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子兵法》在现代高科技的战争中,是否有一席之地?

一、军事高科技使《孙子》谋略理想成为现实

《孙子》在论述某些军事原则时,常常使用一些比喻和夸张的语言,从而使某些思想原则形象化和理想化。如强调进攻的突然性、猛烈性和强大的威势时说:“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其疾如风”,“侵掠如火”,“动如雷震”;强调行动的隐蔽和防守的稳固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形容行动的一体性和协调性说:“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在《孙子》看来,军事行动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算达到用兵的理想境界了。可惜,这些理想不用说《孙子》所处的以青铜器为主的冷兵器时代,就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机械化战争,要完全做到又谈何容易!无怪乎从前有的《孙子》研究者把这些话只看作是“白发三千丈”之类的修辞方法,意在借助形象比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加深对其思想的理解。而这些提法在《孙子》的时代,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提出来也只能是虚悬一格。令人惊奇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孙子》提出的这些理想化的军事原则,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高技术战争中,竟然成为现实,有的不仅满足了《孙子》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孙子》的理想。

从进攻角度看: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远程发射武器的使用,早已使战场立体化了;天基平台的建立,牢牢控制着空间的制高点;空降战术的广泛运用,是千真万确的兵从天降;军队机动手段的多样化和能力的提高已经不亚于“其疾如风”,完成部署之快真如“动于九天之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已经远甚于“侵掠如火”,即使是常规武器的突袭,其攻势之猛和威力之大,也无异于“动如雷震”。

从防御角度看:坚固的防御工事,由多种复合材料被覆,可深达数十米,不仅能抗住常规火力的突击,甚至战术核武器也奈何不得。这不真的是“藏于九地之下”,“不动如山”吗?隐形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飞机、导弹、舰艇、电子对抗和重要军事目标的伪装等多种领域,使防御达到了“无形”、“无声”、“难知如阴”的程度。

从指挥角度看:现代战争已进入信息化,整个作战指挥过程是以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为基础,集情报、侦察、指挥、控制和通信为一体的智能体系。它可以迅速进行情报分析,提供给指挥员作出决策,并迅速将决策、命令传达给执行任务的部队,其速度之快,以至可以实时指挥、实施行动,整个军事系统就像一个有机体,甚至高级指挥员可以直接指挥到单兵。若把这种自动化的指挥和协调一致的整体比作“率然”,称之为“携手若使一人”,可以说毫不过分。

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孙子》中的理想化的原则要求,几乎无一不合。如何理解这种奇异现象呢?如果说《孙子》作者真的是能掐会算预知几千年,这显然是把他神化了。如果说这是《孙子》的科学预见,也言过其实,因为一切科学预见都是以已知条件为根据的,《孙子》的时代显然不具备作出这种预见的条件。难道这是偶然巧合吗?也不是。因为只有符合发展规律的设想,才能成为现实,历史不会给无端空想提供满意的答案。

《孙子》的话如果是无稽之谈,就不会在今天一一成为现实。要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战略战术与军事技术之间发展的辩证关系入手寻找答案。

军事发展史告诉人们,战术决定于技术,军事理论的发展决定于军事技术的发展,人们不能超越军事技术发展的水平,异想天开地去构架某种军事理论;但是战争的需求也对军事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和牵引的作用,它对军事技术资源的配置和发展方向(特别是重点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导向和制约作用。战争的技术水平及其发展速度总是与军事需求成正比。如果说新技术革命为高技术战争的问世提供了技术支持,那么,军事斗争的内在需要则对迅速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孙子》那些理想化的思想观点,都是从作战实际需要提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理论的提出都是有根据的。尽管这在当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它却客观地展示了军事斗争的整体走向和总体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军事理想的需要逐步得到满足,当社会的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一旦达到相应的程度时,理想就会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的理想也是促进高技术战争问世的催化剂。

二、高技术战争中《孙子》谋略思想仍在闪光

高技术战争是战争发展史上又一阶段性变化。高技术武器装备对传统军事思想无疑是个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传统军事思想在新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一个契机。

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每场战争既有高技术的特点,又有传统兵法的痕迹。特别是被称为高技术战争实验场、世界上第一场信息战的海湾战争,充分地显示了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威力。在这“五维”一体激烈绞杀的战场上,仍然看到《孙子》谋略思想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尽管拥有绝对优势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但是还是十分重视运用《孙子》谋略思想指导作战。海湾战争开战不久,一名美国记者曾经这样报道说:“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 多年前的孙子。”

这个事实告诉人们,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决不会掩盖传统谋略智慧的光芒。谋略是出奇制胜之本,“上兵伐谋”仍然是至理名言。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出于对《孙子》的偏爱,而是战争的本质决定的。战争不仅是军事的对抗,也是政治、经济、外交的较量。《孙子》军事思想是以道、天、地、将、法这些客观条件为依据的,从本质上说,它是军政兼施的指挥艺术,因此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剖析近年来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双方在作战指导上总是把政治、经济、外交、心理等因素与军事行动结合起来,注重以谋取胜。这当中,有的是对《孙子》谋略思想的自觉运用,有的是实践中的不谋而合,不管哪种情况,都反映出《孙子》谋略思想的永恒价值。

纵观近几年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孙子》谋略思想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施道义谋略,兴有名之师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高技术战争也不例外。近些年发生的历次战争,双方无不在争正义旗帜上煞费苦心。如1990 年8 月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特,这一举动就在世人面前输了理。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说,伊拉克在毫无道理和未经宣战的情况下,悍然对科威特这个弱小国家大举进攻,这是对国际法的公然挑战,必然遭到联合国安理会的一致谴责。因此,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沉重打击,最后无条件投降,就势在必然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拉克以侵略者的形象被逐出科威特以后,便成了被制裁的对象。长期的核查和制裁使这个国家成了战后的灾区,国内民不聊生,经济力量急剧衰弱,军事力量与美国比起来根本构不成交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萨达姆竟以“涉嫌向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情报”为由,驱除联合国特委会中的六名美国代表,由此酿成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海湾危机。在美英再次出兵海湾,剑拔弩张,战争将随时爆发的情况下,伊拉克在核查问题上反而越来越强硬,结果导致法、俄出面调停,世界各国对伊拉克的处境也给以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样或多或少地改善了伊拉克在国际社会的处境。两次危机所以有不同的结果,主要是道义谋略运用的巧拙不同。如果说第一次危机萨达姆师出无名,将伊拉克人民推向了战争深渊的话,而这次挑起海湾危机却是据理力争,扮演了救民于水火的角色,曾一度赢得了残喘的时机。

2. 施威慑谋略,求不战屈敌

《孙子》提出的“伐谋、伐交”与“威加于敌”相结合的谋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威慑战略。按今天的理解,它是一种以实力为后盾,表明自己将视情况采取制敌行动的决心,在对方心理上构成一种障碍,使其感到可能面临无法承受的后果而不敢贸然行事,或者使其行动有所收敛,或者被迫停止行动,或者屈服于对方的意志,从而达到不必经过实战就能征服敌人的目的。在以武力征服为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失效的今天,《孙子》的威慑谋略就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近年发生的每场战争和军事冲突,各国从强弱对比的实际情况出发,或者以压促变,或者以拖待变,无不把“不战而胜”作为最高追求。

为了确保威慑的实效,往往采取软硬结合的手段。如示形造势、宣传恫吓就属于“软威慑”,即以调兵遣将、大军压境、展示精良武器和精锐部队、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等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力量显示出来,并通过宣传媒介将自己的决心、欲动用的力量、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引起的后果等信息,传递给敌方,以动摇敌方的抵抗意志和决心。另一种就是更带有高压逼迫性的“硬威慑”,主要是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利用联合国舞台和地区的影响力,实施外交孤立攻势;实施包括陆上禁运、海上拦截、空中封锁等手段在内的经济制裁,等等。如果这些措施无效,则采取军事打击,这属于军事威慑的最后一道门槛。在军事打击时,仍然突显威慑的意味,即尽量以“小打”或“中打”代替“中打”或“大打”,力争在最低暴力限度内解决问题。

3. 施攻心谋略,夺三军之气

自从《孙子》提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命题之后,就从理论上奠定了攻心谋略的基础,并为历代军事家所器重。清人祁文友在《诸将杂感》诗中说:“不信蒯通能相背,可无孙武善攻心。”这不仅肯定了攻心的谋略思想,也反映出历代的谋略家、军事家实施攻心谋略的光辉实践。

夺心,现代又称为心理战或攻心术,即通过宣传或其他活动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国家及其军队的一种手段。从近年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看,心理战都是紧紧围绕着夺“三军之气”、攻“将军之心”这个主攻目标进行的,并且表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的国家平时就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战队伍,不间断地进行心理战训练,并指派心战专家进行指导,战时还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行使心理战方面的指挥。抓住要害,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攻击,增加了对抗的强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采取“软”“硬”结合:即以政治宣传、优待俘虏等温和方式软化敌人;以断敌供给、武力威吓等强硬手段恐吓对方。例如在海湾战争中,双方针锋相对,一来一往,都有不俗的表现。战争爆发前,美国就宣称:一旦战争开始,美国方面将给伊拉克“多方面、决定性”的打击,“很快即可将伊拉克摧毁”,并声称在军事上采取“割脑袋”战略,将心战的矛头直指敌国的首脑和统帅机关,以动摇其抵抗的决心。伊拉克则一再表示出不怕外来压力、决不屈服的决心,并发出将使用化学武器、远程导弹,炸毁中东地区所有油田,让美军士兵“尸横遍野”,将战争扩大到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的警告,使美国政府在动武之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4. 施伐交谋略,得交合之利

《孙子》认为“衢地交合”、“衢地固结”是一切军事对抗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伐交应该重于伐兵、先于伐兵,并应伴随于伐兵的全过程。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人们并没有忘记《孙子》这条古训,而且为了顺利达成军事斗争的预期目的,外交斗争更加激烈,更加白热化。

人们都看到,无论战争多么高技术化,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仅仅是高技术武器装备这一方面的因素。人心的向背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常常具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近年来,联合国在调解国家和地区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利用联合国舞台搞伐交斗争就显得尤为重要。综观近期的几场高技术战争和武装冲突,交战国无不在这个大舞台上进行充分的表演。既有唇枪舌剑的台前交锋,又有秘而不宣的幕后交易。各国都力求把有共同利益或有共同敌人的国家和集团结合起来,共同对敌。对于与本国既没有利害冲突,也没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即使不能成为盟友,也要争取使之保持中立。对于敌方的营垒则想方设法使之分化瓦解,即使不至于分崩离析,也得尽量使其联盟疏松,以利于战而胜之。

近年来的战争,虽然都属于高技术、低强度的局部战争,但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甚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战争都需要结成同盟。即使一方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大国,也力求与有共同利益的国家联合作战,共同承担战争责任。可以说,外交上的互相攻伐丝毫不比战场上的攻伐轻松。

武器的禁运与反禁运,经济的制裁与反制裁,战略上的封锁与反封锁,都是借助于外交斗争来实现的。它不仅有效地配合军事斗争,有时可以达到军事斗争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5. 施诡道谋略,求出奇制胜

《孙子》在肯定战争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依的前提下,还指出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因此,“以正合,以奇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指导战争的不二法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军事指导活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与战争指导的科学性相比,艺术性更显得生动和活跃。

所谓艺术性,是指指挥员基于战争活动的突然性、随机性和多变性,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机动灵活地处置战争情况,达到主观与客观完美统一的境界。它要求指挥员在观察、思考、处置问题时,注意非规范化、非程序化、非模式化的方面,巧妙地运用各种条件和方法趋利避害、避实击虚,力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军事的高科技化并没有改变战争活动的这一基本特征,只是它的运用形式是以现代高技术为基础的。如隐真示假、转换虚实、奇正相生等迷惑敌人之策,不再靠传统手段直接作用于敌人的感官,而是以信息技术、隐形技术、夜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快速机动力、远程攻击力来实现的。例如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在空袭巴格达之际,为麻痹伊军,达成袭击的突然性,采用了多种电子干扰和电子欺骗措施,使伊军开始时异常紧张,高度戒备,继而习以为常,麻痹松懈,从而为“沙漠风暴”行动创造了条件。在“沙漠军刀”行动中,多国部队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也显示出高技术特色。它不是像传统战法那样,以一部兵力“声东”,以主力“击西”,而是靠坦克的快速机动力先“声东”,而后又迅速转为“击西”。由此可见,《孙子》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等一系列“诡道”原则,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应用不仅有广阔的天地,而且会越来越缤纷多彩。

总之,在新的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武器装备越来越智能化的今天,在战争中《孙子》谋略思想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日益明显、愈加突出了。高技术武器装备为运用《孙子》谋略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自《孙子》战略纵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及为将之道
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
中国传统谋略与西方对策论
当代高科技战争谋略剖析
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中全胜理论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