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讲:风格就是“标签”

文字约8000字,插图12

阅读时间:约35分钟

“曼唐和美”正式开播,精讲于小冬新著《西藏绘画风格史》,今天第一讲。

题目叫——风格就是标签。我把风格和标签画了一个等号,不过我打了引号;也就是说,我们对“风格”这个词语、这个概念目前只做最浅层的理解,方便朋友们迅速进入西藏绘画风格史这扇大门。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一讲的题目风格就是标签

今天的主题是——看懂一张画——看懂哪张画呢?就是《西藏绘画风格史》于小冬签名版的扉页这张精致的藏书票:绿度母。为什么从绿度母讲起呢?因为这是本书释放的第一个信息。这本书翻开,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绿度母。

讲这本书,从扉页讲起,接下来讲目录、讲序言,然后按照目录的顺序依次往下讲。这是我们学习的基本线索。回到主题,风格和标签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会贴“标签”对绘画进行分类,那么,对于学习风格史来说,你就入门了。

这个讲座,是我带着大家对西藏绘画的热爱,对西藏美术的热爱,从零基础开始。我们慢慢来学,这是一次慢热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很困难,但是需要集中精力。

要理解绘画“风格”,需要了解画家的视觉信息。风格是视觉信息的集合。

绘画只有两个维度:长和宽。很像平面几何。类比的话,在平面上,点是零维,线是一维,面是二维。绘画就是点线面的组合符号。这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几何空间关系一致。

绘画的第二个视觉信息,是色彩。

色彩在审美上我们体验到“姹紫嫣红”“流光溢彩”。在光学上,他只是光波频率。人眼能感受的是“可见光”。人眼不可见的是红外线、紫外线,或者x射线伽马射线。绘画的视觉信息显然是可见光。可见光在牛顿光学物理学中,是可分析的光谱,放到色环上,是一个类似彩虹的世界,绘画上称之为色谱。

我们了解绘画的视觉信息是形状和色彩。

画家的视觉信息就是有序的形状和色彩关系。这里面包涵对世界的观察理解,也包涵画家的情感、立场和价值观。有目的地组织形状和颜色,就是画家的视觉思维。

那么,画家收集的视觉信息是什么呢?

视觉信息对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意味着平面性”。绘画的平面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它只有长和宽,没有高这种特性。

画家的视觉信息,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信息”,不少朋友都会在不同的地方学习过,怎么分辨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识。如果我们从学习观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特点是事实性单一数据。它是确定的局部的,它指向明确的事实。什么是知识呢?显然知识具有联动性,具有延展性,具有结构性。知识是有效信息的结构化,或者说,有序排列信息,就形成了知识的结构,知识具有推理能力和解释能力。这样,信息就转化为知识。

我们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视觉”。视觉是用眼睛收集到的信息,我们简单的把它理解为视觉。用耳朵听到的信息,我们称其为听觉。视觉和听觉,收集了我们了解这个世界90%以上的信息,其中视觉信息占到80%如果今天很熟悉的算法思维来比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和身体构成了我们和世界联系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五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从外界收到信息经过大脑反馈再输出一个决策,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基本判断方式。

绘画作品中表现的逼真感、幻觉感,不是绘画与现实的三维空间关系,而是在平面性上制造了视幻觉,超级逼真的平面绘画类似镜面反射。我们觉得一幅画画得很“像”,会用“逼真”“写实”来形容,请记住,这是视错觉。

画家对视觉信息的有效组织,形成一种“图式”,图式就是风格。

风格是什么?风格很难定义,我们先不去定义它。只要“记住风格”就好了。第一讲的绘画是绿度母,那么,我们要记住绿度母的风格。

这幅绿度母,是白居寺的壁画局部。她就是西藏绘画风格史的“标签”,因此放在这本书的最前面。你看,风格和标签我们有了第一次连接,这个标签是什么?白居寺壁画绿度母是最美的,最能代表西藏绘画风格的。这是我们贴的第一个“风格标签”,白居寺绿度母——最美最西藏。她就是西藏绘画史上的风格坐标。

这本书翻开的第一页,作为一个礼物,定义了这本书的“标签”——风格史的标签。我们命名她为“西藏绘画的形象代言神”。

绿度母作为“标签”与风格构建了联系。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一点绿度母的背景。重点理解建筑与壁画的关系。

这幅壁画保存在白居寺吉祥多门塔。什么是吉祥多门塔?吉祥显然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塔的标志是多门。多门塔是佛教八塔之一。具体讲,位于白居寺吉祥多门塔里面的绿度母殿。

白居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是一座中古时代5到15世纪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这里虽然海拔3900米,却是西藏著名的粮食产区,很平坦的一个谷地,温和舒适,风景优美。

请注意“中古时代”这个词汇,我用了一个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熟悉的概念——中古时代。平常我们总说中世纪,甚至形容为“黑暗的中世纪”。似乎中世纪是一个贬义词,代表着残忍、落后,比如宗教裁判所等等。可是我为什么不用中世纪,要用中古时代?这包含了当代人对那个年代的价值重估。从文艺复兴开始,现代意义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否定了中世纪, 5到15世纪这个时代太没有人性了,太不讲人本主义了,不把人不当人,所以叫“黑暗的中世纪”。

中古时代5到15世纪为什么这么划分?这是一个西方世界史的概念5世纪东西罗分裂,15世纪大航海时代来临。这一千年的历史,现在回过头去客观分析,是一个世界尚未形成整体,处于各自领有一个信仰世界的时代: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亚洲的佛教文明以及儒教道教文明,包括伊斯兰教文明,等等。600多年后人类的后见之明发现中世纪不那么黑暗,反而有许多现代人稀罕的品质,比如精神上拥有坚定的信仰,生活上不焦虑充满稳定性,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等。

白居寺,作为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什么时候建造的?大概是15世纪早期1427年前后。我们把它放中古时代更大的全球的时空坐标中去感受一下。

1427年到1437年这个时间放在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的角来是明代,明代宣德年间。明朝宣德年间跟西藏关系非常深,以后我们讲到永宣时代,这个时代对整个藏传佛教艺术,尤其是金铜佛造像艺术影响深远。从宏观上观察,明代是一个趋于保守和封闭的时代。

再往更大的范围看全世界此时处于什么状态我们以欧洲来对标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中期,是一个充满好奇、乐观、冒险的时代。等待欧洲人的是新大陆新市场新世界。

于西藏而言,这个时间段处于什么文明等级呢?

帕竹地方政权时期,佛教艺术和文化兴盛繁荣的鼎盛时代。

“帕竹”是一个藏语的音译词,表示一个地名。这个地方政权的统治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

我们大致建立了这么一个时空坐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我们重新返回到15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德国匠人古登堡发明了现代意义的印刷机,开始大量印制《拉丁文语法》和简版《圣经》,书籍和教育的普及,使人们不再对教堂和神父的话百依百顺,社会在觉醒,反对教廷的特权成为一个社会潮流,佛罗伦萨的画家开始关注人的价值,荷兰人为了抵消大航海筹集资金的风险,开始了最早的金融股份创业。

中国明代海禁则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变量。从官方的明文诏令看,海禁是有明一代的基本国策。总结前朝历史教训,朱元璋认为元朝的覆灭“在宽失天下”,因此,明代是一个帝制高度发达的时代。

在西藏,明朝延续元朝旧制以“众封多建”的宽松政策,为西藏各教派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白居寺的创建,就是江孜法王家族丰厚财富的一次释放。这里聚集了西藏一时之选的优秀画匠塑匠,他们在世界寂静屋脊的一角,分散在吉祥多门塔每一座小小的殿堂之中,聚精会神、从容舒展、沉着痛快地描绘着今天我们视为珍宝的一幅幅壁画杰作。绿度母,留下了作者罗顿饶色堪巴和木格哇兄弟的名字。看他绘制的壁画,完全明白这些画匠当时已经自信作品将被后世景仰,这些以佛菩萨世界为题材的西藏绘画,未来将感动无数众生。为美而生为美而死的幸福感,使我们忘记了寺庙的精英属性。事实上,那时的普通西藏人物质生活十分贫困。绿度母的审美品味是高阶精英的修养。那些虔诚而富有天分的藏族画师在绘制伟大作品的时候,分裂的世界各有主宰,并不处于同一文明状态。

同一个时代,经历着不同的文明,世界从来是一个平行世界折叠空间。这是研究风格史特别重要的一个线索:历史的时空坐标和不同的文明维度。

太严肃了,轻松一下。喜欢旅游的朋友,你们不能错过白居寺和绿度母,把这里变成一个网红打卡点。如果西藏的美术之旅,只能选一个必到之处,那就是白居寺,去看绿度母。

绿度母壁画的载体是寺庙建筑。因此,我们有必要讲一讲壁画与寺庙的关系。

什么是“壁画”?就是墙壁上的绘画。墙壁作为一个支撑体,从建筑来看是一面墙体,它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寺庙作为一个地面建筑(除了地面建筑,还有地下建筑、石窟建筑等),从考古的角度讲,具有不可移动性,也就是说以人的能力判断它是牢固的。因而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时空连续性。

时间空间是连续的,不是离散的、断裂的。如果这座寺庙建筑始建年代是确定的,那么寺庙墙体上的壁画,就有一个年代上限。绘画绝不可能比建筑更早,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白居寺来举例,这个寺庙如果建于1427年或者说15世纪早期,那么白居寺壁画的就一定卡在15世纪早期,不会14世纪更不会11世纪。不过,这铺壁画可能会晚于这个年限。为什么?因为寺庙建筑在历史进程中会出现人为或非自然的因素,打破时空关系。这个殿堂拆拆那个殿堂修修,这个隔断打开,那个隔断并拢,这就是打破时空关系。所以寺庙建筑和壁画可能确定年代上限,却不能确定年代下限。

如果建筑的年代确定了,相对的讲,壁画的历史也就确定了,从时间维度,我们定义了风格的时间属性,用一个词语来称呼,就是“时代风格”。风格包含着年代因素,不同的年代诞生不同的风格或延续相似的风格。反过来说,形成了风格的绘画,总是在时空当中具有一个连续的区间。

设身处地,回到15世纪的物质条件和信息渠道,我们来看看绿度母的壁画全图。这面墙差不多有2~3米高。殿堂面积并不大,只有几十平方米而已。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一个2.42.8的高度,距离不到1米远,看到一尊绿度母,非常震撼种震撼叫做视觉震撼,就像电影院坐在前排看电影的感觉。这个观感,对今天图像泛滥视觉疲劳的当代人,不会触动。一定要放到15世纪那个年代,才成立。你要知道,这铺壁画,绝不你想看就能看到,不是我们随时从网络下载到手机那么廉价。今天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事,对于15世纪的信众而言,那是一次朝圣的深刻印象和神圣体验会印在脑子里不停回味这是壁画的图像价值。

寺庙不会每天向群众开放。只有特定的具有纪念性和仪式感的时刻,人们才能一睹真容。因此,当时的信众相当珍惜这样的机会,会计算时日不远千里去朝拜。那种跋山涉水那种刻苦铭心,我们可曾体味?即使来到殿堂,古人眼里所见的绿度母并非如我们所见的绿度母,因为那个殿堂的现场,远远比不上照相机的分辨率。在现场采光并非通透。一束强光射进来,人会产生炫目的感觉。在藏传佛教的美学原则,神圣感神秘性是依靠控制光源来实现的,这样营造出一种特别神秘的气氛,进一步加深崇拜的力量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来标签找不同”的游戏。相信很多朋友们都玩过找茬游戏,在两张图,可能有五点不一样,有两三点很容易看到,有两点需要很仔细才能看出来。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讲西藏壁画和西藏唐卡的关系。

壁画是画在墙壁上的,我们已经讲过了,它具有不可移动性,相对来说年代确定,具有时空连续性。唐卡则是可移动的,发明唐卡的目的,就是为了便携。在白居寺已经见到了绿度母,回家还想看看怎么办呢?就请画师再画一幅,做成卷轴画,就能带回家挂起来,慢慢观看。当然,在15世纪,能够拥有唐卡,本身就是阶级的特权。

左边这幅,大家很熟悉了。右边这幅是我在百度上随便搜索的排名靠前的唐卡作品,可能是青海的。从风格的时代性判断,你能看出两者的区别吗?左边的沧桑,右边的光鲜。换一个说法,左边的优雅,右边的艳俗。时代风格与审美品味相匹配。不同的绘画风格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很多朋友也许见过右边这张画,可能没见过左边这张画。一幅是15世纪的,另一幅21世纪

两画相隔600年,当中有什么东西没变找不同的前提,是找出相同我们来看一看,主角首先都是女性,其次颜色相同,都是绿色的身体和皮肤第三,只有一个头两只手两只脚。可能有朋友会奇怪,难道还有多头多手多脚的?的确,藏传绘画多面多臂多足者很多。第四,两者手的姿态、脚的姿态,身体的姿也是大致相同,几乎一样。我们在找不同之前先把相同的找出来:她们坐着,而且一条腿伸开一条腿屈曲,一只手伸出放在腿上,一只手举胸前;两者都拿一只花;她们都有头光背光和靠背,脚上都踩着莲花。

相同处真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我们来看看。

左边的绿度母坐在室内,右边的漂浮在空中。她们的肋侍(小跟班)所处位置不同。花朵很不一样。左边的花朵更像图案,右边的花朵更真实。画面上部也不同。右边有三个佛,分别是黄色、红色和蓝色的。左边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黄色和蓝色的菩萨。

总结一下,最大的不同,是空间不同。左边的空间是殿堂空间,右边的是山水空间。

另一个重大的不同,是时代风格审美品位很不相同。

着重讲一下审美品位。

左边白居寺的绿度母造形端庄,右边唐卡绿度母造形局促。色彩上左边的沉稳雅致,右边的火爆艳俗。整体上左边是红绿色调,右边是绿(蓝)色调。如果从审美的类比来举例,右边的特别“怯”“艳”“俗”,好比过去农村的新媳妇的棉袄和床单配色。

15世纪和21世纪相差600年的两幅绿度母绘画作品,有一种很明显的东西被传承至今,这就是图像的基本配置概括一下,两张图相似性,首先体现在正中间的主角一致而且都有小跟班;部都有重要的神灵。什么东西变了?品位。审美品位变了600年来,变美了还是变俗了?

什么宝贵的品质丢失了,能力退化了

我们接着找不同。

左边是相传元代阿尼哥亲自画的绿度母。阿尼哥,是元朝帝师八思巴从尼泊尔请到西藏修建佛塔绘制壁画后来又从西藏到北京,为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工作的一个著名尼瓦尔天才画家。北京著名的妙应白塔、杭州灵隐寺著名的雕塑,都是阿尼哥或者是他的弟子制作的。

这幅唐卡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称得上是西藏传世唐卡的经典杰作,具有教科书一般的典范价值,代表着一个美学品位和美学高度。对比这两幅作品,共性大还是差异性大?

我们从时间上来看,两者是连续的。

阿尼哥这幅唐卡是14世纪早期或13世纪晚期的作品,代表着夏鲁寺的风格,是一种典型的尼泊尔审美品位的风格。我们来看,两者的主角仍然高度一致。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左边的主角上半身完全裸露,而右边的主角还有一些披帛。其次,阿尼哥唐卡当中没有小跟班只有两个瑞兽,这两个瑞兽在西藏图像学中,有一个名字,叫狮羊兽。你看它长了一只羊的角,可是整个身体像狮子一样强壮。狮羊兽的下面踩着一头大象,大象的旁边有一个小僧人。主角肩旁两边有两个既像大象又像鱼的动物,图像学上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摩羯鱼。在古代印度它是鳄鱼的一种变形。它的背后像尾巴一样卷来卷去、像“S”的图案,叫卷草纹样主角坐在一座有三座佛塔的寺庙之中,可是佛塔、寺庙跟主角的体积、比例、透视、面积,与真实视觉经验无关。

从色彩上看,阿尼哥唐卡中的绿度母偏黄一些,更像草绿色,右边白居寺壁画中的绿度母偏绿一些,呈现出翠绿色的调性。再看背景。左边是连续的拱形里面有饱满纯正的大红色,右边是暗红的朱砂色。左边亮,右边暗;左边纯,右边灰。尤其是阿尼哥唐卡背景是黑色的,前景是红色的,红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黑色使背景深远,红色使前景温暖。

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形象、符号和内容,我们先不着急去分辨。我们的目的是找不同,大家已经看到了很多不同。从审美风格和审美品位上区别一下:阿尼哥的绿度母偏古代印度尼瓦尔人的审美趣味,白居寺的绿度母偏中国明代的汉藏审美趣味,而百度的绿度母实际偏中国清代满族人的审美趣味。

这三幅绿度母,尽管有这么多不同的细节差异和审美区别,但也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图像配置和造型单元。

最后,我们补充一点有关绿度母的佛教知识和图像知识。

度母是观音信仰的周边。

观音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由男身变少女,请记住这个转变。

绿度母的图像学意义,在于建立图像与文本的对应关系。少女相代表着青春,代表着美好,代表着希望,象征吸引力。手印、坐姿、手持物代表着抽象概念,比如慈悲、成就、力量等等,象征佛教义理。

今天讲了很多知识点。总结一下,三个关键词:风格标签找不同,这是今天的主题西藏绘画风格史的第一课归纳起来,一句话,就是风格三个要素

构图,布局和结构的观念;造型点线面各种平面几何形状,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任意三角形各种各样的自然形状的组合关系;色调,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色彩倾向。

14世纪以前,西藏绘画的构图以平面几何的棋格式布局为主;1415世纪,这种构图慢慢改变,17世纪完全转变为中原的青绿山水布局那张21世纪百度唐卡尽管不美丽,但在图像配置上面严格的山水布局。

11世纪14世纪甚至到15世纪,西藏绘画在人物造型上的特点叫秀骨清像15世纪以后尤其是18世纪以后,转变为面短。百度唐卡的主角就是这样。

1115世纪西藏西部以蓝红色调为主,卫藏腹心地区游行红绿色调;1516世纪以后,逐渐过渡到灰绿色调,1718世纪至今,游行绿色调。百度唐卡不就是绿色为主色调吗?

什么叫标签?复杂问题简单化。以绿度母为例,应用场景不同,可以贴多种标签”。

一直没有定义什么叫风格?

我们用贴“标签”的方法,用“找不同”的游戏,以绿度母为例,做了一次粗略简单的风格形式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看风格的本质是什么?风格的本质是识别度、接受度和传播力。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不用多说,大家很熟悉。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什么?识别度、接受度和传播力。

西藏绘画的风格,也是一个识别度、接受度的重要指标,其目的,就是强化传播力。关于这一点,下面的课程讲到克什米尔风格的典型壁画阿基寺时,我们还会对六臂绿度母向二臂绿度母的造型简化进一步解读。

从时代常识和通识的角度来讲,今天我们对西藏绘画藏传绘画认知很难,门槛很高,重要的原因在于时代、知识和信仰断层了。

15世纪,哪怕只是普通的一个老百姓,不论他生活在中原,生活在藏,生活在缅甸,他们拥有共同信仰就是佛教,所以对佛教图像他们具有常识的认知能力。到了今天,这些古代人的常识,已经成为专业知识

在没有现代印刷术图书尚未普及的中古时代,人们想要传递信息、观念和知识,主要的媒体是图像。文盲看图,精英读书,图像和文本具有这种对应关系,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用了一个小时十分钟的时间,把西藏绘画风格史的第一页第一张图做了一次零门槛、从浅到深的细致讲解。

核心观点是:风格的本质是识别度、传播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思考,西藏绘画风格史,就是识别度和传播力的关键因子在时间性中的结果。换言之,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风格,是识别度最高传播力最好接受度最强的。绿度母的图像学特征从12世纪定型后稳定传承到21世纪,900年没有发生质变,1112世纪人们喜爱绿度母,今天人们同样喜欢绿度母,这个价值传递没有改变。而对于绿度母的审美品味,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从殿堂流落到民间,从精英转向到草根,从优雅变得庸俗,从精致变得粗糙。这是时代文化的转向吗?还是当年的主流文化沦为今天的小众文化?也许还包含着价值边缘化的结果?

风格的本质是识别度和传播力。其次,风格就是分类,就是贴“标签”。不同时代的风格,就是在不同的标签当中找不同。

今天就讲到这里。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希望朋友们反馈。

最后留一点课后作业。

第一,请朋友们,通过百度或者自己的经历,去搜集一下文成公主的绘画,不仅仅是唐卡,但必须是绘画,你不能搞个舞台表演的定妆照,你也不能搞个文成公主雕塑来。

第二,请记笔记。总结一下今天讲到的关键词和知识点,提升一下对绘画对风格的新认知。

我们会在周六直播时候公布作业情况,并对完成得好的朋友抽奖鼓励。具体的情况请@曼唐和美。

问学藏传绘画,畅聊雪域艺术,我是靖哥哥。谢谢大家,下次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小冬:西藏绘画艺术是审美文化当中的一座高峰
西藏江孜白居寺壁画
细看白居寺
【图文】感受日喀则--西藏自驾游(8)
歷史文化古跡——西藏日喀則江孜白居寺(二)【圖文】
常青:20世纪藏传佛教美术考古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