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吴文英

  从词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周邦彦是结北开南的词人,吴文英是由南追北的词人,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周邦彦由北宋开了南宋的风气,而到了吴文英又由南宋追回到北宋去了,就是说他把北宋的强大的感发力量,放到他的词里边去了。他一方面有南宋的那种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有这些周邦彦开出来的南宋的手法;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成就。我们先看他写的《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冯深居是他朋友的字,名冯去非,号深居。冯去非当时曾做过宗学谕的官,就是国家宗学里边的一个教谕。冯深居这个人,根据南宋历史上的记载,是一个在政治上有很忠正的立场的人。当时南宋奸臣中,有一个叫丁大全的,常常贿赂宦官,夤缘取宠,用很多不正当的方法来求得升官。有一次当国家要任命丁大全一个比较高、比较重要的谏议大夫的职位时,冯深居坚决反对,不肯同意,所以冯是一个立身很正直的人。吴文英这首词就是他跟冯深居一起登上了会稽夏禹王的陵墓以后写的。我去年回国以后,在上海复旦大学讲学的时候,曾从上海出去游了几个地方,其中一个就是绍兴,我游了夏禹王陵墓。夏禹王的陵墓在我门中国已有几千年久远的历史,而且吴文英的词中有禹陵,我就游了禹陵,另外我也游了苏州的沧浪亭,因为吴文英有一首《金缕歌》题为“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履斋即吴潜,官做到宰相。因为他跟贾似道政见不合,而后来贾似道的势力越来越大,就把吴潜给远贬了;不仅把他远贬了,贾似道还用钱指使人把吴潜给害死了。吴文英跟吴潜、冯去非都是很好的朋友。苏州的沧浪亭,是当年北宋灭亡、南宋初年一位忠义的将领抗击金兵的韩世忠住过的地方。从他所交往的这两个朋友,从他所写的禹陵跟沧浪亭的这两个题目,我们已经可以体会到这些词里边,是有他一份对于国事的感慨的,而且还不仅只是这些,可能在吴文英内心的感情方面,比姜白石对于国事的关怀更多。这还不仅只是由于一个人生下来的性情厚薄、胸襟大小的不同。有的人天生下来就关怀的多,有的天生下来就关怀的少。此外还有时代的分别。我在开始讲词以前,曾特意把这几个词人的生卒年代画了一个表给大家看。

  吴文英的生年,是在南宋宁宗的时代,死的时候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说他死在理宗晚年,一个是说他死在度宗的咸淳八年。如果是度宗的咸淳八年,就是1272年。而南宋的灭亡,当帝昺咸兴灭亡的时候,是1279年,可见吴文英晚年是亲眼见到南宋国势之逐渐消亡的。

当然吴文英这个人并没有科第功名,没有做过达官显宦,历史上没有他详细的传记,所以我们不能知道他确实的生卒年。可是从他词里可以看出有一种感慨故国剩水残山的悲哀蕴藏在里边,有一种亡国之音。所以有人认为他是经过南宋的灭亡,有人以为他虽然没有经过南宋的灭亡,可是也已经距离南宋的灭亡不远了。因为他的词写得比姜夔更加悲慨,也有时代的因素。总之,吴文英之比姜白石对国事的感慨更多,一个是因为每个人天性的厚薄,襟怀的大小,本就不同,一个就是因为他所生的时代,国家已经走向危亡了。
  下面我们来看吴文英的一首《齐天乐》词: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齐天乐》黄钟宫,俗名正宫与冯深居登禹陵)

 

你可以直觉地一读这首词,就一方面感到它的高远开阔的气象,另一方面也确实觉得不容易懂。什么叫“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而且他前边写的是“无言倦凭秋树”,明明写的是秋天,可最后的结尾是“雾朝烟暮,岸锁春船”。到底写的是春天还是秋天?“画旗喧赛鼓”中的“喧”,本来是鼓声的喧,而他把“喧”字这个动词放到画旗的下面了,是“画旗喧赛鼓”,这个句法也是很奇怪的。所以有人说他的词是凝滞晦昧,不通,不容易懂。可是他的感发的力量却是都隐藏在这种凝涩晦昧之中的。除了这首《齐天乐》以外,你看他后边《八声甘州》这首词写的: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这首词里的“腻水染花腥”,这个句子也很奇怪。对于花,我们从来不说它是腥的,鱼才是腥的呢,花怎么腥了呢?像他把“喧”字放在“旗”字的下面,用腥字形容花之类的,这都是大家认为他很奇怪的地方。好,他的奇怪在哪里?姜白石的特色,是用精思来安排铺写的;吴文英的特色,是用锐感,即用敏锐直接的感受来修辞的。他写的《夜游宫》中有两句词,“窗外捎溪雨响,伴窗里嚼花灯冷”。什么叫“嚼花”,把花放在嘴里嚼一嚼?而且他说的更妙,嚼的是什么花?是灯花。古人那时没有电灯,是用灯盏,上边放个捻,等火焰慢慢烧下来时,火就在灯盏的旁边闪动。灯盏是圆的,所以像个嘴唇一样,灯芯在盏边闪动的时候,火一动一动的,就像灯盏这个嘴唇在嚼花。
  吴文英这种修辞的办法,是用他的锐感来修辞的,所以很多人看不懂他的词,说这简直都不通。因而不管是朦胧诗,不管是第二次浪潮,你怎么写都可以,只要你果然有感发的生命,先在内心有一种感发,才能写出来好诗。你用浅白的也好,用晦涩朦胧的也好,主要地是要有真正的感发。而诗人的大小高低,伟大的诗人跟一个小诗人的分别,他们首先要能同样用艺术传达自己的感受,才成为诗人。假如你有了感受不能够传达,根本写不出好诗,就不是诗人。假定说都有较好的艺术上的成功,那么一个大诗人的诗跟一个小诗人的诗的分别,就在于他传达出来的感发生命质量的多少,他的大小,他的高低,他的深浅,他的厚薄。此外的,都是枝节的外表的事情,是不值得争论的。
  吴文英的词就是因为以上两点特色让人家不懂,一个是他把周邦彦时空的
跳接用的更晦涩,一方面是他喜欢用锐感的修辞,因此人家不懂。可是他让人家懂的地方,好的地方,那就是表现有能从南宋追回到北宋的深挚的感发。现在我们就来看他的这首《齐天乐》。“三千年事残鸦外”。从吴文英所生的时代如果推回到我们中国的夏禹王的时代,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丁。司马迁《史记》中有《夏本纪》。司马迁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司马迁以前没有系统的正史。我们中国二十四史的体例,从帝王的本纪、名臣将相的列传,到记载政治、文物、地理、经济的书表,是谁创的这个体例?是司马迁。而且人家司马迁真是把几千年的古史,五帝本纪,都写出来了。从今天考古来看,我们的古史居然有那么多可以得到证明的可靠性,在世界上历史这样久远,能保存有这么完好的历史,那是我们国家民族的骄傲。
  这首词开头说“三千年事残鸦外”,三千年以上,因为他是来凭吊夏禹王的陵墓,想到夏禹的当年,那是三千多年前的往事了,多么远的往事啊!他本来是要写远古的历史的苍茫,可是他用“残鸦外”三个字,表现的这么形象化,他用的是一个空间的苍茫表现了时间的历史的苍茫,三千年事在残鸦之外。什么叫“残鸦外”?这句词为什么好?我在北京时就有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样才能把诗写好呢?我一直以为第一是要有一颗活泼不死的关怀的善感的心,这是做诗人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语汇,否则就算你有一颗活泼的善感的心灵,拿什么语言写出来?你一点语汇都没有,语汇太贫乏了,怎么能写出来呢?譬如盖一所房子,一定要找建筑的材料。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每天尽想成大诗人,也不用功,也不读书,怎么能有语汇来表达你的感发呢?有了语汇,不见得就要用,说我要用个古典,用古人的一首诗,也不见得用得好。人家辛弃疾写诗用了很多古典,是因为他把古典都消化在他的心灵感情之中去了。
  杜牧有一首诗,前两句说:“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登乐游原》)他说你看那遥远的长空,淡淡的灰白的长空,一只孤鸟在天边消失了,正如万古的消沉。“万古消沉向此中”,那千年万古的历史,就在长空淡淡孤鸟消逝的苍茫之中消逝了。这句词“残鸦外”是说鸟的消失,用这个“外”字来表现远。欧阳修的两句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平芜”是长满了草的平野,那平芜的尽头被山给割断了,而我所怀念的人还更在春山的那一边。
  三千年事,残鸦是消逝了,而三千年古史的消失,万古的消沉更在残鸦的影外。这一句是感慨古史,下一句就写到自己是“无言倦凭秋树”。在吴文英的时代,距离南宋的败亡已是不久了,他觉得满心的悲慨,说他“无言倦凭秋树”,我登到禹陵上感慨这万古的苍茫,没有一句话可说,感到这么疲倦。这个“倦”,一方面是登上禹陵的身体上的疲倦,一方面是心灵感觉到疲倦,即他觉得对于国家没有办法能够尽力挽回这种局面的疲倦。“秋树”是秋天凋零的树木,也正如南宋衰亡的国势。“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这二句词既感慨这三千年的古史,也感慨当时的国势。
  “逝水移山,高陵变谷,哪识当年神禹?”中国古代的帝王,最值得我们纪念的就是夏禹王。辛弃疾在镇江附近镇守的时候,曾经写过这样的一首小词: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他是登在京口的尘表亭上,怀念到夏禹王治水。夏禹王的时代洪水为患,他开凿了江河水道。他说“悠悠万世功”,想到夏禹王开凿的时候,是“矻矻当年苦”。“矻矻”是勤劳的样子,是夏禹王付上这样多的勤劳,才能“鱼自入深渊”,即鱼虾从泛滥在平地上的洪水而流入渊海,人才得到平坦干燥的土地上来居住。
  我在四川成都参观了都江堰。秦朝时候的李冰父子两千多年前开凿的这个地方的水利工程,到现在还灌溉着四川大半个平原的农业。这真是远大的功业,留下恩泽,施及后代的。“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今天辛弃疾站在这里,“红日又西沉”,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一年一年、一个一个朝代都是这样过的。“白浪长东去”,千年万世,禹王开凿治水的功业,流到今天,“白浪长东去”。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望金山”,不只是欣赏那金山、焦山的风景,“我自思量禹”,我所思量的是我们的古圣先贤,像夏禹王这样的功业。吴文英也说了“逝水移川”。黄河改道多少次,逝水向东流,今年走这个河道,泛滥一次,明年又走那个河道,又泛滥一次。从夏禹王开凿的水道到今天,水道改变了多少次?“高陵变谷”,在这个地势的改变之中,有多少高山变成深谷了。诗经上所写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那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反而凸起来变成了山陵。那地面上经过多少次的变化,人世之间经过多少次的盛衰。“哪识当年神禹”?有几个人今天登在禹陵的山上,或者登在北国的山头,会清清楚楚地想到禹王的功业?你从哪里来辨认当年夏禹王的功业,山川都变了,你从哪里认识夏禹王的功业?这是对禹王的感慨。
  后边这几句就很难讲了,这是人们批评吴文英晦涩不通的地方。他说“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什么是“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呢?我们这个教材写的是比较简单的字,“萍”字在古老的版本上是这个“蓱”字,这两个字相通,可是吴文英当年写的是都不被人认识的这个“蓱”字二这就是人们讥讽吴文英用字太晦涩的缘故。
  可是你要知道用字晦涩不晦涩,写诗要浅白或晦涩,是在于你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发,这才是重要的。现在我们要知道,吴文英要传达的是什么?你要知道会稽禹陵的旁边是禹庙,在南宋时代,那个庙里边有一个木头做的屋梁,这个梁现在当然没有了。相传南北朝时,要修建夏禹王的庙,一天大风雨,就冲下来一段木材,是最好的楠木,就用这个楠木做了禹庙的屋梁。于是有神话传说,每当有风雨的时候,这个由风雨带来的屋梁就变成一条龙,跳到会稽县的镜湖之中去,与镜湖之中的一条真龙相斗。斗完后它还飞回来,还变成梁。因为它到镜湖里同真龙斗过一番,梁上就带来很多水草,屋梁上就常常有水草。后来的人不愿意让这个屋梁再飞走,就用大锁链把屋梁绑起来。当我读这首词的时候,我知道它一定有一个典故,可是查了好多书都没有查到。我曾经查过绍兴府志、会稽县志,有的记载屋梁这个神话,可是都没有说这个水草可以留在这个梁柱上。一直查到南宋嘉泰年间编的一本会稽县志里边,才有这一段记载。
  可是吴文英不是查了地方县志才写这首词,因为吴文英就是当地的人,当地的神话他是耳熟能详的,所以就写到词里边来了。他不仅要把这一段故事写出来,而且他是要写禹王既有那样伟大的功业,禹王的英灵应该不泯,应该在禹庙之中有一些个神迹的传留。他写的是一个屋梁的故事,但是他所要表现的是禹王的英灵不泯。所以他说“幽云怪雨”,一个真正的像禹王这样的英灵,死后在庙里边自然留有一些神迹,所以他故意用这些奇怪的字。“翠萍湿空梁”,“萍”就是萍草,水中的水草。它变成龙跟镜湖的龙打斗,回来带的萍草还是湿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梁曾经夜深飞去。你看吴文英的词,人家说它不通,一个是由于他的用字险怪,还有就是由于他的句法是倒装,是因为这个屋梁先飞去了,飞去跟镜湖的龙打斗,回来才带着水草。可是他倒回来说,“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以后才说“夜深飞去”。因此,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故事和他用字的险怪、句法的倒装,当然就说吴文英的词不通了。其实不是他的不通,而是我们不懂。你要懂得的话,就知道他另有一种感发作用了。
  不仅如此,禹陵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在会稽禹陵不远地方,有一个山叫宛委山。我在讲辛弃疾的词的时候,就劝年轻人读一读我们的历史和地理,这样你去游山玩水才更有意思。这座山叫作宛委山,宛委山还有一个别名,叫石匮山。山上有一块大石头,就像柜子一样,所以也叫石柜山。这里有两个传说;一个说这是禹王藏书的地方;还有一个传说,就是这个地方曾经发现了金简玉字的天书,是黄金做的金简,上边镶着玉字。本来中国古时候都是竹简,用一片片竹子来写字的。这里发现的书,据说是黄金做的金简,上边是镶着玉字的。
  吴文英说我今天来到这里,不见藏书,只见“雁起青天”。远方有一行鸿雁飞起来了。我们昨天讲了,凡是雁飞都是排成一个“人”字,或者排成一个“一”字。他说“雁起青天”,写了一个“人”,字,写了一个“一”字。“数行书”,他说那雁所写的那几行字,让我们想像。“数行书似旧藏处”,让我们想像那边的山头上,是果然有古代三千年前的藏书之所的。这是上半首。
  我们刚才讲,吴文英的词让人不懂,因为他还有时间、空间的跳接。刚才本来是说登了禹王的陵墓,那是在白天,在郊外的禹陵跟禹庙。他忽然间一跳,周邦彦也常常这样跳,就回到家里来了。“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这是回到家里,在西窗之下,我们寂寞地坐在一起。他们两人是故人,是老朋友,他跟冯深居认识很久了,他还有别的词送给冯深居。故人相见,应该是很欢喜的一件事情,可是吴文英所写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因为他们白天凭吊了夏禹王的陵墓,而他们所生的时代是南宋衰亡的时代,所以他们带着这种寂寥的心情,在西窗之下久坐。想到我们这些老朋友,“悭”是短少的意思,“会遇”是说我们见面,我们的见面是如此之少,很难得相见,今天见面就“同剪灯语”,一同剪灯谈话。古人点的油灯,灯捻烧得很长了,冒油烟了,我们把它剪短。灯就会更亮一点。剪灯相对语,有一种亲切的情意。而且他这里又用了另外一个人的诗,就是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这都是断章取义,我在讲姜白石的时候也说过,他们用古人作品,不一定用他全部的故事,只是说李商隐的诗曾经说过剪烛在西窗,所以现在吴文英也用了“西窗”,也用了“剪”,不过他剪的不是“烛”,他剪的是“灯”。“同剪灯语”,他们就一同剪灯谈话。
  前半首说的是白天登禹陵,忽然间跳回来又说西窗,这个我们还可以了解,说他白天登了禹陵,晚上回到西窗来谈话。谈话就谈话好了,他又跳了一次,这是吴文英的特色,总是跳。他跳出来什么了?跳出来“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上面长满苔藓的那个残余的碑。残余的碑,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禹陵那里果然有碑;还有就是禹陵那里有一个窆石,到现在还有。我到绍兴禹陵还看到了这个窆石。这个窆石相传是禹王死后埋葬时,把他的棺材缒下去的一块大石头。
  “积藓残碑”,是说当时禹王的碑碣跟窆石都断裂了。今天我所见到的窆石也是断裂的窆石,只不过是用石灰接到了一起的一块大石头。还有“零圭断璧”,相传,有一次在禹陵的庙前,夜晚光芒四射,于是当地人就发掘出地里边有零圭断璧。所谓圭璧,都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如果是方头的就是“圭”,圆形的就是“璧”,这都是古代表示礼节、祭祀的一种仪式所用的玉器。“重拂人间尘土”,是“积藓残碑”和“零圭断璧”,这些都是那么长久遗留的古物了,上面积满了尘土。我们要注意,他们两个人白天登了禹庙的禹陵,回来晚上在西窗谈话,谈话说到“积藓残碑”。这可能是回想白天,还可以理解,后边说“重拂人间尘土”,是他们从禹庙把那“零圭断璧”带回来了吗?他们拾到了一块“零圭断璧”带回来,晚上在西窗之下,把土擦干净了吗?不是的。那庙里的“零圭断璧”,一共也没有发现几块,都被游人带回去,那早就没有了。所以那零圭断璧是发掘以后,保存在庙中的。他们可以看见,但没有带回来。吴文英在这里很妙的一点,是他把千年的古史,这些个古迹遗留的古物,跟人间沧桑的变化联系起来了。而所谓人间的沧桑,就可能是说他们自己两个人所经历的变化。他不是说故人的见面很少吗?十几年、二十几年不见了,再见而时南宋的朝廷发生了很多变化,两人的生平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他是把个人的经历跟千年的古史打成了一片。他还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在开始讲温庭筠的时侯,说过语言文字在诗词里边的妙用,有语序轴上的作用,有联想轴上的作用。现在我们要看他语序轴上的作用。“寂寥西窗久坐”,就“同剪灯语”。“同剪灯语”是说他们的谈话;后边说“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是他们谈话的内容,也是回忆白天他们看到的古物的实物。他们看到那古老的遗留的之物,那上边自然有尘土。但他说的重拂的是什么尘土?不是那古物上的尘土,不是那零圭断璧上的尘土。我们看他的结合,从“同剪灯语”后边,接着“积鲜残碑”;这还不说,尘土就是尘土,什么叫“人间尘土”,尘土当然都是人间的尘土,而他把“尘土”和“人间”结合,就是把他们个人人间的沧桑结合在里边了。他们的谈话,有千年古史的兴亡,也有他两个人经历的生平的盛衰悲欢离合。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积醉残碑,零圭断璧”,是他们今天白天看到禹庙之中的古物,也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平。他们就“重拂人间尘土”,把过去的往事,把几十年的尘土擦掉,重新温习他们所经过的往事。这是吴文英的词之所以难懂而受到讥讽的地方,也是吴文英的最大特色,他把时间、空间综合进行叙述。
  “霜红罢舞”,我们刚才看周济批评吴文英的词,说他可以“腾天潜渊”,飞起来飞到九天之上,沉下去沉到九地深渊之中。就是说他写到高远的地方是果然高远,写到幽深曲折的地方是果然幽深曲折。“霜红罢舞”一句在这里他又跳了,推远了一步。我们今天登禹陵“无言倦凭秋树”,“霜红”就回到了他开头的“秋树”。秋树经过霜,树叶变红了,今年的秋天就要过去了。“霜红罢舞”写得真是词采很美!那红叶飞下来,是被风吹着飘舞地落下来的,等所有的树叶都落完了,就是“霜红罢舞”,叶子掉光的那一天,它就不舞了。这是自其变者而观之,树叶有凋零、人间有寒暑。可是下面的“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二句,写的却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景象,秋天过去了,“霜红罢舞”,可是满山的山色,青青的山色是不变的。山色不变之中可是有变,“雾朝烟暮”,每天的早晨来了,每天的黄昏走了,明天的早晨来了,明天的早晨又走了。就是早晨山上的雾霭,晚上山上的烟岚是变的也是不变的。苏东坡说的“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有变者,有不变者。“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年年有春天来,年年有秋天来,而这首词本来不是写秋天吗?从秋树说到霜红,我们给他找到了联系。
  可是他忽然间又跳起来了,他说“岸锁春船”,春天又出来了。春天怎么出来的?是从“雾朝烟暮”之中出来的,朝朝暮暮,雾霭烟岚,明年的春天就来了。春天来了怎么样,我们要熟悉当地的风俗,在嘉泰的会稽县志上记载着夏禹王的陵墓在会稽,会稽人觉得何等的骄傲。杜甫死了,杜甫的坟墓在哪里?哪个才是真的?人们都在争论,都希望自己的地方有这样的古迹。可见一个地方有一位古代这样杰出人物的坟墓,是何等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所以会稽县这个地方,有一座禹陵,该是何等值得骄傲的事。据县志记载,每年春天三月初的时候,相传这是夏禹王的生日,当地的人们,都用一年积存的钱财,来庆祝禹王的生日。那个时候会稽山到处都举行祭祀夏禹王的赛会,这是会稽县志上的记载,是果然如此的。有的人是陆路来的,因为禹陵下也是可以行船的,有的人是坐船来的。当地的游人就坐着船来庆祝禹王的生日。就“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那个五彩缤纷赛会的旗帜,配合着祭神的赛鼓。每个村庄组织一队表演,看哪一队表演的最好,所以叫赛会。吴文英在这里把“喧”字结合在画旗跟赛鼓之间了,一方面写鼓的喧哗,一方面写旗在风中的招展。那么他的感慨呢?我们回头来看“三千年事残鸦外”,朝朝暮暮,雾霭烟岚,我们有这样的古圣先贤,什么时候能恢复我们自己的,真的是光荣、真的是美好的那一份功业、那一份传统?然而一切感慨他都没有说出来。所以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评吴文英的词,说他“意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使人不易测其中所有”。他可以包含很深的感慨,而写的却只是外面的景物,并不把感慨很清楚地写出来,他的感慨都是在言外传达的。
  下面我们还要简单地讲一下他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以加深对他特色的理解。先把这首词选一下: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灵岩,就是苏州的灵岩山。这灵岩山上最有名的建筑是馆娃宫,馆娃宫是吴王所筑的一座宫殿。当年越王勾践被吴国灭了想要复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来献了西施给吴王,吴王就沉醉在西施的美色之中,越王就把吴王给打败了。馆娃宫是当年吴王盖起来给西施居住的一个宫殿。这首词当然也有很多感慨,我们看他怎样写。“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写得多么高远,是说你一望灵岩山,就会看到渺茫的,一片空濛的天空,一片烟霭的笼罩,四望这么广远,而中间有灵岩山。“是何年”,是哪一年,“青天坠长星”,从那高远的青天之上,坠下来一个流星。这真是神奇的想像,腾天潜渊。他说这个灵岩山是天上坠下来的流星的陨石化成的这一片青山。写的都是神话,都是假想,而表现了苍茫的遥远的古史,人类的远古。地壳怎么形成的?人类怎么形成的?怎么就有山有水?那吴文英写得真是广远,他说“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从此就有了人间,从此就有了盛衰,从此就有了战乱,“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就是那个青天的长星一变,变出来了,变出了这一片苍翠的山崖,变出了这一片云烟笼罩的苍翠的草木。这是大自然,有了流星,有了山和草木,然后就有了人世。有了这吴越的兴亡,于是就有了名娃这美丽的西施,就有了吴王给她盖的金屋的建筑馆娃宫。吴文英真是快,一变就过去了。“残霸宫城”,这金屋是吴王的“宫城”、可是吴文英加了两个字,说这是“残霸”的官城。就在他盖了馆娃宫不久,吴国就灭亡了。周济说吴文英是“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他总是一变就变过去。“残霸”放在“宫城”之上确实放得好,真是写出了宇宙、人类,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沧桑。现在剩下的是什么?是“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相传在灵岩山的馆娃宫附近有一条小溪叫箭径(一作“箭泾”),说当我今天来到灵岩山游馆娃宫经过箭径的小溪,我所感觉到的是什么?是“酸风射眼”。他不是用思力,而是用锐感来修辞。我们说酸梅、酸醋才酸呢,风是什么味?它无所谓酸,但人的感觉有相通之处,所以你会感觉到风吹过来你的鼻子、眼睛有一种发酸的感觉,那真是酸风。“酸风射眼”,是酸风吹过来,让你的眼睛有一种被风吹刺伤的感觉。
  “箭径酸风射眼”,是随便这样说的吗?不是的。原来唐朝李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东关酸风射眸子”',所以吴文英的感觉,是有一个出处的。唐朝李贺写的“东关酸风射眸子”指的是什么?李贺写了一首题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诗,说汉武帝求仙,在他的宫中建了一个大铜柱子,上面铸了一个铜人像,手里边拿着一个盘子,接天上的露水,拌上药,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当然汉武帝也死去了,汉朝也灭亡了。汉朝以后是魏,曹魏的时候就把这个金铜仙人给推倒迁移了。李贺就写了这个金铜仙人要辞别汉朝时他曾经住过的地方-长安,这是写的汉朝的败亡。李贺说这个仙人被移走的时候是“东关酸风射眸子”,是说铜人被移出了东城,酸风吹到铜人的眼睛之中,铜人就怀念汉朝,“忆君清泪如铅水”,铜人怀念故国掉下的眼泪,就如同铅水一样沉重。吴文英不像别人拿一个典故随便用,他都是结合了自己的感概的。“酸风”有感慨兴亡之意。
  “腻水染花腥”,又有个典故出处。这个典故是什么?是杜牧之《阿房宫赋》。秦朝有阿房宫,后来被楚霸王烧掉了。“阿房宫”中住的都是美女,每天早晨这些美女一洗脸是“渭流涨腻”,渭水就朝起一层油来。为什么飘起一层油?是“弃脂水也”,是那些宫中的美女化妆,把她们的头油、睑上的油脂都洗到渭水里去了,所以是“腻水”。而且这水溅到两边的花草上,花发出的气味,他不说香,而说“腻水染花腥”。这就是吴文英幽深曲折的用字。花本来是香的,为什么是“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草木本有一种草腥气;还有一个是从暗示经历了战乱兴亡,像陆放翁的诗中就曾经写过“风吹雷塘草木腥”。我们看吴文英用字,如“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写的都是风景,但结合的都是吴王盛衰、败亡的悲慨。
  “
时靸双鸳响,”是拖鞋。他说当我走过馆娃宫,里面有一个长廊,叫“响廊”。这里的木板都是空的,西施穿着步屧在上面一走,就发出声音。据说西施穿的鞋,上面绣着鸳鸯,叫作“双鸳”。古人说女子的两只绣鞋都说双鸳,一则因为鞋子都是成双的,如鸳鸯之成双,再则也可能是因为两只鞋上边有美丽的鸳鸯的花样儿。他说我今天经过馆娃宫,仿佛时时地听到有拖着鞋走过的声响,好像西施穿着双鸳走在当年“响屧廊”上的声音。是西施吗?不是,是“廊叶秋声”,是那响屧的长廊上枯枝败叶随风卷扫的声音。上阕都是从灵岩山的馆娃宫写盛衰之慨的。
  下阕“宫里吴王沉醉,情五湖倦客,独钓醒醒”,是说当年吴国怎样灭亡的,就因为吴王沉醉在歌舞宴乐之中,不重视国家的政治情况,就被越国给灭亡了。被越国的谁灭亡了?当时越国辅佐勾践灭吴国的一位大夫,当然大家都知道是范蠡,词中的倦客就指范蠡。他在灭吴以后就辞了官职,泛舟游于五湖。他对于人生的盛衰都经过了,所以称他是“倦客”。他一个人,独自在五湖沧波之中垂钓,成为一个钓鱼的人。为什么是“独钓醒醒”?意思是说只有他才是清醒的。范蠡能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打败吴王,但他也能洁身自退,保全自己泛舟于五湖。这里吴文英所感慨的,是说现在还有这徉的一个人吗?有这祥一个清醒的、有谋划的、能够为国家深谋远虑的这祥的一个人吗?有这样一个人,可是没有人用,就让这个人做了一个在烟波之间垂钓的钓叟渔人。这里边有很多感慨曲折,既是说当年的范蠡,也是说今天有多少有远见的、为国家考虑安危的人,而当时南宋的君主不能够重用。
  “问苍天无语”,他说我问苍天为什么有这些个变化,为什么有这些个盛衰,为什么吴王这样地沉醉?可是“苍天无语”。我在讲辛弃疾的时候也曾引波斯诗人的诗说“天垂日月寂无言”。我一个词人连科第功名都没有的,是“华发奈山青”。我的头发已经都花白了,对着那美丽的江山,无可奈何。这是非常深刻的感慨。他能为南宋做些什么?人们说了,吴文英是感慨的时候写得很高远,使人不觉,所以他后边的感慨也不写下去,反而再跳出来写风景,说“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我在灵岩山上四面一望,底下的水,里面有倒映的天空。站在栏杆高处,向远处一望,“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杜牧诗),所见的是乱鸦斜日。我们几次看到了诗人说斜日都是喻托的,韦庄的残晖、辛弃疾的斜阳。“送乱鸦、斜日落渔汀”,从那打鱼的沙洲外面,斜阳沉没下去了,而我满心的感慨,却无可奈何。“连呼酒”,我只好用酒来消愁,接连说酒来,酒来。“上琴台去”,我要上到最高的琴台上去。而我往下一望,是“秋与云平”,大地上的一片秋色,一直接到天上的白云。写衰亡的悲慨,写的却是那秋色直接到天边,表现了这种高远的境界。这是南宋吴文英词的特色。

  现在简单地说一下前人对吴文英的评语。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雕锦蹙绣,毫无生气也。”他不是只是文字的雕琢。“如何能运动无数丽字”?你怎么能让这些能有生命?“恃聪明,尤恃魄力”,靠聪明,尤其靠魄力。“如何能有魄力?唯厚乃有魄力”。“厚”就是感情的深厚,就是我说的你内心感发生命的深厚。“梦窗密处易学,厚处难学”。又云,“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梦窗词庶几见之。即其芬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挚之思,浩瀚之气,挟之以流转,令人玩索而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沉着者,厚之发见乎外者也。欲学梦窗之致密,先学梦窗之沉着。”要想把诗写好,先不要争论什么朦胧诗和第二次浪潮,先说你的感发生命有多少,你那些用来创作的语言语汇的材料有多少?这才是关系于一首诗之高低好坏的重要因素,而不在于表达方式的浅白或隐晦。吴文英词从外表看来虽然似乎比较隐晦艰涩,但是却因此而更传达出了他的一份
锐感深慨,这正是吴文英词的特色之所在。对不起,时间不够了,我们对吴文英词的介绍,就到此结束了。

 

END
叶嘉莹,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四讲 姜夔(下)吴文英
古典诗词鉴赏: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赏析
『古诗词欣赏』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吴文英
叶嘉莹
南宋词人吴文英
剧说唐诗宋词.与冯深居登禹陵今夕中元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