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思路



[ 高考研究专家每周五准时见 ]


一、试题特点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1年以来作为历年新课程历史高考改革的创新之作,每年的41题形式多样,花样翻新。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这一题除题序由41题变为42题外,未再变脸,但仍稳中有变,亮点突出。




试题材料以表格形式呈现,选材更加丰富平实


  每年高考历史的开放性试题之所以备受关注,就在于它的命题形式年年变脸,材料呈现方式不断创新。2013年第41题历史地图形式出现;2014年第41题教材目录出现;2015年41题以公式的形式呈现;2016年则提供一段文字材料,围绕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证;今年的42题则基本保持了去年的已有形式,但背景材料首次以表格形式呈现,不仅增加卷面的活跃感,更是增加了试题的信息量,并且材料史实更加丰富平实。试题时间跨度14~17世纪近400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多项领域;通过表格方式,进行中外对照,宏观比较,使人一目了然,尽管文字量近400字,但考生阅读起来,通俗易懂,基本没有阅读障碍。



命题立意更加突出对学科核心素养考查


  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2017年新的考试大纲提出要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今年试题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全国Ⅰ卷第42题显得更加突出,试题通过列举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试题突出了问题意识,即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论证,强化了对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该题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试题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答题的自由度增大,试题的开放性更强

  开放性的特点之一,就是这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或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求同思维的不足,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今年42题沿袭了往年的开放特色,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观点”和“逻辑论证”的作答要求,突出考查自行建构和解释“观点”(论题、论点)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同时,作答空间和思维视域进一步开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自主确定“论题”进行阐述,答题的自由度有了明显的扩大和开放,阐释和论证的空间更大。考生既可从时空观念入手,分别从14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三个阶段阐述中国与西方的相关情况。也可从中西方关系的角度作答,从这一角度又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比较中西方的不同点第二种情况,比较中西方的相同点;第三种情况,从中西方互动即相互交流的角度作答。中外交流角度还可从时间来分、从交流的内容来分等。


  基于以上分析,能体现本题中外关联要求的论题及论证至少可从6个角度思考:(1)中国对外国的影响(或东方对西方的影响);(2)外国对中国的影响(或西方对东方影响);(3)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东西方的相互影响);(4)中外之间的相同之处(或东西方的相同之处);(5)中外之间的不同之处(或东西方的不同之处);(6)世界相互影响(或世界相互包容,或世界共同发展)。以上论题又可从经济、科技、政治、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分解,甚至还可只从其中一个点切入,如原因类、影响类、评价类等等。总之,本题由于表格提供的信息量特别大,所以作答的空间也就非常宽泛。可以说,该题使近年历史高考的开放性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作答思路

  鉴于国家考试中心颁发的参考答案中只提出了答题的基本要求,各省在高考阅卷中制定的评分细节也不尽相同。笔者尝试着提供如下参考答案,抛砖引玉。


示例一  (比较共同点)


论题:1417世纪,中西方世界社会转型时期的共性

阐述:1417世纪,中国与西方都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时期,并反映出一定的共性。经济上,都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白银货币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都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一些国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并逐步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思想上,都出现了启蒙思想。中国出现了反专制民主启蒙思想,西方有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和近代科技的出现;对外关系上,世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行美洲,中外交流加强。



示例二   (比较不同点:经济角度——史实+评价)


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各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

示例三   (比较不同点:科技角度——史实+原因)


论题:1417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阐述:16世纪,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同一时期,西方近代科技产生。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我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反映了传统科技的总结。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是不同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


示例四   (中外互动:中外交流角度——史实+影响)

论题: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阐述:1415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作者:长沙市周南中学     武松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美答案
Top20三月联考来了 | 历史开放题分几类?到底怎样才能考高分?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第42题解读
高考模拟试卷历史-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2017年文综全国卷I历史试题(42题)浅示 张新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