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学堂】《滕王阁序》典故运用的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滕王阁序》典故运用的艺术及其文化意蕴莫山洪《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优秀的一篇骈文名作。这篇作品几乎代表了骈文的最高成就,清人王益吾评价这篇文章说:“文兴到笔落,不无机调过熟之病。而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流离迁谪,哀感骈集,固是名作,不能抹杀。”(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骈文的基本修辞形态包括对仗、典故、藻饰、丽辞,《滕王阁序》在典故的运用上非常出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王勃为隋代儒学大师王通之孙,初唐诗人王绩之侄孙,自幼聪慧,6岁能文,富有才学,14岁就应幽素科及第,与各王子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后因《檄英王鸡》一文为高宗不容,被逐出王府。又因擅杀官奴除去虢州司法参军。王勃短暂的一生可以说磨难多多。《滕王阁序》一文表现的就是作者怀才不遇、渴望得到援引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文章用典颇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


《滕王阁序》一文典故运用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是典故运用切合场景,符合当时背景的需要。《滕王阁序》是王勃赴交趾省亲途中经南昌时所作。其时都督阎公宴请宾客,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在这种场合,一方面要盛赞阎公的热情好客、礼贤下士,另一方面要称赞与会诸公的出色才华。在对待这一问题上,王勃连用了几个典故来体现。首先是称赞南昌宝地,待客高贵:“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据《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后来“补焕为丰城令……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晋书》卷三十六)。一则出自《后汉书·徐稺传》:“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稺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汉书》卷五十三)这两则典故,一则说明南昌地方的特殊性,一则说明迎宾礼遇的厚重。这两则典故的运用,很符合当时的场景,符合创作背景的需要。


作为一个很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在仕途上刚刚被除名的知识分子,王勃心中自然渴望得到提拔的机会。在这次盛会上,王勃自然也希望得到援引。不过,如此盛宴,又不宜将这种感情渲染得太过,所以,在运用这方面的典故时,王勃还是比较克制的。他用“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一句,表达了自己渴望知音的心情。


二是符合作者身份,体现出作者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情怀。尽管当天的宴会非常热闹,但王勃由于自身的原因,在与众人同乐时,也不免想到自身的处境。从王勃一生来看,他的政治生涯如意的时候少,失意的时候多。因此,面对如此盛大的场景,他心里不免有所失落,但失落之余又不失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体现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文章中运用到的几组典故充分说明了这点。


首先,怀才不遇类典故:


首先一组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可以说是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思的一对典故。冯唐与李广均为西汉时人,根据《史记》的记载,两人均为有才之人。冯唐虽历文、景、武三朝,却一直未得到重用,后来汉武帝想用他,“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史记》卷一百零二)。李广为西汉名将,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至死未能封侯。王勃在这里所提到的这两个人,尽管有很大的本事,尽管做出过很大贡献,却始终没有得到帝王的封赏,自然让人感到心寒。


第二组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里提到的两个人物是贾谊和梁鸿,一为西汉文帝时人,一为东汉章帝时人。两人所生活的时代都是明君当朝的大好时代,但两人却都遭遇了与时代不符的命运。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最初深得文帝赏识,召为博士,又升为太中大夫,不料却为周勃、灌婴等排挤,出为长沙王太傅。这样的事情在为历代所推崇的文帝时代发生,确实让人感到贾谊命运多舛。《后汉书·逸民传》中又记载梁鸿因作五噫之歌而为汉章帝派人搜捕,不得不四处奔波,“为人赁舂”(《后汉书》卷八十三)。王勃的这种表述,其实也有自我安慰的意思:汉文帝时代都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何况我这个时代?


第三组是“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后汉书·循吏传》称,孟尝为东汉时人,“少修操行”,为合浦太守,后“隐处穷泽”,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举孟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后汉书》卷七十六),虽有才华,但仍不为用,也属于怀才不遇一类。与之相较,阮籍则更困难,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更为艰难,《晋书·阮籍传》称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尽管很有才华,但生不逢时,只能痛哭途穷!


以上三组典故都与人生失意相关,属于失落群体。王勃参加盛会,当然不能只是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王勃毕竟也还是一个青年,唐代文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他身上从来就不缺乏。更何况这次宴会也许也可以是自己的一次机会?


其次,少年得志、渴求知音类典故:


第一组是“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这里的典故都与少年英雄建功立业有关。《汉书·终军传》称南越与汉和亲,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汉书》卷六十四),豪情壮志,令人钦佩。班超投笔从戎,历来也为人们所称道,此事在《后汉书·班超传》中有记载。据《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就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卷七十六)的远大理想。少年人的豪情壮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伟业。王勃以典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虽年轻却具有远大理想,具有积极进取精神。


第二组是“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玄被称为“谢家之宝树”,《世说新语》上记载说谢安曾问为什么人们希望子弟成才,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世说新语》卷上之上)孟子的母亲为使其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迁,此事在《列女传》中亦有记载。王勃使用这两个典故,说明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表明自己虽经磨难,但并未意志消沉。


第三组是“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因杨得意的推荐而得到汉武帝的重用。王勃在这里慨叹自己没有碰到这样的人。后一典故里讲的是钟子期和伯牙的事情,乐师伯牙以钟子期为知音。显然,王勃希望能有一个知音赏识自己,并由此推荐自己,使自己能得到重用。


以上这些典故都是与人生密切相关的,都体现了人生失意状态之下的苦闷心境和渴望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根据史书记载,王勃其时正处于人生最低谷时期,渴望援引之情应该非常迫切。不过,文章用典故来展现自己的情感,显得含蓄而又典雅,既不失身份,又表达清晰,实为深具内涵之作。


典故运用成功之处之三是所用典故为大家所熟知,不偏僻,不冷涩。《滕王阁序》一文中所用的典故绝大多数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而且其所呈现出的主题也都是统一的。文章中所使用的典故既有人生失意的,也有渴望援引的,还有盛赞主人的。这些典故中的人物,在历史上也大多属于有名之人。如冯唐、李广,其生平遭遇,多为人们所叹息。




典故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才学的丰富,也使文章形成了典雅的特点。典故运用适当,可以增添文章的文采,使用过度,则容易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影响文章的质量。王勃运用如此多的典故,不但没有形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使本文成为骈文的千古名篇,确实体现了王勃骈文在艺术上的过人之处。


一是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感。文章写的是自己在省亲途中的一次经历,并由此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这本来是王勃自己的事情,而且从其自身的经历看,王勃自幼聪明,才华横溢,少年即获重用,不料却遭遇排挤,仕途出现困难局面,确实有着怀才不遇的遗憾。但是,文章将许多历史上的怀才不遇的典故都引入其中,从贾谊到冯唐、李广,再到阮籍,历史上碰上“怀才不遇”的事的人不在少数。这就使得“怀才不遇”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共同的主题,这也使文章充满了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作者在这里表明,并非自己无能,而是因为“怀才不遇”自古就有。


二是典雅含蓄的风格。典故运用的一个修辞效果,就是作者可以把自己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典故的方式婉转地加以表达,由于不是直接表达,就使得文章感情的抒发变得含蓄委婉。这避免了过于直白的尴尬,也让作者能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典故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典雅含蓄的特点。《滕王阁序》作于王勃受到除名之后,在这样一场盛大的宴会上,王勃自然也希望能够得到援引。不过,文章在表达这样的愿望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渴望援引的强烈心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典故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典故承载着众多的文化背景,就使得作者的意图得以间接地表达出来,这是王勃高明的地方。


由于《滕王阁序》所用典故多为当时人所熟知,这就使文章在阅读上减少了不少障碍。骈文为后人所诟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其用典过多。用典多,虽可形成一种典雅的风范,但也存在一定弊端。读书多、学识渊博的人,自然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图,读书少的人,则很难理解其中的意蕴。由于王勃《滕王阁序》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人们所熟知的怀才不遇的主题,其中也包含有渴望得到援引、能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情感自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里就已经一再出现,如屈原《离骚》、宋玉《九辩》等。因此,文章中所引用的这些典故,也就容易为人们所熟知。


《滕王阁序》典故的运用,使文章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典故成为文章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文人才学的认同。六朝以来,对于文人才学的重视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文化传统延续到唐代,文人仍然非常重视自身学识素养的养成,中唐陆贽革新骈文前的大量骈文作品中都有驰才骋学的倾向,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骈文典故的运用,既可以增加文章典雅厚重的气息,通过作者运用典故的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时代的文化意蕴。王勃《滕王阁序》用典的情况,也体现了唐代初年的一些文化特征。


首先是人们对历史典故的熟悉程度。王勃这篇文章,用典较多,其中大多数为人们所熟知,但却也并非人人皆知,有些典故来源于史书,有些典故来源于民间传说,有些来源其他各种书籍,要想完全理解每个典故的含义,则不得不对各种史书、典籍以及民间传说有所了解。


其次是人们掌握典籍的方向,折射出唐代初年各种典籍流传的基本情况,也反映出作者对历代典籍接受的情况。从本文所用典故看,绝大多数典故都来源于史书,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晋书》乃至《宋书》中的一些记载,都以典故的方式出现在文章中。在文中还有很多典故出自各种典籍,包括《论语》、《庄子》、《世说新语》、《西京杂记》等,说明当时文人涉猎典籍范围极广,并不局限于儒家经典。文中用到的典故,相关的文人有曹植、谢灵运、庾信、陶渊明、阮籍等,其中又以庾信、庄子较多。文章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化自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只是王勃此联意象清新,境界更为开阔,切合当时的景物,体现作者登临的情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诗文方面,不仅是庾信的作品,王勃还广泛涉猎历代文人之作,在《滕王阁序》中也有很多地方透露了这一点。如“潦水尽而寒潭清”一句,《楚辞·九辩》有“寂寥兮收潦而水清”,“邺水朱华”一句,曹植《公诗》有“朱华冒绿池”,“披绣闼”一句,江淹《丹砂可学赋》有“幻莲华与绣闼”,等等。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分常科与制科。王勃应麟德三年之制科,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制科考试选拔的是特殊人才,能应制科,其学识自有过人之处。从唐代科举考试情况看,各科考试所涉及的典籍亦较多,初步统计,但凡儒家经典,如《诗》、《书》、《易》、《礼》、《春秋》、《论语》及与之相关的典籍如《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说文》等,还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等,涉及范围很广,而弘文、崇文生,还涉及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则更是丰富。此外,与王勃相关时代的高宗时还有加试《老子》的(唐代科举考试不同科目考试内容不尽相同,可参考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制》)。这也就说明,在唐代初年,知识分子的知识构成已经非常丰富,在面对各种典故时,他们大多应该能说出典故的来历。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运用,也反映了王勃对历史人物的喜好。作者一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喜好表现在文章之中,尤其是对于历史上的人物。王勃在《滕王阁序》典故运用中涉及到的人物,其中有一些是与其有相似经历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大多富有才华,但却不得重用,或者长期不得重用,等朝廷想起时已经年迈,无力发挥才华。这类人物是作者身世的写照,如冯唐、李广,如贾谊、阮籍等。文章中涉及到的另一类则是王勃理想中的人物,这些人物自幼也是才华横溢,但最关键的是机缘巧合,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建功立业,成为历史伟人。这类人物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少年得志,如司马相如、谢玄,如班超、宗悫等。


《滕王阁序》典故的运用,不但使文章在艺术上呈现出成熟的特点,也使文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点,了解唐代文人接受教育的一些情况。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简介】莫山洪,壮族,文学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骈散文和柳宗元诗文。出版学术著作1部,参编著作4部,主持和承担1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有能与王勃的《滕王阁序》相媲美的骈文吗?
《滕王阁序》所有典故详解。
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历史典故
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
悟空问答
《滕王阁序》第四讲(命途多舛的王勃)千古骈文环佩叮当逐句精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