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献速递:早期NSCLC或可接受特异性淋巴结清扫

2. 早期NSCLC或可接受特异性淋巴结清扫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仍然是以标准的肺叶或全肺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方式。系统淋巴结清扫可提供准确的病理N分期,但清扫对术后长期的影响以及最佳的清扫范围仍未明确。


前期的研究表明,原发肿瘤的位置会影响淋巴结转移模式:右上叶和左肺固有上叶倾向于转移到上纵隔淋巴结,但隆突下淋巴结的单站转移十分少见;双侧下叶多转移至隆突下或下纵隔淋巴结。鉴于此,来自日本的Hiroyuki Adachi等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JTO杂志上。


近年来,老年、早期NSCLC或术前评估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的运用率明显上升。由于早期的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比较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淋巴结清扫的研究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倚,因为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更倾向与老年、早期或体力差的患者--即妥协性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2005年至2007年在横滨市立大学的10家附属医院共有565例cT1a-2bN0-1M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


淋巴结清扫标准:a)至少有3枚或3站的肺门和肺内淋巴结;b)至少有3枚或3站的纵隔淋巴结;c)总共至少有6枚或6站的淋巴结。


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对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定义:右上肺清扫2R和4R站,左肺固有上叶清扫4L、5和6站,双侧下叶清扫第7、8和9站。


研究结果


根据淋巴结清扫范围分组,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系统淋巴结清扫组和淋巴结采样组分别有145、190和153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7%、73.8%和70.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52),见下图。


但系统淋巴结清扫组pN2为13.1%高于淋巴结采样组的3.3%和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的9.0%(p值=0.010)。



随后为了尽可能减小偏倚,研究人员进一步运用倾向性匹配分析,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和系统淋巴结清扫组分别有49例患者配对成功。配对后,两组的基本临床病理特征相似。在系统淋巴结清扫组转移的淋巴结并出现超出肺叶特异性清扫区域的病例。


肺叶特异性清扫组和系统清扫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5%和75.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77),见下图。按照病理类型进行亚组分析,两组的生存同样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


该研究表明,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在病理分期准确性和术后生存上均不劣于系统淋巴结清扫,提示肺叶特异性清扫可作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的一个标准方式。


参考文献:Lobe-Specif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as a Standard Procedure in Surger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Study


来源:肿瘤资讯,有部分改动。




2. 肺癌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特异性


目前早期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术中主要根据肿瘤的特定位置选择淋巴结(LN)清扫范围。然而,肿瘤的位置是否与淋巴结转移的形式相关并不明确。鉴于此,来自法国的Marc Riquet教授等人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欧洲胸心外科杂志上。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1779接受肺叶切除患者,根据肿瘤位置分析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组1(G1),右肺上叶;第2组(G2),右肺中叶;第3组(G3),右下肺叶;第4组(G4),左上肺叶;第5组(G5),左舌段;第6组(G6),左肺下叶。根据记录的每组pN状态分析肿瘤位置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肺叶切除患者中各组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G1为613例(59.2%),G2为64例(6.4%),G3为359例(34.6%),G4为404例(54.3%),G5为54例(7.3%)和G6为286例(38.4%)。无论单组还是多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N2淋巴结转移率相似。


右侧,单站N2转移G1(95%)组主要发生于上纵隔(SM),G3(90%)组主要发生于下纵膈。左侧单站N2转移G4(94%)组主要发生于SM,G6(48%)组主要发生于下纵膈。无论哪侧,两站转移的患者,两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40%(G4组)至81%(G3组)。单站和多站跳跃式转移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存在差异,但不同肺叶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无差异。

肿瘤位置无法预测淋巴结转移形式。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完整的系统性纵隔LN清扫仍然是唯一可接受的治疗方案。


小编寄语:肿瘤位置和淋巴结转移形式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该文研究者开展了一项较大样本的分析,并未找出明显的规律。然而,可以看到位于右肺中叶和左肺舌段的肺癌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原因并不明确。所以,很遗憾该研究并未给出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同时,该研究单站和多站跳跃式转移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小编认为也比较牵强,因为肿瘤存在微转移的可能,且术中淋巴结只进行了采样且病理也无法做到整个淋巴结的切片,所以小编持保留态度。


原文题目:Is thelymphatic drainage of lung cancer lobe-specific? A surgical appraisal



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对预后影响小


近些年来,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关于术中淋巴结(LNs)的清扫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最近某研究表明,与采样式 LNs 清扫相比,根治性纵隔淋巴清扫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分期和整体生存率。此外一些学者观察到 I 期 NSCLC 患者术后病检更多的 LNs 可能有助于适当的分期及影响预后生存率。


然而,多数研究证实 LNs 清扫数量的可变性应根据研究的设计类型、肿瘤分期和淋巴结站数来定。这种变化可能与预后价值有关,但也可能与解剖变异相关。


为了分析在根治性纵隔淋巴清扫术中完成 LNs 清扫数量的变异及其对一系列 NSCLC 手术预后的影响,来自法国笛卡尔大学蓬皮杜欧洲医院胸外科的 Riquet 教授等完成了该项研究,文章发表于 ATS 杂志上。


该研究整理了从 2004 年至 2009 年共 1095 例行肺癌切除 + 系统性淋巴清扫术患者已清扫肺和纵隔淋巴结的数量,用高斯曲线分析了反应 LNs 数量变化的个体差异和对预后整体生存率(OS)的影响。男性患者 774 例;平均年龄 62.6 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26% 和 2.7%;5 年 OS 为 53.8%。


术中清扫肺和纵隔 LNs 的数量平均为 17.4±7.3。该数量在男性、鳞状细胞癌、右侧手术、行肺叶切除术和肺切除术、N 分期为 N2 以及 pII 和 pIII 期患者中显著增高;而与年龄、T 分期或彻底清扫的关系均无显著意义。纵隔淋巴结阳性患者 202 例,占 18%。清扫纵隔 LNs 的数量平均为 10.7±5.6,呈正态分布。


5 年 OS 的影响与术中淋巴结清扫的站数呈显著相关(单站淋巴结清扫与多站淋巴结清扫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31.5%、16.9%,此差异有显著意义);而非 LNs 清扫的数量,纵隔 LNs 清扫的数量或纵隔 LNs 阳性的数量。


从该研究结果看来,肺癌切除术 + 根治性淋巴切除术 LNs 的清扫数量呈正态分布,对术后 OS 无显著影响。从而表明术中清扫 LNs 数量的最合适数目是任意的。但 Rique 教授的建议是依据解剖结构行彻底的根治性肺及纵隔淋巴结清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更新解读
T1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方式研究进展
指南共识 | 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肺癌|患者|治疗|肿瘤|支气管|
中医治肺癌的方法
肺结节或非小细胞肺癌常见手术方式介绍
纵隔淋巴结模块化清扫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