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知人生如戏,你却还在欺骗自己

说真的,这个世界也就是一场婚礼(The world, in truth, is a wedding)。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我们常开玩笑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殊不知这八个字并非戏言,而是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就曾用舞台演出艺术的原理来解释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并发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演。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这本书已因其深刻揭露真实生活和真实人性而成为社会学的必读经典。

戈夫曼认为,“舞台呈现虚假的事情,生活却可能呈现真实的和有时是排练不充分的事情”。在舞台上和舞台下,观众和演员的身份是固定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观众和演员的身份则是相对的,一个人这一秒是观众,下一秒则可能会变成演员。简言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其实就是一种表演。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演过戏”,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当我们与其他人第一次见面时,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我们一般都会尽量做到温和礼貌,不暴露自己的缺点,尽管真实的我们可能脾气暴躁、出口成脏,而且有很多缺点。

有时候,出于职业需要或其他原因,我们需要为自己塑造某种形象。比如很多老师来到新班级的第一天,会表现得严厉且强硬,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严,以后管理班级也就更加轻松方便了。中国有句老话叫“新官上任三把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即使不是与别人初次打交道,而是跟熟人相处时,我们也会隐藏一部分真实的自我。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里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些女孩会在男朋友面前故意降低自己的智力、技能和自决性,这样就能让男朋友感到优越感。

“一个有趣的技巧就是,我偶尔会故意拼错一个较长的单词。于是我的男朋友就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边为我订正一边说:‘亲爱的,你真笨啊,连这都不会拼’。”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我们因为不同身份及其形象需要而在在与人交往中进行了种种“表演”。

“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有多少个社会自我,这取决于他关心多少个不同群体的看法。通常,面对每个不同的群体,他都会表现出自我中某个特殊的方面。许多青年人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显得谦逊拘谨,而在他们‘粗鲁’的年轻朋友中,却会像海盗一样咒骂和吹牛。我们在子女面前的形象当然不同于在俱乐部伙伴面前的形象,我们在顾客面前的形象不同于在我们雇工面前的形象,我们在亲朋好友面前的形象也不同于在我们的上司和老板面前的形象。”

这样一种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或者说“形象塑造”并非必然就是负面的、贬义的,尽管“表演”这个词往往会让人联想到“虚伪”“欺骗”。但现实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有一些必要的表演和善意的谎言。

正如戈夫曼所说:“有时,我们会问道,一种被营造出来的印象是否有权进行这种表演,但实际上我们想问的是,表演者是否有权进行这种表演,而不是关心表演本身是否真实。”比如说,我们能够理解售货员为了取悦顾客而说一些好话,但是我们不能接受一个本身不是售货员的人假装成售货员来卖他的东西,后者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在现代社会,“表演”变得越来越普遍。本该以“真实”为核心的真人秀节目却充斥着剧本和人设。不仅是明星,即使是普通人也会被贴上各种标签、被绑定各种“人设”、被划分为各类小群体。“白富美”“高富帅”“老干部”“小鲜肉”“女汉子”“宅男”“学霸”“文艺青年”……每一个标签的背后都是一种人设,每一种人设的背后都是一种形象,每一种形象的背后都是一种表演

其实,贴标签也无可厚非。“贴标签”本质上是一种分类方法,是人们简化思维、方便记忆的需要。但是,如果被“标签”和“人设”蒙蔽了双眼,沉迷于“表演”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心,最终面具跟脸融为一体,那就要出大问题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会因自我的“表演”而迷失,也会被其他人的“表演”所蒙蔽。

戈夫曼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即“在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他的表演总是倾向于迎合并体现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而实际上他的全部行为却并不具备这种价值”。

但问题在于,一些社会正式承认的价值或大部分人所追求的价值却可能并非是我们想要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中或特殊时代下。但是我们迫于压力,又不得不放弃自己认可的价值,戴上面具去迎合社会,最终完全被社会或他人所改变。正如鲁迅所说:“面具戴久了,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另外,有时候他人的“表演”也会对我们造成误导。我们看朋友圈里大家各种“秀”——秀富、秀成功、秀孩子、秀恩爱,以为每个人都过得很幸福,仿佛只有自己最辛苦。于是不免产生失落感、焦虑感。殊不知,他人的光鲜亮丽和幸福美满不过是一种“自我呈现”,而这种“自我呈现”中有着很大的“表演”成分。你看到的美貌可能主要是修图软件的功劳,你看到的恩爱可能是闹了别扭之后的妥协,你看到的成功可能是隐去了无数次的失败。

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实在太多太多,多到我们自己都习以为常,多到要是某些场合没有一些表演我们反而会有些不自在。所谓的“仪式感”,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表演。或许,人天生就是“表演动物”,天性里就有表演欲的存在。

“表演”是否必要、是好是坏,我们无法一概而论。但是,如果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在表演,都沉醉于自己的角色之中无法自拔,那无疑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情。电影《楚门的世界》就展现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情景。主人公楚门实际是一个真人秀节目的主角,而他不自知,也不知道他身边所有的人其实都是演员,而他其实生活在一个“表演”出来的世界里。

假作真时真亦假,当表演成为日常,我们还能称之为“表演”吗?

(文 / 子水)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 者:欧文·戈夫曼 著

人生如戏

全靠演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 生活表演指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解读
得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韩巍解读
秃头所倾情巨献《摆摊秘籍》:都让让!摆摊这种事肯定得让我们学新传的来!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