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你更喜欢哪首?

庐山雄伟壮丽,庐山坐落于于江西,其历史悠久,雄伟壮丽,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关于庐山的美景,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洒墨。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的不同风格。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创作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经典的七言绝句,寥寥28个字便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香炉峰以及庐山瀑布的壮美磅礴景象。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一副无比壮美的画面:香炉峰上蒸腾的云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展现出朦胧的紫色烟雾,俨然香炉燃起了紫色云雾一样,第一句便把香炉峰渲染的美轮美奂。接下来,又为我们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场景,李白将瀑布比喻成白练,高高的悬挂在山川之上,这恐怕只有李白能想象出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生动的描绘了瀑布凌空飞泻的壮丽景象,不仅衬托了庐山的高耸和陡峭,可以想象水流是多么的湍急,最后,诗人更加有想象力的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此句乃是点睛之笔,既夸张又自然,似真似幻地强化了瀑布那雄奇壮观的景象。

李白用及其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巧妙地描绘了庐山的壮美,看似是写山写水,却寄托这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与思想。李白已经将庐山的壮美写到了极致,貌似其他的诗人再描写庐山都显得黯然失色,再无人敢言庐山之美。然而,在宋朝,一位大文豪却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庐山的另一种美,这便是苏轼所创作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于神州元丰七年,在由黄州被贬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途中所作,描绘了庐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的景色,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看庐山,均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真是360度无死角的美。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语言质朴,虽然没有直接用绚烂的辞藻描绘庐山之大美,却通过不同的视角观望庐山,并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所处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认知必然相同,我们在对待人和事的时候,要跳出自己所在的狭小格局,莫做井底之蛙,这样才能辨别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可以说,苏轼的这首题《题西林壁》情景交融,并赋予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完成了景物、情趣、哲理三者的融合统一。

唐诗和宋词

唐朝的众多文人墨客擅长写景,其词风雄壮飘逸,气象壮阔,一派大唐之盛况,这得益于盛唐时期的繁华背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便是典型的唐朝风格,文风飘逸洒脱,给人浪漫豪放之感。而宋朝由于其朝代自身的特点, 文风内敛含蓄, 诗人写作往往写景之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便是如此。

总之,唐诗和宋词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但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唐诗看美,宋词明理,你更欣赏哪个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最有哲理的一首诗,入选小学课本,百读不厌
史上最经典的两首写庐山的诗,一首前无古人,一首后无来者
李白白居易苏轼登游庐山,各留一千古名篇,立境立意各不相同
游览庐山美景后,李白白居易苏轼各写一首千古名篇,谁意境更高?
李白和苏轼都为庐山写过诗,一人一首经典,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李白写庐山无人能出其右,苏轼不服挑战了一首,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