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想空間 辟穀點穴減肥養生

辟穀養生保健法

一、辟穀溯源

1.辟穀的起源

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亦稱休糧、絕糧、卻粒、絕粒等,即通過練功(以服氣為主),達到內氣充沛,可以不食五穀或其他食物,而人不感到飢餓,體力精力智力不減,身感輕快,並有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開發智慧、增長功力等作用。自古以來,這一古老而獨特的養生之術,受到歷代養生家的重視,並被廣泛的應用到傳統醫學、養生學和內丹學等領域。



辟穀在我國具有極其悠久的歷史。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卻)谷食氣篇》,可謂現存漢前辟古服氣術最早的著作。其中有云:「去谷者食石書。……..首重、足輕、體軫、則昫炊(吹)之,視利止。」意思是初練辟穀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現象,須用“吹昫“之法加以克服。食氣,也就是服氣,指將自然界的清氣如日氣或月氣等吞入腹內。“卻谷食氣”就是指通過服食外界清氣來達到辟穀的目的,以求強身健體,益壽延年。這裡將辟穀與行氣聯在一起,和《莊子?刻意》將行氣與導引聯在一起一樣,皆表明此三術在先秦時最初存在的狀態,即表明它們的出現大體是同時的。可以說,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便有謂此法“古已有之”的說法。



秦漢時期,方士中大為流行不食五穀的長生術,出現了一些辟谷之士。《漢書?郊祀至》說:「李少君以其祠灶、谷道、卻老之術見信于帝。」《史紀?留侯世家》中也有關於張良“性多病,乃學辟穀,道引輕身”的記載。屈原在《楚辭?遠游》中亦說道:「食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兮含朝露。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粗穢除。」秦漢以後,辟穀更成為每一個朝代必不可少的歷史記載內容,並出版過大量的相關著作。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後漢書?方術傳》載:「(郝)孟潔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東晉葛洪雖反對單行辟穀可致仙的觀點,認為單行辟穀可成仙為行氣家“一家之偏說”但並不懷疑辟穀術的健身延年效果。在《抱朴子?內篇?雜應》中說:「余數見斷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同時舉出一些具體例子予以證明:三國吳道士石春行氣為人治病,常一月甚至百日不食,吳景帝聽說後很是懷疑,「乃召取?閉,令人備守之。」石春只要求二三升水,就這樣過了一年多,臉色反倒更加鮮艷愉悅,氣力和以前一樣。陶弘景亦「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舊唐書?隱逸傳》載,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飲水而已」。其徒司馬承禎亦傳其辟穀導引服餌之術。史籍、道書所載,不勝枚舉。可知從漢至宋,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足見這種最為古老的養生法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有多麼重要與深遠。



是甚麼原因促使秦漢及以後時期辟穀之術廣為流行呢?首先,這與社會上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思想的變革有很大的關係。……....在先秦時期,社會中的的上層階級多喜食肥厚的肉食,這種過多攝入高脂肪的動物性食物的飲食結構,遭致當時一些有識之士的紛紛指責。他們認為「肉雖多,不能勝食氣」,必然給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這種反對過份葷食,提倡素食的飲食觀念使當時的方士們受到很大啟發,於是一些方士便在飲食上追求返璞歸真,多喜食天然植物性食物。



其次,在方士們看來,飲食的種類還直接關係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方士們認為,食穀者不能長生,是因為人吃了五穀雜糧後,在腸中積成糞便,穢濁之氣充塞體內的緣故,不同的是“食氣者”卻可以做到“神明而壽”。所以,欲得長壽延年,就必須“卻谷食氣”,修練辟穀之術,如此才能最終達到“不食者不死而神”的境地。



再次,古人認為,人之所以產生各種慾望,其根本原因皆在於服食五穀。因五穀生長在土地上,土地乃水氣陰質所凝結,所以穀物便成了陰精之食。五穀食物雖然口味誘人,但穀氣所化生出的涎膜,纏羅五臟六腑和關節筋脈,使臟腑停留,阻塞經脈氣血的流通,使人年敗氣衰,形神枯憔。又由於涎膜玷汙神明,神氣不凝於丹田之中,靈光不照于臟腑之內,才會使人產生各種私欲。而消除私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辟穀。




2.辟穀之法

辟穀之士為了要達到不進五穀雜糧的目的,還經常採取喝符水的方式,即“符水斷谷”。…….當然,道教辟穀之士最常用的還是通過吞服清氣來達到辟穀的目的。



在辟穀過程中,常需配合以飲用藥湯來止飢止渴。…..為了取得較好的辟穀養生效果,道教辟穀之士利用各種藥物配合、炮製了大量的“辟穀方”、“休糧方”,並用於辟穀修煉過程之中。《雲笈七簽》之卷七四至七八便收錄有各種服食方藥,其中關於辟穀的方藥就有二百左右。比較著名的有乾天父地母七精散方、坤風后四扇散方、真人駐年藕花方、驪山老母絕穀麥飯術等等。在這些辟穀方、休糧方中,有不少方劑是辟穀之士獨創的養生保健藥物,具有固精、補血、益氣、養肝、健脾等功效,不僅被歷代醫家所採納和廣為應用,而且還被許多本草學著作和醫藥典籍所收錄,促進了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繁榮與發展。




3.辟穀療法的意義

辟穀雖然不能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但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適當減少食量,空腹一段時間,確實可以清潔腸胃,對改善某些疾病有一定作用。傳統醫學歷來重視飲食與健康的關係,《素問?生氣通天論》就已經指出飽食的弊端,…經常飽食,不僅會加重胃腸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於為了消化食物,造成血液過多集中在胃腸,易使心、腦等重要器官缺血,從而影響其功能。由於營養過剩而造成的肥胖,還容易引發糖尿病、膽石症、代謝性痛風、心血管等疾病。而適當的少食、辟穀則可以防治這類疾病的發生。



道教辟穀術中其實也蘊涵了有現代意義的斷食療法思想。斷食療法就是以斷食為手段來達到祛病療疾之目的的療法。這種療法以人為的斷除進食,來達到消耗自身多餘脂肪以及溶解和排除自身毒素的目的,從而使人獲得健康。不過,斷食療法是以飢餓來做為代價的。飢餓,尤其是在美味豐富的情況下,主動的去挨餓,這對一般的人而言,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從心理上來說,都是一件難以忍受的事情。這也是很多人明明知道斷食療法確能醫治疾病,但實施起來卻往往不能堅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教的辟穀,也是斷卻五穀、不食人間煙火,但這是辟穀之士在不覺飢餓、體力精神不減的前提下才不食五穀的,也就是一切順其自然,並不是勉強的、人為的斷除五穀雜糧。餓與不餓,一字之差,心理上的感覺就截然不同。心理感覺不同,必然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所謂斷食療法,基本上是以消耗自身多餘的能量(如脂肪等)作為持續生命的動力,而身體內的多餘能量畢竟有限,可以想像身體內能量耗盡之時也就是生命結束之時了。而辟穀卻完全有異於此。



可以說,辟穀者除了運用身體內能量做為生命動力以外,還有另外的能量來源,那就是自然界之清氣或者說是宇宙之氣。隨著修煉境界的提升,氣穴經脈逐漸被打通,人與自然溝通的能力日漸增強,人從自然宇宙中擷取能量的潛能便被開發出來,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接近於“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時人自然就進入了辟穀狀態,根本就是無意於飲食。關於這一點,道家理論的一句話就闡明了它,即所謂:「氣足不思食」,也就是指練功到一定境界可辟穀食氣,食天糧、仙糧來持續生命,淨化肉身,並因此可使辟穀者始終處於腸清體輕、精力旺盛的高級氣功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自然是身體健康之人,這就是辟穀祛病的道理所在。





二、服氣辟穀

服氣辟穀修煉法是道教歷來講究的道法。辟穀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各種私欲之念,靜持心神,使三蟲動而無效。同時還要通過辟穀,不讓大地的濁氣進入體內,以根本上斷絕陰質的來源,使身體逐漸向純陽化轉換。而辟穀的成功,則必須依賴服氣(或稱食氣)的輔助方能實現。《雲笈七簽》卷六十載《中山玉樞服氣經》云:「夫求仙道,絕粒為宗,絕粒之門,服氣為本,服氣之理,齋戒為先」。


通過辟穀,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斷除濁陰精氣的來源,還可以有效的斬斷情欲,因而受到歷代仙學道家的重視,將其視為仙道修煉中關鍵的一環。正如《太清中黃真經?咸美辛酸章》所總結的那樣:「若穀氣不除,即不見幽玄至理也。」


需要注意的是,服氣辟穀初期,心態必須坦然安穩,內氣方能自行流通。倘若心有所拘、心存疑慮,或急於求成、畏懼失敗,皆可導致內氣窒塞,這樣是練不出效果的。又由於修煉初期,內氣能量往往不夠,心神還不夠安定,時常產生思食慾望。此時必須克制忍耐,如果進食,恐有滓穢積存腹中,使氣難行。若思食念起急切難耐,或感口渴身熱,可用少許生薑與蜂蜜熬成“薑蜜湯”,飲之可解。若感覺胸悶難受,可咀嚼甘草、桂心或五味子等中草藥予以調節。服氣練功初期,要注意寬衣解帶,摘掉手錶、戒指等飾物,防止身體受拘,影響氣機。應避免過重的體力勞動,過於勞累則會損氣。練功結束後,應經常到室外散步,有利於氣血的下行。在服氣修煉的過程中,如丹田充滿發悶,可運氣從四肢導引,切莫從口鼻呼出。



節錄自:《道與養生保健》 
作   者:江泛
            中國財富浙江辦事處主任、記者
            艾青文學院常務副院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國古代房中秘數
中國古代道教練功方法
太平經合校 王明編太平經佚文
清淨功-採天地能量來養生
精神力修煉法 @ t458686999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華夏諸神-福山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