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操作规范之立论依据



一、前言


“针刺手法”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了: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它的基本理论即循经感传理论,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以及相适应的进针法和基本功训练。


最重要的复式手法只有两类,一类是热补凉泻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一类是飞经走气,气至病所的龙虎大段通经接气手法。


我国在针刺手法系列研究上是有序进行的和全方位推进的,从而为针刺手法制定规范,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二、烧山火与透天凉古典文献的正本清源研究


“烧山火”和“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通称。


(一)《内经》中的取热取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源头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二)“徐疾”的后世发展和对徐疾的补充


可以看出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操作技术是从《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徐疾”通过《小针解》的解释传承下来的。经元明时期的充实,成为一个体系,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发展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三)《难经·七十八难》和窦汉卿《标幽赋》的取热取凉


《难经·七十八难》中有“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泉石心制定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经典术式中,各有两次提插,即烧山火之“紧按”与“插针”;透天凉之“紧提”与“徐徐举针”。由此可见“推”与“动”两项单式手法是至关重要的。


元·窦汉卿用歌赋的形式高度的概括了取凉取热手法的术式:“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歇”和“推内进搓”八个字,把取凉取热两种手法的用针方向,用力趋势和力度大小都交待的一清二楚。还用“动”和“推”为这两个字来领军,以合于《难经》之意。确可以从这个对句的字里行间品味出两种手法的不同操作特色。正是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对“动”、“推”两法的突出的摆法,才进一步使我们清楚了《难经·七十八难》中“动”、“推”两法的正真价值。


明·吴崑在其《针方六集》中转入了《标幽赋》,并进行了注解。在本句的注文中,明确的指出:“持针力入谓之推”。这“力入”二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四)泉石心《金针赋》的烧山火、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


泉石心在《金针赋》的序言里,已经讲清楚,他是窦氏学派的传人,是师承倪孟仲和彭九思的,是二位先生传给了他“发明窦太师针道之书”。《金针赋》上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是寒热手法第一个完整的术式。《金针赋》上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原文是:“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針,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涼,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泉石心《金针赋》上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一套取热取凉手法的经典命名和经典术式。这里也提示我们,在读古典医学文献时,一定要先读原文,只有在对原文“含英咀华”之后,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地,才能体会到这国学中文字的妙用。杨继洲用“玄机秘要”名其书,想即此之意。


(五)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上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源自《金针赋》,又是对泉石心《金针赋》上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最好补充。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二十四种复式手法中有详细地描述:


“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凡用針之時,須撚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其一寸者,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運者男左女右,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插針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即先深後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从以上原文中,可知杨氏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与泉石心之方法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杨氏的术式,有以下四个特点:


1、杨氏分两层,泉石心分三层(天、人、地);

2、杨氏两次强调了得气;

3、取热时杨氏主张患者要配合口呵五次;

4、取凉时杨氏主张患者要配合口吸一次。


另,《针灸大成》的“进火补”和“进水泻”也是对烧山火、透天凉的补充。揆度文意,此当指在局部取凉取热,而烧山火、透天凉则是指局部取凉取热可以传至病所和遍及全身。

三、新中国建国以后已故七位针刺手法名家的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运作特点


建国以后有七位针刺手法大家:郑毓琳、陆瘦燕、焦勉斋、管正斋、文介峰、楼百层、李志明,在他们的临证是经常取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有多位我是亲临现场亲眼看到此一绝技,他们现已故去,但他们留下的书籍仍在。


从以上专家的经验集中可以明显看出:上述七位专家,没有一位是背离《金针赋》上所提示的原则去做。他们也都是领悟了泉石心所提示的精神,都是按泉石心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深层次的含义”去做的。有人认为按照泉石心《金针赋》上烧山火、透天凉的原文去做,其凉热出现率很低,这是因为只按赋文的字面去做,没能领悟赋文精髓的缘故。因为这些手法不是“庸流之泛术”,这些赋文也不是“世上之常辞”。我们提到的七位专家,不是有所师承,就是“久习”方通的。杨继洲学习针刺手法也是“寒暑不辍”,才能“卓然有悟”。

四、与针刺手法规范有关的五项支撑性研究


在有关针刺手法文献理论上的正本清源研究之外,还有五项研究以为针刺手法规范之学术支撑。


(一)与针刺手法密切相关的循经感传理论的研究


从1972年开始在1958~1963年经络探测(经穴电阻测定)和“经络系统”结构追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循经感传具有普遍与潜在性(隐性),可激性与可控性,趋病性与效应性,循经性与变异性。1974年我们黑龙江提出循经感传是人体的机能调节系统。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得到了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1985-1990)研究的支持,这个项的结论是:循经感传是机体的功能调整系统。


(二)针感与凉热手法关


针感的研究是始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当时黑龙江夏玉卿报告了19544穴次的针感调查,本项研究总结出共14种针感,痠麻胀针感出现率最高,混合型针感较为多见。黑龙江张缙报告了《如何控制针感的性质》和《如何控制针感传导的方位》,并观察到痠胀的针感与热感有密切关系,麻的针感与凉感有密切关系。经过二十年临床观察的结果,得出的初步结论:“胀痠”是热的最佳基础针感,“麻”是凉的最佳基础针感。


(三)“气至病所”的研究


我们在一组854例的循经感传研究中观察了各种疾病的“气至病所”现象。我们还绘制了50幅气至病所者的路线叠加图。激发感传气至病所的系列研究,为临床施用飞经走气气至病所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搓针取气的研究


单式手法中“搓针”占有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用搓针来取气,效果是最好的。用细针取气,从做手法的角度来看是十分困难的。要想取得足够的经气,必须首先找到能明确显示得气的指标,我们在实践中选用了《金针赋》上“赤凤迎源”项下的“候针自摇”作指标。在取气方法上我们和任、陆二氏一样,用了搓针法,搓针法得气的程度是较为理想的。


古代的针灸大师们要求搓针必须像搓线一样,要一转360°,向一个方向要连续搓,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转之过紧极易肌肉缠针。元·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上讲“勿转太紧”,明·汪机在《针灸问对》上说“切勿肌肉缠针”。稍一多搓定要肌肉缠针,少搓又达不到得气的要求,于是我们借鉴《针灸神书》(也叫《琼瑶神书》)上搓针有虚搓、实搓的启示,我们把针体转360°的搓针叫“实搓”,把只用手指摩擦针柄,而针体不转或稍转的摩搓针柄的方法叫“虚搓”。此“虚搓”虽然针体不转,但这种摩搓针柄所形成的环形的力量仍可沿针体下传到腧穴内。这样就可以在病人身上用实搓、虚搓交替进行,就可以较为容易的捕捉到“气满针自摇”的得气时机。此时所激发的经气就能有效的把针吸住,并且可以较易将所得之气用守气法守住。


(五)针刺手法中“力”的问题


我国以针刺手法著称的已故针灸名家陆瘦燕先生在讲《灵枢·九针十二原》里“右主推之”时,他说这是指“右手持针而着力推针入内”,这里的“着力”二字确是点睛之笔。明·吴崑再注解《标幽赋》时说:“持针力入谓之推”这里明确的“持针力入”的问题。我们再联系《标幽赋》本义来看这个“推”字,在写取热手法时,窦汉卿用“推”字来领军,把“推内进搓”是连到一起写的,如果说这句是“着力推针入内”那他的对句“动退空歇”的“动”也必然是“着力提针向外”。在行针做手法时,“力”是至关重要的。“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

五、取热(烧山火)与取凉(透天凉)手法在关键技术上古今一致的共识


取热取凉手法在我国已经传承了两千年以上。这是一项针法中的绝技。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医家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新中国建国后更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我们选用了《内经》、《难经》、《标幽赋》、《金针赋》和《针灸大成》等五部古典医籍上记载的取凉取热手法与现代七位已故的针刺手法名家在取热取凉手法的选项上进行了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操作技术上古与今是有着一致的共识。


他们的烧山火手法集中选项是:徐进(先浅后深)、紧按(着力重按,用九阳之数)、插针、得气、取痠胀针感。透天凉手法集中选项是:徐退(先深后浅)、紧提(着力轻提,用六阴之数)、举针、得气取麻的针感。


取热:徐进(先浅后深),含义是针的用力方向要向穴内。紧按(着力重按),含义是进针向内力度要强。用九阳之数,含义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机体条件下,取热的力度要大于取凉。插针(按针),是具体的运针方法,是取热手法的关键。得气的性质是先取胀痠的基础针感。总的行针趋势是插针向内,用力要重,要守气,时间要长。


取凉:徐退(先深后浅),含义是针的用力方向要向外。紧提(着力轻提),含义是提针向外力度要轻。用六阴之数,含义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机体条件下,取凉的力度要小于取热。举针(提针),是具体的运针方法。得气的性质是先取麻的针感。总的运针趋势是提针向外用力要轻,力度均匀,不要守气,时间要长。

六、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真工夫在书外


烧山火、透天凉的历史传承,是始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下接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简而言之是“徐入”为补(热),“徐出”为泻(凉)。


古人行文,言简意赅,如果直接讲“针入”是热、“针出”是凉,人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因为这里没有讲行手法的技巧。这“技巧”是练出来的,其内涵是“力”,通过“久习”,就能够“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这时行针就不单是“针”的问题,而是“带力”的针。再与“徐”字结合起来,技巧就出来了,“徐”是慢,是把进出针的时间拉长,时间一长,其力自强。“徐入”就是慢用力向穴内插针,这是取热技术关键。《难经·七十八难》上提出“动”(动而伸之)、“推”(推而内之)两种方法,这是对《小针解》篇上对“徐疾”解释的最好补充,他把“力”加进来,即用力进针叫“推”,用力出针叫“动”。动”、“推”两法的带力含义,才是两法的真谛,他们全在书外。


汉·郭玉言“腠理至微,随气用巧”,这“巧”在书内没有,也都是在书外。窦汉卿总结了前人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中得到的技术要领,写出来用“动退空歇”取凉和用“推内进搓”取热。窦氏不仅仅用“动”与“推”来领军,还在这两句的组合中,表露出其用力方向,用力强度和用针的综合趋势。这些都在字里行间,也是在书外。窦氏学派的传人泉石心把《内经》上“徐疾”,《针经指南》上的“寒热补泻”和《标幽赋》上的综合归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给这两种手法正式命名为烧山火和透天凉,还为烧山火和透天凉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术式。这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而且采取了对举的方法,使人们能一目了然的看清楚烧山火、透天凉在主治上操作上是完全相反的。


这也是一套规范的教学模型。杨继洲又对此术式进行了三点补充:一是两次强调了得气;二是用口腔在呼气和吸气中的温差来诱导寒热;三是可以分两层而不一定用天、人、地三才法。我们研究了二十世纪已故的七位针刺手法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操作术式,可以看出他们的手法术式来自《金针赋》和《针灸大成》,而这两部书中的论述则是源自窦汉卿,而窦氏则是传自《内经》和《难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缙临床经验(对针灸手法感兴趣的建议收藏慢慢看)
针灸能有如此神奇的现象,巧妙玄机全在这里!
针灸名家张缙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 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最后一种最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