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居延海

居延海

地理位置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北40公里处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


所属城市

    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居延简介

居延海是一个奇特的游移湖。它的位置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湖面时大时小,时时变化着。

是汉朝出击匈奴的前沿阵地。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额济纳河汇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在汉代时曾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之为北海,唐代起称之为居延海。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 [3]

  历史沿革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史籍始见“居延”(匈奴语,同今蒙古语“乞颜”,意为“隐幽”),筑遮虏障,设居延都尉、居延农都尉、河渠司。其时可由张掖河乘船直抵居延海。

汉太初三年(前102年),置居延都尉府,后又置“张掖居延属国”,治居延县。

汉献帝建安末,改立西海郡,曹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承制。

唐代设安北都护府和宁寇军。

西夏设黑水镇燕军司,但所在地不详。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春,归属蒙古帝国。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亦集乃路总管府。

洪武十七年宋晟率兵攻下亦集乃,置亦集乃旧城,后又在肃州与亦集乃湖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威远守御千户所,连接亦集乃旧城。

宣德五年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游牧地。 [4]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置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

民国元年(1912),直属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由宁夏护军兼辖。

 

地理位置

位于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北约4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为古弱水的归宿地。居延海位于东经101度24分,北纬42度33分左右,地处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部。

交通信息

居延海地理位置

进去没有公共交通,可以在达来呼布镇包车或者参加当地的旅行社前往。

地理变迁

历史上的居延海,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居延海的湖面因额济纳河的改道而时有变动,自元代以后分为了亦集乃、哈班哈巴儿、塔剌失三个海子(湖泊),清代以来又分成了东部的苏泊诺尔(蒙古语,意思是母鹿湖)和西部的嘎顺诺尔(蒙古语,意思是苦湖)。

两湖之间相距约35公里,平均水深1.5米,湖面上碧波荡漾,湖畔芦苇丛生,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

  居延海湖泊风景照片

因主要补给水源额济纳河注入湖中的水量减少,居延海已逐渐干涸。

历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里的农垦历史。

居延海还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汉)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城居延泽上。”后又在这里设郡立县。

隋唐时这里被突厥占领,宋代时这里在西夏国的统治下建设了黑水城,是当时西 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漫漫黄沙中的这片绿洲上,碧水边,有过许多传说,也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整治现状

据统计,近些年东居延海湿地环境明显改善,周边水生植物从之前的不足70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公顷,林草面积恢复近7000公顷;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栖息鸟类达90余种6万多只。往日碧波荡漾、鸥鸟翔集的东居延海再次呈现世人的眼前 [11]。

整治之前

自1961年干涸以来,一直被白茫茫的碱漠和荒沙覆盖,已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

东居延海解放后已干涸了6次,到1992年彻底干涸。

居延海的干涸是由额济纳河水量逐年减少所致,由此引发的居延海绿洲萎缩、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这几年,北京每年春天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专家、媒体组成的联合考察队溯风而上,一路向西追查风沙之源,一追追到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额济纳旗。

在这里,人们发现历史上有名的居延海已经干涸了。

湖底一片砂砾,广袤的居延绿洲已全部沙化,大片胡杨林在枯死,满目“大风起兮尘飞扬”的昏黄景象。

终于真相大白: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

  

  湖泊风景照片


开始治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额济纳旗生态环境,为保护居延海绿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2年7月17日,黑河水首次流入东居延海;

2003年9月24日,首次流入干涸42年的西居延海。

逐步恢复

随着连年补水,东居延海在2004年8月20日以来,已连续800多天没有出现干涸现象。

至此,东居延海水面面积达到38.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4720万立方米。

2017年10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透露,居延海面积达到66.3平方公里,已成为近一百年来最大面积,生态出现不断向好迹象[5]。

旅游信息

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北40公里处,一般旅行社会带团去东居延海。沿着达来呼布到策克口岸的公路,走到约40千米的地方,下道穿越一片戈壁,路上很容易陷车,最好是吉普。 [6]

  文化名人

厚重文化

说起居延,很多人对它都非常陌生,但居延自汉代以来,都是一个极为有名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代表,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居延地区承载着中华民族色彩极为艳丽和浓重的文化。

名人事迹

老子化仙

说到西居延海,由于一位大名鼎鼎的中国哲学家老子曾在这里得道成仙,从而使居延海的地位更为凸现。

传说老子出关前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让后人品味不已。最后化身入海,踪迹不见。

老子出函谷关以后,传说在居延海得道成仙,故后人称这个地方为“流沙仙踪”。

居延海已几尽干枯,后人连凭吊的地方都找不到,也许这正是老子化仙而去的初衷——踪迹全无。既然他已得道成仙了,当然也就不在乎有没有后人凭吊的问题了。

  爱情神话

既然说到老子,那么还有两个大大有名的人需要在这提及一下,那就是周穆王和西王母。

传说中的周穆王架着他的八匹神骏马车,一路西行,来到昆仑山脚下,见到了一个披着虎皮的女王,那就是后来成为天庭的西王母。

周穆王受到了西王母的隆重欢迎和款待,载歌载舞,美女如云,美酒如川,两个一见倾心,互赠情诗,最后依依惜别,西王母还送了周穆王一车价值连城的宝玉。这段佳话,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

有很多的记载,都曾把祁连山视为昆仑山。也就是说,周穆王一路西行,也许并没有走那么远,而西王母和周穆王相会的地方就是在祁连山脚下。

如果按照当时的交通工具——马车,就算是日行八百里,那么周穆王从他的周王朝所在地陕西关中出发,到达祁连山脚下,也得有几个月的时间。

因此,古人把祁连山视为昆仑还是有一定根据的,也就是说作为黑河的上游——祁连山,它的雪水成为了黑河的主要水源,祁连山的雪水是滋润着整个居延地区万物生长的源头。

如果这条河与史书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关系密切,那么周穆王和西王母也可以算做是居延地区早期的名人了。

一个居延流域源头的名人,一个居延流域终点的名人,把居延抬升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

  

征战匈奴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连年不绝,初期一直处于被动防守位置的汉王朝,直到汉武帝继位之后,这种局面开始改观。

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他尽管属于皇亲国戚,但是卫青却没有纨绔子弟的那些毛病,他多次领命征讨匈奴,建功甚伟,是汉武帝时期最为著名的大将军。

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春天,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西汉名将

说到居延,与之联系最为密切的当属霍去病。霍去病是西汉名将,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善于骑马射箭。

他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同年随卫青出征匈奴。

他曾率领800精骑长驱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兵数千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 [7]

霍去病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后人对霍去病备极推崇,

李白《胡无人》诗云: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骑兵一万出陇西,进击匈奴右贤王部。他6天连破匈奴五个王国。

接着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下,歼敌近9000人,杀匈奴卢候王和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

同年夏,霍去病再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越过居延海,在祁连山麓与匈奴激战,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在此需要提及的一件事就是电视剧《汉武大帝》,剧中的妇女化妆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特别是贵妇口唇所涂的“一点红”,有人认为是模仿日剧的“哈日”。

其实古人用胭脂点唇,古已有之。

霍去病攻占匈奴西域的焉然山后,匈奴人唱的:“失我焉然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就是由于焉然山盛产胭脂,霍去病攻占此山以后,匈奴的女人就没法用胭脂来化妆了。

由此可知,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妇女化妆有匈奴这首诗为证。

与卫青、霍去病同样有名的戍边征讨将军,还有李广和李陵。这对祖孙俩都是悲剧性的人物。

 出入居延

居延地区是汉朝最为重要的边疆辖区,许多的重要人物人都曾出入于此,也因此而得名。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出阳关,入居延,成就了草原丝绸之路。

这里还需要一提的是,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他在武帝死后,阴谋篡权,最后败亡逃跑。

从居延出土的汉简中,发现了一则通缉刘胥集团叛逃的御史书,这也是见于史书上最早的一份通缉令。

通缉令一直发到了居延地区,由此广陵王刘胥也算是和居延有了关系。

由于在居延地区的诸多古城中发现了大量汉简,使居延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些可以与甲骨文并驾齐驱的汉简,记载了大量的居延军民活动的事务,例如窦融。

窦融是东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是开展边贸活动最早的提倡者和实施者,也可以说他是我国最早的边贸大臣。

他曾经在居延地区统领五郡,根据出土汉简综合分析可知窦融在任河西五郡大将军期间,在居延地区重点地保持和加强了西汉以来的各种军事设施,从而保持了河西地区的稳定与安定。

窦融是窦太后弟窦广国的后人。

窦融在张掖郡为都尉,联合酒泉、金城、敦煌、武威四郡,割据河西。

建武五年(公元29年),窦融归附光武帝,任凉州牧。后他助东汉攻灭隗嚣,封安丰侯,任冀州牧。光武帝对窦融封赏有加,而窦融却更加小心谨慎,谦虚恭和,宽待上下。他后来官至大司空。

窦融数次想要辞官,光武帝均未准可,并尽量少与他单独会面,以免飨他开口的机会。

光武帝初年,北方边疆问题突出。有一天,他单独召见窦融,一见面就说:“今天我们只谈军国大事,你不要再提辞职。那天我让你出殿凉快,也是为了不让你辞职。”

窦融只好称是,他建议在北疆修亭立台,让边军灵活机警地作战,再开边市进行交易,这样就能安定北方。光武帝采用他的计策,果然使北方得以安定下来。

在居延出土的大量汉简中,经过收集整理,有名有姓的戍边将士士卒达上千人,他们为当时的汉朝屯田戍边政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当时的居延地区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被誉为“居延粮仓”。关内出现饥荒的时候,曾为关内提供过粮食支持。

汉桑弘羊

对居延起过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汉武帝的大臣——桑弘羊,就是他提出并制定了非常具体的在居延进行戍边屯田政策和方案。

前152年,桑弘羊出生在洛阳一个商人家庭。在当时洛阳那种商贾云集、富冠海内的社会环境和父辈理财兴利的家教中长大的桑弘羊,很早就显示出聪颖和才能,以至刚刚13岁就被送入宫廷,做了汉武帝的侍中。

桑弘羊在任侍中的长达26年中,深知开疆拓土的王朝正在陷入不断加剧的财政危机之中:战争使国库空虚,广大农民承担着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农民大量流亡,为了维持正在节节胜利的战争,同时又缓和社会矛盾,汉武帝刘彻决定在不断重用“兴兵之臣”时,也起用一批“兴利之臣”。

公元115年,“能言利、析秋毫”的桑弘羊出任大农丞,担任了最高财政长官大农令的副手。几年之后又代理了大农令并提升为治粟都尉。这样,他就不但掌握了西汉王朝的财政大权,而且主持了全国的经济工作。

在他去世2500年之后,毛泽东还提倡搞经济工作,要看看桑弘羊的《盐铁论》。

孝明帝有5次开仓赈恤。而且当时地方官在自己管辖的地域内得到中央政府的允准后也多次赈济灾民。

太和六年十二月所下诏书云:

“去秋淫雨,洪水为灾,百姓嗷然,朕用嗟愍,故遣使者循方赈恤。”

派遣使者到受灾地区赈恤百姓。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久,徐州一带发生水灾,孝文帝派遣刘芳“抚慰赈恤之”。从史书上的记载还能看到,水灾居然涉及到了居延地区,可见当时这里的水源还是非常丰富的。

魏文帝曹丕还曾赋诗赞美黑河曰:“弱水潺潺,落叶翩翩”。

在居延这片边境地区,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抗击外族入侵的活剧。

汉代时期的匈奴走了,到唐代又换成了突厥,他们的力量一点也不弱于匈奴,因此居延地区的古城在唐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边防重镇。

当时的文人墨客都以能够到边境上走一走为荣,从而在中国古代诗歌全盛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边塞为题材的诗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白。

诗仙李白

李白没有到过居延,但是他有很多诗都与居延有关。

李白自称是汉将“李广”之后,其诗中有: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李白在他众多的边塞诗中有几首最为脍炙人口:

塞下曲一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中所指的天山,其实并不是如今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

而是指祁连山脉,绵延横亘于甘肃、青海两省之间的广大区域。

匈奴语称天祁连,祁连山就是横贯居延地区的黑水河源头,

从李白的诗中,我们还能看到当年戍边将士餐风茹雪,伫立于茫茫戈壁中的形象。

李白还有一些诗也是和他的祖上李广以及居延边塞有关的:

千里思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从军行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苏武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诗圣杜甫

居延地区由于边塞的烽火而如此的有名,

以至于所有唐代的诗人几乎都会留有关于边塞的佳句,

大诗人杜甫自然也不例外。

后出塞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昌龄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人

王维也许是唐代大诗人中唯一到过居延,并在居延呆过一段时间的人。

他关于居延的那首诗,不仅妇孺皆知,而且使居延这个地方流芳百世。

因此有必要多说几句。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中进士,调太乐丞,以罪谪济州司仓。曾在淇上、嵩山一带隐居。

张九龄执政,开元二十三年擢其为右拾遗,后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兼判官。累官至给事中。

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车辋川隐居。

王维的诗极为入画,他的诗词可以具象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又可以意象为天地洪荒。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写的是王维本人的赴边经历。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同年唐玄宗令王维官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慰问官兵,视察军情。

在远远的大漠之中,烽烟直上,仿佛天地之间的柱子,黑河之水,滔滔而去。

大河上一轮落日,万里无云。

王维诗中的“孤烟”一般认为是烽烟,但也有人认为是“烟沙”,即大漠上的龙卷风。

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过了居延,已经出了汉代的边塞,可是却还是大唐的领土。再向前走,到了萧关,才知都护的驻扎地还很远呢。这样看来,唐代的边塞比汉代向西扩张了几千里。

由于王维的这首诗太出名了,因此诗中涉及到的一个人物也跟着显名后世。这个人就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他是唐代西部边关的统领,也就是边防部队的总司令,但是关于他的记载,在史书中只有寥寥几句。

崔希逸派使者和吐蕃首领说:“我们是一家人,边境上不用派兵守卫了”。

吐蕃首领也相信了他的话,正在这个时候,吐蕃出兵攻打他的邻居勃律,于是勃律就派人到唐王朝告急,希望吐蕃不要再攻击他,吐蕃根本不听唐王停止攻击的命令,这一举动使唐王非常愤怒。

这时,崔希逸的部下孙诲到朝廷汇报工作,他趁机对皇上说:“现今吐蕃的边境上没有守备,如果此时去攻打他,一定能大获全胜。”

孙诲讲完这些话之后,又假借朝廷的圣旨,要求崔希逸出兵攻打吐蕃,崔希逸接到朝廷圣旨,没有办法,只好发兵,向吐蕃进攻,由于吐蕃边境没有设防,唐军深入吐蕃境内两千多里,大败吐蕃。此时的唐朝皇上不仅没有怪罪假传圣旨的孙诲,反而对他给予了重重奖赏。

这是一段出尔反尔的故事,崔希逸虽然是出于无奈,但是他的这一行动,却使他背上了背信弃义的名声。

王维出使燕然,就是去慰问获得胜利的崔希逸,要不是王维做了那样的一首诗,崔希逸以及他的故事肯定早已经随着荒废的古城一起深深埋葬在大漠之中了。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塞上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莫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暴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茫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诗人杨凝

杨凝在唐代并不是很出名的诗人,但是个政府官员,所以全唐诗里也有他的位置。

在他的诗里多次提到居延,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居延还是很了解的。

杨凝,字懋功,唐代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北)人。

大历进士,累官司封员外郎,诧州刺史,官终兵部郎中,相当于国防部的一个局长。

从军行

都尉出居延,强兵集五千。

还将张博望,直救范祁连。

汉卒悲箫鼓,胡姬湿采旃。

如今意气尽,流泪挹流泉。

送客往鄜州

新参将相事营平,锦带騂弓结束轻。

晓上关城吟画角,暗驰羌马发支兵。

回中地近风常急,鄜畤年多草自生。

近喜扶阳系戎相,从来卫霍笑长缨。

送客往夏州

怜君此去过居延,古塞黄云共渺然。

沙阔独行寻马迹,路迷遥指戍楼烟。

夜投孤店愁吹笛,朝望行尘避控弦。

闻有故交今从骑,何须著论更言钱。

唐僧师徒

说到唐朝,还有四个人应该算在内,那就是唐僧师徒四人,按照《西游记》的描写,故事发生在唐朝,而且他们又到西域去取经。

他们经过居延也是很可能的,因为只能沿着有人烟的地方行走,才能保证师徒四人的供给不致中断,当时由唐朝向西去的道路最为畅通的就是从长安到居延,据说当时在居延用烽烟传递消息,不出一天的时间,就会到达长安。

到了明朝,居延地区对中原的影响日益减少,居延的古城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期间消失的,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朝将军冯胜对黑水城首将哈日巴特尔的战斗。

冯胜遇到了守城将士的顽强抵抗,最后他采用了阻断黑河流水,黑水城军民失去了水源供给,军心大乱,黑水城不攻自破。

  

  考古学家

1913年,斯坦因率队以考察的名义再次进入中国,大肆盗掘埋藏在西部戈壁荒丘之中的珍贵文物。

斯坦因是英籍考古学家。

1862年11月26日生于布达佩斯﹐1904年加入英国国籍﹐在政府支持下﹐斯坦因曾进入入中国新疆﹑甘肃地区﹐先后进行3次大规模的地理测量和考古调查。

1913年考察了敦煌汉代烽燧遗址﹑居延烽燧遗址﹑黑水城遗址﹑高昌古城遗址和墓地﹐以及唐北庭都护府城址等。他在考察过程中﹐盗掘了一些古代遗址﹐并掠走了大量珍贵文物。

科兹洛夫

1908年到1909年,俄国人,受俄国皇家学会的派遣来到中国探险。

他先后两次深入额济纳旗的沙漠腹地,进入黑水城搜索挖掘,发现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历史遗物。

在城中心的西夏佛塔内找到了成捆的西夏经卷以及元代的至元宝钞等重要遗物。

他雇用了大量的民工,翻遍了东街、正街两侧的店铺作坊,挖掘了亦集乃路总管府和全部佛寺遗址。

并将每座佛塔的塔身和塔基都一一刨开,找到了大量西夏、宋、元不同时期的历史遗物。

其中有书籍、文书、手稿、佛像、绘画等珍贵文物。据他本人的《游记》记载,仅书册、画卷和单页手稿的总数就在2000份以上,其中佛画就有300余幅。

在科兹洛夫挖掘出的书籍中,有译自汉文典籍的西夏文《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还有用西夏文编写的《音同》、《杂字》、《圣立义海》等字典、辞书。

其中,西夏文和汉文合壁的辞书《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本双音对译、词义互解的工具书,尤为珍贵。这批珍贵的出土遗物,当时就被运往俄国,成了俄国的收藏品。

为此,科兹洛夫还写了一本名为《蒙古、安多和故城哈拉浩特》的书,他在书中写道:“1908 年3 月来到“黑城”(即所谓的“哈拉浩特”),在哈拉浩特遗址度过的几天中,探险队总计得到下列各种物品:书、文字、纸、金属钱币,妇女装饰、若干家庭用具和日用品,佛像之类的东西;在数量上,我们收集的考古资料装了10 个普特重的邮箱。

斯文赫定

1927年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

团长是斯文·赫定,考察团从北京出发,经包头、百灵庙至额尔济纳河流域,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调查居延烽燧遗址,采集约1万支汉代简牍。


著名学者

有很多的知名学者,人们只知道他的名字,却很少知道他干了些什么,还有一些学者,人们几乎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在自己的领域内却是居功致伟、功绩卓著。

陈梦家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致伟的学者,祖籍浙江上虞,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与徐志摩、闻一多一起,是“新月派”后期颇有影响的年轻诗人,先后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

陈梦家由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古文字研究转入古代历史和考古学研究,在《尚书》、甲骨分期、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斯坦因、斯文·赫定辈千方百计的将中国文物盗运到国外,而陈梦家则是千方百计要把流散在国外的文物珍宝寻找回来。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讲学期间,他历经艰难、千方百计地搜集流失在海外的中国青铜器资料,他遍访美国藏有青铜器的人家、博物馆、古董商,然后回到芝加哥大学的办公室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打出清样。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访问、整理;再访问、再整理。凡是他可以往返的藏家,他必定敲门而入,把藏器一一仔细看过,没有照相的照相,有现成照片的记下尽可能详尽的逗留在博物馆的时候,他也顺便收集各馆的印有中国文物或其他藏品的册。

他和所有藏家、古董商、博物馆几乎都有通信关系,并留有信件的存底。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促成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毅然放弃优裕的国外生活环境,返回中国。

陈梦家从1960年开始从事简牍学研究,他把武威和居延出土的汉简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还解决了许多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以陈梦家研究成果为基础,遵循他的研究方式进行工作的简牍学研究群体,他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

专家劳榦

需要提及的还有一位专家,他叫劳榦,他可以称得上是研究居延汉简的大师级人物。

劳榦利用居延汉简资料探讨河西四郡的设置年代,比先前诸人的研究无疑前进了一步。陈梦家也是在他研究的基础上作了深入考证,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劳榦在西北考察团时,曾写下五言古诗《居延故址》:

行役尚未已,日暮居延城。

废垒高重重,想见悬旗旌。

今兹天海间,但有秋云轻。

归途遇崎岖,枯柳相依凭。

长河向天流,落日如有声。

刺草凝白霜,古道纷纵横。

岂伊车辙间,曾有千军行。

吊古宁复而,世乱思清平。

谁为画长策,赢此千载名?

在居延汉简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专家,比如顾颉刚、徐苹芳等等,都在研究居延汉简方面功绩卓著。

卫星功臣

聂荣臻

在居延大漠的深处,享誉国内外的中国东风卫星发射基地就坐落在这里,神五、神六航天飞船的升天,把这一神秘而又古老的地区和现代化的高科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聂荣臻元帅是我国的开国元勋和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这个航天基地的总指挥。他亲自主持领导了东风航天基地的创建工作,始终关注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先后4次亲临基地指导建设。

按照聂荣臻的遗嘱,他的骨灰就安放在东风航天基地,他将和持续千年创建着居延文化的功臣英杰、戍边将士在大漠深处继续关注着居延文化的再一次复苏。

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

从航天基地升空的航天英雄们,他们的名字都将与居延这片神奇的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如果还要继续列出与居延文化有关的名字和诗句,那就是我们这支由中国社科院和阿拉善盟政府组织的科考队了。

额济纳旗——居延海(组图)

国家十分重视额济纳旗生态环境,为保护居延海绿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17日黑河水流入东居延海后,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终于重现波光粼粼的壮观景象。

相关新闻

东居延海水域面积近40平方公里(2014年6月),水草生长茂盛,进行合理的养殖可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可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为此,额济纳旗水务部门针对东居延海渔业养殖、管理、发展现状,投放了4万尾草鱼苗。同时,额济纳旗渔政管理部门已发布通告,东居延海从5月初至7月底进入禁渔期,禁止任何单位及个人进行捕捞作业,所有捕捞作业的人员、船只、网具都要撤出作业区,对在禁渔期违反规定的捕捞行为将依法处置。[8]

每年四至五月是居延海湿地野生鸟类繁殖旺季。

2014年5月10日,额济纳旗居延海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巡护中发现一处新的鸟类繁殖地。此次发现的鸟类繁殖地位于居延海水域中心的一片芦苇丛中,近百对鸟儿在这里筑巢产卵。芦苇丛中分布着约一百多个鸟巢,为居延海湿地增添了新的活力。居延海湿地水鸟繁殖地的发现,标志着居延海生态环境在逐步好转,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今后,额济纳旗居延海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将继续加大湿地水域周边的巡护力度,全力保护居延海湿地鸟类种群及生物多样性免遭破坏。 [9]

2014年03月28日前后,额济纳旗居延海实现2014年以来首次进水,此次补水时间为4天,总注入水量2万立方米。此次进水有效缓解了居延海水域面积持续下降的状况,为居延海湿地的植物生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将为居延海湿地恢复生态环境,最大效应发挥湿地功能提供了基本保障。

领导信息

居延海湖长:包献华 [15] 

参考资料

        1

        汉代居延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探   .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17-05-19]

        2

        “复活”的居延海:碧波荡漾芦苇摇曳 鸟鸣人欢生机盎然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5-09-29]

        3

        居延海   .蛙步网[引用日期2014-07-11]

        4

        《明实录》

        5

        内蒙古东居延海面积达66.3平方公里,为近一百年来最大   .澎湃[引用日期2017-10-22]

        6

        居延海风景   .中国旅游网[引用日期2014-07-11]

        7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国学网[引用日期2020-08-07]

        8

        4万尾鱼苗跃入东居延海 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07-11]

        9

        额济纳旗居延海湿地发现鸟类繁殖地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07-11]

        10

        额济纳旗居延海   .携程攻略[引用日期2021-02-22]

        11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旗区新闻 东居延海连续16年不干涸   .阿拉善盟政务服务局[引用日期2021-09-24]

        12

        居延海 – 蜘蛛指南   .蜘蛛指南[引用日期2021-09-24]

        13

        曾惊弱水断流久 又见居延荡碧波——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尾闾湖居延海复活记--新闻报道-人民网  .人民网[引用日期2021-09-24]

        14

        碧波荡漾居延海   .新华网[引用日期2021-09-24]

        15

        内蒙古自治区级河长湖长名单公告   .微信[引用日期2022-04-10]

    居延海风景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景区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额济纳河汇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居延是匈奴语,《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在汉代时曾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之为西海,唐代起称之为居延海,现称天鹅湖。

中文名

    居延海风景

外文名    Habitat extension of the sea scenery

位    于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特    点   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旅游攻略

历史沿革

居延是匈奴语,<水经注>中将其意为弱水流沙,在汉代时曾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之为西海,唐代起称之为居延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额济纳河汇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湖面因额济纳河的改道而时有移动,逐渐淤堵。自元代以后分为亦集乃、哈班哈巴儿、塔剌失三个海子(湖泊)。清代以来分为东部的索果诺尔(蒙古语,意思是母鹿湖)和西部的嘎顺诺尔(蒙古语,意思是苦湖),两湖之间相距约35公里,

但近年来因主要补给水源额济纳河注入湖中水量的减少,居延海已干枯无水。

历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里的农垦历史,还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汉)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城居延泽上。”

后又在这里设郡立县,南北朝时期柔然占领这里,隋唐时这里属于突厥,宋代时这里在西夏国的统治之下,是当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这片漫漫黄沙中的绿洲之中,碧水之畔,有过许多传说,也曾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相传,西汉的骠骑将军霍云病、“飞将军”李广,进攻匈奴时曾在居延泽饮马。

据说,在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曾到过居延海。

而唐代大诗人王维更是曾于湖畔驻足,

并写下了著名的<塞上作>一诗: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旅游攻略

个人用品:墨镜,防晒霜,唇膏,冲锋衣裤(建议),抓绒,羽绒(建议),手套,帽子

证件:身份证或护照(乌力吉检查站和航天城会有边防武警检查身份证)

车—驾驶证,保险单,年检标志,养路费凭证,车船使用税原件及复印件一套。

户外装备:在额济纳露营为必选项目,请一定准备好露营装备。

睡袋(温标-10度到-20度,最好羽绒睡袋,或者2条棉睡袋,夏季用的普通棉睡袋1条肯定不行);防潮垫;帐篷;头灯;“1-2气炉+2个气罐+套锅”(每车至少有一套)。

车上用品:车台/手台必备其一,注意,对讲机不是手台。拖车绳(不推荐钢丝绳)。地图;塑料水桶(建议);行前一定要好好检修车辆,玻璃水、防冻液、机油都换成冬天用的,备胎(至少一个)。

请务必以车为单位确认好户外装备,如帐篷、气罐、炉子、套锅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域变迁——先秦时期​
【讲好额济纳故事】老傅开讲了!戈壁遗珍——居延汉简(上)
丝绸之路上的沙漠古城
居延:考古近百年,出土文物入列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
谈古论今话内蒙-7 额济纳旗胡杨林
弱水河畔、居延海边的39万亩胡杨林挡住了中国第三大沙漠的南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