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流魏晋见辞锋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二)


     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应该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这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就不会明澈。”


     灌水

     徐孺子,名穉(稚的异体字),豫章人,东汉名士,人称“南州高士”。陈藩为豫章太守时,因敬慕徐孺子“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人品,为他专设一榻,来则下之,去则悬之。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指此事。

     这则故事讲的是一个关于捷辩的话题。对于辩论,大家并不陌生。给个命题,要求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正、反两方的观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机警睿智地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去辩解。

     故事中,徐孺子看似“抬杠”的“童言”,其精彩之处,就在于躲避了对方的锋芒,而能借用他物,以一个巧妙的比喻论述了自己所要陈述的观点。试想,在那个时代,别说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是知识再丰厚见识再广博的人,也无法从正面讲清楚“月中无物当极明”的问题,就像孔子也无法辨出日始出时近还是日始出时远一样。

     古时候,人们认为月亮是自己发光的,像一面大明镜。其中有物,就像《论衡》所云:“月中有兔、蟾蜍。”如果没有这些兔和蟾蜍,月亮应该更明亮,这是一个感性的认识,估计那时候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徐孺子不同凡响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兔和蟾蜍乃精灵之物,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月亮才发光明亮,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如果眼球就是一片白障物,又怎么会显得炯炯有神?

     当然,我们对待徐孺子的论述,要抛开现代科学的眼光。否则,他们的辩论只能是无稽之谈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孺子年九岁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2)
徐孺子赏月这篇文言文正确停顿是什么
上卷 十二、文
徐孺子亭
徐孺子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