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导语

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

几千年来,从识字伊始,即以此导引蒙童学子,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习练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可谓是中国传统"蒙学"中也最为精彩的一种文化和精神组合。

二、中国书法教育溯源

书法是汉语言文字系统中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同汉文字的诞生一样极其久远。或曰:8000年,或曰5000年,后者即指史传之炎黄的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据对半坡、姜寨的考古发现,早在炎黄立国之前,具有文字意义的刻符的书写(刻画)在陶器上应用已较普遍,郭沫若认为: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钟鼎文,是学术界公认的已具完整体系的古汉文字。通过对众多甲骨文残片的研究,董作宾先生认为,商代人契刻甲骨文是"先书后写"的。同样,钟鼎文字也应是在"书写"之后才由工匠制作为"范",铸刻于铜器之上的。而早期的书法者,被称为"贞人"或"巫史",属于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名可考的有一两百人。书法之艺当肇始于此时。

最初的书法教育,同其他原始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承一样,还仅仅体现为一种口口相传的"家学"或"师学"承继,没有普世的教育含义的。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孔子的出现。

孔子兴私学,将"书法教习"列入"六艺",成为学人的必修,其后的2500年,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伴随千百代学子的"十年寒窗",也成为亿万学人最为普遍的,终身不渝的文化艺术技能和精神享受。

古时的儿童启蒙教程《三字经》中提到:"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可见,即使在明清"尊孔读经"大行其道,非礼勿视,非礼勿闻成为社会痼疾的黑暗时代,书法教育仍是"六艺"教育中硕果仅存的"经典"之学。在数千年沉闷的"经学"教育中为读书人带来了些许的快意,几乎成为了他们表达文化和精神个性的一种唯一寄托。

书者,心画也--杨雄

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谈到书法时,很有感触地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代表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正因为如此:书法才能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并成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朱天曙《中国书法史》。

三、古代书法教育

官学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始于汉代,在东汉时,汉灵帝在已有的"太学"之外,设立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从"书写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教育体系。政府通过《尉律》选拔书法好的学童,以通经艺取士,极大地促进了书学的兴盛,加之东汉时期纸张的出现,更加推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可以发现,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的鼎盛,使隶、篆字体由此转化为楷书书体,促成了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过度。而这一强劲的时代之风,则更源于"书法教育"的普及,可以说正是"书法教育"的兴盛,使中国的书法艺术从此进入了魏晋的辉煌时代。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但就书法教育而言,则是一个定性皈依的时代。魏晋时代,百舸争流,书法艺术各尽其美,尽展风流。而进入唐代,楷书成为了"官体",于是书法艺术,尤其是"书体的演变"从此静止下来,书法艺术进入了书写风格的嬗变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唐代书法教育开始进入普及型的规范时代。唐初三大楷书圣手: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的出现,作为太宗李世民的殿前大臣,甚至"侍书教习",极大地影响了喜爱书法艺术的唐太宗对书法的见解和推崇。史载,太宗书法在艺术上虽乏善可陈,但书学上却颇有见地,他的书学著作:《笔法论》、《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等,其美学见解对后世书法艺术良多教益。用帝王之尊来做书评书论,在历史上"唐太宗"是第一人,他的参与,使书法艺术、书法教育自然而然地被推崇到了极致。

贞观元年,太宗下诏设立"弘文馆"为书法教学的机构,其级别相当于"国家级的书法研究院",同时将书法一度纳入开科取士的考试项目,书法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体系中的常态性的重要科目。而唐楷--欧褚颜柳的楷书便从此高居书法教育、书法艺术的庙堂之上,成为了一种典范,一种法则,一种要通过县试、乡试等科举考试必修的基本功课, 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民初,始因科举时代的终结和"书写工具"的变革所替代,两千余年之盛,经久不衰--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不能不说是奇迹。

四、现代书法教育

清末民初,当"西学东渐"成为时尚,新的一代都以钢笔字为"荣耀",毛笔字成了遗老遗少的陋习,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反封建"的同时,也将方块汉字也列入了"黑名单",认为中国之落后,之屈辱,同繁杂的汉文字系统有关,力倡"世界语",走拼音文字之路,有人甚至提出"汉字不亡,天地不容"的口号,可见当时中国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已到了被根本否定的地步,在此情况下,书法教育自然也是"殃及池鱼",悄悄地被组合在"识字教育"的系列里,没有了独立的地位。

毛笔字书法艺术仍在艺术界、学界、政界等高层享有崇高地位,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于右任郭沫若齐白石、鲁迅的书法艺术还是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学校也还在"识字教育"的同时开展一些基本没有要求和标准的书法教育。这种情况在"微机时代"来临后,更加式微,书法教育,因此而完全退出常规书写的程式,渐行渐远,成为了教育上的一种残留和文化上的一种"奢侈",最终用几代人的"一片空白"成就所有"传统经典文化艺术守望者们"心中永远之痛。

书法教育的衰落,原因有多种。一是电脑键盘输入法的技术方式正在代替手写方式,在社会层面,信息传播和公文生成过程正在机器化和技术化,正在变手写为输入,甚至连学校教学也在课件化;二是自近代书写工具从软笔演变为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开始硬笔之后,汉字的书写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用于写字、练习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的使用,渐渐退出了学校教育;三是当代中国学校课程种类增多,学生完成作业需要书写速度较快的硬笔;四是随着电脑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输入技术的简化和更加容易操作,各行各业的信息文化传播者(包括记者和教师)更多地习惯于使用电脑打字,而非硬笔书写;四是随着电脑一代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快捷的效率高的办公工具;五是随着学校教师的更新换代,一大批在学校学习过程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教师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本身缺乏写字意识和书法意识,也写不好汉字,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能力;六是整个社会的文化从业者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文化魔怔,书写不被社会重视;七是学校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之路,书写教育自然也就被遗忘了。

不是不爱你,而是爱你太不容易--从三十年前的中等师范教育的"毛笔书法自修自练"到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教学系列上的"虚列淡化",主要原因还在于大家都想学,而很少有人能学会,半途而废几乎成了几代人,尤其是书法院校学生的一种延续数十年的梦魇。而中小学教师的毛笔书法能力上的空白,最终只能使中小学校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书法教育,从七十年代起被"书写练习"所替代,逐渐消失在整个国民教育的的课程序列之中。

这种情况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日本书法教育的影响,部分艺术类、师范类高校开始恢复"书法教育"专业教育。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统计,全国已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30多所高校分别开设有书法艺术本专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国内几乎所有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书法的选修或辅修课程。

2008年,教育部下达《在中小学校开设毛笔字书法课程》通知,2012年部颁新课标,将书法教育正式列入中小学校课程,要求小学三年纪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恢复书法课程。

这是一个春天的回归,但中小学教师中已少有懂得书法的教师,更没有专职从事书法教育的教师,这使这个春天难见春日。

教师之缺,教师书法能力的低下,根于现代书法普及教育,在教学体系上的残破和教学法的陈旧落后。

五、书法教育的类别

从分类体系上看,书法教育现分为两类--专业性书法教育和普及型书法教育。前者主要体现为各艺术类高校举办的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和师范院校、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研究班",以及书法艺术家个人举办的书法艺术学习班。后者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师范院校文科专业的书法选修辅修课程。

从教学组织方法看,有专业化学校教育、普及型学校教育、师徒教学三大类型,前两者严格按照教学组织法,全面系统地对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技艺、书学研究、书法创作、书法教育教学进行教学,后者则延续数千年来的传统,点对点的进行"师承"方式的教学。

从教学法上看,有古法和新法两类。

古法有三大系列,一是以楷书、隶书为基础的临书仿写,这种方法主要在学校教育中应用;二是在教师指导下,直接进入行草隶篆的演练,这种方式主要体现于"师承"关系的师徒方式的教育形式。三是按照出版的历代书法字帖和各种形式的练习册,自学书法,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书法学习方式。

古法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成功率极为低下,尤其是非专业性的学校书法选修辅修,甚至必修课程,如师范高校的书法基础课程,没有教学要求,没有考评标准,教学的成功率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千分之几的位置,按照学生们的说法是"学与不学,基本没有差别,唯一的区别在于每周要乱画几十个或上百各毛笔字去交差"。而师学(师徒)方式,则存在有选择性问题、费用高昂问题,难以言及普及。自学方式的便利在可以自行安排学习,加上林林总总的字帖和练习册可供选择,但大都只能依样画葫芦,不得其要领,练与不练差别不大,只能使少数极具"慧根"的学习者有所收益。

可见,现代书法教育的重点在于普及型的书法教育,而普及型的书法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学习的时效性"问题的解决。

古法经过数以千年的沉积,无论在教学资料、学习法上都以自成体系,但这种方法是针对过去不紧不慢的旧教育体制下"读书明经"的"科举学子"设计的,时间上有足够的空间去慢慢消磨。而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方法对于专业化的书法教育,如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或者跟师学徒的爱好者,仍是极有成效的。

但作为普及型的、基础类型的书法课程教学,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根据笔者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的学术求证:要使书法教育在师范院校重放光芒,必须满足时代的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具有极强的推广性和普及性,能够迅速地、卓有成效地解决书法教育的常规教学问题和教师问题。

二是学习时间短,而且具有迅速激发学习者兴趣的特点;

三是成功率高,学习者大都能够达到教育部或三级中国美院的《书法等级考试》四级标准。

以师范院校的学生书法课程教育为例:毛笔楷书课程不超过32课时,学习时段不超过半年,学分为2,结业通过率不低于90%;学习后至少有50%以上的学员能够保持学习书法兴趣。 硬笔书法的楷书行书阶段教学时间不超过24学时,学习时段不超过二个月,学分为1-1.5,结业通过率为100%。学习后有60%以上的学员硬笔的常规书写有较大改观。

按照这一要求设置高校书法教育课程,则书法教育的复兴,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青少年的书法艺术的普及必将指日可待。

(图一,本科一年级学生

学习前的毛笔书写情况。根据笔者的教学科研数据资料,大学文科新生90%以上没有毛笔字的练习经历,绝大多数学生的日常书写依赖微机,手写仅用于笔记)。

(图二、经一学期32-42课时学习,学业通过率

可以达到95%,但课后能够坚持练习,形成良好毛笔书法兴趣爱好

的,半年后仅为40%。

六、中国书法教育的现状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

2011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不过从各地的实施现状来看,该意见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加快步伐,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工作。

首先,课程设制没有到位,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不同于语文的识字、写字课程,也不同于纯粹的书法艺术教育,它是由写字课程、书学教育课程、书法艺术课程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课程。作为副科的书法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课程设制无法顺利到位。

师资没有到位是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瓶颈,即使每一个中小学校仅配备一名书法教师,以的师资力量来看,仍存在较大的缺口,书法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书法教材没有到位,尚未有任何专业机构编写出相应的比较完整的配套教材,以满足基础教育中书法教学的实际需要。由此,也带来了教材的混乱和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充分认识在基础教育中实施书法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切实强化书法教学师资力量以及编写编写统一教材和与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册。

"师范高校要加强对专业书法老师的培养力度,以适应基础教育对书法课程设制的要求。对于教育部门还可充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分利用各地书协的资源优势,联合推荐一些优秀的书法家,担任中小学校的兼职书法教师",孙璘认为,为了确保规范性,书法教材应由教育厅组织编写,报教育部备案,使之成为全省权威的统一教材。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可寻求和利用中国书协和省书协的帮助。

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2013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2] 《纲要》提出要遵循书法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小学生初学书写首先学用铅笔,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学习使用钢笔和毛笔。书法教学要以书写笔画为起点,一般应从结构简单的字到结构复杂的字,从单字练习到篇章练习,从观察例字、描红、仿影、临帖到独立书写。

七、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教育部于2011年和2013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数字书法 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底教育部审核通过了相应的书法教材,广大中小学纷纷开设书法课。社会、学校、家庭对书法越来越重视,然而现有中小学的书法师资极度缺乏,教育手段和教学工具亟待创新。

数字书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些"痛点",由交互式数字临摹台、教师中控、书法直播、字帖排版、视频资源库、板书示范、云平台管理等11套系统构成,解决了书法教学环境问题以及书法教师缺乏等问题,使得普通老师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就可以组织学生上好书法课,不再受传统书法教学的种种限制;制定完善合理的书法教学体系,学生可以临摹电子字帖和高清碑帖,丰富的视频教学资源真正实现了书法大家走进课堂,达到一对一教学的效果,不仅大大提高学校的书法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4]

2017年8月23日,国内最大的数字书法教室宁晋北新艺术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新落成的数字书法教室引

数字书法教室
进了数字书法教学系统,配备224套交互式数字临摹台,可供两百多名学生同时进行书法教学互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数字书法教室,既保留文房四宝的传统,又创新运用了现代科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笔、硬笔书法视频教学(17套)
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书法进课堂 。老师怎么办
利辛县纪王场中学书法教育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师资匮乏
省书法教育通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