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孙广仁:中医学的阴气、阳气概念辨析
   孙广仁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济南250014)  
  摘要:检出《黄帝内经》160篇中有关“阴气”、“阳气”的所有记述,分析和归纳出《黄帝内经》中阴气、阳气的基本涵义:阴气与阳气相对待而言,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阴气有时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阳气有时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阴气在自然界主要指寒凉之气,阳气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阴气与阳气的基本概念:阴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阴气与阳气的对立互根关系适用于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病理机制。(物质和能量?阴气和阳气,这就不是描述功能。阴阳‘绝对的’对立怎么可能存在于人体内,真以为是磁铁的南北极呀!这典型的就理论论理论,全然没有基本常识)
  何谓阴气?何谓阳气?阴气与精血津液的概念是同一的?还是有区别的?阳气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还是有区别的?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在中医界并没有说清楚。
  阴气与精血津液的概念不分,阳气与气的概念混用,已经习以为常了,怎么又有“阴气”与“阳气”相对待概念的提出?阴气与阳气的概念究竟源于何处?笔者试从《黄帝内经》有关论述的研究入手,明确和规范阴气与阳气的概念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阴气的概念《黄帝内经》中阴气的涵义 
  为明确和规范阴气的概念,将《黄帝内经》160篇(除《素问》遗篇)中所有“阴气”二字连读者98处,以及“阴”、“阳”分别确指“阴气”、“阳气”者5处检出,合为78条以梳理其涵义。
  从《黄帝内经》中检出的78条有关“阴气”的条文中,阴气是指地气,与阳气指代天气相对者1条,占1128%;
   阴气是指自然界的寒气,与阳气是指风气相对待者1条,占1128%;
  阴气是指自然界的寒凉之气,与阳气指代温热之气相对待者9条,占11154%;
  阴气是指人体的在下之气,与阳气指代人体的在上之气相对待者8条,占10126%;
  阴气指代行于人体的体内之气,与阳气指代行于体表之气相对待者6条,占7169%;
  阴气是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与阳气指代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相对待者53条,占67195%。
   因此,《黄帝内经》中阴气的基本涵义是:
①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与阳气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相对待;
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与阳气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相对待;
③在自然界主要指寒凉之气,与阳气主要指温热之气相对待。
   阴气的基本概念 
  寒凉、抑制是阴气的基本特性。从《黄帝内经》检出的78条有关阴气的条文中,表明阴气具有寒凉、抑制特性者,在自然界有9条,占11154%;在人体有53条,占67195%。两者合之,共有62条,占79149%。因此,确定阴气具有寒凉、抑制的特性,与阳气具有温热、兴奋的特性相对待,是成立的;将阴气的基本概念确定为自然界或人体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部分,与阳气指自然界或人体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部分相对待,也是成立的。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因而将阴气的基本概念定义为:一身之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人是活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能孤立存在的的话,就不叫全活人了)
   阴气属于气的范畴,不能以精血津液替代
  阴气与阳气同属于气的范畴,是人体中两类具有不同作用和运动趋向的流动不息的细微物质和能量,不是“功能”。
  其中,阴气是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细微物质和能量,阳气是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细微物质和能量。阴气与精血津液是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近些年来,《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多以气与血或气与津液言阴阳,将“阴虚”说成是“津液亏虚”,将“阴脱”(亡阴)说成是“阴液”(目前尚不知为何物,可能是指血液或津液)大量脱失。中医界的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这种讲法,至今未见质疑。(阴虚(与阳虚)是说的脏腑功能之间,表现出来的有亢和有弱。阴虚表达的是机体的生命基质状态,本身也是对脏腑功能的描述,津液亏虚只是阴虚的原因之一。阴虚是间接表达机体处于一种干的状态,可能有渴,可能不渴,可能有干的感觉表现,也可能并没有,它也可以表达一种先天的禀赋程度。)
  但在临床上,津液亏虚只见干燥失润之象而不见内热之征,亡阴中反兼见明显的气脱征象,说明阴气与津液、血液是不同的概念,阴虚本为阴气虚亏,亡阴本是阴气脱失。(亡阴与亡阳是人体的极端异常表现,属于非生即死的,不能拿来当常量来比较)
  因此,以气与津液或气与血的阴阳关系难以阐释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的病变机制,此理论对临床失去了指导意义。
   “阴与血合称为阴血”是悖论 
   以气与血论阴阳,气主动而属阳,血主静而属阴,“阳气”与“阴血”对称尚能说得过去。但此“阳气”与“阴血”,实质上“气”与“血”,“阳”与“阴”仅是气与血的属性而已,绝非“阳与气的合称”或“阴与血的合称”。
  再说,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用来说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属性。阴阳“有名而无形”,“所指无定在”,不是具体的事物,与气血不在同一层次,因而也无法与气或血合称,只能用以说明气或血的属性。因此,“阴与血合称为阴血”,“阳与气合称为阳气”等说法都是悖论。
   阳气的概念《黄帝内经》中阳气的涵义 
  为明确阳气的概念,将《黄帝内经》中所有“阳气”二字连读者检出,进行比较分析以推断其涵义,然后据其比例高者确定其概念内涵。此次共检出《素问》和《灵枢》160篇(不包括“遗篇”)中的138处“阳气”,分为102条梳理分析如下。
   从《黄帝内经》中检出的102条有关“阳气”的条文中,
   阳气指自然界的天气而与地气相对待者1条,占0198%;
   阳气指自然界的风气,与阴气指自然界的寒气相对待者1条,占0198%;
   阳气指“气”性药食,与“味”属阴相对待者1条,占0198%;
  阳气指自然界的温热之气,与阴气指自然界的寒凉之气相对待者19条,占18163%;
  阳气指行于人体体表之气,与阴气指行于体内之气相对待者12条,占11176%;
   阳气指人体的在上之气,与阴气指人体的在下之气相对者4条,占3192%;
  阳气指人体内具有温煦等作用的气,与阴气指具有凉润等作用的气相对者67条,占65169%。因此,《黄帝内经》中阳气的基本涵义是:
  ①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与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相对待
   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与阴气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相对待
   ③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与阴气主要指寒凉之气相对待。
  阳气的基本概念 温热、兴奋是阳气的基本特性。检出的102条中,表明阳气具有温热、兴奋特性者,在自然界有19条,占18163%;在人体有67条,占65169%。两者合之,共有86条,占84131%。因此,确定阳气具有温热、兴奋的特性,与阴气具有寒凉、抑制的特性相对待,是成立的;将阳气的基本概念确定为自然界或人体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部分,与阴气指代自然界或人体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部分相对待,也是成立的。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因而将阳气的基本概念定义为: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
   阳气是一身之气的的一部分 
  人体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不是人体之气的全部,不能以阳气的概念替代一身之气的概念。一身之气是指由先后天之精化生的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一般简称“气”,与精血津液等液态精华物质相对待而言,可以说气属阳而精血津液属阴。但此“属阳的气”与“阳气”是不同的概念:与精血津液相对待而属阳的气,是指一身之气;而“阳气”是与“阴气”相对待,指代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
  在检出的102条中,阳气与阴气在同一条中出现并相对待而言者55条,占53192%;没有发现阳气与精血津液在同一条中相对待而言者。因此,以阳气与阴气相对待阐释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疾病的病机变化,是《黄帝内经》的主体思想;以气与血相对待论阴阳,在《黄帝内经》中虽有论述,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但不属主导理论。
  后世医家所谓“人身者,阴阳也;阴阳者,气血也”之说,将阴阳的概念局限于一对人体内的具体事物,有悖于阴阳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之原则。    阳气不是阳与气的合称 
  在人体,阳气指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气,与阴气指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气相对而言;在自然界,阳气指温热的大气,与阴气指寒凉的大气相对而言。因此,阳气是气中属阳的一部分,或说是属阳的气,不是阳与气的合称。再说,阳或阴,仅是说明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自身没有具体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具体的事物才有特异性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因而“阳”或“阴”是不可能具有温煦、推动或凉润、宁静等作用的,而具有此等作用的应是“阳气”或“阴气”等具体的事物。
  阴气与阳气的关系及应用阴气与阳气的关系是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阴气与阳气的对立制约,可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互制性病理变化,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等。阴气亢盛,凉润、抑制太过,则发为实寒性或凝滞性病证;阳气亢盛,温煦、兴奋太过,则发为实热性或亢奋性病证。
  阴气不足,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则见虚热性或虚性亢奋性病证;阳气不足,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则见虚寒性或迟滞性病证。阴气内盛,格阳于外,则见真寒假热证;阳气内盛,格阴于外,则见真热假寒证。
  阴气与阳气的互根互用,可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互损性病理变化,如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和阴虚阳亢证,可因阴损及阳而转为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可因阳损及阴而转为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此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继而可发展为对等的阴阳两虚(即气虚)。
  又,阴气大量脱失(亡阴)可引致阳气脱失;阳气大量亡失(亡阳)也可导致阴气大量亡失。上述有关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病机变化,只能用阴气与阳气的互用互化来阐释,用气与血、气与津液的关系是不可能说清楚的。精血津液与气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用互化的关系,一般不表现为对立制约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以其阐释阴阳偏衰及其发展为阴阳互损的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机理,也不能以其阐释亡阴、亡阳及其相互转化的机制。
  (什么是阴气和阳气?气分阴阳指的是一个脏腑内的还是两个脏腑间的?如果解释成阴气和阳气是两个脏腑间的比较,那么好了,你接着问中医阴阳学说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这样两个脏腑之间岂不就有了孤阴孤阳之虞,若说相对的阴阳又是如何的界定呢?再者往大了说,到了天地间的比较,又何尝不是两个孤呢,其间类人体气血的物质又是为何呢?
   如果解释成一个脏腑内,只有气和血最合理,那么中医的气和血之间构成的阴阳关系,唯有它们俩之间不可分才能避免孤阴孤阳的局面,不分的话应该会有怎么样一系列的结论?于是,所有的中医专家也就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转自新浪医者云武的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经》中阳气的概念(转)
十、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五脏之间的关系之心与肺
中医论“阳气”
《解读阴阳》之九:人体阴阳气的失控与调和
《黄帝内经》白话文-全 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