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理群:摄影是我的一种言说方式

有人喜欢海是投入式的,我不是。我基本上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 在海边走、看、感觉。海滨,大家都下海,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在那儿走着,钱理群是也。  钱理群 摄

每次旅游,我都没有文字留下,我从不写游记。最初以为是自己文字功力不足,但细想起来,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自然,包括自然风景,恐怕不是语言文字所能描述的。语言文字只是人的思维和表达的工具,在自然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

坦白地说,面对大自然,我常有人的自卑感。那些大自然的奇观,使你感到心灵的震撼,而无以言说。

正是这一点,显示了摄影(包括电影摄影)的力量和作用。所谓摄影,本质上是人和自然发生心灵感应的那瞬间的一个定格,是我经常喜欢说的“瞬间永恒”。它所表达的是一种直觉的、本能的感应(因此我坚持用傻瓜机照相,而反对摄影技术的介入),不仅有极强的直观性,也保留了原生态的丰富性和难以言说性。这正是语言文字所达不到的。摄影所传达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缘分;摄影者经常为抓不住稍纵即逝的瞬间而感到遗憾。这实际上意味着失去了,或本来就没有缘分。

沙漠之一。  钱理群 摄

于是,我的自我表达,也就有了这样的分工:用文字写出来的文章、著作,表达的是我与社会、人生,与人的关系;而自我与自然的关系,则用摄影作品来表达。

我经常在学生与友人中强调摄影作品在我的创作中的重要性,甚至说我的摄影作品胜过我的学术著作的价值,这其实并非完全是戏言。对于我来说,与自然的关系是更重要的:我本性上是更亲近大自然的。只有在大自然中,我才感到自由、自在和自适,而处在人群中,则经常有格格不入之感,越到老年越是如此。

即使是旅游,我对所谓人文景观始终没有兴趣,我觉得其中虚假的成分太多。真正让我动心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这样的类似自然崇拜的心理,还有相关的小儿崇拜,其实都是来自“五四” — 我承认,自己本质上是“五四之子'。

湖中的一块冰。  钱理群 摄

在大自然中,万物就像一家人一样。人对自然要有兄弟情怀,要有敬重之心,要有感恩,回报。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之外,还要赞美、欣赏自然。这样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融,最后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自然于我,“不仅是朋友,也是自己,自己的一部分。是‘我’中有‘他’,‘他’中有‘我’。大自然里有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发现大自然,就是发现我自己;开发大自然,也是一种自我开发”。

我痴迷于天空和大海的蓝色,还有“千姿百态的建筑物在蓝天、白云、阳光映照下所显示的线条、轮廓、色彩等形式的美”。外在感应逐渐向内心渗透,就有了“寂静之美”的感悟:“它无声,却并非停滞,在无声中有生命的流动:树叶在微风中伸展,花蕊在吸取阳光,草丛间飞虫在舞动,更有人的思想的跳跃。”还有“充满了光明的黑暗”体验:“笔立于夜晚的山顶,上面是黑沉沉的天空,下面是黑沉沉的群山,中间是我。再没有、也感觉不到别的,简单极了,也纯透了,只听见彼此(天,地,我)的呼吸,却无言也无思,什么都凝定了。”这样的由感官的激发而进入“醉心”的层面,大自然的生命就渗入了人的内在生命,达到天、地、山、水和人(我)的交融(“山水入我心,我在山水中”),最后就达到浑然的梦的境界(“山水如梦幻,我在山水边”)。而最终的指向,应该是“归本心”:先是排除一切外在干扰的“心的解放”,方能“以心观景,契景”,最后还要“回归本心”,达到心与景的“升华”。走出自然风景区,“你变了 — 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厚,更加纯正,也更有生机。自然风景也因为你,因为我,因为他,因每一个旅游者而变:也变得更丰富,同时更亲切,更有活力”。

我的身影与突然发现的小红花、小白花融为了一体。  钱理群 摄


信仰,就是人们对纯净、崇高的一种向往。 钱理群 摄

不可忽视的,是我对大自然的“纯净,崇高”背后的“神性”的无限神往。我也特别喜欢拍普通人的脸,儿童的脸,以及中外寺庙神像的脸,而且喜欢用大特写镜头。“这是‘我’与‘人’、‘神’的瞬间妙遇、灵性交流,是‘真人’的显现”。最让我动心的是佛相的双重性:一方面许多佛相都会让你想到在当地街市上遇到过的面孔,也就是它有世俗的一面,因此才神态各异;但另一方面,佛相又不同于世俗面孔,自有神圣之光彩,实际上是人的内在人性中神性的一种升华。这就意味着,“所谓‘佛相’就是世俗相与神相的统一,人性中平凡性与神性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拜佛实际上就是人对自身为日常世俗生活所遮蔽的内在神性的一种膜拜”,“拜佛的过程,也就是人性的扬善抑恶的过程”。“人假助于想象中的神的力量来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人性的一种升华”。在这样的理解里,我所向往、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神性的唤醒,最终达到人性与神性的统一,是和宗教精神、情结联结在一起的。

我在西藏旅游时,“拜倒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的同时,也被西藏虔诚的信徒,那些“朝圣者”所感召,最后发现“我们都是朝圣者,同时追寻着自己的心灵的净土”。

这是一种直觉,它很好看,有虚幻感。 钱理群 摄

这种构成有些奇怪感。   钱理群 摄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在贵州安顺卫生学校和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十八年。1978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生班,师从王瑶、严家炎二位导师,1981 年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 年退休。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中国著名的“良心知识分子”,学术独立,观点犀利,关注现实,著作等身。



文并摄影/钱理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理群:我们总是戴着面具,生活得太紧太累,太虚太假
钱理群:这是我给自己80岁寿辰的礼物
万物静观皆自得。。。
西湖
【文苑★散文】心远地自偏
今晚报数字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