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禁渔5年草海变“秃海”!大鱼吃水草,给长江禁捕带来哪些警示!

文/万物知识局

编辑/万物知识局

草海是许多珍稀动物如黑颈鹤、白头鹤和白琵鹤等的重要栖息地,每年有超过10万只鸟类前往此处越冬,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草海受到经济开发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多次经历海枯和海涨的循环,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于是在2014年当地就开始采取抢救性措施,2018年更是全面启动了整顿修复工作,一开始取得了十分优秀的进展,修复效果非常好。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种效果太好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草海内的鱼群数量就已经增长到让湖里的绿植近乎灭绝,远远的超出了该环境的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生态问题。

一、实施禁渔等制度进行生态调控引发连锁反应

在14年的时候,当地对草海实施了一系列的抢救措施,不过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在18年的时候启动了全面的调控措施,那就是杜绝人类对其的干预!

划船旅游被停止,码头全部关闭,湖内禁止捕鱼、游泳、污染和养殖,就连来游玩的人也将其拒之门外,一切都为了保护湖泊的生态而让路,就这样草湖内的鱼类可以安全的生长繁殖。

据草海保护区的相关人员所说,在19年的时候,草海内的鱼类数量就开始激增,在巡视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二三十斤左右的鲤鱼,里面的鱼群都在到处乱窜,将水都搅浑了。

20年还有工作人员发现草海中,有部分区域的水质变得浑浊,已经基本看不到沉水植物了,不久后没有沉水植物的区域就达到3.7平方公里,在草海中出现了一片空白区域。

到了21年,这片空白区域不断扩大,与之相应的植物的覆盖率也越来越小,从20年的占总面积的七八成到21年就只剩不到一成了。

有专门对草海进行监测的团队表示,根据数据来看,21年的时候草海内的鱼群数量就已经达到了上亿条,而水域面积总共也就25平方公里左右的草海环境,很明显的“养”不起这么多鱼,于是草海内的植物供不应求,被鱼群争夺抢食一空,甚至还出现了“鱼鸟争食”的现象。

之后,有部门确认了草海水植消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水位过高,影响了沉水植物接受光照进行生长繁殖;二是因为鱼类数量过多,超过了草海生态的容量。

简单来说就是“僧多粥少”,据统计,当时这些鱼群就已经达到了六百四十多吨,而据研究,草海能容纳的鱼类,大概只有三百十二吨左右。

鱼类的主要食物就是水草以及浮游动物这些,而且这么多鱼群还会搅动水底的泥土,让水体变得浑浊,这些都会影响水草以及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

最终经过当地部门的研究与上级部门的批准后,在22年的2月再度开展了生态调控,这次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以优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为主,主要手段就是雇用捕捞公司捕捞鱼类

此次行动截止到23年的5月总共调控了二十七万斤的鱼虾,包括了对恢复水生植物会有较大影响的鲤鱼、鲫鱼、草鱼等,有记者探访时,经常能在湖中经常可以看到三四十厘米长的鱼,而且在湖边湿地也有密密麻麻的鱼群。

由于今年的旱情影响,草海的出水口水位有着一定的下降,这让湖区内的沉水植物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根据数据显示,草海内的植物覆盖率已经恢复到了最高的三成左右。

由于此次对胡海开展的生态调控没有任何先例,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当下确定的修复方案主要还是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只是辅助为总基调。

根据数据显示,草海保护区的鸟类已经由16年纪录的二百二十种增加到了二百四十六种,其中黑颈鹤的数量也稳定在两千只左右,占据了全球所有黑颈鹤的五分之一。

由于目前采取的措施是让水位通过自然节律进行恢复,人工调控鱼虾种群,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调控过度的情况,所以目前对草海的调控力度还不能完全改善整体的水质环境,并且鱼类还会不断地繁殖生长。

根据众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在草海中光是草鱼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将近三十吨,而研究发现草海可承载的草鱼量大概在零点七六吨左右,而且在草海中还有其他小型的鱼类。

虽然22年的生态调控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捕捞的速度以及数量较少较慢,只能减缓一点点鱼类生长繁殖的速度,也就是有作用但作用不大。

至于加大捕捞的力度有相关人员表示,推进这项工作仍然需要面临诸多难题,首先因草海的环境导致捕捞难度较大,第二如果捕捞过多数量的鱼,先不提对环境的影响,就说当地的市场根本无法消化,而外销也非常困难。

而且由于当地对鱼类的研究比较少,没有长期的监测数据来建立鱼类资源评估模型,所以对于捕捞的数量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这次干预生态系统的结果带来的警示。

从18年全面启动禁渔等措施,到22年开启生态调控,短短的五年草海中的鱼类数量就已经繁殖到了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步,这次的干预案例可以说是为之后其他湖泊干预生态带来一些警示。

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干预,需要根据生态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要认识到禁渔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渔业资源的失衡,如果某些鱼类长期被禁止捕捞,而其天敌却没有受到限制,这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破坏,同时,某些鱼类种群可能会过度增长,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避免渔业资源的失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禁渔规定,禁渔期限应该根据各种鱼类的生长繁殖规律来确定,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影响鱼类生态平衡的因素,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天敌的监测力度,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响应是非线性的,比如草海一开始时呈现出的水草大量生长,就结果而言是好的,但是由于这种好的结果,却导致之后鱼类的快速繁殖,甚至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所以这种非线性响应,就是的生态系统的变化更难预测以及控制,所以干预生态系统需要更加慎重。

禁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鱼类资源以及生态中生物的多样性,但是由于过多的鱼类,将水草等植物吃完后却有威胁到了生物的多样性,在失去大量的水生植物后,当地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所以在实施干预之前需要更加综合的考虑以及研究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长江流域内已知的鱼类达到了四百一十六种,在长江水下生活的生物超过四千五百种,其中有一百八十多种鱼类是长江特有的鱼类,比如长江江豚,白鱀豚等。不过由于航运以及存在过度捕捞的原因,长江内的鱼类资源接近枯竭,一些珍稀特有的物种也在减少。

而在长江流域的渔民超过二十三万人,其中有人为了捕捞更多的鱼类,甚至使用了各种非法的捕捞工具,就算是鱼苗都不放过,这就造成了过度捕捞,资源愈来愈少,生态越捕越糟,而渔民越捕越穷的情况,就连以小鱼小虾为主要食物的白豚和白鲟也相继灭绝。

于是从20年开始,长江流域就推行了与草海类似的全面禁捕制度,因为在不采取措施,不但会让长江流域的生态遭受难以恢复的伤害,而且如果情形持续恶化,甚至就连普通常见的草鱼、鲢鱼这些都有可能吃不到了。

而禁渔十年的原因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随意规定的,因为曾经实施过3个月的休渔制度,但是效果不好,因为三个月的时间一般只能让鱼群繁衍一代,而且新出生的这一代大部分都会被捞上岸,这就无法繁衍壮大鱼群的数量。

而且青鱼、草鱼这些鱼的成熟时间都不同,其中青鱼需要六七年才能成熟,而草鱼需要五六年,禁渔十年,至少可以让这些成熟时间久的鱼类能够繁衍一代。

虽然十年内想要完全的恢复长江的生态,是有些困难,但是至少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目前长江流域中的经济鱼类资源,成熟期平均都在三到四年的样子,十年的时间可以让它们繁衍更多的后代。

也有人觉得十年会不会让长江流域内的鱼群跟草海一样变得泛滥?

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草海总面积也就在几十平方公里,这决定了其生态的容量有限,物种也有限,而长江流域的总面积在上百万平方公里,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就远超草海,食物链的完整性也要高得多,出现因为没有天敌而大肆繁衍的情况的可能很小。

三、为什么要禁捕

由于渔民过度的捕捞,对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河流湖泊内的生物种群大规模减少,甚至灭绝,这不仅对这些物种本身构成了威胁,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连锁反应。

如果某种鱼类数量突然减少,这将导致整个食物链的紊乱,因为它们通常情况下会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数量的突然减少也会对其他河流湖泊的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禁渔措施也是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过度捕捞不仅会导致河流湖泊资源的枯竭,还会造成渔业收入的大幅减少。

渔业是许多沿海地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过度捕捞继续下去,将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禁渔可以确保渔业资源得到充分恢复,从而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禁渔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减少过度捕捞对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还能防止渔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破坏。

这种措施还有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实现禁渔政策的真正效果,需要政府、渔民和公众共同努力,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合理的渔业管理制度。

所以为了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支持和实施禁渔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禁捕禁钓后,长江宜昌段大鲤鱼“肥如猪”,网友拍下喜人一幕
禁渔5年鱼满为患,草海被大鱼啃成“秃海”!长江会重蹈覆辙吗?
江-湖连通与阻隔:两个不同的水生态世界
三峡大坝下的鱼群引热议,几十斤鲢鳙到处都是,这是一件好事吗?
[首藏作品](7698)科学护水,不能光禁渔还得会捞鱼
湖北5湖禁渔3年,鱼满为患被迫捕捞1800万斤,为何长江需禁捕1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