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本花名册,牵出一段共和国绝密往事

老兵回忆:原广州军区组建80人防化连深入荒漠执行核试验任务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婉 实习生 周杰 张思宁

6月16日,羊城晚报刊发报道《重返马兰》,记录粤籍马兰老兵时隔多年,重返位于新疆的中国核试验基地,追忆当年为国家国防事业献青春洒热血的奋斗往事。报道刊出后,社会反响热烈,不少当初参与过国家核武器研制及试验、多年来一直隐姓埋名的老兵们借此联系上羊城晚报,张春雷便是其中一员。

张春雷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曾在部队服役近18年,对于军旅生活,有许多人难忘,有许多事可讲。其中,有一本比巴掌还小的花名册,张春雷珍之重之地收藏了近40年。这本花名册讲述了一段历史:1975年年底,广州军区抽调80名干部战士组建成一个防化连,往西奔赴新疆,秘密参加了一次核试验的效应工作。

“这80人里,最高龄的老兵到如今已有93岁,最小的也有70岁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现在何处,如今是否安好。”张春雷提及,48年中,这80名老兵四散在各地,少有联络,也很少提及此事,但随着年岁渐长,也想记录下这段历史,他说:“在这件举国之力的伟大事业中,广州军区未曾缺席,期盼有关部门能多做一点抢救性记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花名册成为重要历史记录

1990年,39岁的张春雷转业到广东省第二轻工业厅,之后被分配到广东省工艺美术总公司,机缘巧合下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在端砚和艺术印章雕刻方面造诣不浅,如今他已是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有40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购收藏。

多年来,外界与张春雷有关的报道,几乎都是围绕艺术展开,鲜少有人知晓,在这位大师身上,还有过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据张春雷回忆,1975年年底,根据总参通知要求,原广州军区抽调80人,临时组建一个防化连参与核试验工作,接到任务时,是他当兵的第三年。

“我被抽调过去后,兼任文书和通信员工作,按照职责就整理了一个花名册,把这80人的名字、出生年月、籍贯、所属单位等资料都详细记录下来。”张春雷说道,“一般情况下不会记录得这么细的,也记不得当时是什么心情,驱使我这么做了。”核试验事业在未解密之前,曾是国家重大绝密事件,这80名被临时抽调的防化兵的个人档案中均没有记载此事,张春雷的这本花名册极有可能就是此事唯一的历史见证,他有意无意间的一个举动,成为历史记录的重要一环。

在近40年的时间里,张春雷一直珍藏着这本花名册,直到2014年,将其珍重交给原广州军区有关部门,以作历史留存。通过复印件可以看到,这本花名册不过巴掌大小,首页记录着核试验的核爆零时:1976年1月23日下午3时。这一刻过后,80名防化官兵心系国防伟业,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核辐射污染区,进行勘测收集数据等核试验效应工作。

为顺利完成这一光荣任务,这80名干部战士先在广州集中培训,进行强化训练并筹备各项物资,直到1975年12月上旬,才乘车西去新疆。

“我们坐的是闷罐车,车上就铺一点稻草,就这样睡在上面,整整走了十多天,才在吐鲁番站半夜下车。”张春雷提到,下车后他们又乘车前往马兰核试验基地,一路上灰尘滚滚,到马兰时都成了泥人,在马兰住了一夜,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向在罗布泊腹地的核试验场区开去,更为艰苦的环境等待着他们。

每人每天只有三杯水

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荒芜足以吞噬所有,苍茫沙漠中的核试验场区也并不显得突兀,为我国核事业,成千上万人曾在这里奉献青春,甚至失去生命,艰难可见一斑。

吃的是罐头冻肉,少有蔬菜;住的是“地窝子”,一半是往土里挖出的两米深坑,另一半是用茅草搭的简易棚子;喝的水要从百公里外运过来,尤为珍贵,每人每天只有三杯水,早上洗完脸的水舍不得倒掉,晚上用来洗脚,更别说洗澡了。

在罗布泊的这段日子里,恰是严寒隆冬,这对长期生活在温暖湿润南方的80名官兵来说,考验不小。“冷到什么程度呢?广州人吃饭的时候喜欢先洗碗,我们拿着碗过一下水,手就黏在碗上了,然后我们排队打饭,直到吃完饭,暖和一点了手才能拉开。”张春雷印象特别深刻。

80名防化战士一边克服着生理上的不适,一边迅速开展实地实战训练,从第一颗核爆点开始,逐次对十多个核爆点逐点逐段展开侦测,记录提取数据,这样的实训,有40多天。通过踩点训练,对熟悉沙漠地形方位,为真实核爆情况下进行实战侦测打下良好基础。

防化连的连长唐昌荣,明年就满80岁了,经年过去,罗布泊的苍茫还深深刻印在他的脑海中。“当年我领着队伍要进行预演,但一眼望过去,全是沙,没有参照物,会失去方向感,而且在那个地方,指南针也失灵。”唐昌荣说道,“我们只能一次次出去找路,后来想了一个办法,车上准备一些竹片子,每隔大概50米远就插一个做标记,就这样一个一个插起来,形成勘察路线。”

每个防化兵都清楚知道核弹的破坏性,也知道核爆过后,进入核辐射污染区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前进,每次实训后,严寒中却总是生出一身汗。在危险与艰苦中,80名官兵没有一个退缩,多年的专业知识和实训积累,使他们有相同的底气,此外还都有相同的共识:防化兵就是干这个的,这是使命。

在紧张训练中,1976年的核试验核爆零时逼近。

冒着生命危险逼近爆心

核爆零时属于机密事件,直到当天,整个防化连队才知道准确时刻。

1976年1月23日下午,这支从广州一路颠簸到新疆的80人连队,小部分藏身靠近爆心的洞中,大部分在距核爆爆心12公里外的沙丘旁整装,队员斗志昂扬,等待着最后任务的进行。

下午3时,准时起爆,火光冲天,一团巨大的蘑菇云翻滚向上,接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爆炸后,火光扑面而来,那一瞬间你感觉这个火不是在12公里外,而是就在你跟前。”张春雷回忆道,核爆成功后,沙丘上欢声雷动,但很快被严肃氛围取代,连长唐昌荣大声宣布:“按照原定计划和路线,各战斗小组进场勘察取样。”

在核爆后的第一时间,在最为危险的时刻,防化兵们进场了。

80人团中的一员李经桥也出发了,三人一组,他与队友协作配合执行任务,“这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李经桥说,其时他掌握着测量仪器,测试原子弹爆炸后的核辐射程度,“摩托车越往爆心开,辐射程度不断升高,我们就看着那个指针不断往上升,但还是继续往里走、再往里走,直到按照规定完成侦测任务才返回。”他说。而担任连队指导员的江时清,即使知道核弹威力,到达爆心时也不免感到震撼:“有辆坦克离爆心有几十米,有一定的距离了,但核爆过后,坦克的炮塔还能被冲击波震到十几米外。”

原广州军区为此次核试验任务抽调的80名干部战士,由全军区防化部队中营、连、排、参谋等干部和军事训练尖子组成,都是精兵强将,张遂志估摸着自己是队伍里唯一的新兵:“我是1975年当的兵,入伍后,平时训练就是利用观测仪快速观测记录核爆后的各种数据,要求手、眼、口并用,反应迅速,报得越多,测量就越准确。”因为基础扎实、反应快,张遂志也被抽调进队伍里。

作为新兵,有幸参与核试验,张遂志既兴奋又害怕:“我们带着仪器往爆心去的时候,一路上见到预设的大炮被掀翻,泥土石子都被烧成玻璃球,像珠子一样,这些都带有放射性物质,我们心里清楚,但任务必须要完成。”

罗布泊荒无人烟,对外界唯一的消息来源就是一台收音机,张遂志最年轻,收音机就交由他背着:“我还记得收音机大概20厘米高,10厘米厚,有长长的天线,在车上也好,吃饭也好,我都背着它。”

整个队伍靠着这台收音机听新闻,直到有天,从广播里听到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队伍沉默了,哀痛万分,但又很快继续投入到新一轮作训中去,在时间更迭中,为伟大的事业,接续奋斗。

核爆过后,全队人员在核爆下风方向,按照事先设定的不同距离、不同时点、不同方向,连续几日进行认真的勘察和记录,在将所有勘察数据结果交给现场指挥部后,这支80人小队踏上返穗旅程,重回各自岗位,此后长久时间里绝口不提曾参与过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战斗在荒芜的罗布泊,常不知时日。张春雷还记得,返回广州的那一天夜里,在车上突然听到鞭炮声响,外头一片热闹,才恍惚发觉,那天恰是除夕夜,新的一年快到了。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核爆区一一四十年前赴新彊罗布泊参加核试验的回忆。蒋强编辑
忆:核试验前夕随张蕴钰司令员巡视场区(高连科)
花名册(上)
为什么罗布泊核爆后才想起来派人考古?
苏州退伍老兵忆三次核试验:冲入爆炸核心取样,全天不眠不休
纪录片《太空核爆》:美国的高空核试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