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2年,周恩来从巴拿马回来后电讯全国,要寻找一个编竹子的篾匠

1962年4月6日在武汉一位叫章水泉的老人去世,享年69岁。广济县长专程前往武汉,主持章水泉的追悼会,省、市各有关单位纷纷敬献花圈。追悼会结束之后,按照他的遗愿,骨灰送回家乡武穴。

当轮船抵达港口时,县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群众多达数百人迎接灵柩,将章水泉安葬在陵园内,并立石碑以志不朽。

章水泉他到底是什么人?值得当时的地方政府这么费心的完成他的遗愿。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被安葬在陵园并立下纪念碑?

奠定了湖南省竹编艺术

翻开湖南省名人档案在其中就会发现章水泉的名字,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被记录下来。

1959年,他制作的一套竹器家具和一组八扇折叠大屏风、竹器沙发、茶几、六方形竹桌等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他以竹子为原材料制作的工艺品曾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香港《大公报》、前苏联《真理报》等20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天津美术出版社以章水泉为原型出版了的连环画《竹器名匠章水泉》丛书由新华书店发行,中央新闻电影记录制片厂根据章水泉拍摄了《巧夺天工》的记录片在全国放映。

章水泉被国内外人士尊敬的称为“神州竹器之秀”和“竹艺之圣”,武穴也因此被称为“竹艺之乡”的美称。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获得了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大奖时就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位传奇的竹编大师,把一门简简单单的竹编手艺发挥到了极致,让世界都为之惊叹。

但其实他的过去艰难而坎坷,走到这一步,其实经历了很多磨难。

章水泉的祖籍是江西,早年间因水患曾祖带领家人逃难来到湖北武穴,在这里安家。

凭借自身的篾匠手艺开了一家小竹器店“章和记”,勉强维持生活。几代人的日夜劳作,仍没能改变生活现状,一家人的温饱还是难以维持。

明白篾匠人的艰辛,父亲不想章水泉继续做这种辛劳的工作,希望他可以更好的生活。

因此从未教过他篾匠手艺,可是章水泉却十分喜欢这个手艺,父亲在干活的时候,自己站在一旁看着,心里默默的学习,很快就学会了一点。

父亲发现他对篾匠手艺的喜爱,试着阻止,打他、骂他却没有阻止章水泉对这一行的喜爱。

父亲便与章水泉打赌,如果他编织的东西可以卖出去,就不再阻止他做篾匠。很快在章水泉的努力下,就将自己做的竹椅成功的卖了出去。

看到这种情况,哪怕还是不希望儿子章水泉继续走这条路却还是退步了,正式收章水泉为弟子,教导章水泉学习篾匠手艺。

章水泉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仅很快的学会了父亲的技艺还大胆创新。

集明代传统竹器艺术之大成,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创造出造型新颖,独树一帜的竹艺风格。

他制作的竹器和工艺品,不会散架、不会变形、不会开裂、无破损、无虫蛀痕迹,精致美观,经久耐用的特点,深受的人们的喜爱。

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更被作为地方特色进行馈赠亲友。

1915年,国民政府农商部向各地下达命令征集国际巴拿马工艺品赛会展品。

武穴商会会长接到通知后,开始寻找希望能物色到几件像样的工艺品。

意外的来到章水泉的店里,发现店里的竹器,造型奇特制作精巧,使人眼前一亮。

尤其是花竹椅,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经过考量,将花竹椅作为工艺品送到国民政府农商部。

就是这样的几把由中国普通篾匠制作的花竹椅,被送到美国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展览会俗称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当时的民国政府农商部对“章太和”的竹椅赴美国参赛,也给予四等奖作为鼓励。

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结束后,一个日本商人花大价钱将花竹椅带到日本,在大阪工艺品赛会上,获得了二等奖。

一时间,章水泉竹器驰名中外,慕名而来的顾客不断涌入武穴,带动了武穴的经济。可是这样的名声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麻烦不断。

获奖之后的奖金,章水泉没有得到一分一毫,全部落入当局的手中,他得到的只是国民政府农商部发给了一纸奖状。

而商会会长以此为要挟借为章水泉颁发奖状机会,索取了数张竹椅,才肯将奖状交给他。

很多的人以报喜为名,行敲诈之事,要吃酒席,索要喜钱,章水泉竟因此负债不少。

一些地方的官吏,过路的军官,打着“风雅”的旗号,向章水泉订制竹器,白拿硬抢坚决不给钱,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是一顿打砸,导致章水泉经常亏本。

酒香不怕巷子深

1917年,日本一位巨商慕名专程来到武穴,向章水泉订购一套竹制家具。

除了常见的方桌、梳妆台、椅子外,还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定制一张雕龙刻凤、红漆飞金、古色古香的竹睡床。这套家具前后花费了八个月的时间完成。

当日本巨商看到成品之后,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对章水泉的手艺大加赞赏,并愿意斥巨资购买。

但章水泉只按当地价格收了他的钱,这些钱甚至都不够制作这些家具损耗的竹子钱。让日本巨商深受感动,再次称赞道:“中国人了不起,我佩服,我佩服。”

日本巨商回国不久之后,再次来到武穴,希望以高薪聘请章水泉去日本。

甚至让他带着家人一同去,并且给予他一定的保证,面对着巨大的诱惑章水泉依然拒绝了,告诉日本巨商:“我爱中国,爱我的家乡武穴,哪都不去,哪都不去。”

日本巨商为了感谢章水泉,临走时多留下一些银钱作为赏钱,章水泉发现后,连忙追赶跑了一里多地,在开船前将钱退还给了日本巨商。

这样一个爱国手艺人,却没有因为自己的手艺改变生活,反而债台高筑,眼睁睁的看着唯一的女儿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世。

章水泉和老伴相依为命,手艺没有带来银钱,夫妻二人举日维艰,获得的荣誉没有带来一丝好处。

章水泉一气之下,将国民政府农商部颁发的奖状砍为两半。

历经坎坷再放光彩

章水泉带着老伴艰难的生活,在乱世中寻找着一点生机。他们等到了新中国成立。

经历过艰难得到他,格外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1951年的劳动节,武穴镇各行各业的举行了庆祝活动。

章水泉用篾匠手艺将竹串联结成长龙,并在竹子上嵌上小镜子作为龙珠,获得了武穴镇“五一”一等奖,为武穴的竹篾行业增添光彩。

国庆节,在武昌举行的湖北省各行各业展览中,章水泉以传统手艺结合文化,以竹子为材料设计制作出一艘兵舰模型,象征着不畏艰险、乘风破浪前进。

兵舰上还用竹结扎成的飞机模型,模型随着兵舰的滚动而旋转,令参观者拍案叫绝,被评为一等奖。

1952年,周恩来总理远赴巴拿马访问,为表示中巴友好,巴拿马安排参观文化艺术品,看见一床蔑丝蚊帐。

制作得十分精妙,丝如纱,质如金,可叠可开。周总理对这个作品赞不绝口,但陪同的外国友人却告诉他:这个就是你们中国人做的。

经过询问才发现这件工艺品是由来自中国篾匠章水泉制作完成的。回国后的周恩来在全国寻找章水泉。

很快,章水泉被找到,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指示湖北省政府,称章水泉是“了不起的人物”,要特别爱护。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当地政府每月付给章水泉一百元的固定工资,并由政府拨款,为章水泉建造一所新的住房。

同时武穴竹器生产合作社还组织了一批青年工人,由章水泉亲自传授指导专门生产竹器工艺品。章水泉濒临失传的传统竹器制作手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章水泉在无私传授自己绝技的同时,还在不断率领徒弟们攻关创新。在过去制作四方桌的基础上,章水泉又制作出了八方桌。这件工艺品在北京工艺美术馆展出后,受到中外名家的一致赞赏。

《人民日报》曾赞赏章水泉的竹器“牢固而不显得粗笨,精巧而不失单薄,富有装饰而又不失繁琐”。

在国庆十周年之际,章水泉带领四名高徒,制作了竹架丝垫沙发,和镶有腊梅桃花的竹屏风等全套竹制家具,被送到北京,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内,再次轰动了全国。

1956年,章水泉出席省政府会议期间,由于感冒引起肺气肿复发,省政府将其送进大医院免费治疗。

出院之后,在省长的建议下,章水泉举家搬到了武汉,并将其外甥女接到章水泉夫妇身边,照顾二老的生活。

而在武汉居住的章水泉仍然关心家乡的竹艺事业,为家乡的竹编事业提出宝贵的建议。

旧社会底层的一名篾匠人,成为新社会的一名人民艺术家,章水泉的成就是显著的。他的事迹被刊登在十五家报刊杂志上,在中苏文化艺术交流中,章水泉竹艺是重点交流的项目之一。

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应有的荣誉和地位,曾经担任十三种社会职务,获得了“竹器老艺人”和省劳动模范的称号,受到总司令的接见。

而章水泉还和周总理保持纯朴的友谊。每次周总理到武汉,不是托人看望他,就是专门打电话慰问。

章水泉总是激动地回答:“我很好!总理好么?”

传承延续

章水泉去世之后,章水泉竹器开始出口到国外,并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可是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工人开始逐渐流失,到后来厂里只剩下几名退休老工人和一些不愿外出打工的老人苦苦支撑。但是还是没有没有逃脱时代的大潮。

在章水泉竹器手艺就要失传的时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提上了日程。

武穴章水泉竹艺申报了湖北省非遗保护名录。在2009年,武穴章水泉竹艺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遗”名录。

并由政府组织创办了相关公司,组织章水泉竹艺的传承人,结合现代工艺开发出多种产品,让章水泉竹器工艺品再展雄风。

竹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竹编就出现了,到明清时期更有一大批专门从事竹编的艺人,他们游街窜巷上门加工。

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而篾匠也不再是社会底层,而成为人们尊重的行业,甚至被人们称为大师,受到人们的尊重。

出产地工艺品被追捧,从国家到地方都大力发展这些传统手工业,不单单是竹艺,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这些手工艺人的手中,竹子似乎有了生命,从一棵棵青竹到手中把玩的工艺品、家中的小物件,它们经历了一次次蜕变,这些蜕变是篾匠赋予他们新的生命,也将自己的心血和希望全部都凝聚在其中。

有着千年文化的竹编历史,有着百年文化的章水泉竹编在文化产业上大方溢彩。

它们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乘风破浪接受时代的挑战,适应时代的浪潮变革,抓住契机,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2年,周总理电讯全国,寻找一个编竹子的篾匠
篾匠:一个即将消失的老手艺
客家地区的老手艺——做篾[miè]
闽南竹编:薄薄篾片编就“古早味”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六):削竹为丝编生活
篾匠·竹器·生活|原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