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山功夫之咏春拳

讲起咏春拳,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都非常熟悉。之前的叶问咏春系列电影,令大众更加对咏春拳的印象深刻,从而刮起了一股学咏春的潮流。但是你又了解咏春拳的多少呢?下面由我来带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一下佛山的咏春拳。

曾经有一句说话:“咏春拳源于少林,发展于佛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佛山孕育出了许多闻名的佛山拳师,如:梁赞、陈华顺、姚才、阮奇山、叶问、招就、彭南等等。也是这些前辈,把咏春拳慢慢推向世界。

在20世纪上半叶,以筷子街为中心的一带,当时的佛山众义国术体育会可真谓带出了很多咏春拳师。众义馆教习以“洪拳”、“咏春拳”为主。


咏春拳的源流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

说法一:说是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严咏春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说法二:咏春拳创始于少林五老之一的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四川附近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说法三:五枚师太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女婿梁博俦。

说法四: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是咏春拳的前身应为永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她(或“他”)首先传给湘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咏”、“詠”、“永”。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街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说法五: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家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头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来因在东莞打抱不平而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来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给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上文所说的“咏春”、“詠春”、“永春”,都为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本文统一用“咏”。

以上说法,有各自版本,但并不是尽善尽美,并没有历史记载下来。


佛山咏春拳名师

梁赞

广东鹤山古劳人,出生于佛山清正堂街家中。其父在佛山筷子大街市场内开设赞生堂药材店,精通岐黄医术。丧父后,开始在店中行医,深得病家称道。人们惯称他为“佛山赞先生”。梁少年时便喜爱习武。父亲生时,曾广聘名师传授武功。继承父业后更求深造,得友人梁佳介绍先后礼聘咏春拳术传人黄华宝及其师弟梁二娣来佛山传技多年。两位前辈深喜梁英年勤奋,认为是可造之材,尽将咏春拳术奥秘及少林六点半棍法悉心教授。黄华宝辞别之日告知梁赞,谓他本是少林门下弟子,一向遵师遗命少林弟子应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嘱梁既已技成,可在佛山设馆授徒,从中物色人才,为反清复明积聚力量。梁赞遂于清光绪初在赞生堂内收徒传技,除其子梁璧外,得衣钵真传的有陈华顺、陈桂、梁奇、雷汝济等。


陈华顺

外号“找钱华”,是清朝末年咏春宗师梁赞先生之入室弟子,在佛山公开教授咏春拳术。他生于顺德,年轻的时候在佛山的米店做工,曾在钱庄做帐房先生,故人称“找钱华”。39岁开始拜梁赞为师,由李华教授他咏春拳,1889年李华去世后又由梁赞亲自教授。他在练武的同时还学习医术、诊治病人。一生收徒不多,共十六弟子。除其子陈汝棉之外,还有雷汝济、陈锡侯、黎厚培、黄露茵、何汉侣、及大师兄、二师兄吴小鲁、吴仲素两兄弟、与封门弟子叶问先生。


陈汝棉

陈汝棉,广东顺德人,1884年出生于佛山。八岁时始随父亲陈华顺习咏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数载勤学苦练,陈汝棉很快便有相当根底。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陈氏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跌打伤科。因拳法出自父(梁赞首徒),故求技者众多,除传子陈家炎(木),陈家廉外,咏春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其门下。1932年后,陈汝棉到广西梧州设馆,挂匾曰:“佛镇陈馆”,后又在贵县广收门徒,其拳法拳技为人犯法道,时人称“两广陈汝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病逝,享年58岁。


吴仲素

吴仲素生于清代末年,世居在佛山。他的父亲是一位经营陶瓷器的店主,家颇富有。吴仲素比较喜欢武术,父亲特地聘请咏春名师陈华顺到他们家中让吴仲素拜师学艺。吴仲素父亲本来就与陈华顺是好友,并经常在经济上资助陈,为答谢吴父,陈华顺不惜一切功夫悉心尽传。吴仲素经数年苦练,技艺大成,终于成为陈华顺衣钵真传的人,并代师授拳小师弟叶问。民国初年,吴仲素在古路头街开设武馆,投他门下多是富家的子弟,如何兆初、李寿彭、张升若、李赐豪、梁福初。当时佛山名重一时的“咏春三雄”阮奇山、姚才、叶问也常到其武馆受些点拨以及切磋拳技。


黎叶篪

黎叶篪(1901—1968年)原籍南海小塘,父辈落籍佛山。其父在佛山经营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财颇丰,宅弟在朝阳街。黎自幼全弱,早期曾从师陆兰官学艺,13岁拜陈华顺之徒雷汝济学咏春拳以防身强身,又随师学习跌打医术。经近30多年刻苦练习,拳技日渐精湛,四十岁时开始授徒,门徒有劳华、劳煊、扬德、许三珠、霍润芝等。


阮奇山

咏春泰斗阮奇山(1887-1956),生于佛山富裕之家,自小爱武成癖,阮父得知其爱子好武如命,遂以重金礼聘咏春门第二代传人霍保全(师承梁博俦)到阮家,后为求艺精,后又师事大花面锦高祖冯少青。阮奇山研习咏春数十年,集保全、少青两师祖之大成,练就一身惊人之武功。其黏桥黏打、借力顺势、四两拨千斤之内家功夫,已达至炉火纯青、常人难及的地步。其“阮老揸”之绰号乃与人过招时善于揸(抓)、缉、跌、放及控制对手,使其难施其技而称臣,有着莫大之关系。


叶问

广东南海佛山桑园人。祖籍为广东南海罗村镇联星潭头村人,其父亲因避“红头军”之乱,才搬往南海县佛山桑园居住。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十六岁那年,叶问远离南海县佛山,赴港求学,就读于圣士提反书院。后随梁壁学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真正的武术家。实际上,叶问出生于1899年。1949年因为去香港投靠表姐,叶问留下妻子及三名年幼儿女,利用通行证,与大女儿先到澳门,后再到香港。叶问生前(由于政治历史原因)从来不说之前在大陆的事。来港后换取身份证时,他自己改名叶溢,而且虚报生于1893年。


招就

招就,生于1902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朗边乡人,富家弟子。近代武术家、咏春拳名师。少年时在西便巷师从咏春拳名师陈汝棉习拳,抗日战争后在筷子里“众义”馆任主教,后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设馆授徒,两地门徒计有100多人,得意弟子有彭南、区康、招允、梁日星、朱国现等。招就平生痴爱习武,由于生活无忧,全部精力、时间皆用于练武授徒,除潜心研习咏春拳、刀、棍、桩法外,还熟习五节鞭、七节鞭、齐眉棍、单刀、双锏等多种器械,一次在中山八区演示棍法,铁棍重达70斤,而招就舞来出神入化,呼呼生风,令在现场观众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表演结束后,百多位渔民,农民观众随即拜其为师一时传为佳话。招就1968年病逝于佛山。


张保

张保,(生于1899年4月),原籍四会邓村,世居佛山。早年曾师从一位中山县的一位出家僧人习武,后随佛山咏春拳师韦玉笙,习拳兼学铁打正骨医术。后来,张保到佛山天海茶

楼点心部,任点心师父兼茶居行【会义】馆武术教头,常在【会义】馆、先锋古道【洪圣庙】、及家中传授咏春拳术。当时的徒众多是升平路上金都和国泰两家戏院的员工,并由此等人员组成福德救火会,造福市民。张与当时被称为“阮老渣”的阮奇山(咏春一代名师)为挚友,二人时常在一起交流切磋拳术,咏春技艺日渐出神入化,张保成为一代名师。张保武功高强,为人仗义,古道热肠,颇有大侠风范,是当时佛山最有影响力的咏春拳师之一。


姚才

姚才(1890年–1956年)祖籍宝安县,世居普君墟安天坊,世家弟子。近代武术家、咏春拳名师。父姚九枝在黄伞巷(今福贤路)开设膏、丹、丸、散中成药店。姚才人称‘大力才“,其腕力惊人,能单臂伸直将一箩谷用绳吊于手腕之上而轻易举起。他自小好慕武术,拜阮济云门下学咏春拳,在师傅精心培养下,经十载苦练,武技大成。及后,其师阮济云往安南(越南)传扔咏春拳,他赏识姚才是练武的好材料,故领姚往启吴仲素武馆深造,其时阮奇山、叶问也常往吴武馆请教,三人常交流切磋,并被誉为“佛山咏春三雄”。郭宝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传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满、姚锡、霍超、林瑞文、林瑞波、吴日明等。


彭南

彭南,生于1911年12月24日,原籍广东花县,清代迁居佛山,住佛山市高基街223号。彭师傅身材不高,但双目炯炯有神。他右脸上有一巴掌大的黑痣,人称黑面南。彭师傅的名学在广州、佛山、中山、南海、三水等地武林前辈中无人不知。他13岁开始习武,初学少林拳、洪拳、跌打和咏春拳(传说是快手咏春拳)。在36岁时(1947)师从招就学习咏春拳。彭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武,从不间断,练就了一身精湛的咏春拳,深得武术界朋友们的称赞和敬佩。在彭家中厅堂里有木人桩,墙上挂满了多种的兵器,刀、枪、剑、棍样样俱全。他对那些“伙伴”爱不释手,退休后仍坚持驱逐功不止,并在石稀之年仍悉心地教导北子习武,时常谈咏春拳的源流和它的种种逸事。常常告诫弟子要摒除门户之见,不然就难得进步。

由于历史的原因,咏春拳在佛山一带流传较广,这门内涵极为丰富的南派少林内家功夫注重的是实战,招式朴实无华。晚年的彭南师傅对咏春拳的“小念头”“寻桥”“标指”和“八斩刀”等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并十分热心精武会工作,为佛山咏春研究会的成立做了大量工作。为能把佛山咏春拳整理出书,让咏春拳能留传并发扬光大做了大量挖掘和整理工作。


咏春拳特点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实战性强的拳术,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由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论的一部分。

由于咏春拳的发力基于身体的中心线,这就使得拳手出拳力量直接来源于其身体背部的大肌肉群,这种发力方式与那些力量来源于腰与臂部肌肉的武术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咏春拳斗士出拳时,他的肘部也在寻求自我身体的中心线。当肘部寻找到自己身体的中心线后,身体与手臂在一条直线上的冲拳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朝面追形中的朝面是指与对方面对面。咏春拳法强调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这样可以简化敌人进攻的来向,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同时配合中线理论,可以较易击中目标并使敌人受力较重,并且这样做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咏春拳还有很多功法理论,如不“追手”。“追手”是指离开防守范围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的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的人很容易犯“追手”的错误。咏春拳要求不“冲身”,咏春攻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避免因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的平衡状态。它还要求“守攻同期”,即当消解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此外还有“埋跨”、“收睁”理论,要求出手或防守时一般手跨紧贴着中线平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亦可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跨屈曲是为收跨。这样除了有利于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能使敌方难以取我们的关节,并且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古劳咏春

古劳咏春是咏春拳王梁赞先生晚年归隠古劳故乡颐养天年时,没有再多精力去慢慢传授咏春拳,所以结合其一生的武学心得吸取了多家拳种之长,对其早年在佛山所传三拳一桩之咏春体系进一步提炼升华之作。

        古劳咏春又称“偏身咏春”,以偏身为主,没有小念头,寻桥,标指的套路,注重散式实战,以对手根节为控制目标,令其整体失重后再施以连击为主要 打法模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遗中国: 咏春拳
传统武术——咏春
《一代宗师》背后的真实咏春拳
咏春拳的不解之谜
咏春拳谱
顺德少林咏春拳及其门人你了解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