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论是八路军还是鬼子,仗都是越打越精(冀东杨家铺突围战 6)

在前面的文章,我们提到杨家铺突围战中,有部分宿营在小峪村的同志,在战斗打响之初,就从村南三角山方向突围出去了。而向南突围成功的消息,高敬之同志(冀东地区第3行署专员,重伤后获救)穿越鬼子机枪的拦阻,第一时间跑到杨家铺,向领导机关做了汇报。可是领导机关商议后,却做出了向东突围的决定,同时又由李杉同志(冀热边特委副秘书长,此次战斗牺牲)下达命令,要求周边几个村的我方人员,迅速向杨家铺集结,不得擅自突围。

以前每看到这里,我总是想不明白,明明有从南边冲出去的人,可怎么大部队非要向东突围呢?更想不通的是,第一次向东突围失利后,大部队又选择向北,就是不向南。这不是找挨打,找围歼吗?随着自己对冀东抗日史料更多的接触了解,现在我觉得,领导机关所做的突围方向选择,是有着充分理由的,也是比较明智合理的,是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的最佳选择。下面我试着以我的理解来解释原因。

一、地理因素,向南突围,会失去根据地依靠。杨家铺村在丰润北部,属于矮山丘陵的浅山区。从杨家铺向南翻过三角山后,除了几座孤立的矮山,向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而在此向南20里就是丰润县城、再向南40余里就是唐山市区。

而杨家铺村向东、向北,则逐渐进入深山区。山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陡,地形地貌也越来越复杂。当时冀东抗日武装以这些深山区为基础,先后建立三大游击根据地,即腰带山游击根据地、鲁家峪游击根据地、盘山游击根据地。特别是腰带山游击根据地,从杨家铺向东、向北20余里,就会到达。

所以说,当时大部队当时选择向东、向北突围,意图很明显,就是以最近的突围路线,快速进入深山区,依托根据地,甩掉敌人。

注:冀东抗战示意图,红色五角星处为杨家铺所在地点,红色区域为我八路军控制区域

二、群众基础,越是平原地带,我方抗日活动越受限。在冀东的平原地带,交通发达,有公路网,有铁路(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横贯东西)。鬼子大小炮楼、据点、驻兵地,依托发达的公路、铁路网,在平原地带四处开花。

而因此,鬼子越密集的地方,抗日工作越艰难。比如在深山区的根据地内,我方人员安全没有任何问题。而向南些的浅山地带的游击区,就得时时警觉(杨家铺虽是抗日堡垒村,其实属于游击区)。而再向南的平原地带,日军、伪军、汉奸等反动势力很是猖獗,抗日政权建设、我方的基层人员,好多只能地下开展工作。可以说,在平原地带,白天是鬼子的天下,只有夜里,才属于我们。

所以说,大部队如果向南突围,在日伪反动势力强大的敌占区活动,即便大部队能向南突出去,也呆不住留不下。

三、敌我作战特点,向南突围进入平原地带,无法得到冀东主力野战部队的及时救援。当时冀东军区主力部队的作战特点是:主力部队以长城沿线的核心根据地为依托,待夏秋时节,青纱帐起来以后,以营连为单位,多路多批进入游击区、敌占区。通过与当地的县大队、区小队配合开展抗日活动。

如果敌人势力薄弱,就吃掉它。如果敌人势力较大,就联合周边的其他友邻野战部队,一块合围消灭。而一旦无法快速消灭敌人,形成僵持或被动局面,则迅速分散。分散后如果在敌占区还待不下,就想办法回撤到游击区、根据地。

而到了冬春季节,青纱帐没有了,地表很荒芜。八路军野战部队就回撤到根据地进行休整、练兵、学习。而由县大队、区小队等地方部队,留在本地坚持斗争。当然如果战事需要,也会快速向敌占区出击。(冀东地区南北不过200公里,战略纵深不大,快速的突击回撤,都是几天的时间。)总之冀东的八路军是真正将运动战、游击战运用到极致,从而占了好多便宜。

长城沿线为冀东八路军核心根据地,图为冀东八路军领导机关在长城敌楼前合影

而鬼子方面,在巩固敌占区的同时,不时向游击区、根据地扫荡。时不时搞个清乡围剿。如捕捉到我八路军主力,则依托发达的公路网、铁路,搞铁壁合围。而且冀东的鬼子感到兵力不足时,会请求北平、天津,甚至山海关外的关东军予以支援(在冀东抗战史上,确实也有以上的战例)。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敌我双方就在这冀东大地,来来回回进行多次这样的战斗,无论是八路军还是鬼子,仗都是越打越精。我军在冀东多年的抗日斗争中,其实也吃过亏。

而具体到此次杨家铺突围战,如我军大部队向南突围,敌人势必调集兵力,全力堵截。如若我军有幸突破三角山,到达平原地带。则敌人势必依托平原地带发达的公路网、四处开花的据点,进行二次包围。

而我军呢,由于进入平原地带,失去了青纱帐的掩护、失去了深山老林的隐蔽,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大部队中又有多一半的非战斗人员,其机动迂回必然受限。而且这么多人的大部队,在敌占区的弹药补给、粮食补给、宿营安置、伤员处置,乃至情报获得,都将成为严重问题,是根本呆不住的。而最后肯定还要找机会二次向北,再次向深山区根据地转移。这实在是以己之短,功人之长。

依托公路网快速机动的日军,会对八路军的行动造成巨大威胁。

而我军如向东、向北突围,只要我军在包围圈的这两个方向撕开个口子,急行军一天的功夫,就能到达三个游击根据地。即便鬼子尾随跟进,军分区主力也势必会前出予以接应。到时凭借根据地及主力部队的保障,谁吃亏还不一定呢。

同时假若我军向南突围,则直接会使尚在长城沿线根据地的冀东八路军主力部队,陷入两难境地。不去平原地带接应,无论是部队职责、组织纪律、革命感情都不允许。而去前出接应,则必须深入到平原地带,才有可能把开会被围的人员带出来。那时上面突围的人在平原地带敌占区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力部队也会遇到,而且问题更大。

有时我都会想,杨家铺突围战中,鬼子在包围圈东侧、西侧、北侧的部署兵力,确实很多,南侧也确实较弱。会不会有一种可能,鬼子也使了“围三缺一”的打法,故意示弱,引诱我军向南突围。而我军向南只要突围进入平原地带,很难二次逃脱。而鬼子则会以这批突围部队为诱饵,再次引诱冀东主力部队南下予以救援。到时日军主要拖住我军,即可迅速再通过公路、铁路,从平津、关外,集结调遣更多的日军,对冀东地区的党政军群,来个一网打尽。细思极恐啊。

进行清乡围剿的日军

现在抗日神剧演的多了,往往把鬼子演的如白痴、弱智一样,这种极度丑化鬼子的做法,其实是对牺牲英烈们的极大不尊重。事实上鬼子是很难打的,虽然二战时,日军大本营高层,战略层面昏招频出。但日军中下层军官,在具体战斗战术层面,除了野蛮凶狠,也十分狡猾。排兵布阵,战术兵法的使用,一点不比我军弱。

比如这次在对杨家铺的合围中,前文也提到过,鬼子就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方法。在最后一天的合围中,各路鬼子白天做无方向、无目标的自由机动,使我方领导机关,在地图上看不出各路鬼子的合击目标。而到夜晚鬼子则迅速调转方向,向杨家铺一带急进。从而在拂晓形成了对杨家铺的合围,并迅速发起攻击,从而使我军吃了大亏。

从上面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在杨家铺战斗发生时,我大部队选择向东、向北突围,其实没有不妥之处,也是当时情况下下,能做的做好选择。

注:神剧中有包子雷、有徒手撕鬼子、有手榴弹炸战斗机。假若穿越到抗日时期,我估计主角活不过一个月。

同时还有一点,我们今天是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待此次突围战,是以最终的结果,反推当时所做的抉择,是不是正确,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在当时,领导机关选择突围方向时,除西线李夏庄方向有大批鬼子外,杨家铺的东侧、南侧、北侧,其实都没有发现大批鬼子的迹象,所以说领导机关选择先向东、再向北转移,也合乎常理。

而至于为什么两次都没有突围成功,则是我军战术层面的另外一回事了。接下的文章,我试着给大家解释说明。也希望对此感兴趣的网友们,大家可以一块讨论,谢谢大家对笔者文章的关注。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五一大扫荡”期间,冀中七分区的一些真实情况
杨国夫回忆创建清河平原根据地:第十团成立前后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最惨痛的一次教训,五万士兵最后只剩数千人
如何科学地从敌人手中夺取粮食,八路军在70年前给出了满分答案
大扫荡前伪军发军饷?八路军半路“没收”,伪团长死在装钱麻袋上
让日军头疼的八路军将领,曾“生擒”天皇表弟,冈村宁次亲自点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