口干咽干,或表发热,加葛根,生津解肌也。大便燥涩加元明粉,血虚燥加当归,血实燥加桃仁,热实燥加大黄,心下痞胀气不快加木香,食不消加砂仁,心下结热加黄连,心下结气加枳实,胃气壅塞加厚朴。如胃中寒,或冬月,减去黄连,加炒干姜。胃痛加草豆蔻,胃寒或唾沫加益智,气满不快加白豆蔻、青皮,腹痛加白芍、甘草。审其有热加黄芩,有寒加官桂。脐下痛加肉桂、熟地黄。腹内身外刺痛,此属血涩不足,加当归以活血也。胁下痛或急缩,加甘草、柴胡,以和肝也。身重脚软,加防己、苍术、黄柏,去湿热在内也。身痛发热,加藁本、防风、羌活,疏风在表也。

  清暑益气汤 清燥汤

  长夏湿暑交相病,暑多清暑益气功,汗热烦渴倦少气,恶实尿涩便溏行,补中去柴加柏泽,麦味苍曲甘葛青,湿多痿厥清燥地,猪茯柴连减葛青。

  【注】长夏之令,暑湿炎蒸,交相为病。暑多湿少为病,其证则自汗身热,心烦口渴,倦困少气恶食,小便涩少,大便稀溏,宜清暑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黄柏、泽泻、麦冬、五味子、苍术、神曲、甘葛、青皮也。若湿多暑少为病,则成痿厥之证。腰以下痿软,难于转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宜清燥汤。即本方更加生地、猪苓、茯苓、柴胡、黄连,减去甘葛、青皮也。

  升阳散火汤 火郁汤

  血虚胃热过食凉,阳郁于脾散火汤,肌肤筋骨肢困热,扪之烙手热非常,羌独芍防升柴葛,人参二草枣生姜,火郁加葱减参独,恶寒沉数发之方。

  【注】二草,炙甘草、生甘草。恶寒,为身虽有如是烙手之热而反恶寒。脉来沉数,则可知火郁肌里,宜以此方发之。

  白术附子汤 加味理中汤

  内伤水来侮土病,寒湿白术附子汤,涎涕腹胀时多尿,足软无力痛为殃,腰背胛眼脊背痛,丸冷阴阴痛不常,苍附五苓陈半朴,虚宜理中附苓苍。

  【注】东垣内伤热中之病,用补中益气汤;寒中之病,用白术附子汤。寒中为水来侮土,寒湿之病,其证内则腹胀多尿涎涕,外则足软胛脊腰背睾丸痛。脾胃寒湿而气不虚者,宜用是方,即五苓散加苍术、附子、陈皮、半夏、厚朴也。若脾胃寒湿而气虚者,则宜用理中汤加附子、茯苓、苍术是也。

  人参资生汤

  资生脾胃俱虚病,不寒不热平补方,食少难消倒饱胀,面黄肌瘦倦难当。

  【注】缪仲醇制资生丸方,为脾胃俱虚,不寒不热平补之药。其所治之证,乃饮食减少,过时不化,倒饱胀闷,面色萎黄,鸡肉渐瘦,困倦无力也。方见诸书,故不录药味。

  清胃理脾汤

  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黄,大便粘秽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

  【注】清胃理脾汤,即脾胃散加黄连、黄芩、大黄也。酌三黄者,谓有热滞而不实者,不可入大黄也。伤食,谓伤食病证,如痞胀、哕呕、不食、吞酸、恶心、噫气之类。更兼大便粘臭,小便赤涩,饮食爱冷,口舌生疮,皆伤醇酒厚味,湿热为病之证也。

  理中汤

  理中治虚寒湿伤,食少喜热面青黄,腹痛肠鸣土冷沫,大便腥秽似鸭溏。

  【注】白术附子汤,治脾胃寒湿形气实者也。理中汤,治脾胃寒湿形气虚者也。虚者,其证实少,喜食热物,面色青黄,腹痛肠鸣,吐冷涎沫,大便腥秽不臭,似鸭粪澄澈清溏也,故宜此汤。

  消食健脾丸

  胃强脾弱脾胃病,能食不化用消食,平胃炒盐胡椒共,麦柏楂曲白蒺藜。

  【注】脾胃病中,有胃强脾弱一证,胃强所以能食,脾弱不能消化。宜服消食健脾丸,助其消化。用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炒盐、胡椒、山楂、神曲、麦芽、白蒺藜,末,蜜丸服之。更节其饮食,自然脾胃和而能健运矣。

  开胃进食汤

  开胃进食治不食,少食难化胃脾虚,丁木藿香莲子朴,六君砂麦与神曲。

  【注】此方治不思饮食,少食不能消化,脾胃两虚之证。方即六君子汤,加丁香、木香、藿香、莲子、厚朴、缩砂、麦芽、神曲也。

  平胃散

  一切伤食脾胃病,痞胀哕呕不能食,吞酸恶心并噫气,平胃苍朴草陈皮,快膈枳术痰苓半,伤谷二芽缩神曲,肉滞山楂面莱菔,滞热芩连柏大宜。

  【注】伤食等证,宜用平胃散,即苍术、厚朴、甘草、陈皮也。快膈加枳实、白术,有痰加半夏茯苓。伤谷滞者,加麦芽谷芽、缩砂神曲。伤肉滞者,加山楂。伤面滞者,加莱菔。有热者,加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酌而用之。

  葛花解酒汤

  葛花解酒发酒汗,懒食热倦呕头疼,参葛四苓白蔻缩,神曲干姜陈木青。

  【注】伤酒宜用葛根解酒汤汗之,汗出立愈。其证头痛懒食,呕吐身热,倦怠而烦,似乎外感而实非外感,皆因酒所致也。方即人参、葛花、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白蔻、缩砂、神曲、干姜、陈皮、木香、青皮。

  秘方化滞丸

  秘方化滞寒热滞,一切气积痛攻方,巴豆醋制棱莪术,青陈连半木丁香。

  【注】秘方化滞丸,治不论寒热一切气滞积痛,攻下之妙药也。即巴豆、三棱、莪术、青皮、陈皮、黄连、半夏、木香、丁香也。此方出《丹溪心法》附余书中,屡试屡验,按证随引,量其老少虚实增损进退,以意用之,久久自得奇效。

  虚劳总括

  虚损成劳因复感,阳虚外感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肺损皮毛洒寒嗽,心损血少月经凝,皮损食少肌消泻,肝损胁痛懒于行。肾损骨痿难久立,午热夜汗骨蒸蒸,从下皮聚毛落死,从上骨痿不起终。恐惧不解则伤精,怵惕思虑则伤神,喜乐无极则伤魄,悲哀动中则伤魂,忧愁不已则伤意,盛怒不止则伤志,劳倦过度则伤气,气血骨肉筋精极。

  【注】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七伤、六极也。因复感者,谓不足之人,阳虚复感外寒,则损从皮毛肺始;阴虚更生内热,则损从骨髓肾始;内伤饮食劳倦,则损从鸡肉脾始。此虚损成劳之因。然其证有五:一损皮聚毛落,洒淅恶寒咳嗽,肺劳也。二损血脉虚少,男子面无血色,女子月经不通,心劳也。三孙饮食减少,肌肉消瘦,大便溏泄,脾劳也。四损两胁引胸而痛,筋缓不能行,肝劳也。五损骨痿不能久立,午后发热,盗汗骨蒸,肾劳也。从下肾藏损起者,损至皮聚毛落则死也。从下肺藏损起者,损至骨痿不能起于床则终也。从脾藏损起者,或至皮聚毛落,或至骨痿不起,皆死也。

  虚损为七伤之证:一、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盖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一、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困(此二者合为一字)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也。一、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则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也。一、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也。一、忧愁不已则伤意,意伤则俛(树心旁)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也。一、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也。一、劳倦过度则伤气, 气伤则火愈壮,壮火则食气,故无气以动,喘乏汗出,内外皆越,则气日耗,气日耗则死矣。

  虚损为六极之证:一、数转筋,十指爪甲痛,筋极也。一、牙齿动,手足痛,不能久立,骨极也。一、面无血色,头发坠落,血极也。一、身上往往如鼠走,消瘦干黑,肉极也。一、气少无力,身无膏泽,翕翕羸瘦,眼无精光,立不能定,身体苦痒,搔之生疮,精极也。一、胸胁逆满,恒欲大怒,气少不能言,气极也。

  【按】前人分七伤之证。似不多经。依《内经》改之。庶后学易明。

  虚劳死证

  阴劳细数形尽死,阳劳微革气脱终,枯白全红一侧卧,嗽哑咽痛咯星红。五藏无胃为真脏,形肉虽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损,一息一至行尸名。大骨枯槁大肉陷,动作益衰精髓空,真藏未见一岁死,若见真藏克期凶。喘满动形六月死,一月内痛引肩胸,身热破棞肉尽脱,十日之内不能生。真脏脉见目眶陷,目不见人顷刻倾,若能见人神犹持,至所不胜日时终。

  【注】阴虚之劳脉细数,则必形消著骨而后死者,阴主形也。阳虚之劳脉微革,则不待痿尽忽然而脱者,阳主气也。五藏之脉无和缓象,为无胃之真藏脉,即形肉虽存,亦必不久于人世也。一息二至,损病之脉也。一息一至,行尸之脉也。大骨、颧、肩、股、腰之大骨也。大肉,头项四肢之大肉也。枯槁者,骨痿不能支也。陷下者,肉消陷成坑也。动作精神渐衰,真藏脉不见,期一岁死,若真脏脉见,遇所不胜之时日凶可期也。若真藏脉不见,有是证者,喘满动形,六月而死;有是证者,五藏内损,痛引肩胸者,一月而死;有是证者,肉尽之处,皆枯燥破裂,谓之破棞,身热不已,十日内死。真脏脉见,目眶下陷,视不见人,则神尚未去,至所不胜之日而死也。

  虚劳治法

  后天之治本血气,先天之治法阴阳,肾肝心肺之在后,脾损之法同内伤。

  【注】后天脾胃水谷生化荣卫,故治法本乎气血。先天肾藏精气生化之源。故治法本乎阴阳。五藏虚损治法,俱在于后,而脾脏虚损治法已载内伤,故曰同内伤也。

  拯阴理劳汤

  阴虚火动用拯阴,皮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烦少气,生脉归芍地板贞。薏苡橘丹连合草,汗多不寐加枣仁,燥痰桑贝湿苓半,阿胶咳血骨热深。

  【注】此方即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白芍、生地、龟板、女贞、薏苡、丹皮、莲子、百合、炙草也。汗多不寐,俱加枣仁。咳而嗽痰,加茯苓半夏。咳嗽、咯血,加阿胶。骨蒸热深,加地骨皮也。

  拯阳理劳汤

  阳虚气弱用拯阳,倦怠恶烦劳则张,表热自汗身酸痛,减去升柴补中方,更添桂味寒加附,泻入升柴诃蔻香,夏咳减桂加麦味,冬咳不减味干姜。

  【注】此汤即人参、黄芪、炙草、白术、陈皮、肉桂、当归、五味子也。倦怠,懒于动也,恶烦劳动,则气张而喘乏也。恶寒加附子,泄泻仍入升麻、柴胡,更加诃子、肉蔻、木香也。夏月咳嗽,减肉桂加麦冬、五味子,冬月咳嗽,不减肉桂,更加五味子、干姜也。

  六味地黄汤 都气丸 七味地黄汤

  生脉地黄汤 桂附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 金匮肾气丸

  肾虚午热形消瘦,水泛为痰津液伤,咳嗽盗汗失精血,消渴淋浊口咽疮,熟地药萸丹苓泽,加味劳嗽都气汤,引火归元加肉桂,火妄刑金生脉良。桂附益火消阴翳,知柏壮水制阳光,车牛桂附名肾气,阳虚水肿淋浊方。

  【注】午热,午后发热也。水泛为痰也。盗汗,为睡而汗出,觉而即止之者。失精,遗精也。消渴,谓饮水而即消,渴仍不止也。淋者,尿淋漓不利也。浊者,尿之前后有浊液也。口咽生疮,虚火炎也。均以六味地黄汤治之。劳嗽加味,为加五味子,名都气汤也。引火归元加肉桂,名七味地黄汤。火旺刑金加生脉饮,名生脉地黄汤也。桂附,为加肉桂、附子。知柏,谓加知母黄柏,名桂附、知柏肾气等汤也。

  大补阴丸 滋阴降火汤

  大补阴丸治壮火,滋阴降火救伤金,龟板知柏地髓剂,二冬归芍草砂仁,咳加百味汗地骨,血痰金贝虚芪参,虚热无汗宜散火,有汗骨蒸宜补阴。

  【注】阴虚火旺,无水治火,宜用大补阴丸滋水治火。方即龟板、知母、黄柏、生地为末,猪脊髓炼蜜为丸。若火旺无制,妄行伤金,肺痿咳嗽,宜用滋阴降火汤救其伤金。方即大补阴丸加麦冬、天冬,当归、白芍、炙草、缩砂。咳甚加百合、五味子,盗汗加地骨皮,咯血加郁金,痰多加川贝母,气虚加人参、黄芪。凡虚热如火烙手,无汗者为火郁,宜升阳散火汤,有汗者为骨蒸,亦宜大补阴丸及滋阴六黄等汤也。

  保元汤

  一切气虚保元汤,芪外参内草中央,加桂能生命门气,痘疮灰陷与清浆。

  【注】保元汤,即人参、黄芪、炙草也。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草补中气,加肉桂能生命门真气,且能治小儿痘疮灰白、顶陷、清浆。

  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汤 六君子汤

  七味白术散 四兽饮

  脾胃气虚四君子,脉软形衰面白黄,倦怠懒言食少气,参苓术草枣姜强。气滞加陈异功散,有痰橘半六君汤,肌热泻渴藿木香,虚疟六君果梅姜。

  【注】治气虚兼气滞不快,依四君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治气虚兼有痰饮,依四君加橘红、半夏,名六君子汤。治气虚肌热渴泻,依本方加霍香、木香、葛根,名七位白术散。治气虚久疟留连不愈,依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生姜,名四兽饮。

  芎归汤 开骨散

  一切血病芎归汤,产后胎前必用方,气虚难产参倍入,交骨难开龟发良。

  【注】芎归汤,即川芎、当归,又名佛手散。气虚产难或时久伤气,依本方倍加人参。临产交骨难开,依本方加整龟板一具,本人疏下乱发一团,他人疏下之发亦可,名开骨散。

  四物汤 圣愈汤 六物汤

  加味四物汤 地骨皮饮

  调肝养血宜四物,归芎芍地酌相应,气虚血少参芪补,气燥血热知柏清。寒热柴丹炒栀子,但热无寒丹骨平,热甚芩连寒桂附,止血茅蒲破桃红。

  【注】调肝养血以四物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酌相应,谓补血用白芍、熟地,破血用赤芍,凉血用生地。气虚血少,宜加参芪,名圣愈汤。气燥血热,宜加知柏,名六物汤。血虚寒热往来,宜加味四物汤,即本方加柴胡、丹皮、炒栀子也。血虚惟发热不恶寒,宜地骨皮饮,即本方加地骨皮、牡丹皮也。血分热甚,依本方加黄芩、黄连。寒甚加肉桂、附子,破血加桃仁、红花,止血加茅根、蒲黄炒黑。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一切气血两虚证,八珍四物与四君,气乏色枯毛发落,自汗盗汗悸忘臻,发热咳嗽吐衄血,食少肌瘦泄泻频,十全大补加芪桂,荣去芎加远味陈。

  【注】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气血两虚,八珍汤。八珍者,即四君四物也。若有气乏色枯,毛发脱落,自汗盗汗,心悸健忘,发热咳嗽,吐血、衄血,食少肌瘦,泄泻等证,则宜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也。人参养荣汤,即十全大补减去川芎,更加远志、五味子、陈皮也。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双和饮

  虚劳腹痛小建中,悸衄之血梦失精,手足烦热肢酸痛,芍草饴桂姜枣同,卫虚加芪黄芪建,荣虚当归建中名,温养气血双和饮,三方减饴加地芎。

  【注】诸虚劳极,夜梦失精,宜以小建中汤温和脾胃。并治里虚心悸,衄下亡血,夜梦失精,手足烦热,四肢酸痛,血液亏损等证。是方白芍药、甘草、饴糖、中桂,大枣、生姜也。若卫气虚者,加黄芪,名曰黄芪建中汤。若里不急,腹不痛有是证者,则以温养气血,用双和饮,即此方减去饴糖,加入熟地、川芎,乃八珍汤减人参、白术、茯苓,加黄芪、中桂,盖以补阴血为主也。

  补肝汤

  补肝汤治肝虚损,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梳梳(应为目字旁)无所见,四物酸枣草瓜宜。

  【注】补肝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酸枣仁、炙草、木瓜也。

  加味救肺饮

  加味救肺治肺损,嗽血金家被火刑,归芍麦味参芪草,百花紫苑马兜铃。

  【注】加味救肺饮,即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芪、炙草、百合、款冬花、紫苑、马兜铃也。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心虚损,健忘神虚烦不眠,柏子味苓归地桔,三参天麦远朱酸。

  【注】是方,即柏子仁、五味子、茯苓、当归、生地、桔梗、丹参、人参、元参、天冬、麦冬、远志、朱砂、酸枣仁。

  归脾汤

  归脾思虑伤心脾,热烦盗汗悸惊俱,健忘怔忡时恍惚,四君酸远木归芪。

  【注】悸,心自跳动也。惊,目触物骇也。健忘,言事易忘也。怔忡,心冲动甚也。恍惚,心时不明也。方乃四君子,加酸枣仁、远志、木香、当归、黄芪。

  人参固本汤丸 保元生脉固本汤

  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咳血欲成劳,二冬二地人参共,保元生脉脾同调。

  【注】人参固本汤、丸,即人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也。依本方再加保元之黄芪、炙草,生脉之五味,三方合一,名保元生脉固本汤。同调,谓同调脾肺肾经虚也。

  逍遥散

  逍遥理脾而清肝,血虚骨蒸烦嗽痰,寒热頬赤胁不快,妇人经病脉虚弦,术苓归芍柴薄草,加味栀丹肝热添,肝气滞郁陈抚附,热加吴萸炒黄连。

  【注】是方,即白术、茯苓、当归、柴胡、薄荷、甘草也。肝气热,依本方加炒栀子、丹皮,名加味逍遥散。肝气滞加陈皮,肝气郁加抚芎、香附,肝气郁热,加吴茱萸、炒川黄连。惟薄荷只可少许为引,不宜多用。

  痨瘵总括

  痨瘵阴虚虫干血,积热骨蒸咳嗽痰,肌肤甲错目黯黑,始健不泻下为先。

  【注】久病痨疾而名曰瘵。瘵者,败也,气血两败之意也。有阴虚干血者,有阴虚积热者,当以诸补阴药治之。肌肤甲错,谓皮肤干涩也。目黯黑者,谓目黑无光也。始健,谓初病尚壮;不泻,谓久病不泻也,二者皆可以攻下为先治也。

  痨瘵治法

  痨瘵至泻则必死,不泻能食尚可痊,初取利后宜详审,次服柴胡清骨煎,虚用黄芪鳖甲散,热衰大补养荣参,皮热柴胡胡连入,骨蒸青蒿鳖甲添,阴虚补阴诸丸剂,阳虚补阳等汤圆,咳嗽自同咳嗽治,嗽血成方太平丸。

  【注】痨瘵之人,病至大便泄泻,则必死矣。若不泻能食,尚堪任药攻治,故可痊也。初取利后,审其热之微甚,人之强弱。若热甚人强,宜用柴胡清骨散;热不甚人弱,宜用黄芪鳖甲散;热微人弱,宜用十全大补、人参养荣等汤。若皮外发热,加柴胡黄连。骨内蒸热,加青蒿鳖甲。午后阴虚发热,宜用补阴诸丸汤药。阳虚恶寒清瘦,宜用补阳诸丸汤药。咳嗽不已,同咳门方参而治之。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

  大黄蛰虫丸 大黄青蒿煎 传尸将军丸

  干血大荒蛰虫治,积热蒿黄胆便煎,癸亥腰眼灸七壮,后服传尸将军丸。

  【注】大黄蛰虫丸有成方。大黄青蒿煎,即青蒿、大黄、猪胆汁、童便煎。痨瘵日久,有生恶虫,身死之后,多遭传染,甚而灭门,名曰传尸痨,宜癸亥日灸两腰眼各七壮,后服传尸将军丸。此方载《丹溪心法》书中。

  柴胡清骨散

  清骨骨蒸久不痊,热甚秦知草胡连,鳖甲青蒿柴地骨,韭白髓胆童便煎。

  【注】此方乃秦艽、知母、炙草、胡连,鳖甲、青蒿、柴胡、地骨皮、韭白、猪脊髓、猪胆汁、童便也。

  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虚热劳,骨蒸晡热渴而烦,肌肉消瘦食减少,盗汗咳嗽出血痰,生地赤芍柴秦草,知芪菀骨半芩煎,人参桂桔俱减半,鳖甲天冬桑倍添。

  【注】此方即生地、赤芍、柴胡、秦艽、炙草、知母、黄芪、紫菀、地骨皮、半夏、茯苓、人参、桂枝、桔梗、鳖甲、天冬、桑白皮也。

  自汗盗汗总括

  自汗表阳虚恶冷,阳实蒸热汗津津,盗汗阴虚分心肾,心虚不固火伤阴。

  【注】无因汗出,谓之自汗。自汗谓表阳虚,汗出则恶寒冷,宜用后方。若蒸蒸发热,汗出不恶寒,则为里阳实,宜以调胃承气汤下之。睡则汗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为阴虚,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也。

  黄芪六一汤 玉屏风散 黄芪建中汤

  自汗表虚黄芪草,玉屏风散术芪防,气虚加参阳虚附,血虚黄芪建中汤。

  【注】黄芪六一汤,即黄芪六钱,甘草一钱也。玉屏风散,即黄芪、白术、防风也。二方皆治表虚自汗,若气虚加人参,阳虚加附子可也。若不恶寒不气少,则为血虚,不可用参附,宜黄芪建中汤也。方在伤寒门。

  当归六黄汤 酸枣仁汤

  盗汗心火下伤阴,归芪二地柏连芩,心虚酸枣芍归地,知柏苓芪五味参。

  【注】当归六黄汤,治心火伤阴盗汗,即当归、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生熟地黄也。酸枣仁汤,治心虚不固盗汗,即酸枣仁、当归、白芍、生地、知母、黄柏、茯苓、黄芪、五味子、人参也。

  失血总括

  九窍出血名大衄,鼻出鼻衄脑如泉,耳目出血耳目衄,肌出肌衄齿牙宣,内衄嗽涎脾唾肾,咯心咳肺呕属肝,精窍溺血膀胱淋,便血大肠吐胃间。

  【注】九窍一齐出血,名曰大衄。鼻出血名鼻衄,鼻出血如泉,曰脑衄。耳出血,名耳衄。目出血曰目衄。皮肤出血,曰肌衄。齿牙出血,曰赤衄,又名牙宣。此皆衄血随所患处而命名也。若从口出则为内衄,内衄出血,涎嗽出于脾,唾出于肾,咯出于心,咳出于肺,呕出于肝,吐出于胃,溺血从精窍而出,淋血从膀胱而出。呕吐之分,呕则有上逆漉漉之声,吐则无声也。

  失血死证

  失血身凉脉小顺,大疾身热卧难凶,口鼻涌出而不止,大下溃腐命多倾。

  【注】大疾,脉大疾也。卧难,不能卧也。打衄大下,血出如涌泉不止,内溃腐尸之气,则命倾也。

  失血治法

  阳乘阴热血妄行,血犯气分不归经,血病及府渗入浊,由来藏病溢出清。热伤失血宜清热,劳伤理损自然平,努即内伤初破逐,久与劳伤治法同。

  【注】凡失血之证,阳盛乘阴,则血为热迫,血不能安于脉中而妄行气分,不能回归经脉也。若血病伤及于府者,则血渗入肠胃浊道,上从咽出,下从二便出也。血病伤及于藏者,则血溢于胸中清道,上从喉出,下从精窍而出也。夫血藏于藏内,行于脉中,躯壳之中不可得而见也。非有损伤,不能为病。而损伤之道有三:一曰热伤,宜以理损为主;一曰努伤,初宜以破逐为主,久亦宜以理损为主也。

  犀角地黄汤

  热伤一切失血病,犀角地黄芍牡丹,胸膈满痛加桃大,热甚吐衄入芩连,因怒呕血柴栀炒,唾血元参知柏煎,咯加二冬嗽二母,涎壅促嗽郁金丸。

  【注】热伤一切失血之病,皆宜犀角地黄汤。若胸膈满痛,是为瘀血,加桃仁大黄。若吐血热甚,加黄芩黄连。因怒致吐血及呕血者,加柴胡炒栀。唾血加元参、黄柏、知母,咯血加天冬、麦冬,嗽血加知母、贝母。涎壅气促,阵阵急嗽带出血者,宜郁金丸,方在后。

  加味救肺饮加郁金汤

  劳伤吐血救肺饮,嗽血加调郁金汤。形衰无热气血弱,人参养荣加麦良。

  【注】救肺饮,即虚劳门之加味救肺饮加调郁金末也。若气血虚弱不见火象,宜用人参养荣汤加麦门冬也。

  芎归饮

  饱食用力或持重,努破脉络血归芎,呕血辘辘声上逆,跌扑堕打有瘀行。

  【注】饱食用力,或因持重努伤脉络,失血涌吐,宜用归芎饮,引血归经。及呕血跌扑堕打,伤其脉络,令人大吐者,亦皆宜之。其有瘀者,或加大黄以下之,或加桃仁、红花以破之,或加郁金、黄酒以行之。

  参地煎

  参地衄吐血不已,热随血减气随亡,气虚人身为君主,血热为君生地黄。

  【注】参地煎,即人参、生地黄也。凡因热伤衄、吐血不已者,则热已随血减,然气亦随血亡也。气虚甚者,当倍人参为君。血热者,宜倍生地为君。时时煎服自止也。

  泻肺丸

  嗽血壅逆虚苏子,积热痰黄泻肺丸,蒌仁半贝金葶杏,三黄惟大有除添。

  【注】嗽血痰壅气逆,形气虚者,苏子降气汤降之,方见诸气门。痰黄积热,形气实者,用泻肺丸下之,即瓜蒌仁、半夏、浙贝母、郁金、苦葶苈子、杏仁、黄连、黄芩、大黄也。惟大黄形实气者加之,若形虚气者,或大便溏泄,则减去不用。

  保肺汤

  保肺肺痈吐脓血,白芨薏苡贝金陈,苦梗苦葶甘草节,初加防风溃芪参。

  【注】保肺汤,即白芨、薏苡仁、贝母、金银花、陈皮、苦桔梗、苦葶苈、甘草节也。初起加防风,溃后加生黄芪、人参。

  牛膝四物汤

  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溺血名,溺血精窍牛四物,淋血八正地金通。

  【注】淋血、溺血二证,若尿与血同出而痛,名曰淋血。尿与血分出,名曰溺血。溺血为精窍之病,用四物倍加牛膝。淋血为尿窍之病,用八正散,加木通、生地、郁金治之。

  珀珠散

  溺血诸药而不效,块血窍滞茎急疼,珀珠六一朱砂共,引煎一两整木通。

  【注】溺血一证,乃精窍为病,每因忍精不泄,提气采战,或因老年节欲而成。服诸药不效者,所溺之血成块,窍滞不利,茎中急疼欲死者,用珀珠散,日三服,每服三钱,引用整木通去粗皮色黄者,煎汤调服。其方即琥珀末一钱,珍珠末五分,朱砂末五分,飞滑石六钱,甘草末一钱,合均,分三服。若其人大便燥结不通,以八正散加牛膝、郁金下之。有热尿涩,以导赤散加牛膝、郁金清之。利后仍服此药,自有其功。

  槐花散

  便血内热伤阴络,风合肠风湿藏疡,槐花侧枳连炒穗,风加秦防湿楝苍。

  【注】便血二证,肠风、脏毒。其本皆热伤阴络,热与风合为肠风,下血多清;热与湿合为藏毒,下血多浊。均宜槐花散,即炒槐花、炒侧柏叶、醋炒枳壳,川黄连,炒荆芥穗,为末,乌梅汤调服。肠风,加秦艽、防风。脏毒,加炒苦楝,炒苍术。若大肿大痛,大便不通,当以脏毒未溃之疡治之,非脏毒下血之病也。

  升阳去湿和血汤

  便血日久,服凉药不应,亦升补,用升阳去湿和血汤。即升麻、黄芪、苍术、肉桂、秦艽、白芍、丹皮、陈皮、生地、熟地、生甘草、炙甘草也。有热,稍加吴茱萸炒川连。虚加人参可也。

  消渴总括

  试观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尽热干,饮多尿少浑赤热,饮少尿多清白寒。

  【注】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混浊,三消皆燥热病也。然试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休信三消皆热,而亦有寒者矣。饮水多,小便少而浑赤者属热,是火盛耗水而浑也。饮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是火虚不能耗水也。

  消渴生死

  三消便硬若能食,脉大实强尚可医,不食舌白传肿泻,热多舌紫发痈疽。

  【注】三消,饮水多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脉大实强者,为胃热实,下之尚可医也。若不能食,湿多舌白滑者,病久则传变水肿泄泻。热多舌紫干者,病久则发痈疽而死也。

  消渴治法

  竹叶黄芪汤

  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芪不泻方,黄芪黄芩合四物,竹叶石膏减粳姜,气虚胃热参白虎,饮一溲二肾气汤。

  【注】调胃,谓调胃承气汤。金花,谓栀子金花汤。方俱在伤寒门,酌其所当用可也。不食而渴,已属胃虚,兼之泄泻,胃虚无热矣。故用七味白术散,方在虚损门。若不食而渴,亦不泻者,是虽虚而又有燥热也。宜用竹叶黄芪汤,即黄芪、黄芩、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竹叶、石膏、人参、炙草、麦冬、半夏也。若气虚胃热盛者,宜用人参白虎汤。若下焦虚寒,饮一溲二者,宜用肾气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虚弱吃什么中药
古今名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中医补益方剂, 补中益气, 固本培元, 不过也要因人制宜哦! 中医养生
李东垣与脾胃内伤学说
​方剂歌诀详解——补中益气汤
这方剂补中益气,12种病症均可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