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学堂】 恁说《续诗品》之七


△振采

明珠非白,精金非黄。美人当前,烂如朝阳。虽抱仙骨,亦由严妆。匪沐何洁?非熏何香?西施蓬发,终竟不臧。若非华羽,曷别凤凰。

孔老夫子在听到舜的乐舞《大韶》的时候,就说,“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听到周朝的乐舞《大武》时,他的评价就是,“尽美矣,未尽善也。”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大韶》表现的是尧舜“禅让”、以贤继业的内容。而《大武》表现的则是武王伐纣、建立东周的内容。

所以,孔子认为,周武王的《大武》虽然在表现形式上达到了“尽美”,但比起相传为舜乐的《大韶》来说,在表现仁德方面尚有欠缺,未能“尽善”,所以略逊一筹。应该说,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传统上看,自古以来,内容上的“善”和形式上的“美”,就是艺术评价的两个标准,而“尽善尽美”,则是任何艺术形式都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诗歌,也是这样的。

可以说,诗歌在立意上,宣扬的是善情善意;在形式上,追求的是美轮美奂;而且,因为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文体,所以,还要加上一条。在情感上,抒发的是真情实感。因此,我们说,诗歌鉴赏、创作的标准,应该是“真、善、美”三个字,也就是,情感真、立意善、形式美。在一首好诗里面,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相互统一的。

而真情、善意,归根结底是要由诗歌独特的形式美呈现出来的,让人感动、使人铭记,从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出自《毛诗大序》),这也正是中国古人经常提到的诗歌的教化之功。所以,《礼记》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既然,我们的真情善意,我们的温柔敦厚,需要通过形美来展现、来传播、来推销、来教化,那么,就和我们做广告一样,必须要让“白得更白,彩得更艳”。而这也是袁老夫子提出“振采”这一品的意义之所在。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自古以来,讲道理、传教化,都是一件非常有技术难度的事情。所有的道理,所有的教化,其本质永远是晦涩而单调的。正如袁枚所说,“明珠非白,精金非黄。”我们知道,上好的珍珠,并不是纯白的,而应该是白中带有玫瑰伴色的。同样的道理,黄金,中国古人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说法,意思是说,七成金呈青色,八成金呈黄色,九成金呈紫色,纯金则是红色,也不是黄色的。

所以,只有通过打磨,把它们最美好、闪亮的一面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让人怦然心动,才能让人想要拥有。所以,袁老夫子说,你别看“美人当前,烂如朝阳。”虽说她天生风姿绰约、骨骼清奇,但是,也要认真打扮才能显出美好来。

这里的“严妆”二字,最早出自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贺铸在他的《菩萨蛮》里面用作:“子规啼梦罗窗晓,开匳拂镜严妆早。”而冯延巳的《菩萨蛮》里面则说“和泪试严妆,落梅飞夜霜。”我们大家都知道那么一句话,“女为悦己者容”。

所以,在中国古代对于女性而言,能化妆、会化妆是必修的一门功课。在敦煌文书《父母恩重经讲经文》里面就曾经这些训诫女孩:“刺绣裁缝无意学,调脂弄面不曾为,自家缝绽犹嫌拙,阿那个门兰肯索伊”。意思就是说,你又不愿意学刺绣裁缝,又不会调粉化妆,连给自己家人缝缝补补都嫌弃你,以后谁还敢娶你啊。你看,我们现在也很少听说女孩子因为不化妆而被指责“嫁不出去”。

所以说,在古代,化妆是评判女性家教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在唐代,很多女性的化妆术是十分高明的。《教坊记补遗》就有记载了这样两个人。一个叫做庞三娘,善歌舞,其舞颇脚重。然特工装束。又有年,面多皱,帖以轻纱,杂用云母和粉蜜涂之,遂若少容。尝大酺(yǒu)汴州,以名字求雇。使者造门,即见,呼为“恶婆”!问庞三娘子所在。庞绐(dài)之曰:“庞三是我外甥,今暂不在。明日来书奉留之。”使者如言而至。庞乃盛饰,顾客不之识也。因曰:“昨日已参见娘子阿姨。”

其变状如此,故坊中呼为“卖假金贼”!另外一个叫做颜大娘,亦善歌舞。眼重、脸深,有异于众。能料理之,遂若横波,虽家人不觉也。尝因儿死,哀哭,拭泪,其婢见面,惊曰:“娘子眼破也!”正是因为古代妇女对待化妆这件事是非常严肃认真、而又技艺高超,所以,叫做“严妆”。

所以,袁老夫子说:底子再好,也靠化妆。化妆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外乎两点,遮瑕、亮色。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技巧,把不漂亮的地方给巧妙地遮盖起来,把漂亮的地方彰显出来。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是需要通过一定技巧去芜存菁,把我们需要表达情感和立意彰显出来,以便于让别人去理解、去接受、去践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化的目的。

而这技巧不外乎一个字,炼。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古人又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古典诗词的振采,有些像我们绘画时的最后一道工序—渲染,目的就是使得勾连、线条不至于太露,烘托出草木花鸟的真色纯色。而在诗词一道,则不外乎炼意、炼句、炼声三个层次。

首先,说炼意。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特别强调:“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於句、字,亦末矣。”这里的意,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诗意。所以,古人作诗十分重视炼意,要求“以意为主”、“以意为先”,所以,袁枚老先生在《续诗品》的第一品,讲得就是崇意。那么,什么是炼意呢?我们知道,诗词所表现的是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活动。而这些情感世界和内心活动千差万别、具体而微,必须要仔细辨别、反复琢磨,才能够表达精准。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比如说,闺怨。我们知道,花间一派词人,大多喜欢写闺怨,而这种闺怨,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和“蛾眉妒”的审美特质,往往以闺怨自喻怀才不遇,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关系。比如:《离骚》一开始所讲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就是以美人迟暮来自喻,既有报国无门的遗憾,也有对自己的自珍自重;再比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用男女之间的关系,来比喻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

所以,鲁迅曾这样评价《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因此,大家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建议花一些时间多读读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对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助益的。

虽然大家都是写闺怨的,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想,所写出来的闺怨也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是需要在欣赏和创作时认真加以琢磨和区别的。我们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及词品的一段话来举个例子: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他这段话,是用作者自己的作品来评价作者的词风和词品的。我们知道,王国维最著名的词论,就是“三重境界”,论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他的这段话说的非常巧妙,通过作者自己的句子来评判作者填词的境界,不着一字,却高下立现。

首先,我们看温庭筠。王国维说,温庭筠的词风,正如他的《更漏子》中的一句,“画屏金鹧鸪”。我们知道,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写闺怨的: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在上阕里面,他以塞雁、城鸟的惊起,与画屏上鹧鸪的漠然形成对比,表达的是怨慕之意,最后归结在“梦长君不知”。这种闺思,更多的是怨字郁结,郁结在对“画屏金鹧鸪”的冷漠上。如果自喻过来,就像那句“不才明主弃”一样,满满的都是对于怀才不遇的不情愿。

紧接着,是韦庄。王国维说,韦庄的词风类似“弦上黄莺语”。这是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组词中第一首的词句,原文是这样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写的是韦庄早年红楼别之情形及别后相思,写的也是一种别后闺怨,但是,韦庄的闺思,就不仅仅是怨了。而是听了“弦上黄莺语”之后,萌生退意的归思,怨则怨之,怨之不深。与温庭筠单纯地纠结在“画屏金鹧鸪”上面,有一种进则朝堂、退亦江湖的洒脱,胸怀和境界则上了一个层次。

韦庄的这五首《菩萨蛮》一组词,都非常出色,其二、其三也十分有名。其二是: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则是: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最后,是冯延巳。王国维说,冯延巳的词风,更类似他在《菩萨蛮》中的那一句“和泪试严妆”。这样写的: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我们看,冯延巳的闺怨,不仅是怨慕,还有什么?还有对自己的珍惜。“和泪试严妆”,你不是“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吗?那我也不会放弃我自己,有白居易“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儒家精神的体现。《孟子·离娄上》就曾经这样说过:“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所以,冯延巳的这种怨而自赏,在王国维看来,境界较之前两者就更高一层。所以,他才认为只有冯延巳才能称得上是“深美闳约”,并称赞他是“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我们看,都是写的闺怨,但是,由于立意的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格局和境界就有所不同。所以,被誉为“嘉道间第一作手”的潘德舆在他的《养一斋诗话》里面就这样说:“诗最争意格。词气富健矣,格不清高,可作而不可示人;格调清高矣,意不精深,可示人而不可传远。”,

意思是说,作诗,最重要的是尊意尚格,诗意虽然很清楚丰富,但是格调不高的东西,写出来了也没法给别人看;而格调虽然很高,阳春白雪的东西,诗意不够精深,可以给人看,但是,却无法传播得更远。所以,诗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意格的高下。而意格的高下,来自于反复的思考、琢磨和推敲。只有认识清楚了,才能表达清楚。

其次,是炼句。炼句,关键在炼字。炼字关键在炼动字。我们知道,一首诗的意,终归是要落在一句诗眼上的。而这一句诗眼的关键,往往在动词上。往往这一个字炼好了,整句话就会生动起来,整个诗意就会立起来,气韵就会贯通起来,因此,称之为“一字千金”也不为过。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推敲的故事。关于炼句和炼字,我们在《尚识》一品里面已经介绍了“吴楚东南坼”的例子,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最后,是炼声。我们大家都知道,诗歌是有音律声韵之美的,而我们借助这种声情之美、节奏之美,可以更好地记住其中所表达的内容。比如,我们大家十分熟悉的王维的《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真正的红豆,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但是,大家都知道它叫做相思豆。记得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首诗,以为诗中的红豆就是我们平时做豆沙的红小豆,曾经偷笑这王维也忒煞情多了,连红小豆都能写出诗来,要是写豆沙包还不知道能写成啥样呢。

直到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拿来一串相思豆,就是哪种泪滴状,带着黑晕的豆子,旁边附着一张简陋的纸片上正写着这首红豆诗,这才明白,原来此红豆非彼红豆是也。

工作以后,终于有机会去海南,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真正的红豆,赫然发现竟然不是我一直以来认为的模样,而是那种通体皆红,坚硬似铁,带着一圈心形晕迹的豆子。

讶异之余,不禁感慨我于世事的多谬,不经历一番似是而非和柳暗花明,很难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

可以说,这首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广告案例。现在我们说到红豆,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它代表着相思,要知道,在王维那个年代,用来表达思念的物象大多是明月、杨柳、鸿雁之类的,红豆代表相思,也仅仅是在民间传说中留存,从来没有人把它作为相思的代表来写入诗中。

王维写了,那就是“一招鲜,吃遍天”。问题的关键是,红豆相思的传说,我想不会只有王维一个诗人听说过,当时正是格律诗大行其道的时候,肯定也有各色文人骚客听说过,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抓住其中的诗材。王维抓住了,所以成就了红豆,也成就了王维。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平时生活里面会不会也有很多被我们轻易忽略掉的诗材呢?肯定有,现在网络上写格律诗的人,大都是按照古人的思路来展开想象,动不动就是“小院竹风”啊、“烛影摇红”啊之类的物象,可是,现代人大多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里面,很多人都在为了能够买上一套单元房而努力奔波,有一套高层小区的八九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就不错了,哪里来得“小院竹风”?

再说现在政府一直在开展“村村通”的工程,除了极其少数边远地区以外,我想,除了停电,估计没有多少人有机会能够看到“烛影摇红”的景象了。这样的诗歌除了玩玩文字游戏之外,是没有生命力的。可是,如果我们努力把自己身边的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提炼出来,认真地思考一下,把它写准确了,写精致了,写透彻了,恐怕就有可能开拓格律诗词的新天地了。

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很直白而浅显,就是“红豆寓相思”。但是,但是王维用诗歌的语言写出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一下子就直击人心,让人记住了。这样的例子,在现代广告中比比皆是。

比如:香港人头马的那句“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比如:《互联网周刊》的那句“弹指一挥间,世界皆互联”;比如:雪碧的“晶晶亮,透心凉”;“维维豆奶,欢乐开怀”,这是维维豆奶;”“家有三洋,冬暖夏凉”,这是三洋空调;“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是M&M巧克力;“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这是大宝润肤霜。

相信大家还能够举出很多的例子。这些广告语,之所以让人记忆犹新,不就是因为这两句广告语押韵合辙,朗朗上口吗?这些不都是王维的老套路么?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所以,我们要写好诗词,一定要学会合理运用平仄,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上口,这样才能便于记忆、便于流传。

所以,袁枚说:“匪沐何洁?非熏何香?”,不洗澡怎么能显得白白净净的呢?不熏香怎么能闻起来香喷喷的呢?佛法里面有一句,叫做“观身不净”。什么意思呢?《红楼梦》里面说贾宝玉,就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臭皮囊,把这层皮剥开,就会发现里面没有什么好看的,藏污纳垢、体臭横生。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你要如实观察,要看出这个身体是一个臭皮囊,是不干净的,没有那么可爱。所以,佛家不鼓励人们为了容貌去化妆、去粉饰。

但是,佛法里面又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出自《梵网经菩萨戒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出自《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三)。就是这么一个不可爱的臭皮囊,也是十分难得的机缘才能够得到的。多难得呢?佛法里面有“高山垂线穿针”、“盲龟浮木伸头”的比喻,也叫做“机缘喻”。

什么意思呢?都是比喻我们的灵魂能够获得人身的机缘或者概率之小。有多小?高山垂线引针,从高高的须弥山上垂下一根线,恰巧穿过山下一根针的针孔的概率。盲龟浮木伸头,来自于《杂阿含经》里面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佛陀住于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时,一天,他对比丘们说:“加入大地全都变成了海洋的时候,有一只寿命无量劫的盲龟,每过一百年才把头伸出来一次,

另外,海中有一块浮木,这浮木中间有一个洞孔,此木头在海浪里随风四处漂流,没有固定的处所,那每一百年才伸出头的乌龟,能够刚好遇到这块浮木,且又能穿入那个洞孔吗?”佛陀这样问阿难。阿难回答:“不能的,世尊!”于是,佛陀就告诉阿难说:“盲龟与浮木,也还是有机会相遇,然而世间上愚昧无知的凡夫,漂流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之中,要想再恢复人身,比那盲龟遇到浮木还要困难。”

所以,即使是这样一个污浊不堪的臭皮囊,我们能够得到它,也是殊为不易的。所以,当这身皮囊还存在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善待于它。经常给它洗洗澡、熏熏香,让它好看一些,顺眼一些。“西施蓬发,终竟不臧”,如果西施也蓬头垢面的,终究也不是很好看的。这里的臧,是美好的意思。“若非华羽,曷别凤凰”,如果没有华丽的羽毛,又怎么能够区分出谁是凤凰,谁是乌鸦呢?

我们说,袁老夫子应该是一个十分高超的广告大师,才能有“振采”这样的体会。也只有将我们所要传达的真情善意,温柔敦厚,通过诗词所独有的美学特征表达出来,才能完成好“诗以教化”这么有技术难度的一件事。

《续诗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么有哪些诗词是其类别内的巅峰?
【诗词故事/王维】《红豆》
诗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诗词║红豆入诗,相思入骨,品读那些诗词中的彻骨情意 。
何谓“相思苦”?读过这三首诗词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106首关于闺怨的诗词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