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四逆散证之病机为少阴阳郁

2010-04-06 23:06:42 来自: (“合法掠夺”)

试论四逆散证之病机为少阴阳郁

首席医学网
2007年12月27日 00:50:00 Thursday 253

作者:李际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关键词】 四逆散证 少阴阳郁 伤寒论

《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之”。四逆散证除四逆为主证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以“少阴病”冠于首句,少阴病的辨证纲要为《伤寒论》中281条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显然与四逆散之症状迥然不同。四逆汤所主为少阴阳虚证,而四逆散所主为少阴阳郁证。

  1 历代医家对四逆散证病机的理解

对于四逆散证的病机,各家意见不一,所论迥然。其说主要有二:一是气郁阳遏不得伸达,为多数医家之观点;一是少阴阳虚失于温煦。倡“气郁阳遏”者认为四逆乃阳郁于里,不达四末,则表现四肢逆冷不温的四逆论。如清·张令韶曰:“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清·李中梓曰:“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倡“少阴阳虚”者认为四逆散证之主症四逆及或然各症,均可从少阴阳虚立论而得解。阳虚不能温达四末则四肢厥冷;脾肾阳虚导致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则为咳为悸;肾阳不足,膀胱失于气化,故小便不利;阳气不足,中焦失煦,升降失常则腹痛泄利。

  2 四逆散为少阴枢机不利而设,而非少阴阳虚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因此厥证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表现四肢逆冷。阴阳气为何不能顺接,无非是阳气被郁,或者阳气不足。少阴阳虚者,需姜附温之。而四逆散仅柴、枳、芍、草,无温阳之品,柴胡之升,枳实之降,芍药之收,甘草之益,重在调理枢机,疏解郁结之阳气。

少阴者,心肾是也。心肾相关,心火下蛰与肾,肾水上奉于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相通,彼此制约,则心火不亢,肾水不寒,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心与肾的生理功能的相互关系除了依赖于各自功能正常,还依赖于少阴枢机的通畅。少阴之枢机不利,主要表现在阳气郁结于内。何以使阳气郁结,不外乎内外之邪气,无形之热、寒之邪,或气滞、血淤、痰饮,以上种种均可闭结阳气,不能外伸以发挥其温煦之功,而见四逆之象。而具体到每一脏腑,则见不同症状。概而言之,诸多或然之症,由于气机不畅,升降失司,阳气郁结,影响心、肺、脾、肾所致。以四逆散调整少阴之枢,则阳郁得解,枢机得利,心肾相交,诸证得除。

  3 四逆散证之病机为少阴阳郁

陈修园云:“少阴上水下火而主枢机”,这是指心属火、属离,肾属水、属坎,正常情况下,水火要既济,心肾要相交,心火下降则能温肾水,即温坎中之阳,肾水上升则能济心阴,即养离中之阴。水火得以正常既济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二者间通路畅达,枢机灵活,即少阴经脉通畅。若水火相交之通路受阻,即少阴之阳气郁结,则升降失常,正如滑伯仁所言:“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病见矣”。人体阳气不能正常升降,则见郁而化火或气机逆乱。《灵枢·五乱》云: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侥首静伏;乱于肺,则侥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少阴阳气郁结,清气不升,浊气自会上逆,气逆乘脾犯胃,上及心肺,下累膀胱,升降气化失调,或然各症,皆由此发。

少阴经病或脏病,简言之即为水火的问题,木生火,木郁生火,则火过旺,水涵木,木气过强,则水不涵木;故肝气郁结是少阴阳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心居上焦,肾居下焦,二者欲相通,必赖中焦,若中焦脾胃不能正常升降,心肾何以相济?故中焦气机郁结亦为少阴阳郁的一部分。欲解少阴之阳气郁结,当调理脾胃及肝肺,脾升胃降,肝升于左,肺降于右,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心肾交通,疾病得除。分述如下:

  3.1 肝肾同源,水不涵木,肝失疏泄,土气郁结。当以柔肝疏肝为法,方中芍药养肝阴,柴胡疏肝气为正治《素问·六微大论》曰:“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张锡纯云:“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可见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对于维持人之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性。若肝肾不足,肝气不能条达,进而郁滞,气机运行不畅,阳气闭郁。肝失疏泄,进而导致脾胃之气亦困,阳气内郁,不得伸展。脾主四肢、清阳之气不通达四末,故手足逆冷。正如张志聪谓:“凡论四逆皆主生阳不升,谷神内脱,此言少阴四逆不必尽属阳虚,亦有土气郁结、胃气不舒为四逆之证,所以结四逆之义也”;陈恭溥《伤寒论章句·方解》云:“盖仲景之意,凡四逆者,多属少阴阴寒。当知土郁,亦有四逆也”。

  3.2 阳气不足,阴气则盛,进而阳气为阴所郁阳不足则气行不畅,日久则气郁而不行,心肾阳气不足,中焦失于温煦,脾土壅滞,反克肝木,土壅木郁,肝失畅达。如舒驰远《新增伤寒集注》中所说:“腹痛作泄,四肢厥冷,少阴虚寒症也,虚寒协饮上逆而咳,凌心而悸……小便不利者,里虚寒不足以化其气”。

  四逆散证中可有阳气不足,但非少阴阳虚四逆汤证之阳气大亏,简单的说四逆散证为功能性可逆性阳气不足,赖阳气的通达可治;而四逆汤证为危候,阳虚甚,必需以大剂量温阳之品方可收效。

  3.3 阳气郁久,郁而化热,可成热厥热厥是因邪热闭遏阳气,程知在《医宗金鉴》中谓:“盖只是热邪入结于里,而阳气不得顺行于四肢也”。其明确指出了“传经入里”之邪为“阳热”病邪。邪热内郁,一时不能外达,四肢虽也逆冷,但按其胸腹则热,故用四逆散疏通气机而散郁结,此证称为“热厥”,也称“阳厥”。诚如《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少阴全篇》说:“方名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治手足逆冷,但四逆汤治阴邪寒厥,此则治阳邪热厥”。热郁乃病机之本,肢厥为病证之标。柴胡、枳实同用“以达阳气,散郁热”;“芍药、枳实酸苦涌泄之品以清之”。

  3.4 气郁阳虚,相互为病,亦为多见气郁克脾土,遏制阳气,日久生化乏源,使阳虚更甚。如此互累,症情必然加重,原文诸症,皆源于此二者,不可偏执。有时阳气不足是因是本,阳郁不能外达是果是标。由于此四肢厥逆是因阳郁不解所致,故厥逆程度不重,仅表现为手足欠温。本着“急则治标”的原则,用四逆散解郁行气为先为急。使气得伸展,诸证减轻,再缓补其阳,以固其本,必获痊愈。

  4 再析方义

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物组成。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香质轻微微寒,本方用来疏利气机,畅达郁阳;枳实,行结气而降浊,理气消积,以利脾胃,气利则血自通;芍药,苦酸微寒,疏利血脉,调畅气血郁滞;有人经多方考证,提出《伤寒论》中所用之芍药,当指今日之赤芍,则更见其活血调血之性;甘草,甘平,炙则安中,生则泻火,能调和诸药。柴胡与枳实同用,一升一降,共奏气机枢转之能;柴胡与芍药同用,一气一血,共调气血郁滞;枳实与芍药同用,是取“枳实芍药散”配伍之意。枳实芍药散善治气血郁滞之腹痛,《金匮要略》用以治产后腹痛。理气剂中用血药,取“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之义。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是以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诸药相合,共奏宣畅气血郁滞、透达郁阳之功。

  5 析其加减,谨守病机

《伤寒论》中四逆散加减方法如下:“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煮薤白三升”。干姜为开上焦之壅而设;五味子既防干姜辛散太过,又可酸以收之,敛气降逆;邪郁胸中或心阳不振为悸,故加桂枝温通心阳,合甘草又可“辛甘化阳”,补阳气不足,平气机之逆乱;阳郁不达,气化不利之小便不利,故加茯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腹中痛可为寒邪凝滞中焦,阳失温煦,故用附子温阳散寒;阳气郁而致泄利下重者,在四逆散疏畅气机的基础上加用化浊通阳的薤白。从加减法中可知,虽加温阳之品如附子、干姜、桂枝等,但多为助阳补阳,使阳气充足得以外伸;而流通之品如茯苓、薤白等而为解郁滞之阳而设,茯苓淡渗利湿,正如“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而薤白亦针对阳气郁滞之弊。

以本方加减,又创诸多名方。唐宗海《血证论》有言:”四逆散乃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后世之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从本方加减而来。而血府逐淤汤则由桃红四物合四逆散而成,以四逆散解郁结之功,合用活血化淤之品,使得淤血除,气机畅。

总而言之,四逆散为少阴阳郁而设,重要调理少阴之枢机,气机得畅,升降正常,水火既济,病即得除。

  • 2010-04-06 23:11:09 (“合法掠夺”)

    阴阳互根在方药配伍中的应用
    首席医学网 2005年10月09日 14:47:05 Sunday

    祖国医学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和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这种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谓阴阳互根。这一理论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在治疗疾病中,阴阳互根理论对方药的配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我作临床正确合理地处方用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本文就阴阳互根理论在方药配伍中的应用作如下探讨。

    1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一理论在方药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左归丸中重用熟地、山药、枸杞子、龟板胶以滋补肾阴,充填肾精,然而阴精的化生必赖阳的功能活动,故又配伍鹿角胶、菟丝子之补阳之品,以增强化生阴精的功能活动,以源源不断地化生阴精,以达补阴之目的。再如右归丸中重用附子、肉桂、鹿角胶以补肾中之元阳,然而阳气的化生必以阴精为物质基础,故又配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等滋补肾阴, 填补肾精品,以补充化生阳气的物质,以源源不断的化生阳气,以达补阳之目的。这种配伍方法,正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生,则源泉不竭。”

    2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所谓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指的是药物的作用趋势,即在以升提为目的的方药中,常配伍适量具沉降性质的药物,在以沉降为宗旨的处方中,常配伍一定的升提药物。根据阴阳理论,升浮为阳,沉降为阴,完全符合阴阳互根基本理论。如金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升阳益胃汤目的在于益气升阳,在黄芪、陈皮、独活、防风等升浮药中,伍以半夏、泽泻等沉降之品,以达升中有降,使升而不过。再如济川煎中,重用肉苁蓉、当归以润燥滑肠,降泻通便,配以升麻轻宣升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更有欲降先升之妙,终达润肠通便之效。

    3散中有收,收中有散

    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配伍效应,在发散剂中常加适当的收敛药物,这一方面,医圣仲景创立的桂枝汤堪称楷模,方中桂枝、生姜辛温发散表邪,伍以白芍酸涩收敛,如此发中有补,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以达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目的。再如玉屏风散中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止汗,配以防风,辛温性散,既可走肌表而祛风邪,又与芪术合用以收中有散,以散助收,则表虚自汗证及虚人易感风邪证乃愈。

    4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补中有泻即在用补益药治疗虚证时,为防止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发生,常在大量的补益药物之中,加以适当的泻实之品,使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如六味地黄丸中重用熟地、山药、山茱萸,以肾、肝、脾三阴并补,配以丹皮、泽泻、云苓,以泻肝火、利湿浊,并制熟地之滋腻。诸药合用,以达补中有泻,补而不滞。
    泻中有补,即在以清泄为主的方剂中加入适当的补益药,以防伤及正气。如白虎汤中重用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佐以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两者合用,共奏泻中有补,使泻不伤正,补不留邪,以达清热生津之效。

    5散中有补,补中有散

    散即指发散类药物,散中有补指的是在以散发药为主时,配用适量的补益之品,不致发散太过,耗伤真元。如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中败毒散重用柴胡、川芎、羌活、独活等以发散在表之邪气,伍以人参、茯苓、甘草以扶助正气,托邪外出,如此配伍以达散中有补,使散不伤正,补不碍邪,两者相得益彰,既培元气,又败邪毒,则表证可解。
    补中有散即在大队补益药中配伍发散之品,如阳和汤内重用熟地、鹿角胶、肉桂,既补肾中之真阴,又补肾中之元阳。配以麻黄辛温发散,以达卫阳,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滋补与辛散同用,使补不滋腻,散不伤正,以达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6热中有寒,寒中有热

    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在疗里寒证的温热药中,配以寒凉之品。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重用辛热之附子、干姜,以回阳救逆,配以猪胆汁咸寒而滑,如此热中有寒,可益阴滋液,补益吐下伤亡之阴,更可制约附姜辛热劫阴之弊,以达回阳救逆,益阴和阳之效。
    在治里热证的寒凉药物中,伍以温热之品。如芍药汤中重用苦寒之黄连、黄芩、大黄以清热燥湿,荡涤湿热;配以温热官桂,如此寒中有热。既可行气血,又可防寒凉之品遏滞邪气。有一举两得之妙。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方药的配伍应用充分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基本精神,旨在纠正机体阴阳失调,恢复人体健康,即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河南省焦作市中医药学校454000)

  • 2010-04-11 21:35:22 (“合法掠夺”)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黄连6克 半夏12克(洗) 栝楼实(大者)30克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1.2升,先煮栝楼取600毫升,去滓,再入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小结胸病。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成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论】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更以栝楼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总结:小结胸
      编号:005
      组成:黄连﹑半夏﹑栝蒌
      主治:1.治伤寒误下,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2.及痰热塞胸。
      归经:此足少阳药也。
      方义:(1)黄连性苦寒以泄热,栝蒌性寒以涤垢,半夏性辛温以散结。
      (2)结胸多由痰热结聚,故用三物以除痰去热也。
      来源:仲景

  • 2010-04-11 21:37:51 (“合法掠夺”)

    陷胸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
      【组成】大黄 栝楼实 黄连各6克 甘遂3克
      【用法】上四味,哎咀。以水1升,煮取50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痰火水饮内结,胸腹胀痛,食饮不消,大便不通。
      【组成】枳实、玄明粉、瓜篓霜、桔梗、甘草、紫苏、茯苓、陈皮、杏仁。
      【来源】《诚书》卷八。
      【主治】痰食壅滞。
      【用法】加韭汁,灯心,水煎服。

  • 2010-04-11 21:38:06 (“合法掠夺”)

    柴胡陷胸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柴胡3克 姜半夏9克 小川连2.4克 苦桔梗3克 黄芩4.5克 栝楼仁15克(杵) 小枳实4.5克 生姜汁4滴(冲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兼开降。

  • 2010-04-11 21:42:14 (“合法掠夺”)

    大陷胸汤  【方名】 大陷胸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泻下剂-寒下
      【组成】 大黄(去皮,10克) 芒硝(10克) 甘遂(1克)
      【方诀】
      【功用】 泻热逐水。
      【主治】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用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方论】方中甘遂苦寒峻下,攻逐水饮,大黄泻热通便;芒消软坚泄热。三药合用,力专效宏,诚为泄热逐水,开结通便的峻剂。
      【禁忌】 凡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因本方为泻热逐水峻剂,既要防止利下过度,伤及正气,又要及时攻下,以防留邪为患。能否继续攻下,应视药后快利与否而定。
      【方解】 本方证因表证未解而误下,或因误下而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所致,为大结胸证。水热内结,气不得通,轻则但见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邪热与水饮互结,津液不得上承,故舌燥口渴;此时燥热已累及阳明,但因水热互结,故只表现为“日晡小有潮热”;因邪盛而正不虚,故脉沉紧,按之有力。本证水热内结,故当泻热逐水。方中甘遂善攻逐水饮,泻热破结,为君药。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为臣佐之用。综观全方,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之邪从大便而去,且药简量大,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本方煎法为大黄先煮,乃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本方与大承气汤虽同为寒下峻剂,都用大黄、芒硝以泻热攻下,但二方主治证之病因、病位不同,故其配伍及用法均有差异。尤恰在《伤寒贯珠集》中曾说:“大陷胸与大承气,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以愚观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谓,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肠之谓也。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未分,邪气入之,夹痰杂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入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在胃,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且大承气先煮枳、朴,而后纳大黄,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
      【附注】 本方为治疗大结胸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舌燥,苔黄,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治太阳表邪不解而反下之,热陷于里,其人素有水饮停胸,以致水热互结心下,满而硬痛,手不可近,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成结胸胃实之证。以甘遂之行水直达所结之处,而破其辟囊;大黄荡涤邪热;芒硝咸润软坚。三者皆峻下之品,非表邪尽除、内有水热互结者,不可用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 2010-04-11 21:51:39 (“合法掠夺”)

    关于经典探析:《伤寒论》方药解析——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的问题
    文发布者:来源:寻医问药网

    (一)大陷胸丸证

    [原文]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提要]

    论结胸证偏于上的证治。

    [阐论]

    本条的“结胸者”,是指具有结胸的胸中结硬证候而言。“项亦强,如柔痉状”,是指其人项背强急,俯仰困难,自汗出而好像“柔痉”的症状,反映出不独胸中水热胶结,而且邪阻津液,失于濡润,以致经脉不利,颈项强急。由于水热在里蒸腾,故兼见汗出。本证是水热互结,停聚于上所致。治用大陷胸丸峻药缓攻,逐水破结,可使上部津液通达,项强变柔,故曰:“下之则和。”

    大陷胸丸是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此证水热胶结,势甚于上。项强如痉,故用苦咸寒之大黄、芒硝,泻热破结;甘遂峻逐水饮,破其结滞,合硝黄以疏通水热之胶结,为本方之主药;葶苈子泻肺,杏仁利肺,使肺气开豁疏利,水之上源通畅,其凝结于高位的水热之邪,随气泻下,而荡涤无余。本方是逐水峻剂,又恐一掠而过,不能尽除其邪,故配以白蜜之甘缓,又每次只服一九,更使峻剂变缓慢。本方制剂与众不同,系采用煮丸之法,并配用白蜜煎服,使药力缓缓而行,留于胸中,驱邪而不伤正,此乃峻药缓攻之法。盖热痰结盛非峻药不能逐饮破结,而邪居上位,又非缓剂不能搜尽上之邪,故遵“在上者,治宜缓”之意,变大陷胸汤为丸剂,以荡涤之体,为缓和之用,所以本方是峻药缓攻的代表。方后注曰:“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这与大陷胸汤方后注曰:“得快利,止后服”显然有汤峻而丸缓之意。

    本证是属大结胸证,邪结偏上位者。本方是大陷胸汤之缓剂,服后“一宿乃下”。若不下者,可以继续再服,直至泻下邪去方可。但须注意,本方虽可“更服”,但也不可过服,以防伤正。

    大陷胸丸与大陷胸汤证,皆属于大结胸证,应注意掌握其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有硬满疼痛,按之石硬,重者兼潮热大便秘结等。病性皆属热证、实证。但病位则有上、中、下三者不同。病位居上者,为邪结上位,见“结胸者,项亦强”,是大陷胸丸证。病位居中者,为邪结在中,见“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陷胸汤证。病位居下者,为邪结范围广,内涉于阳明,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病变从胸至腹,是大陷胸汤的重证。

    笔者临床应用

    凡“大陷胸汤”条下所裁之诸陷胸汤证,体质偏弱,正气偏虚,以及病位偏重于上者,可以本方化裁治疗。

    (二)小陷胸汤证

    [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提要]

    论小结胸的证治。

    [阐论]

    小结胸病多为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之痰相结而成。“正在心下”说明小结胸的病位比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的范围为小,仅局限于心下

    (胃脘部);“按之则痛”,说明小结胸的疼痛比大结胸为轻,心下硬满,按之始痛,不按不痛;“脉浮滑”,浮主阳热,其结为浅,滑主痰热,其结未深,属痰热互结,病势轻浅,故称小结胸病,治用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开结止痛。

    小陷胸汤具有辛开苦降、清热涤痰散结之功。其中黄连苦寒,能泻心下热结;半夏辛温,善涤心下痰饮;栝楼实甘寒滑润,除能荡热涤痰、导痰开结以下行之外,尚可助黄连清热,协同半夏化痰。三药配合,相得益彰,使痰热各自分清,结滞得以开散。本证与大陷胸汤证相比,则有大小、缓急之分。本证黄连之清泄热结,轻于大黄之泻热破结;半夏之化痰开结,缓于甘遂之涤痰逐水;栝楼实之清热润下,轻于芒硝之软坚泻实。故本方较大陷胸汤为缓,所以名小陷胸汤。可见方有大小,药有峻缓,同名“陷胸”而有大小不同。

    小结胸证与大结胸证的异同:二者皆为热实结胸,但邪结有深浅,证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病位有大小,故有大、小结胸之分别,应进行分辨,论治才有准则。大结胸证是热与水结,病位在心下至少腹,证见硬满疼痛;脉见沉紧,证重势急,所以治疗当泻热逐水,用大陷胸汤;小结胸证是热与痰结,正在心下,证见按之则痛、脉见浮滑,证轻势缓,所以治疗当清热涤痰,用小陷胸汤。小结胸病的“按之则痛”是指不按不痛,但临床上每遇到有不按亦痛者,不过痛势比较轻微,余在临床上就常遇到这类病人。此外,除本条叙述的证候外,还可有舌红、苔黄滑或黄腻等,皆可作为辨证的依据。笔者体会:小结胸证类似胃脘痛属于痰热致病者,采用本方治疗效果为佳。正如陆渊雷说:“小结胸与痞,俱是胃炎。故其证极相似,但小结胸多黏液耳。”若从小结胸证的表现“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来看,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的上腹部疼痛、胀满,以及上腹有压痛等症状和体征基本相符。

    小陷胸汤以栝楼为主药,并取先煎,后纳诸药,可增强化痰开结下行之力,故常见药后热除痰消,大便排出黄色黏液,病亦随之而愈。栝楼甘苦而寒,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导滞滑肠、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的作用。仲景有时用栝楼实,有时用栝楼根。因根与实的功用各有异同。用根者,根长于生津止渴、降火润燥,专治口渴;用实者,多以开结、化痰、通痹、止痛、降气,此之经验,临床当深入体会。仲景用栝楼止痛除本方外,尚有《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栝楼薤白白酒汤和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痹疼痛,都以栝楼为主要药物。以上皆说明栝楼有化瘀止痛的作用。此外,栝楼也是治疗乳痈的常用药,与蒲公英、乳香、没药等同用,效果较好。余又常用栝楼配合当归、生芪、通草、漏芦等用来催乳,临床效果满意。又据现代药理证实,栝楼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栝楼皮的效果优于栝楼仁之说,而笔者临床则常用全栝楼。如1985年10月治一个年已70岁的男性病人,他因患胰腺癌于某院手术,虽剖腹但因病灶广泛而未行切除术,术后创口愈合,出院后要求中药治疗。证见心下痞塞,胀满不适,时有疼痛牵引背部,恶心呕逆,口苦且干,但饮水不多,不欲饮食,大便干燥难解,体质消瘦,舌红绛少苔,脉沉弦。证属痰热互结,心下痞塞,故取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化裁,以清热涤痰,开结消痞。在治疗过程中全栝楼是始终必用之品。治疗三月,疼痛基本消失,服药半年,复查,病情稳定。追访四年未见复发。

    笔者临床应用

    (1)治急慢性胃炎:证见胃脘隐痛或胀满闷痛,伴有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口干舌红,苔淡黄且腻,脉弦滑等,为应用本方的指征。若兼有心烦胸闷者,可合入栀子豉汤,开郁清热除烦;疼痛为甚者,加元胡、川楝子、香附理气止痛;兼肝郁痛引胁下者,可加入柴胡、白芍解郁止痛;兼恶心呕吐者,可加陈皮、竹茹、生姜等降逆止呕之品;兼嘈杂泛酸者,可加乌贼骨制酸止痛;兼口干少津(胃酸缺乏)者,可加乌梅、白芍、甘草、麦冬,酸甘化阴而生津。以上方法经常用于治疗胃炎,屡用屡效。

    (2)治胆道感染:笔者治疗慢性胆囊炎,证见脘腹疼痛牵引右胁,时时欲呕,口干且舌苔黄腻,脉弦滑等,属痰热郁结者,以本方合小柴胡汤,加枳实、竹茹,效果理想。

    (3)治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兼有痰热中阻者,证见胃脘胀满,按之疼痛,苔黄腻,脉弦滑等,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加茵陈、栀子取效。

    (4)治急慢性气管炎:咳嗽痰稠,胸痛伴喘,表证未解,属风寒外束,痰热内阻者,本方加杏仁、甘草、麻黄。咳嗽痰稠色黄,胸闷喘急,兼身热者,本方合麻杏石甘汤。

    (5)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痞满,口干,便燥者,本方加柴胡、杭芍、乌梅、枳壳。

    医案选录

    医案一:胃癌待查

    一老妇人,五十余岁,心下胃脘部疼痛,且痛时有包块鼓起,形如馒头之半,心疑为癌患而甚畏俱,即往医院欲作钡透。在等待作钡透期间,因疼痛加剧不可忍耐,而请中医诊治。脉见弦滑,舌质偏红,苔黄不甚厚,胃脘虽痛但按之不硬,大便不爽,遂辨为小结胸证。服小陷胸二剂后,大便泻下黄涎甚多,痛止而包块消失。后作X线钡餐透视,查无异常。(《伤寒论诠解》)

    医案二:慢性胃炎

    吴某,男,50岁,1987年7月21日初诊。

    素患慢性胃炎,时轻时重,病已三、四年,胃脘疼痛加重月余,胀满闷痛,牵引右胁,按之疼甚,恶心欲吐,不能进食,服西药及中药温中止痛汤剂效果不显,疼痛反有渐重之势,大便干燥,苔淡黄厚腻,舌尖红,脉沉弦。证属痰热郁阻,升降失常而致,治以开郁泻热止痛。宗小陷胸汤化裁,方用:全栝楼15g,清半夏10

    g,黄连6g,柴胡10g,炙草6g,炒枳壳10g,香附10g,黄芩10g,竹茹10g,水煎温服,进药四剂,大便通畅,排出先干后稀之便,挟有黏液,而后痛止,调理而愈。(聂惠民医案)

    医案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张某,男,64岁,2000年1月5日初诊。

    自述患胃脘胀痛三年,加重十天。胃脘胀痛,痞满嘈杂,时有嗳气,冷酸,大便滞而不畅,每遇恼怒则病情加重。舌质红、苔白、脉弦。胃镜检查:黏膜病变

    (++),活动性炎症(十+),慢性炎症(++)。病理活检:炎症(+++),异型增生(+),幽门螺秆菌抗体检测(+++)。病理诊断:胃黏膜显慢性炎症,部分腺体轻度异型增生。中医辨证:肝郁胃热,气机不畅而致胃脘痛,治以解郁和胃,宗小陷胸汤化裁,治疗二个月。临床症状:疼痛明显减轻,痞满、嘈杂泛酸等症消失,大便如常,胃镜检查:黏膜病变(+),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病理活检:炎症(+),异型增生消失,幽门螺杆菌抗体检(-)。(《聂惠民医案》)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 2010-04-26 22:49:57 (“合法掠夺”)

    《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


    方一:
    生芪120克 当归30克 熟地30克 制川乌30克 制附子30克 黑小豆30克 麻黄15克 细辛18克 桂枝45克 白芍45克 防风30克 蜂蜜150克 鲜生姜45克 枣21枚 杞子30克 菟丝子30克 补骨脂30克 仙灵脾30克
    加冷水2500MI(七到八碗)文火煎三个半小时,煮取600ML(一碗半),日分3次,饭后服。七日一个疗程。可连服一至两个疗程。
    此方名“加味改良乌头汤”,是一位出家老和尚秘传方子,愈人无算。老和尚慈悲,将方子交与上会下如法师,法师传与我。我不敢私密,公诸海上,普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慈悲种福田,施与众生乐。

    方二:
    原方:载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卷913页。
    功能与主治:补肾活血、理气止痛。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组成: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木瓜30克、菟丝子60克、当归60克。除核桃仁、黑芝麻外,余药均晒干,研磨过筛备用。将黑芝麻于碾槽内碾碎,再放入核桃仁一起碾,当用手摸无颗粒时,与经过筛的药面一起倒入盆中,以炼蜜250克分数次加入盆内搅拌,反复揉搓成团块,再取团块7克制成丸子。丸子可放入冰箱内贮存。每曰服2次,每次服一丸,黄酒20毫克送下。连服100丸为一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腰突症15例。年龄14-51岁,病程1-14年。结果痊愈14例,显效1例。随访5-10年,均未见复发。

    方三:
    方剂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513医师郭大平。
    笔者经验:是在上方基础上加味,经临床十年反复论证而成。主要功效是:补肾益肝健脾,活血化痰利水,舒筋通络止痛。
    汤剂方:川断 狗脊 木瓜 羊藿叶 熟地 骨碎补各12克,杜仲 当归 菟丝子 云苓 泽泻 元胡 鸡血藤 各15克,香附 白芥子半夏各10克,田七粉5克,核桃肉 黑芝麻各30克。加减法:单纯腰痛加桑寄生15克;伴下肢痛加怀牛膝15克;痛甚加蜈蚣2条;舌苔黄腻加萆薢15克黄柏8克,加水煎服,一天一包,分两次服用(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少量的白酒效果更好)。
    散剂方:川断 狗脊 木瓜 乌药 威灵仙 羊藿叶 骨碎补 桑寄生 怀牛膝各15克,杜仲 当归 云苓 鹿含草 泽泻 伸筋草 元胡各20克,鸡血藤黄芪各30克,香附 半夏 胆星 土鳖虫 僵蚕 地龙 全虫 乳香没药各10克,田七粉辽细辛各5克,共研细粉,每次5克,每日二次,黄酒送服,可单独服,也可与上方汤剂一起服。(汤剂起效快,散剂起效稍慢)。以上药粉也可再加核桃肉黑芝麻各150克,用炼蜜做成蜜丸,每丸10克,一曰二次。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黄韧带肥厚变性等继发性改变,而使颈神经根、颈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迫或刺激后,临床上产生头晕、头痛、头胀、颈部疼痛、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颈部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四肢力量减弱等一系列症候群的总称。
    【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颈椎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单纯颈型以及混合型。
    【各型颈椎病有什么症状】
    1、颈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病者有长期埋头屈颈工作的慢性劳损病史或外伤病史,患病者主要感觉颈部、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可伴随上肢沉重无力、麻木、发凉、酸痛或者酸软感等上肢症状,部分人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颈部过度后伸、过度前屈、旋转常会引起疼痛或症状加重,局部热敷或按摩、理疗后症状减轻。
    2、颈型颈椎病:以颈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僵硬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有相应的压痛点,颈部过度后伸、过度前屈、旋转常会引起疼痛或症状加重,部分患者表现为习惯性落枕,检查可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局部热敷或按摩、理疗后症状减轻。
    3、脊髓型颈椎病:以颈脊髓受压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肢体疼痛发麻、僵硬发抖、软弱无力等,常伴头痛、眼痛或吞咽异常,胸腹部夹带感,颈部活动度受限不明显。
    4、椎动脉型颈椎病:以颈部旋转活动出现眩晕为主要症状,常伴随颈肩部疼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恶心呕吐、耳聋耳鸣等。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头颈、上肢的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视力模糊、眼窝部胀痛,耳鸣耳聋,手麻、发凉、怕冷,心律不齐、心前区痛,血压升高等。
    6、混合型颈椎病: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合并发病。
    注,中医认为是足太阳膀胱经气因风挟湿而功能受限所致也。中西医临床有别,然原理则一。
    治疗眩晕症简便特效秘方

    仙鹤草90克 红枣12枚,水煎服,一日二歺,早晚饭后服,三~五天愈。

    顽固性头痛秘方:通络头风汤
    此方出自京师名医之手,本人在北京进修时偶得,临床使用多年,在治疗各类顽固性头痛及三叉神经痛尤其是使用各种止痛剂麻醉剂无效的患者疗效神奇,屡试不爽.现忍痛奉献给广大同仁,强烈要求加分!
       川穹28g 当归18g 细辛5g(后下) 大蜈蚣2条(焙干研末冲服)
       头部冷痛(遇冷风或气温变低痛重)加白芷20g

    头部热痛(闷热时痛重)加甘菊20g苍耳子18g
       头痛剧烈如针扎火烤加白僵蚕18g生石膏25g
       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20g白芥子12g白芷15g
       后头痛加羌活20g
       前头痛加白芷18g
       偏头痛左侧加柴胡20g右侧加生白芍18g
       头顶痛加藁本18g
       每日一剂4~5剂便愈,病史长者可加服3剂.
    治头痛昏迷秘方

    具体方法是:天麻250克,党参250克,当归200克,人参10克,大枣250克,核桃仁250克,蜂蜜1000克,猪油(不放盐)1000克,将上药共泡在一个罐液,每天早上将泡的药液舀二匙和甜酒在饭颤上蒸热,分早,中、晚三次服,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门凿眼 (二)
治疗冠心病一方
栝楼瞿麦丸治疗前列腺炎案(上)
失眠睡不着,老中医帮你入梦乡
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胸痹浅谈
刘含堂经方治验——​小陷胸汤治疗喘证(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