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题不在语文,而在于除了语文,其他学科都不写作文

  今年也不例外,上海的作文题一经公布,网友吐槽、名师点评,以及自己试写的作文,刷爆了朋友圈。还有许多人借此感怀自己的高考岁月。

  高考作文题出得怎么样?为何总是牵动大众神经?又折射出了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我们采访了3位不同专业的大学教授,他们从各自角度,解题、品题、点题。



与语文教育的内在脉络有些疏离

       记者: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评价他人的生活”,您怎么解?

  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话题,不同角度有不同观点。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高度类似,大家又处在“熟人关系”中,你必然会关心、顾及周围这些“亲朋”干了什么,生活怎样。

  在宗法社会的权力体系中,话语权本来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权威性,需要对他人的生活劝诫、教导,换言之,需要用语言去治理社会。

  从人类学角度看,这还与人群的组织结构有关。即使如日本,现代化比较早,但今天的日本人也依然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女性对孩子、对丈夫,如果有些不符合主流的言行,照样会引起议论。

  记者:根本上说,人是群居动物,哪有可能不评价别人的生活。

  梁永安:确实如此。当然,这个问题放在当下中国,有其针对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快。而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在城市里,人的自由被放大了,传统的熟人纽带断裂了。

  过去的熟人社会里,你议论别人,一般知道前因后果,知道他从小到大的各种事情,你评价人,是真的对这个人、这件事进行评价。但在陌生的城市里,人的流动非常快,人与人并不了解,对陌生人的评价依据少了,议论别人生活的合理性降低了。

  更何况,许多人已经不是真评价,不管真相,仅仅只是随口一说,图个心里痛快、情绪发泄而已,更多是一种自我释放、自娱自乐。

  记者:在互联网上尤其如此。

  梁永安:是的,传统的劝诫带有一种责任,而网络上的评价往往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反而是被评价的人太当真,期待大家真实的关切,有时候会受不了,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这种后果,评价者依然没有半点责任。两者有很大的不对称性。

  记者: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是不是难了些?

  梁永安:我一直觉得,语文的作文题,需要和平时的语文教育相关联。

  高中生的写作培养,一是语文性,比如段落组词;一是人文性,丰富心灵、情怀。而这道作文题更像一个社会话题,甚至是新闻评论。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没那么深,如此有强烈社会性的题目,我个人感觉并不适合高中生来写。即使他们写了,也写不真切,较难谈到本质,多半还是会用“套路”来应对。

  记者:可能大家看国外的高考作文题,比如法国的:“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等,觉得比较有内涵。

  梁永安:我看到美国小学生的作业,就是讨论伊拉克战争,法国也类似。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指望小学生能理解战争,而是借此培养思维能力。

  欧美文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培育人的表达能力,提倡有个性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如果你从小不会表达,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容易成为一个“看不见的隐形人”。这可能是来自古希腊传统中培养公民的教育理念。

  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有很多传统文学、诗歌、散文等等,可以从这些资源里,选取适合的题目,把学生在语文性和人文性上多年的积累通过作文题释放出来。

  我们考研出题也是,文学专业的考研题目,尽量让学生把中外文学史里学到的东西释放出来,不太可能考社会学话题。

  现在高考的作文题天马行空,不容易猜到这点很好,但我觉得,与初高中语文教育的内在脉络还是有些疏离。


把写作能力压在语文上很不正常

记者:您有高考命题和阅卷的经验,同时又对国外的情况有所了解。鲍鹏山教授曾发表演讲认为,比起法国,中国语文教育过于“低幼化”。您怎么看?

  张度(化名,某大学历史系教授):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其实是他们哲学科目的题。在法国,哲学是必修课,高中会考必须考,而哲学科目充满思辨色彩,会出这样的题并不奇怪。

  法国哲学考试前,会指定8本哲学书,题目范围在这8本书里,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学生必须熟读这8本原著。文学考试也是如此,给出几本小说,考试范围就在这几本小说里。

  但这个范围很大,材料浩如烟海。最后的考题都是论述,没有选择题,你不可能采取题海战术,除了认真读原著,没有其他路可走。

  总之,他们注重考的是灵活的思维能力。

  记者:是否思辨类的作文题更好呢?

  张度:我觉得问题不在于语文。而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除了语文,其他学科都不写作文。

  比如说历史学科,一些大学本科生,文本的阐释能力、表达能力很差。他们拿到史料,无法自己提炼出一个问题,无法从不同维度阐释。这是因为我们对中学教育的定位偏低,中学里只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能力,在其他科目那里几乎不培养。

  语文可以不出思辨类的题目,文学继续保持抒情的一面,但政治题和历史题不妨像法国那么出。我们政治和历史的高考本来就有论述题,只是不够长,分为几道,还不如取消小题目,就论述一道大题目来得更好。

  别把对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考察光压在语文上,这是不正常的。

  记者:许多人以为,逻辑能力应由理科来培养。

  张度:文科不强化这种能力,是我们认识的误区。

  处理多种材料,面对复杂的世界和人性,怎样从中整理出问题、线索,理解进而思辨,这更应该是文科培养的。

  现在的中学教育,学生从来没有系统读过一本完整的原著,即使是高中,都没要求学生去读一本原著。上海学生PISA考试全世界第一,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长文本阅读”这一项,我们得分很低,这已经暴露出我们的缺陷。

  记者:即使是思维能力的考试,国人也有能力研究出套路,并且找到小窍门去应对。

  张度:套路不可怕,有考试就有套路。只要在套路中,学会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那也没什么不好。

  法国出思想家不是偶然,与他们从小注重思辨和逻辑能力大有关系。法国人的文本阐释能力很强,常常能微言大义。

  而现在,我们一直提倡创新。创新型人才怎么来?想象力和思辨力就更为重要了。


评价他人,也是自己进行价值观的表达

记者:您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何评价?

  章友德(上海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每一位命题者都想表现出自己的水平。可以说,高考的作文题,也体现了命题者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

  比如有的省份作文题考“虚拟与现实”,这是当下风投关注的热点,人类未来的生活和生产可能因为虚拟现实而改变,后工业社会可能已经悄然来临。

  上海的作文题也有这种认知倾向。当下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是开放的,流动的,多元的,与乡土社会的同质性不一样了。由于人与人生活的差异,人们特别有种冲动,想参与、观察他人不同的生活。

  评价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模仿的过程,自己进行价值观表达的过程,这个现象是多元价值观在公共领域的不断交互。

  记者:您认为这适合作为高考题吗?

  章友德:什么样的考题,反映了出题人心目中想要把学生往哪个方向引导。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引导学生去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现实生活。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100多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提倡我们把学校和社会连在一起。学校课堂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教师讲课本,那是19世纪的教育理念。当代的教育,是要拓展视野,关注社会的变迁。

  记者:但是很难完全做到。

  章友德:做不到,所以心向往之。

  我感觉,作文命题者的理念,不是语文知识的再现,而是测试中学语文教育能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和超越,学生需要有课堂之外的视野和人文关怀。

  命题者希望学生能通过语文学习去感受生活,这是一种为了更好生活的教育理念。

  记者:一场考试中的一个科目里的一道题,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集体关注?

  章友德:首先是激发了大家对高考的集体回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作文题吐槽,其实吐槽的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个高考。

  现在互联网上的网友,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大多经历过高考。其中还可以分成两拨人,一拨是通过高考过上了理想生活,一拨是高考没能改变命运,他们的吐槽又是不一样的。

  高考是什么?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件人生大事,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中转站。所以它本身就不限于教育范围,它更是“人生的成年礼”。

  一场高考,包含着家人的期待,自己的期待,若干年的奋斗,最终表现在此一举。因而通过互联网,无数经历过高考的不同代际的人,都会围绕高考这个话题,借机自我抒发。

  而高考的其他科目和题目都不足以构成公共话题,只有作文,分值大、门槛低,谁都能说上几句,最终成为谈论高考的工具。

  记者:尤其在网络时代,这种全民共议一个话题的现象被放大了。

  章友德:没有互联网,很多事物都是单向的。现在有了互动,你的吐糟引发我的吐糟,你的感慨引发我人生更大的感慨。高考又是大部分网民经历过的全民事件,在互联网时代特别适合共同吐槽。

  大家借着作文来抒发对教育的见解,对当下社会的理解,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怀念,总之就是借作文题来说自己想说的话。

  记者:那么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演变,您觉得有规律可循吗?

  章友德:我还记得1982年我的高考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文题带有时代的特征,过去作文题更多的是道德期待和价值倡导。而今天的作文题更多讲的是选择——面对多元的社会,我们如何去选择。

  记者: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和价值观的迷茫阶段,选择题似乎更难写?

  章友德:是的,作文不再是过去那种有标准答案和方向的题目。

  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也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是文明的进步。每个人不是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他人的生活,不是以我的兴趣作为所有人的兴趣。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是这个时代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让个人的主体性凸显。那么在一个可选择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选择;在迷茫的时代,更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年高考作文点评陈晓明
看了高考作文题目后,给我的3点启示 | 果妈随笔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评点今年高考作文题
独家快评2017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作文
高考语文,理性思辨类作文如何审题题?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备考拿高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