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鸿章第一次见慈禧,回家便跟儿子说了8字,堪称字字经典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后,慈禧寝食难安,对于农民起义军,她始终心存畏惧,为此,她不惜多次派出清军进行清剿。

1864年,曾国荃攻破天京,这预示着太平天国运动如昙花一现彻底败亡。因平定有功,这一年慈禧召见了李鸿章,这是也是他第一次见慈禧。

慈禧对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时的表现给予了肯定,至于其他方面慈禧并未说太多。回家后的李鸿章对初见慈禧,总结出了八个字,并说与儿子听。虽然只有寥寥八字,却字字经典。

文弱的书生,统兵的天才

自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迅速向东发展,以风卷残云之势很快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而当太平天国欲与大清王室分庭抗礼的时候,李鸿章还只是个在翰林院任职的编修。因战事所逼,形势所迫,同朝为官的父亲李文安被朝廷派回了家乡安徽进行团练事务,不久后李鸿章也被指派回去帮忙,这应该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带兵打仗却有自己的一套本领。数年的团练生涯,使李鸿章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后来,他跟着前辈两江总督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走南闯北,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李鸿章也开始研究团练的事情,后来,他从安徽江淮一带召集并组建了一支军队,这个部队的成员大多是湘江子弟,所以取名为淮军。

虽然淮军的人数不占优势,不过到了1865年,李鸿章指挥的淮军几乎全员都用上了洋枪洋炮,比当时曾国藩的湘军还要厉害。这为他后来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内部腐败严重,将士毫无斗志,加上统治阶层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内部矛盾突出。相比较而言,淮军气势高涨,加上长短兵器为后盾,战士们有势在必得之势。

苏州城破之后,淮军与湘军协同作战,终于在1864年7月19日,太平军坚守了四个月之久的南京城被清军攻陷。这也预示着太平天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淮军取得如此成绩,消息传到慈禧耳朵时,她决定见见李鸿章。

太平军被灭,慈禧太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李鸿章准备赴京面圣。

初见慈禧,评价字字珠玑

公元1864年的夏天,李鸿章打了胜仗班师回朝,第一件事就是向皇帝复命,虽说是给当朝皇帝复命,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复命。因为同治帝继位后,慈禧的权力逐渐走上巅峰,相比较而言,慈安太后就逊色了许多。

不能说没有邀功的成分,但慈禧却没有像李鸿章想象的那样,对自己大加褒奖,只是轻描淡写地肯定了自己的平定之功。不过李鸿章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毕竟同朝觐见的还有自己的老师曾国藩。而且李鸿章此行的关键并不是邀功争宠。

这次扫灭太平军路过上海时,李鸿章看到了洋人坚船利炮的优势威力,他深深觉得,清政府只有通过改革,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才能壮大国力。

李鸿章向慈禧表达了自己对清朝改革的想法,并阐述了自己对洋务运动的一系列想法。按照李鸿章的计划,他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开展此次洋务运动,在他的班底当中,有很多人对西学颇有建树,如果说慈禧能同意他搞洋务运动,他李鸿章就能实现自己的报复,甚至就能名垂青史。

让国家富强,并摆脱西方列强的凌辱,对比镇压太平军来说,这是李鸿章最为看重的地方,本以为自己的想法会迎合慈禧的心思,然而慈禧并没有发表意见,只是摆了一桌宴席,犒劳在场的有功之臣。酒足饭饱之后,李鸿章就回府去了。

作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他岂能不知慈禧的真实用意,她是在反对自己的想法。不过,李鸿章没有气馁,他知道恭亲王奕在慈禧心中地位,所以他将自己的想法又对奕说了一遍。

没想到的是,奕跟慈禧的态度截然不同,他非常支持李鸿章的想法。只可惜,由于守旧派的反对,加上官僚政风的腐败,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事实上李鸿章最终才明白,慈禧根本就是不敢刀刃向内,她始终对洋务运动充满敌意。

李鸿章初见慈禧回到家之后,他的儿子好奇地询问父亲对慈禧的看法。李鸿章若有所思,叹了叹气说:“似有韬略,或无大才”。虽然只有寥寥8字,不过这几个字描述慈禧可谓针针见血。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逢乱世,为国分忧

这句话由李鸿章嘴里说出,显得很无奈。在他看来,这位下一步即将执掌天下大权的女人看上去十分了不起,但实际上她又缺乏政治格局和胸怀。

“似有韬略”,说明慈禧通过自己的政治手腕,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个女人能在风云变幻的后宫脱颖而出,说明她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或无大才”,说明慈禧是一个眼光狭隘、目光短浅之人,他没有看到当时中西方之间的差别,更没有考虑大清的未来。

这句话虽然有讽刺的成分,但不得不说李鸿章看人很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慈禧野心勃勃、贪图安逸,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生于乱世,李鸿章在这样的环境下壮志难酬。非但如此,他还要替腐朽的清廷背负诸多骂名。

毛主席曾评价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昔日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是啊,年少不知李鸿章,年老方知真中堂。

李鸿章一生起起伏伏,毁誉参半,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大都贬责大于褒奖。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代以来,清政府在遭受西方列强入侵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这些条约大都是李鸿章一手签出。

然而这些条约签订的背后,却又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李鸿章并非胆小怕事、是非不分,相反,在每次签订条约的时候,他都要据理力争,为大清争取利益。

能扛事、莫惹事更不怕事,这恰恰是李鸿章的座右铭。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不过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岂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力挽狂澜?曾记得《辛丑条约》签订时,李鸿章的一句话让人伤心不已。

1901年,历经八国联军侵华的蹂躏之后,大清已经风雨飘摇,为了息事宁人,慈禧又不得不与洋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当时代表清政府出席签约仪式的最高级别官员是庆王爱新觉罗·奕劻,所以条约签字应该由他执笔。然而李鸿章却阻止了他:'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在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事,还是让老臣来吧'。

最终,李鸿章代替奕劻签订了那份不平等的条约,而这个条约,又让人们对李鸿章“卖国贼”的误解多了几重。很多人不知,他落笔的那一刻,手是颤抖的,签字后,李鸿章更是口吐鲜血,此后便一病不起。

有人曾统计,李鸿章一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30个,然而每一次签名的背后,李鸿章都有说不出的无奈的苦悲,因为每一个条约都非出自他本意。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虽然李鸿章知道自己每写一个名字都很难,都会背负千古骂名,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仍然在尽心竭力为国守护、为民求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历史上的李鸿章有那么坏吗?(图)-文裁缝-搜狐空间
英国想租借香港100年,李鸿章坚持签99年,现在才知道他的高明
民国文化轶闻采编002——李鸿章和慈禧
比和珅还聪明的清朝贪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曲直仁寿格——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命理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