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文言实词推测方法四种

高考大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需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以文言实词题,作为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那么,我们学习文言实词,除了多记多背常见实词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四种文言实词推测方法,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一、【字形推测法】

[最新试题]

1.乃相与怃然而去                 2011年福建卷)

2.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2011年江西卷)

3.辽人常越境而汲                 2011年全国卷)

[试题解释]

1.怃:此字左为竖心旁,可能和心情有关,右边是“无”,可能是心情失落,再结合“然”字作为后缀,以及上下文,可以得出结论,它的意思是“失意”。

2.比:比字的本义从其外形上就可以看出,是“并列”的意思。再结合“比肩接踵”等词语,更容易推测出该义。

3.汲:利用“汲”字的三点水偏旁来推断词义是很容易的,还可以从平时使用的“汲取”这个词来推断。

[指点迷津]

利用字形来推测词义,简称形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汉字本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1.汉字实例:1、从汉字偏旁“刂(刀)、弓、戈、斤(斧)、殳”看出与兵器有关,如“刖、剐、弩、彀、戊、戟、斫”;2、从汉字偏旁“马、牛、羊、豕、犭、 鸟、虫” 看出与动物有关,如“骥、驷、犊、羯、豨、猎、鹃、蝶”;3、从汉字偏旁“讠(言)、辶(走)、彳(行)、扌” 看出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如“谏、迁、适、徒、扣”。4、钅(金字旁)和金属有关。饣(食字旁)和食物有关。ロ(口字旁)和人的嘴部动作有关,疒(病字旁)和疾病有关,忄(竖心旁)和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山字旁)和山岳丘陵有关,氵(三点水)与河流山川有关,宝盖头(宀)与房屋有关,糸字底(糸)与绳子有关,四字头(罒)字头与罗网有关,贝字旁和钱有关……

2.句子实例:1、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看“箧”字,竹字头,下有匡形,类似“筐”字,便可大致推测,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2、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爨字下有火,中有木,上面有类似鼎的东西,可以推测为和烧火煮饭有关,这里正是此义。)3、“彀士十万人” (从偏旁弓或者殳可以看出,这个字与兵器有关,而且很有可能是弓箭手,这里正是此义。)

使用形训来解释汉字的意思,首先要注意避免望文生义。现代汉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很多已经不能通过其外形来判断其具体的内在含义了,只能通过其最古老的形态去推测,所以极容易导致望文生义,比如,“虚与委蛇”的“蛇”,再比如,“自怨自艾”的“艾”,这些都有着字面背后的典故,单单从表面上已经根本无从了解其意思。另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的通假字,比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的“蚤”,如果根据简单的形训,是会完全扭曲它的在文中的意思的。其实它是通“早”。再比如2008年广东卷,“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中的“振”被选项解释为“振作”,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其实根据上下文,这是通假字“赈灾”的“赈”。

使用形训来解释汉字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形训的适用范围较窄,使用面并不大。形训的方式只适合于大体推断汉字的意思,较为准确地确定一个字的意义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最终确定字义则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意义。

 

 

二、【语法推测法】

[最新试题]

1.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2011年湖南卷)

2.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2011年全国卷)

3.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2011年全国卷2

[试题解释]

1.这里“病”接宾语,宾语是“俗”(民俗),所以“病”肯定不是“生病”的意思,再结合上下文以及“诟病”等词,可以推测出“批评”的含义。

2.结合具体词组“彻甲”来考虑。这里“彻”肯定是动词,所以是“穿透”的意思。

3. “长”的词性较多,根据后面的“龙溪书院”。可以推测出师动词,“执掌”的意思。



 [指点迷津]

所谓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以明确: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可以推知它的词义。语法分析推断这一方法主要运用于认识词类的活用。我们判断一个实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

1. “名词+名词”的动宾结构。在这结构中,当前面的名词当充当谓语动词时,根据动宾结构特点可判断出后面的一个名词应该是宾语或补语,那前面的名词即活用为动词了。如《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吏”。(“籍”本是名词词性,但它后面跟的是宾语“吏民”,故应翻译为“登记”,即名词活用作动词)

2. “名词+动词”结构。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知,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一般作为动词施事或受事的主语。在文言文里,当我们看到“名词+动词”这种结构模式时,可以先判断一下该名词是否为动词的施事或受事主语,如果是,这则是一般的名词;如果为非主语,只是作为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修饰动词的,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如“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3.动词+动词/形容词结构。当出现两个动词或动词与形容词连用的情况时,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他们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然活用为名词了。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三、【语境推测法】

考查一个词的用法,应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为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最新试题]

1.先生赎而归之          2011年安徽卷)

2.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2011年安徽卷)

3.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2011年浙江卷)



 [试题解释]

1. “归”字当然有“归还”的意思,但是这里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考查该词,“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可以发现,这里“归”的对象是人(“诸子”)所以应该是“使……归”的意思。

2. “矫”字意思很多,比如“把弄弯的东西弄直”(矫正世俗)、“强壮”(矫健)等,但是这里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考查该词,“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说明这里主人公汲黯行使了“便宜从事”的权力,没有上告皇上就开仓放粮,属于“假托诏命”,所以这里是“假托”的意思。

3. “方”字意思较多,这里根据前文的“执法平恕”以及后文的“戴胄”(人名、贤臣)可以判断其为动词,那么再根据上下文中的张文瓘的一贯表现,可以认定是“比拟、相比”之意。全句译为“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

 [指点迷津]

文言实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属于哪种义项,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依据语境来判断义项是否正确,以下还是以实例来解析。

  例1:将《过秦论》中的“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的“兵”解释为“军队”就错了,由后文的“销锋镝”和“铸以为金人十二”可推知,“兵”应释为“兵器,军械”。

  例22008年广东卷,将“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中的“收”解释为“收留”,我们先看上下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原来是有一个和周访同名的人犯了死罪,差吏误认为是周访,将他抓获了,周访奋力击退了抓他的差吏。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我们可以推知“收”应是“抓获、扣留、收监”之义。

 

 

四、【成语推测法】

[最新试题]

1.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2011年安徽卷)

2.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2011年湖南卷)

3.泽命不渝,信也          2011年山东卷)

 [试题解释]

1.参考成语“毫厘不爽”、“屡试不爽”,“爽”字这里是“差错”的意思。

2.参考成语“出类拔萃”,“拔”是“超出”的意思。

3.参考成语“坚持不渝”,“渝”是“改变、违背”的意思。

 [指点迷津]

推断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成语推断法。虽然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是我们还有成语这个学习文言实词的“利器”。因为成语是文言的“活化石”,其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尤其是常见文言实词。通过成语中文言实词的联想记忆,可以达成知识的迁移。

下面再看一看高考题中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成语联想来解决的:

2010年江苏卷)年二十以归吾        

2010年辽宁卷)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2010年辽宁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参考成语“之子于归”,“归”是“出嫁”的意思。

参考成语“以身试法”,就知道“身”是“自己、亲自”的意思。

参考成语“缘木求鱼”,就知道“缘”有“沿着”的意思。

使用成语帮助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时,也有容易陷入的误区。

1.机械理解。那就是机械地对应成语来解释文中的词语,所以容易被选项中的迷惑项所欺骗。“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2010年全国卷Ⅰ)这里有“危言”一词,很多考生,尤其是语文素养较高的考生,会下意识地想到“危言危行”的成语,即“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而把“危”翻译为“正直”。而此处却不是这个意思。这里还真是“威胁的”的意思。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考生不知随机应变,不知道根据上下文来确认含义。

2.片面理解。文言实词由于有多义性,所以有时某个词甚至在单句中翻译得通,却与整句话的意思不符。比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 “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可以作“投奔”解呢?比如有成语“走投无路”。但是考生如果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便能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如果想当然,单句翻译得通,就认为正确,便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中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九法
文言文复习——实词推断九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