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可惜的作家去世,他的一生刺痛了无数国人的心

内容来源:新东方官微

1988年,一个普通的日子,海外汉学家马悦然拨通了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电话。

在此之前,瑞典文学院提名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参评诺贝尔文学奖,却迟迟联系不上他,于是委托马悦然向大使馆询问沈从文的近况,问问这位作家是否还在人世。

结果,大使馆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

“沈从文是谁?我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主席曾表示,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本想颁给沈从文。这比如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莫言,还要早24年。

可惜,1988年五月,沈从文离世,遗憾地错过了这项荣誉。

辞世之时,只有家人为他举办了简单的告别仪式,他的朋友巴金、表侄黄永玉等还记得他的人翻遍了大大小小的报刊,都见不到报道和纪念他的消息。

五十岁后的沈从文,从大众的目光中消失许多年,已经被遗忘了太久,而当他离开,人们才惊觉他留下了怎样的文学宝藏。

去年的12月28日,很多媒体不约而同地发布了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的文章,现如今再提起他,恐怕很少有人会再问出一句“沈从文是谁”。

时间,最终给出了答案。

01

沧海遗珠出边城

自从《边城》火了,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客到湘西凤凰古城“朝圣”,想看看这一块沈从文笔下的精神家园。

这一片曾经远离城市文化的“净土”,确实滋养了沈从文的青少年,甚至于他一生的写作。

很多人印象里,刚到北京打拼的沈从文生活贫苦,和如今的北漂青年一样,用自己辛劳的工作在陌生的城市谋生。但很少有人能想到,沈从文曾经家境优越,这才让他有机会读书识字、投身文学。

沈从文的一家与军队密不可分,从小的家庭环境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1902年,沈从文诞生于湘西的凤凰县。他的祖父25岁时便曾因为军功升任清末贵州提督,父亲在军队中争取功名,他们一家在凤凰颇有名望,正是在家人的影响下,年幼的沈从文很向往“好气任侠”的仗义生活。

沈从文的母亲是汉化的土家族人,出身的黄家同样是当地显赫的书香门第。他的母亲饱读诗书,早年和当军官的哥哥黄镜明一起生活,在哥哥的影响下学会了拍照。

父亲沈宗嗣仕途不顺,却对孩子们满怀期望,请当时的巡抚大人为这个孩子起名为沈岳焕,直到后来才由他自己改名为沈从文。

如果说,最初的名字代表了长辈愿其如山岳般稳重的期许,那后来的名字,便代表了沈从文自己对于文学事业终其一生的追求与信仰。

沈从文的家乡

但这是后话了,小时候的沈从文对读书并不上心。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孩子王,逃课、上树掏鸟蛋、下河徒手抓鱼、挖竹笋、采蕨菜,各种小孩子流行的玩法堪称样样精通。

当时的凤凰孩子喜欢看木偶戏,为了抢到合适的座位,孩子们常会扮成军人互相竞争,而沈从文总是扮演指挥的“都督”角色。

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给伙伴们准备好削尖的南竹块当“武器”,还组织了“作战演习”、制定赏罚规则,俨然继承了家里的行伍传统。

不过,他似乎从小就有着对文字的敏感,虽然经常逃学,但过目不忘,学起东西来总是私塾里最快的。私塾先生又是惊讶他天分极高,又是对他的散漫恨铁不成钢,时常忍不住教训这个学生。

尽管有时被老师管束,沈从文还是喜欢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对于他而言,门窗外的世界就像一本读不完的无字书一样,有着数不尽的吸引力。

后来他回忆童年时,写道:

“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

他看着,听着,感受着这些在未来成为他魂牵梦萦,争分夺秒想要写下的家乡美景。

文学的种子,不知不觉间,在沈从文的心里扎下了根。

02

心怀苍生,胸有丘壑

很多人记得沈从文给张兆和写过的情书: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然而原本为人称道的神仙眷侣,后来却因沈从文的背叛而貌合神离。沈从文想弥补自己的错误,却终生得不到张兆和的原谅。

他一生的遗憾,何止于此。

沈从文和张兆和

童年的快乐时光随着战乱的到来戛然而止,沈从文的父亲刺杀袁世凯失败,为了避祸只能远走他乡。

家中仅留下一个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勉强度日,家里的财产不是被人侵占了,就是为了帮沈宗嗣走动而变卖了,家庭条件一落千丈。

那段时间,无法继续读书的沈从文印象最深的就是河边砍下的头颅。民族碰撞融合的地区常保留着血脉里的野性,争斗和杀戮在这片土地上蔓延,沈从文时常会想:

这里的生活,究竟怎么了?

他还没想出答案,就因为家中难以谋生而被母亲送去当兵。从军时残酷的回忆,在后来转变成了他文字里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和悲悯。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场景起先会害怕,到后来就变成了司空见惯的麻木,但沈从文没有。

回忆军中生活时,他写道:

“我们部队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做,我们士兵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做的。”

他看着这些不幸的人从他身边逝去,看着这些人的血染红了这片原本淳朴的土地,不由从心底里暗自发誓,他一定要写下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用文字,记住湘西的山山水水,记住这里的人和事。

于是,二十岁那年,沈从文只带了二十几块钱,孤身一人来到北京。他早已不是那个逃学的小孩,失学多年在军队摸爬滚打后,他知道读书对他来说才是最可贵的财富。

想在这座城市里传达出湘西的声音,除了手上的笔,他还能依靠什么?

因此,沈从文到北京之后,抓紧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

原本,沈从文打算报考燕京大学的国文班,但因他小时候只受过小学教育,知识还欠缺太多,没能如愿。但他没有放弃,每天风雨无阻地去北大旁听,听课之余开始构思并书写自己的小说。

沈从文和张兆和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沈从文最开始的创作之路十分曲折,很多次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作品被报刊原样退回,甚至有一次《晨报副刊》的编辑还当着其他人的面将沈从文的作品扔进垃圾桶。

走投无路之时,他只能没日没夜地写,哪怕一次次在桌案前昏睡过去,也要写出一部自己满意的作品。

所幸,他的光芒,终于被发现了。

生活困顿时,他曾给当时在北平的胡适、郁达夫等人写信并寄送自己的作品。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作家很欣赏这样一个充满灵气的后辈,无偿地帮助着沈从文投稿、找工作。

胡适更是堪称他的“伯乐”,力荐他进入吴淞中国公学任教。

冯至为沈从文和黄永玉拍照

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在文坛已声名鹊起,可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执笔的初心——保留湘西这片土地的灵魂。

母亲病危时,他匆匆回到湘西,路途中原本近乡情怯的心理随着小舟驶入湘西地界逐渐消散,原来的精神家园已经物是人非,他急切地想留下一片中国人心灵的桃花源。

在故乡的召唤下,小说《边城》诞生了。

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乌托邦,也成了后世无数人的精神避难所。在后来,翠翠成为世人眼中纯净无瑕的白月光,边城和沈从文亦成为很多人面对无常世事时的精神良药。

1934年沈从文拍摄的凤凰,这是沈从文拍摄的唯一一张照片

年轻时许下的愿望,沈从文实现了。

从一个只受过小学教育的乡村青年,到后来最高学府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沈从文走过的路远比同时期许多作家友人都要曲折艰苦。

但他没想到的是,让他功成名就的著作,这些他视若珍宝的乌托邦,在后来,却为他带来无限的精神枷锁。

03

在苦难中,开出花

沈从文去世时,国内并没有太多人哀悼他,就连文艺界也差点遗忘了他。为什么曾经声誉斐然的天才作家,身后事却如此冷清呢?

或许因为,他曾经最擅长也最喜爱的小说,已经搁笔二十余年了。二十多年太长,足够他偏居一隅,度过漫长岁月。

命运总是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沈从文也难以逃脱。

沈从文和汪曾祺

曾经,只有足够天真的沈从文才能够写出纯净而又带着原生态野性的浪漫湘西,才能够体察到其中深邃感人的人性光辉。但在倡导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他的天真不合时宜。

1946年开始,他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和原来的文艺圈友人们格格不入,两年后,他曾经钟爱的小说被郭沫若斥为反动的“桃色文艺”,原本受到社会赞誉的那些作品也蒙上尘埃。

沈从文本也想过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尝试着创作过一篇名为《老同志》的小说,但无论是在当时人还是后来人看起来,这样一部顺应洪流的作品,几乎看不出属于沈从文本人精神的踪迹。

他说:“笔已冻住,生命也冻住。”

沈从文和张兆和

接连打击之下,沈从文的精神逐渐崩溃,在1949年3月,他第一次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浑浑噩噩地喝掉了油灯里的煤油,割开自己的手腕。

幸好,张兆和和她的堂弟张中和及时回到家,救下了他,送到医院抢救。

好转之后,沈从文又一次抵达人生的至暗时刻,接下来该怎么做?

这时候的沈从文,已经不能继续在大学教书了。万幸,他找到了另一个工作,到博物馆当讲解员,与历史文物打交道,而这竟成了他后半生的精神支柱。

沈从文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不逊于文学,早在解放之前他就收藏了不少文物藏品,在北大筹建图书馆时不仅热心地提出了各种建议,还无偿捐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藏书作为支持。

因此,从大学教授变成博物馆讲解员,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是重大的打击,但对于沈从文而言,却是一个疗愈精神的机会。

无人问津的日子里,沈从文重拾从前努力写作的劲头,开始书写历史文物著作。

从1960年到1964年,四年的时间里,他翻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藏书藏品,画出数百幅图样,并亲自做图注,终于初步完成这部补充了物质文化历史空白的服饰史著作。

图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然而,这些服饰史著作的出版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拖了十几年。沈从文后来的这些日子里,一直在保护和重修这些历史著作,东躲西藏,四处托付,尽自己所能去完善这些作品。

哪怕最后可能无人关注这些作品,哪怕这些书稿甚至可能给他遭来非议。

沈从文还是如从前那般执拗,生死之劫都熬过去了,其他的,他已经不怕了。

197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胡乔木的帮助下,沈从文终于得以进入社科院历史所工作,专心校对中国服饰史相关文稿,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

三年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于出版,距离这本书最初的构思,又过去了二十年。

这部著作引起了国家的关注,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获奖之后,胡乔木祝贺他:

“以一人之力,历时十余载,几经艰阻,数易其稿,幸获此鸿篇巨制,实为对学术界一重大贡献,极为可贺。”

作为历史研究者的沈从文得到赞誉,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已被遗忘。

他的文学作品,直到1988年逝世之后,才重新被人们注意到。

人生多次遭遇挫折,阴差阳错停笔多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对于沈从文漫长的一生来说,遗憾太多。

但如今,我们依然记得他所做出的贡献,依旧喜爱着他所构建的湘西桃花源,或许时间已经给了他一个公正的答案。

参考资料:

1.沈从文 《从文自传》
2.张新颖 《沈从文的前半生》
3.张新颖 《沈从文的后半生》
4.沈从文 《湘行散记》
5.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6.金介甫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
7.凌宇 《沈从文传》
8.最人物 《1988年,一个叫沈从文的中国人,与诺贝尔文学界擦肩而过……》

#历史开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璩静斋 || 沈从文的人生经验
边城的光辉
关于孤独3
耄耋老人湘西行-9 凤凰城-5 沈从文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