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想尝尝美能达的滋味?不看此贴是不可能的:美能达手动头信息中心(85/2.8 Varisof...


占位。下次开始介绍美能达手动镜头的版本变迁。然后会逐步涉及具体的镜头表现。

从这里开始介绍美能达手动头。前面的接口介绍算是开胃菜,正餐会慢慢上来,这也该是大家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让我们先来看看菜单,或者说美能达手动头总览。


考虑到美能达手动头版本的复杂性,我参考了几个网上的资料,其中主要的是MINMAN(http://members.aol.com/xkaes/slrlens.htm)和安东尼。汉兹(Anthony Hands)的多少有点名气的Rokkor Files网站(http://www.rokkorfiles.com/Lens%20History.html)。前者有非常翔实的资料,后者讲述得生动活泼。在这里我主要采用安东尼的讲法,但也适当结合MINMAN的内容。

大致说来,美能达镜头按镜头前的铭文,可以分为下面的系列。这个分类也大致符合镜头出现的先后年代及镜头的功能,外形和制作工艺。
Rokkor (1958-1966)
Auto Rokkor (1958-1966)
MC Rokkor (1966-1972)
MC Rokkor-X (1972-1977)
MC Celtic (1972-1977)
MD Rokkor (1977-1981)
MD Celtic (1977-1981)
MD Minolta (1981以后)

具体在系列内还有分一代二代等等。以下我们逐一说明。下面的图按时间序列出了各种135/2.8镜头的正面,可以让大家对美能达手动头的版本演变有个感性认识。
以下镜头按左到右,上到下的顺序,分别属于以下版本:
Rokkor; Auto Rokkor
前期MC Rokkor; 典型MC Rokkor
后期MC Rokkor; MC Celtic
MD Rokkor一代;MD Rokkor二代
MD Celtic; MD Minolta(安东尼称这是MD三代,MINMAN也称这是非Rokkor版)






Rokkor和Auto Rokkor 1958-1966

这是最早的美能达手动头,安东尼也称之为“前MC系列”,意指其出现于MC系列(或更准确说是MC功能,即测光耦合功能)之前。Rokkor之名来源于美能达在兵库川的工厂北边的六甲山。



美能达Auto Rokkor-SG 28/3.5,注意光圈环上没有MC(测光耦合)凸起


这些“前MC系列”又能分为三类:仅标Rokkor而没有光圈预设按钮的;仅标Rokkor但有手动光圈预设按钮的;有自动光圈拨杆的(标Auto Rokkor)。


美能达Auto Rokkor 135/2.8


因为没有配合测光功能,这些镜头通常只具备收藏价值。几个例外是超广角18/9.5 UW-Rokkor,中焦100/2 Auto Tele Rokkor,以及类似1000/6.3 RF Rokkor折返镜那样的超长焦。


早期MC Rokkor 1966-1972(第一代MC Rokkor)



享有盛名的MC Rokkor-PG 58/1.2





这是美能达生产的第一批测光耦合(Meter Coupling,MC即来源于此)镜头。其特征是带棱的金属对焦环(见上图)及本色(没有染色)的金属光圈环。


58/1.2的本色金属光圈环





这些早期的MC镜头从66年开始进入市场,到70年已经完全取代了更早的Rokkor及Auto Rokkor头。
早期MC头的镀膜通常不如后期的MC及MD镜头。有些使用了钍和镧等放射性物质,比如58/1.2及85/1.7镜头,时间长了镜头会变色,使的照片带有暖色调。美能达把当时MC镜头的镀膜称为“Achromatic Coating"(“消色差镀膜”),其实是一种双层镀膜,以提高透光率及更好地还原色彩。尽管不如后期MC及以后MD镜头的镀膜,这种双层镀膜还是很有效的,镜头的光学表现依然出色。所以在挑选镜头时仍然是值得考虑的。

典型的MC Rokkor 1972-1975/76及后期MC Rokkor 1975/76-1977(二代及三代MC Rokkor)


光彩夺目的24/2.8 VFC (variable field curvature),世界上第一枚,也许是唯一的VFC镜头。
VFC是“可变场曲率”的缩写,镜头上有个环,转动时可以改变焦平面的曲率,使之弯向相机或远离相机。属后期MC Rokkor。


典型的MC和后期MC镜头没有本质区别,只有些外表上的改变,所以放在一起讲。典型的MC Rokkor与前期相比以带方块棱纹的橡胶对焦环代替了金属对焦环。整个外形也有了很大改变,比如原来的本色金属光圈环被黑色金属环取代。标示接口位置的颜料染出的红点换成了半球型的红色塑料凸起,镜头的焦距如50mm,100mm开始标出在光圈环上。镀膜工艺也一直在提高,一般是多层镀膜,普遍好于早期MC Rokkor,但光学设计总地来说没什么改变。典型MC Rokkor的镜头前铭文在北美改为Rokkor-X,但在其它地方仍然是Rokkor。这些变化很多可以从上面24/2.8 VFC的照片看出(除了铭文看不到)。

典型MC与后期MC相比,区别在于镜前铭文是否标出镜头的结构参数。典型MC用两个字母分别标出镜组数和镜片数,其编码如下:
镜组数编码:T=3; Q=4; P=5; H=6; S=7; O=8; N=9
镜头数编码:C=3; D=4; E=5; F=6; G=7; H=8; I=9; J=10; K=11; L=12
比如著名的58/1.2 MC Rokkor-PG就是五组七片结构;后期的MC Rokkor不再标出这些结构参数。

虽然典型MC与后期MC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有双字母结构参数,但某些镜头也改变了光学设计,比如135mm和200mm镜头。并且后期还引进了新的镜头,如24/2.8 VFC和17/4超广角。

镀膜的改进则是渐进的过程,所以同是典型MC或后期MC都可能有不同的镀膜,但无论如何到MC系列的后期美能达的镀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所有镜片的两面都是多层镀膜,从而保证了良好的透光率和抗眩光能力,更好的对比,丰富而真实的色彩。这些镜头是镜头制作工艺的完美体现。



早期MD Rokkor 1977-1979(第一代MD)


百微100/3.5 MD Macro Rokkor-X。有些镜头从MC版到MD版变化很少,这个百微就是其中一例。在第二代MD问世后此头为最大光圈略小的百微100/4 MD Macro所取代。


1977年,美能达向世人展示了第一台同时具有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这就是著名的XD-11(这是美洲市场的型号,欧洲为XD-7,日本本土简单地称为XD)。为配合XD系列相机的快门优先功能,美能达还同时引进了新的镜头系列,"MD"镜头就此问世。


与MC镜头相比,MD镜头最显著的改变就是在光圈环后沿多了一个金属的小凸起。通过这个“MD”凸起,相机就可以知道镜头是否设在最小光圈,如果是的话XD系列就可以进入快门优先模式。



两种50/1.4的对比。左边是后期MC,右边是MD。可以看出MC版明显要比MD高大。MD头光圈环最左边高出的部分就是新的“MD”凸起


新的镜头系列为什么称为“MD”?答案众说不一。普遍的看法是,MD是“Minimum Diaphragm”,即“最小光圈”的英文字头,强调为正确使用新的快门优先功能要把镜头设在最小光圈上。


第一代MD是属于最受欢迎的美能达手动头之一,原因是镜头的做工非常出色,而当时成熟的镀膜技术也保证了极高的光学素质。



后期MD Rokkor 1979-1981/82(第二代MD)


青出于蓝的85/2 MD Rokkor-X。这是第二代MD引入的新的85mm人像镜,使用了全新的设计。此镜取代了老资格的人像镜85/1.7MC和85/1.7MD。


在引入MD系列后,美能达开始重新设计很多镜头。新的设计往往更小更轻,滤镜尺寸也从55mm改为更小的49mm。重新设计的镜头包括所有的50mm头,28/3.5和28/2.8广角,著名的35/1.8还有35/2.8,100/2.5和135/3.5。另外百微100/3.5被更小的100/4取代。著名的85/1.7则将宝座让给了锐度惊人的85/2MD。这期间也引进了一些全新的镜头,如表现出色的200/2.8,和独树一帜的可变柔焦镜85/2.8 Varisoft。另外美能达停产了传奇级的58/1.2,代之以新的50/1.2。后者虽然也表现出色,却始终未能达到前者的受欢迎程度。


另一个第二代MD的特征是开始普遍用黑色塑料光圈环来代替金属光圈环。虽然第一代MD也有用塑料光圈环的,但到第二代时绝大多数镜头都采用了塑料,估计是为了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尽管如此,二代MD头仍然有着精致的做工和出众的光学素质,许多镜头还被认为超越了MC和第一代MD,85/2人像镜就是其中的代表(取代了85/1.7)。



MD Minolta 1981/82至今(第三代MD,也称非Rokkor版MD)


重达725克的135/2 MD Minolta。因其罕见而极为抢手。美能达爱好者往往以之为例来反击“美能达没有专业级镜头”的说法。


随着X-700相机的面世,很多镜头的外貌再次改变。从铭文上看,这个阶段的镜头不再标“MD Rokkor”,而是仅仅标“MD Minolta”,故此也称非Rokkor版。最为显眼的改变是光圈环上新出现的MD光圈锁钮,用来把光圈环固定在最小光圈位上,以配合X-700相机的使用。但这并不是第三代MD最大的改变。



两代28/2.8,右边是新的第三代MD,可以看到光圈环最右边新出现的锁钮。标示焦距尺度的数字颜色不同了,橡胶对焦环的棱纹也有改变。


首先,许多镜头再次被重新设计以减小尺寸和重量。这个时期把滤镜尺寸从55mm减到49mm的镜头包括24/2.8和28/2。

其次,镜头外观也有很多改变,比如对焦环上英尺的标度从绿色变成了橙黄色,对焦环的棱纹变得更加细密等等。

最后,在X-600相机出现后,镜头后口增加了用来辅助对焦的小凸起,虽然X-600只生产了大约10,000台。


当然也有些昂贵的高档镜头没有经历这些改变,如16/2.8鱼眼镜一直保持了金属光圈环。85/2.8 Varisoft仅仅改了镜前铭文,从"Varisoft Rokkor”改成了仅仅是“Varisoft”。其它没变的包括250mm和500mm折返镜及300/5.6和600/6.3超长焦。


许多人喜欢早期的MD Rokkor,因为镀膜技术已经完善,而为降低成本而大量使用塑料的做法还没开始。另一些人则喜欢第三代MD的轻巧便携。但不论哪个选择都可以保证得到优异的光学素质。


美能达另有MC Celtic和MD Celtic系列,分别是MC和MD的简化版,具体表现在镀膜仍采用早期的双层镀膜,焦段不在光圈环上标出,接口标示是染出来的红点而不是塑料的凸起,不自带遮光罩等等,但仍保持了不错的光学素质。Celtic系列是美能达对充斥市场的副厂镜头的回答。通常质量优于副厂镜,且价格便宜,在米不够时也是不错的选择。


至此美能达手动头的变迁已经讲完。之后将进入个别镜头的评述,恐怕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希望各位XD继续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玉无瑕--美家手动铭玉博物馆
油而不腻美能达:MINOLTA MD TELE ROKKOR 4/200
美能达XD,MC Rokkor
转接环玩各种镜头的常识
数码底片手动头 篇六:胶片时代手动镜头转接索尼a7m3 - 50mm小横评
可变场曲摄影 美能达24mm f/2.8 MC VFC Rokkor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