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掀开全域旅游的底牌,发现好多地方基本没戏


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从“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到262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公布,时间并不算长,然而截止到2016年4月12日,在百度词条中居然搜索到2,250,000个与之有关的关键词。

全域旅游温度骤热,全国各路专家纷纷发言,主要声音有两个:一是如何具体去做,二是能不能做。对此,各地政府亦是满心欢喜、蠢蠢欲动。一时间“全域旅游”被社会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尤其在全国旅游圈,各种文章更是满天飞,好像一个关于“全域旅游”时代已经提前到来。


全域旅游的春天真的来了吗?笔者几年前有幸在一次座谈会上,深度了解到婺源的全域旅游到底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为了帮助更多读者对“全域旅游”有一个深度认识,现决定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婺源全域旅游操作运营的内部几个关键点做一下简明扼要梳理,希望能对涉足全域旅游的朋友以启示。


一、充分利用政策和利益导向杠杆

1、先找好靠山、后全力以赴

婺源做旅游,有着自己的考量和意志,以及从零起步时高瞻远瞩的视界。上世纪90年代初,婺源开始做旅游时可谓家徒四壁,没有一家旅行社,没有一个景区,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宾馆。2001年开始,在获得了上级政府的默认支持后,吃下定心丸的婺源决定将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打造。

十余年来,婺源的全域旅游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从2001年至2005年的分散开发,从2006年至2010年的整合运营,到从2011年至今仍在进行的转型升级。最开始时,婺源的旅游发展完全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如何主导呢,婺源的做法有三个:一是利用政策杠杆。二是利用利益导向杠杆。三是狠抓环境的综合治理。

2、大胆放开向钱看

在政策方面,婺源的总思路是,放胆、放开、放活,允许先上车后买票。在限定条件下,允许村委会、乡镇政府、行政干部保薪留职做旅游。不管招商引资、股份制,还是多种体制并存,只要能吸引来资金就给予支持。

 3、先建设后报批

“先上车,后买票”即允许先建设后报批。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当时的婺源一下有20多个景点被开发了出来。接下来的配套怎么办呢?当时还没有导游服务群体的婺源应急办法是,培训一批乡村教师、机关干部来做导游。

4、动用行政手段、硬性规定

为解决游客住宿没有宾馆的问题,婺源就利用行政手段,建议县政府下面各个部门都做招待所,并根据部门大小在能够容纳的住宿人数上做了硬性规定。为了解决游客吃住问题,2002年政府在新县城规划了两条街专门做食宿,并给予800元一个平米的土地优惠。结果,政府没有投一分钱,两条街上很快就建起了100多个宾馆。

5、下狠心,搞基建

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也是个大问题,当时婺源的决心是,旅游开发到哪里,公路就保证通到哪里,且作为公益事业来做,征用的水田给予2000元一亩的补偿。既然要修那么多路,资金从哪里来呢?为了筹集到资金,政府采取了“以水换路”办法,即把水面公开向外拍卖。

6、利用税收杠杆,免税减税

对做旅游的企业,婺源充分利用税收杠杆,规定前两年免税,同时为了回避国家相关政策,也相应采取即征即退的办法。后三年征的税,返回企业一半。

7、赋予旅游局企业管理执法权

旅游局不具有对旅游企业管理执法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婺源专门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为了打造婺源旅游,县委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都是围绕婺源旅游来服务的。后来,随着旅游局发展的需要,缺少编制成了一个大问题。2012年时,婺源旅游局下面新成立了两个部门,如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旅游指挥调度中心。结果一下子就增加了20个事业编制,如果这些要走正常程序,对一个县级旅游局来说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


 

二、为了县域环境改变,全力战斗

1、第一场战斗:关闭厂矿企业  

为改善婺源旅游环境,政府决定把全县全境消耗资源的,有碍观光旅游的厂矿统统关掉,如木具加工企业、石灰窑、煤窑、砖厂等。损失谁来承担?婺源的办法是,对于乡镇失去的财政收入损失,采用相应的政策弥补,对企业、老百姓这块采用一次性弥补,如当年有一家中密度预制板厂,政府一次性就弥补给了他5800万的资金。

2、第二战斗:清坟

清坟,即全县实行火化,所有公路沿线、景区、景点的坟墓,不管老坟墓、新坟墓一概搬迁,原则是可视范围不能有坟。对于搬迁的坟墓,给予老坟墓300-500元补偿,新坟墓按造价来弥补。

这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落实起来政府压力很大。因为土葬是当地风俗,当时老百姓抵触情绪很大,难以接受。难能可贵的是,政府还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了,且做成了。其中的矛盾解决之难与对立事件之多,可想而知。

3、第三战斗:给房子穿衣带帽

婺源的建筑是徽派建筑,白墙灰瓦,小桥流水,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老百姓新建了很多贴着瓷砖像火柴盒子一样的不规则小楼。在这场战役中,婺源规定房子要按照图纸规划进行改造、拆迁。

改造、拆迁的资金怎么解决?婺源采用了三三制的办法,即县财政拿一点,乡财政拿一点,旅游企业拿一点。当然,老百姓也要拿一点,不愿意拿的可以出力不出钱。同时,对那些改的好改的快的,给予奖励,不配合的就惩罚。

在这件事上有一个棘手例子。有一处人家就他不改,原因是他有五六个店面,一年出租下来能收50多万房租费,租户租了他10年,且一次性给了他十年的房租。

当年拆他的店面的时候,县委书记亲自赶到了现场,好说歹说,他仍然不同意,最后书记郑重表明了县里的立场,必须要按照规定拆掉。于是他意识到县里对拆迁改造的决心,也就放弃了对抗到底的念头。

4、第四战斗:全县绿化

所谓全县绿化,就是对全境的公路进行美化,包括种花、种草、种树、种藤,并逐步实现了林相更优化、农田林网化、城镇园林化、道路林阴化、景区花园化、河岸滩涂绿洲化的美化目标。

5、第五战斗:关闭冒烟企业

在全县砍范围内,所有的冒烟的企业要统统关闭,冒烟的烟囱统统砍掉。该项工作的目标是,让游客行走在婺源景点景区,包括在去往的路上,除了山雾,看不到冒烟的地方。

6、第六战斗:颁布全境禁止砍伐令

婺源不想让因烧柴火而到处炊烟袅袅,因为那样一方面会使水土流失,另一方也会影响婺源旅游的空气质量。为此,其通过全境禁止砍伐林木制度的颁布,让百姓们改变传统观念,做饭时全部以气代柴,沼气、液化气、天然气都可以。

7、第七战斗:开展生态养殖

婺源是有名的茶乡,境内有18万亩茶叶,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婺源特别制定了新的地方法规,规定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全境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只能用有机肥。

8、第八斗:狠抓全境卫生

为搞好全境卫生,婺源将这件事作为全县第一大事来抓。老实讲,这或许是整个八大战役中最难打的一场仗。这场战役开始于2010年,并在战役开始后搞了个300工程,即在资金方面村里投100万,乡镇投100万,县里投100万。

婺源县里的这个100万,是财政性资金,有了这些钱,全县的清洁工们就可以放心地吃财政饭了。到了2012年三方各增加100万,300工程变成了600工程。这些资金除了用作清洁工的工资外,还用于对乡村考核,搞得好的给予奖励。

开始工作效果并不明显。为了将卫生彻底搞好,婺源专门成立一个机构,叫卫生管理办公室,专门为这个部门配了人员和车子,并单独给予经费。他们的工作也不复杂,就是一年到头拉着摄像机检查卫生,第一次检查到的村,上电视台曝光,第二次检查到的,县委书记找乡镇党委书记找其谈话,第三次检查到,所在村的党委书记和乡镇书记就地免职。


 

三、改变被动局面,聚集资源整合运营

纵看婺源的整个旅游发展过程,从2001年到2005年,是其在量上的一个井喷期,而且当时每年的游客量都呈现百分之几百的增长。由于对量的重视,使得各种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快速分布完成。然而到了2005年,这一政策的弊端逐步暴露了出来。

由于当时各家旅游景区,各个点分散,在对外营销上,大家各自孤军奋战,各家打各家的品牌。这种各自为战的弱点,很快给了全国各地旅行社有了可乘之机。

当时所有旅行社形成了一个旅行社集团,并对全国各景区景点进行集团式采购,由于量太大,各景区景点难以抵挡其诱惑,或者说完全被其绑架,于是随后就出现了各景区景点门票相互压价,恶性竞争。

这种不利的局面使得婺源很多景区景点的收入大打折扣,而更多的钱只能无奈地让旅行社赚去。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过程,也是一个自然淘汰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婺源的四十多家景区景点死掉了十几家。这是令婺源当局始料未及,内部战争还在进行,外部战斗已大兵压境,严重威胁到了整个婺源的旅游市场。

从2006年开始,婺源被迫进入整合运营阶段。当时县里、市里、省里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求旅游局迅速拿出方案,对婺源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集团、一个品牌、一张门票,以集团对集团,来改变所处的不利地位。

想要办好这件事,没有“铁血宰相”的决心和狠劲是办不好的,因为想要将大小旅游景区景点统一起来,自然区位好的不愿意,规模大的不高兴,当时的情形是盈利好的对统一极度不信任,各种极端对抗形式都出现过。

当时婺源的办法很灵活,可以入股,作为原始股,或通过评估,付他钱走路。直到2007年婺源才整合到位,而对于这个过程,其最深的感触是,要循序渐进,一开始一定不能太过强硬。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整合带来的好处,政府甚至还自己成立了一个旅游发展公司,一张门票的有效期为十天,即有了这张票,游客可以住下来,慢慢地游婺源。如果这张票游两个景点,就让两个景区来分,游三个就让三个分。先通过小范围的试运行,后才陆续将剩下来的整合进来。

据统计,2006年整个婺源的所有门票加起来还不到4000万元, 2007年经过集团化运行一年,到了2008年初就实现了门票收入8000多万元。而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次为283万,2007年为340万人次,仅比上一年增加了不到60万,但整个收入却翻了一倍还多。

整合运营成功后,2007年婺源作为一个县域名片第一次统一到央视做广告。在整合运营成功后,面临同样问题的广西阳朔和湖南凤凰古城,也曾派人过来学习考察过,也想搞整合。回想当年,同是天涯沦落人,婺源可以体会被旅行社盘剥的滋味,于是就把自己的整合运营经验和盘托出。


 

四、旅游全域化,跨入乡村深度休闲阶段

长期以来,婺源旅游同全国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样,更多只停留在观光层次,人来得虽然多,但走得也快,对门票收入过度依赖。为了尽快转型升级,2010年,新的规划设计终于启动了。对于这次规划,婺源计划打破以往的旅游格局,积极向休闲度假、深度旅游转型。

第三次规划是个大手笔,要对婺源整个旅游区域规划,同时还有交通规划和业态规划。此次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基础上,将休闲、度假、会展、康体融为一体,增加“康体、科技”两大要素。

未来的婺源,将会是一个更美的地方,通过一条小溪进去,里面有不同的村庄,而且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功能。年轻人来,有不夜城、嘉年华,老年人来了,可以在另一个地方静静养老,在那里服务人员对老人的照顾会比儿女照顾的更体贴入微。

第三次转型升级后,婺源对旅游治理的追求已不仅限于人数的多少,而是更在乎休闲的品味与质量。在婺源的乡村休闲,不是开车子,而要坐轿子、骑车、骑马。

婺源的旅游发展之路,一路就是这么咬着牙挺过来的熬过来的。政府带头、意志统一、长期坚持、固守偏执、疯狂执行;其中有决心,有狠心、有公心,也放纵过私心;同时还有汗水、苦水、泪水、血水。在这样一种九曲不回的信念下,婺源前前后后用了15年时间,才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可以说,仍并不算完美的婺源,能迎来今天旅游全域化的大好局面,这是婺源整整一代人努力的结果,智慧的结晶。当下全国各地都在摩拳擦掌,也开始做全域旅游了,而且各种有关如何搞全域旅游的报告书、策划案、运营方略有的已经书写完毕,有的正在进行之中。

文章最后,笔者只想问一句,大家是否准备好,15年内“全体偏执与疯狂”了?

————————————————————————————

关于乡村社会

关于议题设定 

关于决策参考

思潮 |舆情 |争鸣 | 观察| 前瞻 | 调查 | 决策| 乡村治理 | 孝道 | 大健康 | 乡贤| 建镇 | 修村 | 空间伦理 | 民宿 | 有机 | 老手艺 | 土地 | 乡旅 | 县域 | 规划 | 大数据 | 预判 | 出版 | 活动 | 一对一 |


想继续探讨本话题,

或对本话题有不同独立观点的朋友,

欢迎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加入“九派开元智库机构”议题观点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域旅游的本质与核心
三月到婺源的旅游,怎么安排路线?
滁州发展全域旅游,这2个县(区)直接先开挂
婺源旅游 婺源篁岭景区---蝶恋花茶坊
看徽州文化旅游区如何探索全域旅游
婺源县委书记吴曙发表署名文章,奋力打造全域旅游“婺源样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