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唐诗三百首》看拗救问题
 !竺:兰竺!塑[古代文学]&。巡显主釜茎巡坠塑从《唐诗三百首》看“拗救"问题袁庆述(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竺!塑:竺关键词:《唐诗三百首》;格律诗;拗救 摘要:通过对《唐诗三百首》所收格律诗的分析,对“拗救”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并特别提出:所谓的“孤平拗 救”,并非因救“孤平”而产生,它是自然筛选的结果。 诗词格律中的拗救,似乎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 宋人吴可《藏海诗话》中说:“苏州常熟县破头山有唐常 建诗(袁案:一本作“时”)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唐 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旬亦拗,所以对‘禅房花木深’,小拗,包括“j一I一”两种),一是必救(I固陋,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l—f,一一一f一”和“一f l—l, I—f l,一一一f一)。此说因其简明易记而流传甚广,似乎也从未有人 怀疑和深究过。最近因工作之便,仔细考察了孙洙(蘅 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拗救情况…,发觉我们平时自 以为很熟悉的拗救,实际上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故不揣‘遇’与‘花’皆拗故也。”这大概是讨论拗救的较早的例子。但这种讨论似乎一直没有迈进深入研究的境界,所 以直到清代,还是停留在“拗句格”、“拗体”的诗话性质 的零碎的议论之上,连顺治、康熙年间主持诗坛数十年的 神韵派首领王士祯在谈到拗救时,也只是说:“唐人拗体 诗有二种二其一苍茫历落中自成音节,如老杜‘城坚径仄 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诸篇是也;其一单句拗第几 字,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许浑 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赵嘏之‘湘潭云 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是也。”(《分甘馀话》卷三) 真正从音律的角度深入全面地研究,开始得很晚,王力先 生的《汉语诗律学》(1958)似乎是影响最大的一家,后来 讨论拗救问题的,基本都采纳了他的说法。研究和教学, 性质略有不同,以王力、郭锡良、许嘉璐三位先生主编的 三套古汉语教材为例,关于拗救可表述如下:拗救是针对 格律诗而言的,所谓“拗”都是指不符合律句格式的句 子,它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指节奏点有叠平叠仄现象,一 类指犯了孤平。拗救的常见句式(以五律为例)有以下3《唐诗三百首》明标收五律80首,七律50首,但其中 有15首并不符合现今公认的律诗平仄标准,我们暂将其 剔除旧1。剔除之后,还有五律67首,七律48首,共115 首。五律之中,有拗救的诗共40首,占总数的60%;七 律中有拗救的诗共17首,占总数的35%。统计显示,拗 救出现的比例,五律要大大超过七律,这可能是因为,七 律字数较多,它调整平仄以达到声调和谐的余地要宽裕 一些。此处的统计之所以论“首”不论“句”,是因为有的 诗有2处以上的拗救。一、A类拗救这是个节奏点叠平的句式,本身便违反了平仄相问 的大原则。有此类拗救的,五律共30首(32句),占了总 数的45%;七律共7首(7句),占总数的15%,比例略类:A本句自救(一一1一1);B孤平拗救(1一一1一);C对句相救,分两小类,一是可救可不救(亦称之为[收稿日期]:2006—09—10低㈣。按情理而言,合律(即“不拗”)句子的比例应该大大高出不合律(即“拗”)句子的比例,这才符合规律和特[作者简介]:袁庆述(1948一),中山大学文学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41万   方数据 例之间的关系,而A类拗救比例如此之高(尤其是五 律),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我们判定合律的标准是否标 准了。王力先生很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指出,这是“平仄 的特殊形式”,是“诗人的一种风尚”(《汉语诗律学》 P100),后来的教科书也大都采用了这种说法,认为它是 格律诗中的一种普通句式,并非“拗而被救”。孤平拗救句子的,五律7联、七律1联、五古14联、五言 乐府3联,再加上被我们依照现行标准暂时剔除的15首 律诗中的6首7联(全部是五律)¨J,共有32联;其中有3联孤平拗救的句子是作出句的(都在古体诗中)⑤,我们姑且不论,其它的29联都是作对句的。在这29联中, 与其相对的出句的平仄情况如下:第一类19句,其平仄 分别是“l l—J”(8句)、“一l l—I”(7句)、“JI”变来,王和郭说是第三字拗第四字救、许说是第四字 拗第三字救。如果它不“救”,依王、郭之说,则变成“一 一I关于它产生的原因,三书都认为,它是由“一ll一一l”(2句)、“一l一一l”(2句);第二类8句,其平仄分别是“l 句)、“l l”(4句)、“一l I|"(3了67首五律中不拗、拗而救、拗而不救(分为王郭说和许 说)的三类四种句式,其数量分别是:29首31例,30首 32例,13首13例(王、郭说),1首1例(许说)。从统计 数字我们可以看出两点。其一,“不拗”和“拗而救”的数 量基本相等,这再次证明王先生看法的正确。其二,“一I”,依许之说,则变成“一一I”。我们统计I”有13例,这是因为它并未违反平仄相问的大J|l一”(1旬);第三类2句,“一一1一I”和“一|一I I”各1句。请注意,第一类有19句,占了总数的66%,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声调分 别是“仄…‘平”,正好和孤平拗救的第二第四字“平” “仄”构成平仄相对,而第一类中的第二种(一lI—I)与孤平拗救(J一一I一)的平仄简直是绝对,它共有7例。犯孤平而未救的句子,其节奏点虽同样能与第一类 出句构成平仄相对,但从与出句声调和谐的角度来看,它 是远远赶不上孤平拗救句式的,能与之构成平仄完全相原则,所以确实是不救也可;而“一一|”仅有1例(温庭筠《送人东游》“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叠平, 来源上,说它是“第四字拗第三字救”可能更为合理。一J这是为一般律句所不允许的,所以非救不可,虽然“救”对的句子“一I一一l”,就只有2例。因此,就一联来看,给人的印象是:“孤平拗救”的出现并不是为救孤平, 而是构成这种句式,用来作对句以便与出句构成完美的 平仄相对。所以,律诗中含有孤平拗救句式的8联,其出 句全部都在第一类之中,这是因为律诗对平仄相对的形了以后变成“一一I—I”,仍然叠平,但与未救相比,音 律上显然要和谐一些。因此,我们认为,在此句式产生的二、B类拗救孤平拗救的数量之少令人吃惊,五律仅有5首(7 句)、七律仅有1首(1句),所占总数的比例分别是7% 和2%。此类拗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真的是先“拗” 而后“救”呜?我们认为,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其理由有式要求更高;至于非格律诗,则随意许多,所以能构成平 仄相对的有11联、不构成平仄相对有10联,可说是秋色 平分。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犯孤平和孤平拗救,本是同时存 在的两种句式,在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古人以出句的 平仄为参照,两相比较,觉得选用孤平拗救的句式,能够 与较多类型的出句构成平仄音律最为和谐的一联,于是 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风尚,这种自然筛选的结果,也就 造成了唐诗中孤平拗救句式较为多见,而犯孤平的句子 极为少见的状况。三。第一,我们并未看到任何一个实例,能确凿地说明作 者是犯了孤平以后,有意识地改三救一,使“I—I 一”变成“I一一I一”的。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其颈联是“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其对句是所 谓的孤平拗救,如果说司空曙是“愧”字处当用平而用了 仄,故在第三字的位置上特别挑选了平声的“相”字来救 的话,那么,汉语的同义词那么丰富,随便将“愧”改用一 个平声字(比如说“惭”),问题就解决了,何必非如此舍 易就难呢?第二,古体诗本不要合律,按理说,如果句中 出现了孤平,就不必去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五言古 诗,王维的诗被收了4首,犯孤平而未救的句子只有1三、C类拗救一共有12句,出现于12首诗中,其中五律占了11 首。这类拗救,是以“联”为单位的,出句有“拗”,用“一一一I一”来救。 第一小类(可救可不救)共有10例:出句是“I —I”的有3例,其中有1例是七律中的;出句是“一lI—l”的有7例,都是五律中的。这里有一个很有趣例 子,许浑《早秋》三首之一,首联和颈联的出句分别是“遥 夜泛清瑟”和“高树晓还密”,平仄格式完全相同,但其对 句分别是“西风生翠萝”和“远山晴更多”,首联救了,颈 联没救,但都合格律,证明对句“救”的作用是十分有限 的。我们又统计了五律和七律中未被划入C类拗救、但句,即“我心素以闲”(《青豁》),而所谓孤平拗救的句子却有5句,即“问君何所之”、“白云无尽时”(《送别》), “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贵来方悟稀”、“效颦安可希”(《西施咏》)。这后5句,王维为什么不依《青骆》之例任其自拗,而硬要将这本可不救的“拗”费尽心机地 “救”过来呢?我们统计了书中所收的35首五言古诗和 11首五言乐府,前者含有孤平拗救句式的诗共10首14 句,后者有2首3句,其使用的比例明显高于格律诗,五 古又高于五言乐府,似乎在非格律诗中,古人更习惯使用 孤平拗救的句式。第三,我们从“联”的角度来看。含有42又包含有“一一一l一”句式的19联,发现“一一一l一”既可与平仄完全合律的出句相对,如孟浩然《秦中寄 远上人》中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也可与平仄略万   方数据 有变动的出句相对,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 夜,青天无片云”;还可与人韵的首句相对,如钱起《谷口 书斋寄杨补阙》中的“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帏”;甚至在 七律中还出现了5个作出句使用的例子,如王维《积雨【参考文献】 [1]此书自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刊刻之后,风行海 内,声誉甚高,且编者为乾隆十六年进士,作为语言材料,辋川作》中的“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在这19联中,与“一一一J一”搭配的句子,以“l l”和“一l I一一 l一~”两种形式最多,均为7句,其它还有 I一一”2句。如果只从平仄其代表性和权威性都应是无可怀疑的。我们的工作底本是《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注中华书局1948)。这是它的一个注本,1980年的《重印说明》说,它“基本上保持了 《唐诗三百首》的原貌,只在个别诗的编排次序上作了更动”,我们也比对了一下.确实如此。“一I一一I”3句、“l格式的角度来看,“一f一”的句式,其本身平仄的安排虽有点特别,但并未违反一句当中平仄相间的大原 则,所以还是一个律句,而与其相配的另几种句式,也都 是律句,那么,它们的配合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大家都说 它“可救可不救”。 第二小类(非救不可)只有2例,即杜甫《奉济驿重 送严公四韵》的首联“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句的平仄是“l I—l[2]剔除时我们只着眼于平仄格式,全部是节奏点有叠平叠仄或三平调句子的诗:五律如崔垒的《除夜有作》,第五句“渐与骨肉远”和第七句“那堪正漂泊”,平仄分别是“l l”和“I—I—I”;七律如崔颢的名诗《黄鹤楼》,第一句“夕人已乘黄鹤去”和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分别是“I一『一一ll”和“一II|",第四句“白云千栽空悠悠”,是个“三平调”。剔除的共有15首:五律共13首,其它12首是王维《终南别业》、《归嵩山 作》,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与诸子登岘山》、《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李白《听 蜀僧弹琴》,杜甫《登岳阳楼》,刘虚《阙题》,李商隐《落 花》,温庭筠《送人东游》;七律2首,另一首为李商隐的,《锦瑟》。 [3]关于七律的比例,我们猜测可能与所收诗的作者的写作习I”,4个仄声1个平声,读起来声调不和谐,叠仄,确实“拗”了;而用4个平声1个仄声 的一个对句与之呼应,读起来就和谐多了,所以就叫 “救”。但是,其数量太少,按比例来算,连2%都不到。问题的重要在于它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像孟浩然的 《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 者,徒有羡鱼情”,首联出句叠仄,其它7句都合律;杜甫 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 轩涕泗流”,首联出句叠平,其它7句也都合律:但是,只 是因为其对句不是“一一一|一”的形式,即拗了而没 救,依照现行标准,就不得不将其排除在五律之外。与此 类似的情况,在被我们剔除的15首律诗中,除了上述的 2首之外,还有5首,其中4首叠仄(5句),1首叠平(1 句)旧o。依照传统的说法,C类中的句子是“救”了(如前 举的杜诗和白诗),所以仍旧是律诗,但从前面的分析我 们也可看出,这个“救”的作用也实在有限得很,难道仅 仅只是因为没有“救”,就真的要取消后面这7首诗的律 诗资格?孙进士又为什么要将它们排在五律之内呢?这 是我们要向大家求教的。惯有关,像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都各收了10首,但A类拗救 前者出现了3首,后者却只有1首,论比例,就相差甚远。 [4]这6首诗是:王维《终南别业》、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刘奋虚《阙题》、李商隐《落花》(2联)、温庭筠《送人东 游》、崔奎《除夜有作》。 [5]此3联是: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自惭居处 崇,未瞻斯民康”,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元结《贼退示官吏》“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6]叠仄的4首诗是:王维《归嵩山作》,孟浩然《与诸子登岘 山》、《岁暮归南山》,李商隐《落花》(2句);叠仄的5句 中,有3句是“一I “ll—I一,…I一”的形式(它并未被包括在C类I『,I一一I一”的形式,1句是 I,『一l I一一”。 1一”(对句是拗救中),另1句是“一l—I 平的是首联“l—I—I,一l个犯孤平的句子)。叠平的1首是孟浩然《过故人庄》,叠43万   方数据 从《唐诗三百首》看"拗救"问题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袁庆述, YUAN Qing-shu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 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07,""(2) 1次参考文献(22条) 1.喻守真 唐诗三百首详析 1948 2.王维 《终南别业》、《归嵩山作》 3.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4.孟浩然 《临洞庭上张丞相》、《与诸子登岘山》、《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 5.李白 听蜀僧弹琴 6.杜甫 登岳阳楼 7.刘虚 阙题 8.李商隐 落花 9.温庭筠 送人东游 10.李商隐 锦瑟 11.关于七律的比例,我们猜测可能与所收诗的作者的写作习惯有关,像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都各收了10首,但A类拗救 前者出现了3首,后者却只有1首,论比例,就相差甚远 12.王维 终南别业 13.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14.刘昚虚 阙题 15.李商隐 《落花》(2联) 16.温庭筠 送人东游 17.崔塗 除夜有作 18.此3联是: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自惭居处崇,未瞻斯民康",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元结《贼退示官吏》"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19.王维 归嵩山作 20.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岁暮归南山》 21.李商隐 《落花》(2句) 22.孟浩然 过故人庄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杨冰郁.Yang Bingyu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出格"在哪里——与李树喜先生商榷 -学术界2008,""(5)对于李树喜先生的文章<<唐诗三百首>五言律"出格"问题>提出商榷,通过对于该文所用论据以及衡量标准的分析,认为李文所依据的标准不合适,所列 举的出格唐诗并不出格,并由此引发了对于格律诗写作的一些思考.引证文献(1条) 1.杨冰郁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出格"在哪里——与李树喜先生商榷[期刊论文]-学术界 2008(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wxyj200702010.aspx 授权使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cqsysxy),授权号:fc3e7b19-9a26-4f5e-bc6c-9e48018441d9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唐诗三百首》几点思索
诗词讲座(二)
格律诗学习辅导 格式
近体格律诗常识
律诗第5讲
格律讲堂第四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