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的“儿童中心论”意味着什么?

   教育的“儿童中心论”意味着什么?

 

 

                     许锡良

 

 

 

社会的文明进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重新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的过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美国家,在很漫长的时间里,儿童都是被作为成年的准备阶段而存在的,并没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儿童一直被认为是幼稚的、简单的,是成年人成熟阶段的准备阶段,是前成熟状态。因此,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对儿童的尊重与爱戴就不太够。比如,中式传统教育,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认为,儿童本身是不好的,只有通过成年人的教育,甚至教训——棍棒之下——才会变好。这样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毒害数千年。以至于弄出个“二十四孝图”,把活埋三岁的儿童当成经典教育案例,而且全然无动于衷。这只有变态的教育,变态的文化与变态的心理才能够做得到的。目前在中国,这样惨无人道的孝道教育,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许多学校,仍然以传统的孝道故事用来教育孩子,要孩子学会感恩。当一个学校要孩子跪下去感恩的时候,儿童的尊严与生命的灵气就被消灭了。因此,在中国教育事业于其说是诲人不倦的事业,不如说是毁人不倦的事业。一代一代就这样被毁下去,以至于中国人自己对自己总是做出比非洲原始部落还野蛮还残酷的蠢事。

 

在西方,自三四百年前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之后,才重新启动了重新认识儿童的新篇章。特别是卢梭在其教育经典著作《爱弥尔》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特别是开篇即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是好的,一到人的手中就变坏了。明确地指出,造物主给予人的天然生命是好的,但是,人常常是在错误的教育思想,错误的教育行为中变坏了。就这一句话奠定了儿童中心论,奠定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

 

中国的教育,就思想理念层次上,儿童中心论传入中国已经不下百年历史了,但是,就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层面而言,其实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提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其实都是非儿童中心论教育观的结果。

 

生命化教育研讨会,201071618日,在南通召开。研讨会上,请了福建师大著名教授孙绍振老先生出席,他的演讲风趣幽默,谈笑风生,以七十多岁高龄,仍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有这样机智灵活的大脑,真是不简单。但是,老先生所持的教育理念仍然是比较传统的。他明确提出反对儿童中心论。与会议中的戴耘教授的演讲形成了思想的碰撞。

 

但是,孙绍振教授的演讲中,又举了一个儿童中心的例子。他说,有一次某地雕了一个神像,然后让大家提出意见,大家看后感觉雕像完美,已经不需要再修改了。这个时候,身旁的一个儿童提出了意见:手指太胖了,鼻孔太小了。问为什么?儿童说:那么粗的手指,怎么能够去挖那么小的鼻孔?孙教授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人都只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感受自己生命中拥有的东西。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与另一个人所能够感受到的东西是不同的。而这种感受的不同,常常不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是生命中所具备的东西的不同,而变得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人其实对外在的环境,只能够感受到他生命中已经具备了的东西,而生命中不具备的东西,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个人内心有什么,他就会关注什么。就儿童来说,他是经常用手指挖鼻孔的,自然就容易关注到手指与鼻孔之间的比例关系。但是,这样的关注,对于成年人来说,就不容易产生,因为成年人内心世界与儿童的内心世界已经不同了。但是,这正是儿童相对于成年具备独特价值的原因。恰好说明,儿童不是成年的准备,儿童是有其独特价值的。保护童年,为人的一生奠基,这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

 

第二天早上,我与孙绍振教授同在一桌吃早餐。我们就这个话题又作了一点切磋与探讨。孙教授说,美国的教育其实不行的,他们搞不过中国,儿童中心论是错误的。但是美国确实有不少人才,那都是移民过去的,美国本地人并不行的。我就问孙教授:美国本地人是指哪个范围内的人?美国本身数百年来就是由移民构成的,要说美国真正的本地人,就只有印弟安人是真正的土著人,他们的存在是远早于美国诞生之前的。如果说印弟安人不行,那是真的,但是印弟安人不行,不能够说明美国的教育不好,相反,印弟安人中有不少人拒绝接受变化,特别是拒绝接受美国式的教育与价值观,才会导致这样停滞不前。美国文化的包容性才使得这样几百年来拒绝变化的印弟安人能够得以生存。换了另一种文化,恐怕他们早就遭受到了自然淘汰。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移民美国?而且他们无论什么种族,什么民族,哪个国家,只要去到美国,就有变得出色的机会。华人也是这样。目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几乎都是在美国受的教育,在自己的土地上就不行。这决不是偶然的。钱学森之问,绝不是偶然的。这后面隐藏了很深的原因。在美国有杜威这样的实用主义大师,有杜威这样的民主社会的倡导者与儿童中心论的集大成者,这是美国教育能够发达的原因。把民主社会与教育并列来讨论,并且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儿童的成长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天性得到尊重与保护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当人的自然天性与社会相抵触的时候,需要反省与改进的是社会,而不是人的自然天性,而儿童是人的自然天性得以保存最多最完好的阶段。在中国,在集体主义的思想理念下,常常将人的自然天性当成需要克服的对象,我们的数千年来的教育就是将人的这种自然天性看成是需要克服东西。因此,中国的教育其实是反教育。什么是反教育?逆人性而上的规训,就是反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所追求的是对因暴力产生的权力的无条件服从而不是对人性与人权的尊重。儿童中心,就意味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在儿童这里,在人权实现的程度这里,国家中心意味着,人要服从权力与政治意识形态,这个问题是不能够被颠倒的。中国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常常用中国特色来搪塞,来对抗。在这一点上,何兆武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真理不在于它是不是符合国情。假如它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话,那么要加以改变的是国情,而不是要改变真理。国情要适合真理,而不是真理要适合国情。这是我对中西文化的一点认识。”用这个思路来衡量我们的教育,就会看出问题所在。

 

在中国,曾有过一个陶行知,但是,长期以来被弃之不用,只是当成神来供奉,将之奉若神明,其思想精华与教育理念反而被冷落到一边。现在中国教育的口号频繁,彩旗飘荡,其实都是教育名词革命,换来换去只是一个口号而已,至于实质的内容其实从来没有什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的仍然只是历时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后遗症。科举历时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后面有顽固的专制皇权在支撑,那些逆人性的东西,因为皇权的支撑而得以延续不断;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这些逆人性的东西之所以能够顽固存在,是因为专制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自虐与自噬就成为这个社会的常态。在当今世界,凡民主法治比较健全的社会,他们的教育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在有人权的地方就有诚信,在有诚信的地方,就有儿童的成长空间,儿童的自然天性就会得到有效保护。我从来不认为专制极权社会能够产生真正的教育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有专制的成分,但是,写“理想国”却是在民主的希腊城邦——雅典,而不是在他赞赏的斯巴达。在前苏联,也只能够出个像马卡连柯这样的工学团里的训兽师,或者苏霍姆斯基这样的机智慈爱而唠叨不止的课堂保姆,因为当他们聪明智慧的触角延伸到儿童的生命世界的时候,特别是延伸到人权领域的时候,一种超然的敏感性立即会让他们自我阉割,自然哑然,使之符合喉舌的高压线要求,在思想有禁止的地方,即使是最智慧的人,也只能够在蜗牛壳里做做道场,因此,我从来不想把前苏联的所谓教育专家与杜威相提并论,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与事。

一个社会为什么只有在重新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的生命的时候,才是向真正的文明迈进了一大步?那是因为,判定一个社会是不是文明社会,或者文明程度,就主要看三类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就知道了。第一就是儿童,第二是妇女,第三是老人。这三类人在社会中的幸福状态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妇女得到尊重,其实是尊重人类本身。对老人的尊重,主要是表现在他们老有所养,而不是中国式的孝。中国式的孝,常常容易一谈到尊重老人,就成为老人总是束缚年轻人的生命自由,干扰他们的人生选择。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对儿童的态度。解放儿童,维护儿童的权利,是人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尊重儿童的社会,人权就会得到保障。因为对儿童的尊重,事实上只有在认识人的生命权,自由权与发展权,把一个人当成无法复制的人的生命的时候,才会有的。比如,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看不见流浪儿童了,欧美国家也几乎看不见流浪儿童。但是,在半个世纪前他们也是有的。而中国目前的流浪儿童多达数百万,在广州的街头,几乎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流浪儿童在街上被人操纵着乞讨。但是,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不算什么,中国的政府对城市里的小摊小贩,绝对不能够容忍,甚至不惜设立成管局来对付他们,但是,对于流落在街头上流浪儿童常常熟视无睹,视之安之若素。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我们以为,街头上没有小商小贩,就是文明进步,就是发展,就是政府有面子,却没有意识到,儿童大量流浪在街头,那才是政府最失职的行为,是社会问题严重的表现。在日本,如果有一个儿童流浪在街头,立即会成为全国性的大新闻,政府立即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个事情可能会涉及首相下台,国会议席选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中国什么都无所谓。儿童在中国是没有地位的,在社会上任人摆布,一些学校常常接到任务去列队,手捧鲜花欢迎领导,甚至去为领导家属送葬,全然没有儿童的地位。在家庭里要么是被溺爱的小太阳,要么是被当成各种各样的名利工具,总之他的生命并没有得到应有尊重、敬畏与爱护。

那天戴耘教授反复提到,中国教育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说,在中国,人们一定要觉醒,要意识到这句话的严重危害性,要把这句话搞臭,令人闻之需捂鼻而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表面上看是重视儿童的教育,其实是对在摧残他们的童年,而且这后面的逻辑也很可怕的。因为,这个理念把成年的人的残酷竞争逻辑延续到儿童这里,提前把儿童的生命灵性损坏了。在儿童细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邪恶的种子。就单个人来看,有时好像我们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我们整个的民族,整个社会都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后果很严重,大家恶性竞争,结果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都被损害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输了。中国人对待儿童与美国人对待儿童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美国人对待儿童比较宽松自由,创造条件让儿童的身心自由发展,培养他们的志趣,发现他们的天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可以ENJOY的东西,然后加以引导,整个过程是尊重儿童的生命个性的。只有到了成年理性成熟的时候,他们才开始真正地认真读书。但是,中国人对待儿童的教育,已经越来越紧迫,恨不得从娘肚子里出来就顶着一个博士帽。我们的教育把儿童的天性毁掉之后,到了大学真正到了读书,思考的时候,我们的后劲反而不足了。我们的心思对于这个世界已经缺乏热情,缺乏乐趣,缺乏好奇之心。因此,我们当初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很快我们发现我们都输在终点线,甚至在中点线就输了,反过来看,我们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思路是极其错误的,人的起跑线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他们的个性,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有了健康的身心,才会有幸福阳光明媚的生活与人生。

          

2010724星期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的“起跑线”究竟是什么
不要让孩子病在起跑线上”——访张向葵教授
789纪芊一:人权教育如何对抗校园欺凌
如果教育由着孩子“天性”,恐怕连起跑线都迈不过去
教育学 知识点12
教师的花苞心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