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
  • 什么是糖尿病?

  •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 怎么知道得了糖尿病?

  •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糖尿病?

  • 医生是怎么诊断糖尿病的?

  • 糖尿病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 怎么治疗糖尿病?

  •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 怎么预防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 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合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但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疲乏无力等。

  • 本病多采用饮食、药物、运动等综合治疗。

  •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重要器官,导致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急性并发症不及时处理,严重可危及生命。

你需要到哪个科室就诊?

内分泌科或内科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 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分型方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GDM)四类。

  •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经血液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并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效应,在这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

    •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

    • 2型糖尿病的病因初时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逐渐过渡到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引。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在不同水平上(从环境因素到遗传因素或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类高血糖状态。

    • 妊娠糖尿病(GDM)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孕前已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病人,后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怎么知道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血糖升高较快时可致视物模糊。许多病人无任何症状,仅于健康检查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糖尿病?

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尿常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葡萄糖耐量实验。

  • 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 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反映过去一段时间内(1~2个月和1~3周)的血糖水平。

  • 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评价β细胞功能。

医生是怎么诊断糖尿病的?

  • 糖尿病诊断以血糖异常升高作为依据,如单纯检查空腹血糖,糖尿病漏诊率高,应加验餐后血糖,必要时进行OGTT。

  • 诊断线索:“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以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或伴发病首诊的病人。高危人群:有糖调节受损(IGR)史;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一级亲属;妊娠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等。

  • 此外,45岁以上健康体检或因各种疾病、手术住院时应常规排查糖尿病。

  • 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OGTT 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若无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需再测一次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糖尿病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 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尿糖阳性。

    • 亢、胃空肠吻合术后,因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快,可引起进餐后1/2~1小时血糖过高,可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和OGTT 2小时血糖正常。

    • 严重肝病时肝糖原合成受阻,肝糖原贮存减少,进食后1/2~1小时血糖过高,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偏低,餐后2~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 应激状态: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 多种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怎么治疗糖尿病?

  •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

  • 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 远期目标是预防和(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良好的健康和学习、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延长寿命。

  •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糖尿病综合管理五个要点(有“五驾马车”之称):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 糖尿病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病人及其家属和公众的卫生保健教育。

    • 医学营养治疗(MNT)是糖尿病基础管理措施,是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运动治疗: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以及既往运动情况等,在医师指导下开展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 病情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监测。

    •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制剂两大类。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有双胍类、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注射类药物有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选用降糖药以达到有效控制血糖,又避免副作用的目的。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治疗后的效果怎么样?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控制,却不能根治的慢性病,如果积极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可不影响预期寿命。

怎么预防糖尿病?

  • 需要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教育、保健计划。

  • 以自身保健管理和社区支持为主要内容;提倡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

  • 给予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适当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延缓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西医内科学——糖尿病(中)
糖尿病疾病健康宣教
糖尿病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标准
中国慢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图表集(一)
中国器官移植术后糖尿病诊疗指南(2016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