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八罗汉

名号

释义

“阿罗汉”又音译作阿卢汉、罗汉等,意思是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具有四种主要含义:一者灭除义,谓灭除一切烦恼;二者远离义,谓远离一切不善之法;三者不生义,谓于一切生死轮回法中不生;四者应供义,谓应受世间天人恭敬供养。成就“阿罗汉”果位意味实现了解脱与涅槃。“解脱”是指脱离烦恼、出离生死轮回苦。“涅槃”又意译作寂灭、灭度、寂、无生,即一切烦恼熄灭,停止一切导致进入生死轮回的行为,即“解脱”的实现状态。[4]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推崇阿罗汉道,以佛为导师,大众部推崇菩萨道,神化佛陀。[6]至大乘佛教时期,阿罗汉由“解脱者”发展成为具有神力的“护法者”形象。大乘佛经中宣扬阿罗汉具有神通,护持佛法,保佑信徒,赐予信徒福报、延长寿命,因此罗汉渐渐成为受人供奉的神祇。[1]
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信仰的基础上再加两位罗汉。依据唐玄奘翻译的《法住记》一书记载,十六罗汉的名称是:一宾度罗跋啰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距罗、六跋陀罗、七迦哩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睺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此十六位罗汉固定,后两位罗汉是谁说法不一。[1]

由来

四大声闻

在公元四至五世纪,《弥勒下生经》被翻译成汉语传入中国,经中有: “世尊告迦叶曰: 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 所谓大迦叶比丘、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 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四大比丘不入涅槃,目的有三: 护法传法( 与佛教法灭思想有关) 、等待弥勒( 与对未来佛的授记有关) 、受请利生( 与佛弟子供养僧宝有关)。最早的住世罗汉即大迦叶、军屠钵叹、宾头卢和罗睺罗(即罗云比丘)这四位,从佛陀在嘱托四大比丘之前先嘱托四大天王各于方土护法来看,四大住世罗汉与四大天王一样,起初是根据四个方位来规划的。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十六罗汉。[7]

十六罗汉

公元五世纪,《入大乘论》传入中国,介绍罗汉接受佛的嘱托,住世护法。经中具体明示十六罗汉的数目,但除宾头卢 、罗睺罗以外并未列举其他十六罗汉的名号 。可以认为此处所言的十六罗汉是由西晋所译《弥勒下生经》与东晋所译《 舍利佛问经中》迦叶 、宾头卢 、军屠钵叹、 罗睺罗四大比丘 ,住世护法的观念发展而来。7世纪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是十六罗汉信仰的基础,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名号和功德神通。[1]
十世纪左右,西藏的十六罗汉信仰也逐渐盛行起来,出现了十六罗汉雕像和唐卡。关于藏地十六罗汉起源,有四种说法,两种认为源于汉地,两种认为来自印度克什米尔,四种说法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且并不互相矛盾,因此可认为藏地十六罗汉的出现同时受到了汉地佛教、印度、克什米尔多方影响,藏地十六罗汉名号与汉地相同。[5][8]
自《法住记》译出并流行之后,十六罗汉受到中国佛教徒的普遍信仰,很多石窟及壁画中也陆续出现此类题材。历代画家对十六罗汉图也多有绘制,如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五代时期的禅月大师贯休十六罗汉图,可由敦煌千佛洞第七十九窟窥其遗影。宋代以后,十六罗汉的题材虽然在石窟中已经减少,但绘画界则仍颇风行,一直延续到明代。[9]

十八罗汉

关于十六罗汉演变成十八罗汉的原因,一说是十八由“九九”组成,而九为中国的吉数,所以汉地出现了十八罗汉。另有一种法是,十八罗汉的出现是受到了唐代中期的庐山十八高贤传说影响,于是有十八之数,而后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十八罗汉之名。佛学家周叔迦(1899年至1970年)则认为十八罗汉的出现是由绘画方面造成的,先有十八罗汉绘画与造像,后有人为十八罗汉附上名称。由于佛经中并没有十八罗汉一说,因此后两位罗汉名号多由人附会而成。[5][7]
李华《杭州余姚县龙泉寺故大律师碑》是最早提出十八罗汉一词的文献资料,但也只有十八罗汉一词,此碑文时间约在759-731年。现存最早的以十八罗汉组合为题材的造像是断代为公元953年的浙江省石窟寺罗汉像,前十六位罗汉名号依照《法住记》所记的十六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第十八位无名。[10][7]
现在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907—925)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得之于儋耳(今海南),题了十八首赞,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832—912)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见之,为之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啰惰阇的重出。至此,十八罗汉有了具体名号。[1][5]
从唐末五代开始,汉地十八罗汉的信仰已经逐渐盛行,宋代达到极盛。苏轼宋代葛胜仲都设供礼奉十八罗汉,葛胜仲的《丹阳集》卷九也收录了一则《十八罗汉赞并序》。释惠洪的《石门文字禅》卷十八中收的《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并序》中提到的最后两位罗汉也是庆友和宾头卢尊者。宋代志磬随后提出了后两位是迦叶、军屠钵叹的说法。[1][5]
约14世纪的西藏唐卡作品和断代在1435年的藏文绘本中已经有布袋和尚造型的罗汉和达摩多罗,十六罗汉加达摩多罗和和尚尊者的西藏十八罗汉组合业已形成。[5][8]
苏轼《应梦罗汉记》提到元丰四年(1081年),他于歧亭庙见到一尊罗汉像,左龙右虎,可知宋朝民间已有降龙伏虎罗汉,但并未分成两位罗汉。清朝乾隆皇帝为宋朝李公麟的十八罗汉画轴题跋,提到了藏地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之说,认为十八阿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庆友或弥勒尊者)。由于这一说是乾隆钦定,因此便流行开来。[1][11]

介绍

宾度罗跋罗堕阇

十八罗汉第一位。宾度罗跋罗堕阇出身婆罗门贵族,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又被称为坐鹿罗汉。他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心血来潮,做了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担心国王劝说,遂遁入深山修行。一日,皇宫前出现了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宾度罗跋罗堕阇,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愿意回来做官。他说此次回来别无他想,是想导引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苦口婆心地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不如出家静心。结果国王受其劝说,毅然让位于太子,随他出家做了和尚。[2][11]
宾度罗跋罗堕阇虽然证得了阿罗汉果,却喜欢卖弄神通本事。曾经有位外道将旃檀钵挂在树上,并宣称如果有人不通过梯子或杆子就能取下旃檀钵,这个钵就送给他。宾度罗跋罗堕阇怂恿目犍连去取钵,目犍连不愿意卖弄,于是宾度罗跋罗堕阇就自己使用神通取下了钵,他因此受到乔达摩·悉达多责怪,乔达摩·悉达多罚他不入涅槃,住世护法。宾度罗跋罗度阇尊者像在中国出现较早,南北朝(420—589)时,佛教寺院就曾经绘画供奉过。[2][11]

迦诺迦伐蹉

十八罗汉第二位,俗称喜庆罗汉。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是亲耳听闻乔达摩·悉达多说法的声闻弟子,知晓一切善恶法。曾有人问他什么是喜,什么是庆,他回道到,以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快乐是喜,不以眼耳鼻舌身意就可得到的快乐是庆,心觉佛在即喜庆。因此,又被称为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原为富家公子,初遇乔达摩·悉达多聆听说法便倾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乔达摩·悉达多遇到迦诺迦伐蹉虔诚地礼拜。迦诺迦伐蹉见到乔达摩·悉达多感到很高兴,乔达摩·悉达多为他讲了“四种结业”(即杀生,盗窃,邪淫,妄言),“四处恶行”(即永无满足之自私的贪欲,忌妒交狂之恼怒的嗔恚,所做行业之后果的恐惧,执断执常知己见的愚痴)和“六种不应做的事”(即嗜酒,好赌,闲荡,沉迷歌舞,爱交恶友,懒惰)等等。迦诺迦伐蹉听后,如茅塞顿开,成了佛教弟子,并证得阿罗汉果。迦诺迦伐蹉尊者率领五百阿罗汉居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守护佛法,教化众生。[2][11]

迦诺迦跋厘惰阇

十八罗汉第三位,俗称托钵罗汉、举钵罗汉。他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借托钵讲经宏法、教化世人、散播福德。他率六百阿罗汉,住东胜神洲,守护神法,教化众生。迦诺迦跋厘惰阇是一个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乔达摩·悉达多因材施教,特地为他讲了长生童子的故事,使他不再和其他人争吵。由于他化缘的时候每次都是举起铁钵,修成罗汉后,被世人称为“托钵罗汉”。[2][11]

苏频陀

十八罗汉第四位,俗称托塔罗汉,是佛祖的关门弟子,即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最后一位弟子。他出生于印度舍卫城的一个佛教世家,执着修行,年纪虽小,但修行却超过师兄。他率七百阿罗汉住北俱卢洲,护持佛法,教化众生。他常常手托一塔,即乔达摩·悉达多的舍利塔,以此怀记乔达摩·悉达多的教诲,并启化众生播种福德,成就佛道,所以苏频陀尊者又称为“托塔罗汉”。[2][11]

诺距罗

十八罗汉第五位,俗称静坐罗汉。他出家前是一名勇猛的战士,性格豪爽,体格魁伟,后来出家。乔达摩·悉达多让他静坐,以消磨从前当士兵时的那种粗鲁野蛮的性格,并于禅坐中瞑思世界宇宙的真理,证悟后说法度众。但他静坐时仍显示出大力士的体魄。静坐后修成得道。所以又称他为“静坐罗汉”。他率八百阿罗汉住南瞻部洲,护持佛法,教化众生。[2][11]

跋陀罗

十八罗汉第六位,俗称过江罗汉。他是乔达摩·悉达多的侍者,主管洗浴事,有些佛教寺庙在浴室供其相。跋陀罗尊者的母亲怀孕临盆时,把他生在了跋陀罗树下,所以给他取名为跋陀罗,跋陀罗出家后成为罗汉。据称,他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此后世称他为“过江罗汉”。他率九百罗汉住耽没罗洲,护持佛法,教化众生。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都是由钹陀罗传去的。[2][11]

迦哩迦

十八罗汉的第七位,俗称骑象罗汉或拂尘罗汉,又作迦力迦、伽罗,或嘎礼嘎等。是乔达摩·悉达多的一名侍者,本是一位驯象师。象力大无穷,耐劳又能致远,也是佛法的象征。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他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所以世人称他为“骑象罗汉”。他以清净慈悲心,用拂尘袪除众生的烦恼,率一千阿罗汉住僧伽荼洲,弘扬佛法,教化众生。[2][11]

伐阇罗弗多罗

十八罗汉第八位,俗称笑狮罗汉,又作阇罗弗多罗、伐阇那弗多等。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他率一千五百阿罗汉住钵刺拿州,护持佛法,教化众生。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积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尊敬。虽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端然不动。伐阇罗弗多罗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日不语。他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尊者答道:“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2][11]

戍博迦

十八罗汉第九位,俗称开心罗汉。又作戒博迦、瞿波迦、锅巴嘎等。他袒露心迹,启示众生若能常保持心地的清净,不造恶业,努力行善。有一种说法认为戍博迦尊者乃是“贱民”之意,其意是说,他的出身低微曾是舍卫城的乞丐或曾被阉割,并于宫中为奴,后被乔达摩·悉达多收留为弟子,很快修成阿罗汉果。还有一说法则认为,戍博迦本是中天竺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弟不服,因而作乱。戍博迦尊者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戍博迦尊者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 ”说罢解开衣服。弟弟看见戍博迦尊者胸腔里的心中果然有一尊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传闻唐代时,戍博迦到中国的长安传教,中国译他的名字为善无畏。戍博迦率九百罗汉住于香醉山中。[2][11]

半托迦

十八罗汉第十位,俗称探手罗汉,又作半他迦、半托迦、槃陀迦、半诺迦、槃陀、槃兔等,意为“路边生”。据说,他的母亲原是一个大富人家的女儿,因与家奴私通,逃到别国,久而有孕,临产思归。于途中先后产二子。长名“摩诃般陀”,弟名“周罗般陀”。译成汉语,兄叫“大路边生”,弟叫“小路边生”。兄聪明,弟愚钝,后二人皆修成罗汉。半托迦尊者是兄,为第十罗汉;弟叫“注荼半托迦”,为第十六罗汉。半托迦尊者知识渊博,长于书算,精通音律。后来钻研佛法,皈依佛教。不久,其弟也随他出家,并修成正果。半托迦尊者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又称“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率一千三百阿罗汉住三十三天。 [2][11]

罗睺罗

十八罗汉第十一位,俗称沉思罗汉。又作罗怙罗、罗护罗、罗云等,是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前与妻子生的唯一一个儿子。据说,乔达摩·悉达多出家之夜,他的妻子怀孕,六年后,乔达摩·悉达多佛祖成道之夜,罗睺罗尊者降生。还有一说,古印度认为日食月食都是由于一颗能蔽日月的罗怙罗星所造成的。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故取名罗睺罗。罗睺罗尊者出家后,成为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为著名,号称“密行第一”。所谓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以能够忍受羞辱而著称。据说,他在舍卫城时,曾经被一些轻薄者打得头破血流,但他以慈心能忍,而受到乔达摩·悉达多的赞扬。他率一千一百名阿罗汉住毕利飏瞿洲。[2][11]

那伽犀那

十八罗汉第十二位,俗称挖耳罗汉,又作罗迦那、纳阿噶塞纳等。那伽犀那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修证阿罗汉果。他曾到古印度西北舍竭国,拜见国王弥兰陀,应国王询问,以各种比喻广泛说明人生无常,善恶报应等佛法,以及佛教徒修行等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对答如流,其所有问答都载于佛教经典《那先比丘经》里。那伽犀那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所谓耳根,是由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那伽犀那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他率一千二百阿罗汉住半度波山。[2][11]

因揭陀

十八罗汉第十三位,俗称布袋罗汉,又作因羯陀、因竭陀。因揭陀生于中印度门第显赫之家,是家中独子。但他不贪图荣华富贵,而一心想要出家,此举遭到家里的强烈反对,几经磨难,他终于在国王的帮助下,如愿以偿出家了。另一说认为他是古印度的捕蛇人,经常携带一个布袋进山捕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伤,故又称“布袋罗汉”。[2][11]

伐那婆斯

十八罗汉第十四位,俗称芭蕉罗汉,又作伐那波斯、拔纳拔西、伐罗婆斯等。他是一个举止儒雅、虚心好学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认真听讲,无论乔达摩·悉达多所言,还是其他人所讲,都用心去记取。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说法时,连说了四句佛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概括了佛教的宗旨,伐那婆斯尊者听后,深受启发,很快就得了阿罗汉果。由于他常在芭蕉下修行,故又称“芭蕉罗汉”。他率阿罗汉一千四百住可住山。[2][11]

阿氏多

十八罗汉第十五位,俗称长眉罗汉,又作阿资答、呵逸多等。阿氏多尊者因长相异常丑陋,被父母赶出家门,只好出门行乞。但人们都被他的容貌吓着了,没人愿意施舍他。他只好藏入山林,靠山泉野果为生,但就连山中的鸟兽也怕他。阿氏多尊者孤苦伶仃地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乔达摩·悉达多知道后,就和比丘一起进入山中度化他。阿氏多尊者见到乔达摩·悉达多和比丘的身影,竟然逃之夭夭了。乔达摩·悉达多无法,只得变成一位丑陋如鬼的人去接近阿氏多尊者。阿氏多尊者见到一个相貌跟自己相近的人,先是惊讶,接着便放松警惕地说:“我们都一样丑,一样寂寞,就做个好朋友吧。”乔达摩·悉达多和善地答道:“好的。好朋友,我先敬你这钵中的饭吧。”阿氏多尊者一听,正好自己十分饥饿,便不客气地把饭吃光了。[11]
当他吃完后,却见眼前的人变成了一个俊秀的人。他奇怪地问乔达摩·悉达多为何变成好看的人了。乔达摩·悉达多指着远处在坐禅的比丘说:“我刚才吃饭时,恭敬地看着那位比丘坐禅。这恭敬的心得到果报,我就变得端正了。”阿氏多尊者十分兴奋地说:“还有这样的好事。丑人太苦,我真想变得端正些。”他便恭敬地瞧着比丘坐禅。这时,乔达摩·悉达多现了他的真面貌,光辉遍体,端庄慈祥。阿氏多尊者不由自主地跪在乔达摩·悉达多面前,请求出家。乔达摩·悉达多高兴地说:“好,孩子,我收你为弟子。”自此,阿氏多尊者在乔达摩·悉达多的身边,勤修苦学,不久就成就了阿罗汉果。之后,他率一千五百阿罗汉,住鹫峰山。[2][11]

注荼半托迦

十八罗汉第十六位,俗称看门罗汉,又作周利槃特、周离般他伽、拘利槃特、租查巴纳塔噶等。他是第十位罗汉半托迦尊者的弟弟,即“小路边生”,但哥哥聪明而他愚钝。在半托迦尊者的荐引下,注荼半托迦尊者也跟着乔达摩·悉达多修行了,但注荼半托迦尊者生来迟钝,出家四个月,一句偈语也学不全,习经而不能诵读。乔达摩·悉达多因材施教,就叫他日常为众比丘拂拭鞋履,只诵习简单的经句。在乔达摩·悉达多的精心点化下,他终于获得智慧,突然颖悟,不久也证得阿罗汉果。佛祖送给他一根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就出声。他化缘时就在人家门口摇动锡杖,以求布施,故又称他为“看门罗汉”。他率一千六百阿罗汉住持轴山。[2][11]

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

十八罗汉第十七位,俗称降龙罗汉。古印度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处杀害和尚,尽毁佛寺佛塔,将所有佛经劫到那竭国。后来,降龙罗汉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因此人们称他为“降龙罗汉”。一种说法是降龙罗汉是迦叶尊者,另一说法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十八罗汉第十八位,俗称伏虎罗汉。传说伏虎罗汉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罗汉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关于伏虎罗汉到底是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弥勒,二说是军屠钵叹。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嘎沙鸦巴尊者(即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纳答密答喇尊者(即庆友或弥勒尊者),降龙伏虎很合中国人的口味,再加上是钦定,这一说法便被规定了下来。[2][11]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达摩多罗和和尚尊者

藏传佛教中以达摩多罗和和尚尊者为后两位罗汉。一种说法认为达摩多罗就是汉地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而最后一位和尚尊者,一说是摩诃衍(大乘和尚),摩诃衍是敦煌的一名汉人,曾向吐蕃传播被称为禅宗的汉传佛教,并于8世纪末的汉印僧诤会期间捍卫过禅宗教理”,据藏文文献《迎请尊者》记载,唐肃宗派大乘和尚带上信函,前往印度玛伽德哈,邀请十六罗汉到内陆传法。讲法完毕,十六罗汉去到了藏地。大概是因为大乘和尚作为邀请十六罗汉的信使,藏传佛教遂将他与十六罗汉一起供奉,组成藏传十八罗汉系列。[12][5]
然而藏传十八罗汉中的和尚尊者又多以布袋和尚形象出现,因此又被直接称为布袋和尚。通行的说法是布袋和尚即契此和尚。布袋和尚起源于汉地,唐末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矮胖的疯和尚,肚子很大,名字叫做契此。他常面带笑容,背着布袋到处化缘,预言祸福十分应验。契此死时,端坐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人们就认为契此是弥勒化身,按照他的样子雕像塑像。[12][5]
达摩多罗唐卡
布袋和尚唐卡

源流

历史背景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无论是从信众的数量、规模上,还是从佛教的表现形态上看,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从社会普及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佛教的鼓励扶植和协调利用的政策,导致了社会各阶层都有信奉佛教、护持佛教和推广佛教的人士。帝王通过自己的政策从国家层面推动了佛教的普及,官僚贵族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影响佛教的发展,士大夫则通过与僧尼的频繁交往促进了佛教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3][7]
从民间佛教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佛教已经渗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不同方面,信徒们通过写经、造像、斋会、拜佛,甚至撰造佛经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民间佛教的流行则更多是从关注自身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其对佛经的研读、抄诵,还是在具体的修行方面,都能够表现出一种简约性、功利性、实用性、民俗性的特点,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得以存在和延续的三个基本要素,对佛的崇拜逐渐演化成对佛、菩萨、罗汉造像以及圣物的崇拜。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与绘画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唐与五代之际,出现了十八罗汉组合和十八罗汉绘画和雕塑。[13][7]

宗教背景

十八罗汉信仰的形成,离不开受佛教本身“供养”和“果报”等观念的影响。从公元四五世纪至七世纪,一系列大乘佛经被翻译成汉语,流行与汉地,这些经典介绍了拥有神通并且住在世界、护持佛法以及佛教信徒的阿罗汉形象,除了具体的名目外还介绍了罗汉住世与弟子供养之间的关系,如《法住记》中就宣传了十六罗汉具体名称以及供养方法和利益。汉地经师和僧人在传教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果报”的观念,继而催生了罗汉信仰的形成与世俗化。[7][14]
佛教经典认为 , 佛法在世间流行的时间 , 根据修行和证道人数的多寡可分成正法、像法 、末法三个时代。正法时代指乔达摩·悉达多虽灭但教法住世 , 人们依教修行, 即能证得道果;像法时代指自正法之后虽有教法及修行者 , 但信力衰退 , 人们多已不能证果;末法时代指像法之后,虽仍有教法垂世 , 可以让人们修习 , 但修行者寡 , 且不能证成道果。末法时代这一思想,让本处乱世的唐末和两宋佛教信徒倍感惶恐,他们迫切需要心灵慰藉。[14][13]
汉地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宣导菩萨理想 , 信众修行也可依他力 (即救世主) 获解脱,佛教为了让信众坚守教法 , 通过两条彼此互补的途径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确立未来世界的救世主—弥勒菩萨;指定在乔达摩·悉达多入灭后、弥勒下生前守卫佛法令众生得果报的神圣团体— 护法罗汉。唐朝的净土思想,既推动了弥勒崇拜的发展,也将早期较为复杂的观想念佛转变为简易的称名念佛,这就推动了弥勒菩萨崇拜在汉地民间的流行,与之相关的阿罗汉信仰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在历时发展中,由四大声闻逐渐衍变出十八罗汉崇拜。[14][13]

宗教角色

住世护法

具有神通的阿罗汉数量众多,由于神通境界不同又分为各个集体。其中,十六阿罗汉是与弥勒下生直接相关的,他们受乔达摩·悉达多涅槃前的嘱托,住在世间各个方位,带着自己各自的弟子眷属护持佛法,使佛法不灭,等待弥勒下生成佛。十六罗汉博通佛典、外道典籍,因为受乔达摩·悉达多(释迦佛嘱托),再加上本就拥有三明六通的能力,所以可以接受人间信徒的供养,并以各种方式暗中保护信徒,给行善的信徒以果报。[14][7]
十六罗汉的神通是三明六通。[14]六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神通虽是属于特异功能,但皆依于禅定而以智慧为体。六通中第六通唯佛、阿罗汉、独觉才能获得,而前五通凡夫亦能获得,而佛、阿罗汉、独觉的前五神通又高于凡夫所发者。三明,即天眼、宿命、漏尽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天眼明,又译死生智证明、天眼智等,即了知众生死此生彼种种因果相状的智慧;宿命明,又译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命智等,即明确了知自身及众生宿世之种种相状的智慧;漏尽明,又译漏尽智证明、漏尽智明、漏尽智等,即了知彻底灭除一切染法及其习气的智慧。佛经中并没有记载十八罗汉,十八罗汉信仰是在十六罗汉信仰上额外增加了两位修成阿罗汉果的尊者,在宗教角色上,十八罗汉与十六罗汉相同,是接受供养、保护信徒、住世护法的佛教神祇。[15][7]

典籍

李华《杭州余姚县龙泉寺故大律师碑》,记载僧人道一(679—754)临终时,“具见五天大德、十八罗汉,幡盖迎引,请与俱西。”,这是目前最早的使用十八罗汉这一词汇的记载。[10]
《弥勒下生经》:“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屠钵叹比丘即军屠钵叹(君屠钵叹),罗云比丘即罗睺罗。此经除了提到四大声闻与弥勒下生的关系,更提到了佛法、佛塔受毁坏时,君屠钵叹阿罗汉与弥勒菩萨曾以神通护持佛经。唐朝净土思想和弥勒菩萨崇拜盛行,与之相关的四大声闻信仰也随之诞生。[7][13]
《入大乘论》:“又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于余经中亦说有九十九亿大阿罗汉。皆于佛前取筹护法住寿于世界。”《入大乘论》一书是目前最早使用十六罗汉(即经中的“十六声闻”)这一概念的佛经,并称这十六位阿罗汉散在各地,但此经并未完整提及十六罗汉名号、顺序、神通以及职能。[7]
《法住记》:“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乃至世尊正法应住常随护持。及与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及诸眷属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如是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饶益有情。”该经记载,庆友尊者宣称有十六个拥有神通的罗汉接受乔达摩·悉达多涅槃前的嘱托,住世护法,当时的听众问到十六罗汉具体名号,庆友便将十六罗汉具体名号、顺序、眷属人数及其住处详细说了出来,十六罗汉可以接受信徒的供奉,他们的职能是护持佛法、保护信徒,但十六罗汉会隐蔽神异能力,以普通人的外形秘密接受供养。[14]
《佛祖统纪》:“除四大罗汉十六罗汉。余皆入灭。四大罗汉者。弥勒下生经云。迦叶。宾头卢。罗云。军徒钵叹。十六罗汉出宝云经。然宾头卢罗云已在十六之数。今有言十八者。即加迦叶军徒。”《佛祖统纪》收录了由宋僧志磐从各佛经中摘录的关于罗汉的佛经原文,如《弥勒下生经》、《法住记》里提到的四大声闻和十六罗汉,由于佛经并无十八罗汉记载,而当时十八罗汉已经盛行,志磐就依据《弥勒下生经》、《法住记》里,提出了不同于苏轼的说法,他认为后两位是迦叶和军屠钵叹。[16][1]

文艺形象

文学作品

苏轼(1037—1101年)曾为十八罗汉作赞。苏轼谪居海南儋耳时,有幸得到四川金水张氏所画的《十八罗汉》,作序说:“蜀金水张氏,画十八大阿罗汉。轼谪居耳,得之民间。海南荒陋,不类人世,此画何自至哉,久逃空谷,如见师友,乃命过躬,易其装裱,设灯涂香果以礼之。张氏以画罗汉有名,唐末盖世擅其艺,今成都僧敏行,其玄孙也。梵相竒古学术渊博,蜀人皆曰此罗汉化生其家也。”在描述十八罗汉像的文字中,写第七尊者“有龙出焉吐珠其手中”,写第十三尊者“有虎过前”。[17]除此以为,苏轼又曾为贯休的十八罗汉画像作赞。[5]
明朝大灯和尚观看了洞庭东山西卯坞内紫金庵罗汉塑像后,作了《金庵十八罗汉歌》,赞曰:“金庵罗汉形貌雄,慈威嬉笑惊神工。当年制塑出奇巧,支那国中鲜雷同。擎拳降猛虎,举钵伏狞龙。神通各逞无暇日,我来一唱俱敛容。修眉大士嗒然笑,手持藤杖称最老。与彼群公前致辞,山中结屋愿须早。潺潺深涧可忘饥,不待安期赠丹枣。他时游戏返天台,共尔岩头拾瑶草。”[5]
《西游记》是玄奘取经为题材演化而来的神魔小说,带有佛教色彩,其中十八罗汉便是围绕在乔达摩·悉达多(如来佛)身边的重要人物,他们与托塔天王李靖、太上老君一样,同为小说中天庭里的神仙。[18]

绘画

汉地

宋代以后,中国出现了许多十八罗汉的绘画作品,贯休的“胡貌梵相”的罗汉像,奠定了中国罗汉艺术的模式,开创了中国罗汉艺术的一个基本流派——形象夸张奇特的“野逸派”,与同时期的张玄的世态罗汉相遥相呼应,共同构筑了中国罗汉的两大流派。以后历朝各代的罗汉艺术,基本上都是在这两大流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可以说,贯休的罗汉画是中国罗汉绘画的先行者,正是因为有了贯休,才有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罗汉艺术。贯休的罗汉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除此以外,还有《宣和画谱》等著录的李公麟的《十八尊者》和《十八罗汉渡海图》等。到了元代,十八罗汉成为最为流行的罗汉组合形式,引来大量善男信女的膜拜。明清时期,十八罗汉继续流行,并出现了不少罗汉绘画精品。[19]
贯休绘宾头卢罗汉
贯休绘迦诺迦伐蹉
圣因寺罗汉画
李公麟罗汉图局部

藏地

十八罗汉是西藏绘画艺术—唐卡的重要表现对象。西藏壁画、唐卡等佛教艺术中对罗汉的塑造形式,从宋代开始就受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并且,随着汉藏佛教的交流,其汉族因素越来越多。人物五官的刻画,胡须毛发的处理,这些微妙的细节往往可以体现出内陆人物画艺术手法的影响痕迹。[5]
释迦牟尼与十八罗汉
释迦牟尼与十八罗汉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与天王

雕塑

汉地

关于十八罗汉雕塑,最具代表的有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罗汉造像,灵岩寺彩塑罗汉像现存造像四十尊(其中宋塑二十七尊,明代补塑一十三尊),其造像比例、体量和空间起伏上均接近于常人,形象逼真,试图在摹写真人,是罗汉雕塑的杰出珍品,其余还有北宋山西子长县崇庆寺十八罗汉造像、江苏保圣寺十八罗汉造像等。元代在沿袭了两宋时期所具有的世俗写实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接受了 “梵式造像”的规则,“元代梵式造像经尼泊尔雕塑大师阿尼哥传入中国,罗汉造像风格也借鉴融合其技法特征。”杭州飞来峰的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造像,便是这一说法的有力佐证,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雕塑在布局上较前代相比更加生活化,有着强烈的趣味性,十八罗汉在此时也有了一定活跃气氛的作用,他们有的站立,有的禅定,有的手中则捧着宝塔。[20]
明清时期,既有对历代“汉式” 罗汉造像风格的继承,又有与元代“梵式”造像风格的融合,更有对西方美术的借鉴。山西平遥双林寺十八罗汉造像是这一时期罗汉造像的典型代表,双林寺的十八罗汉造像从对形体比例的拿捏到体面关系的起伏控制,再到对衣纹的繁简处理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方面,具有许多程式化的特征,并且强调了写实性和装饰性。 [20]
山西阳高云林寺十八罗汉塑像
紫金庵伏虎罗汉
保圣寺降龙罗汉

藏地

铜铸十八罗汉造像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数量众多,其造像的年代上至吐蕃晚期, 大约在公元9世纪之后,中到元明时期,下至五世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时期。 从造像材料看,有红铜、黄铜、响铜以及合金制成的十八罗汉造像。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其中的十八罗汉和唐卡具有典型的西藏风格。与雍和宫的其他藏传佛教造像比较, 十八罗汉造像从总体的造像手法和艺术风格上看,也具有内陆十八罗汉造型的传统风格,尤其是造像手法的细腻严谨,从肖像学的角度看,面部表情大多庄严凝重,人物的神态各异,一反传统罗汉造像面貌和个性的夸张手法, 讲究造像的统一风格与整体。[21]
雍和宫藏式十八罗汉
藏式罗汉石刻
达孜县铜铸罗汉像

影响

罗汉艺术

十六、十八罗汉信仰的广泛传播 ,激发了汉地佛教信众对于罗汉的深沉崇敬 ,罗汉艺术应运而生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罗汉信仰的深化发展 。罗汉作为艺术题材 ,不仅在佛教艺术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重要表现对象。罗汉源于印度佛教,而十八罗汉信仰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催生的艺术作品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佛教的尊敬和艺术智慧,拓宽了传统艺术的风格、内容。[1]
罗汉一般都是出家人的装扮,头部无发髻,亦无璎珞饰品,身披袈裟,或坐或立,表情比较丰富,整个形象比较朴实无华,由于经文里有十六罗汉接受人间供养、住世护法的说法,罗汉形象更加世俗化、平民化、民间化,成为百姓心中最可亲近的膜拜偶像和最喜爱的保护神之一。同时罗汉信仰也在宗教和审美的渗透、超越中构筑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罗汉文化,并且中国罗汉文化的血液逐步流淌到日本、韩国等地区,为其补充了新的文化因子,形成了异域文化风情的罗汉文化。[19]

文化交流

十六、十八罗汉信仰罗汉信仰的出现和兴盛,刺激了汉传和藏传罗汉信仰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文化交流。由于罗汉成为西藏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使得西藏以罗汉为题材的雕塑和绘画的艺术风格从宋以降,就有着浓厚的“汉风”。因为与汉地罗汉信仰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西藏的罗汉信仰从表现形式到内容都打上了汉地佛教的烙印。壁画中的罗汉,宽袍广袖,衣褶流畅细密,脸庞面容也更多地具有汉地绘画特征。[1][5]
一部分唐卡中的布袋和尚形象又融合了大黑天神造型的体态特征,显得健壮,而不是汉式的肥胖,“是藏族化了的布袋和尚”。一部分唐卡中的布袋和尚形象则被视为“中原艺术的翻版”,形象特征是肥胖、嬉笑,背景也是汉式的山水画法。可见,汉地佛教因素传入西藏后,西藏人也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底,进行了融合与改造。西藏虽然采纳了汉地十八罗汉的说法,但并没有照搬汉地佛教的传统将宾头卢与庆友增列进去,而是有自己固定的十八罗汉体系。和尚尊者虽然采用了汉地布袋弥勒合一的造像,但并没有赋予布袋以弥勒转世的身份,西藏的弥勒菩萨继续采用的是印度式传统形象。十八罗汉推动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并使汉藏两地在接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5]

争议

十八罗汉具体名称

通常认为,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再加两位而来,但关于后两位罗汉具体是谁,说法并不统一。[1]
说法一:第十七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最早由宋代苏轼提出,慧洪等也沿用这一说法,宾头卢实际上是宾度罗跋罗堕阇重出,庆友尊者《法住记》作者,该书对十六罗汉以及十八罗汉信仰的形成影响极大,因此被附入十八罗汉中。此外,现存的五代石窟寺罗汉像,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第十八位无名。因此,庆友尊者被附入十八罗汉的时间应早于宋。[7][1]
说法二:依据《弥勒下生经》记载的迦叶 、宾头卢 、军屠钵叹、 罗睺罗四大比丘,认为庆友尊者虽然《法住记》的作者,但不应是住世的阿罗汉,宾头卢即是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啰惰阇的重出,也不应是十八罗汉后两位,所以后两位应是四大声闻中剩下的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两位尊者。[1]
说法三:西藏地区所传的十八阿罗汉,后两位是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通常认为他们被附上十八罗汉和藏汉佛教文化交流相关。达摩多罗得名与汉地禅宗相关,但只是个名号。和尚尊者,一说为大乘和尚,一说是布袋和尚,大乘和尚被认为是唐朝派到印度迎接十六罗汉的使者,又是去藏地传教的汉地僧人,因此被附入十八罗汉中。布袋和尚的形象则是受汉地布袋和尚雕像影响。[1][5]
说法四:乾隆皇帝接受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之说,认为十八阿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乾隆皇帝认为通行的苏轼提出的说法并不太具有说服性,因此询问西藏的章嘉呼图克图活佛,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则认为后两位是传说中的降龙罗汉嘎沙雅巴(即迦叶)和伏虎罗汉纳纳答密答喇(即庆友或弥勒尊者)。[1]

传说

济公传说

济公本是南宋真实存在的一位僧人道济, 主要生活在杭州一带。济公传说故事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在道济身上的, 而是来源于一些民间传说和高僧故事, 经过佛教创造、民众附会和文人加工, 然后附加到济公这个人物形象上。宋元济公故事多属于实录性文体, 力求真实,但已经出现了济公是罗汉转世的传说。至此之后,济公传说便与罗汉下凡构成了关系。明清两代,济公传说更具有传奇性,普遍将济公认作罗汉投胎转世, 但对这位罗汉来历的描述有所不同,有金身罗汉、紫脚罗汉、揭波那光梵尊者转世等不同说法。总的来说,传说里的济公是抱着指点宗教的使命而来,具有传统意义上护持佛法的罗汉形象和禅宗色彩。这种佛教色彩又被喜剧式地消解掉, 在《济颠语录》中, 济公开悟,他用头而非用手撞倒他的老师 , 他的老师被济公撞翻跌下禅椅 。济公要为净慈寺化三千贯钱修寿山福海藏殿, 便到太后娘娘的梦中去显灵 。娘娘谓长老曰 “子童昨夜三更时分, 梦一金身罗汉, 来化钞三千贯, 修造藏殿, 今日送钞在此。子童要认这尊罗汉 。” 因要重修净慈寺 , 济公又故伎重演, 在皇帝梦中现金身罗汉。[22]
清中期到民国虚构的济公故事,以郭小亭《评演济公传》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济公故事, 虚构成分大大增加, 追求小说的 “幻”与“奇”。明朝《醉菩提》有伏虎一折,自此便有了济公能降龙伏虎的传说,《评演济公传》则直接将济公说成降龙罗汉投胎转世。《评演济公传》济公作为降龙罗汉转世, 身兼清官与侠客双重职责, 打抱不平、保护百姓、追捕罪犯、宣扬贞孝,他有着神仙巫士的法术,能预测未来,拥有僧帽和扇子等法宝, 与妖魔道士展开激烈的法术法宝大战。“济公”形象涵盖了儒教的除恶、佛教的驱魔、道教的斩妖, 还有佛教高僧感化异类的神通与道教仙者的飞行法术。[22]
《评演济公传》中,济公显露罗汉真身, 一拍天灵盖, 透出佛光、金光、灵光, “赫扬扬身高丈六, 头如巴斗, 面如蟹壳, 身上穿铁铎, 赤腿光脚, 穿活活一位知觉罗汉。用金光一照妖怪, 照去五百年道行, 和尚摘下僧帽一扔, 霞光万道, 紫气千条, 竟把妖怪照住 ”。济公甚至可以调动官府的力量, 依附于济公的侠客也可以进入官的体系,接下来, 济公名正言顺地率众捉拿西川江洋大盗华云龙, 平定邵华风的谋反叛乱。[22]

十八罗汉(汉族神话)

从前,有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个王员外,蛮有钱,待人和善又大方。村外山上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小和尚挑水、斫柴、看庙宇,大和尚平时勿困觉,但困下去就是五年、十年。此刻正困在禅房里已经有五六年了。一天,小和尚估计师父就要困醒,心想做点啥给师父吃呢?庙里呒没啥东西,他就下山。走到村里,他看到王员外家种的新鲜碧绿的鸡毛菜,就抓了一把,想给师父烧汤吃。他刚回到庙里,师父“骨碌”坐起来了,对他讲:“侬闯祸了!”小和尚吓得手一松,鸡毛菜全落在地上,吓丝丝说:“师父,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侬快去看看王员外骂侬勿骂侬?”小和尚连忙再下山。过了一歇他回到庙里对师父说:“王员外在菜园门口自言自语,讲'菜拔得太少勿够吃,应该多拔点’。”师父说:“糟了,王员外骂侬还勿要紧,勿骂侬,侬只有做牛去报答他了。”师父叫小和尚到门外井里去看看。小和尚刚走到井边,就被师父推下井去。就在这辰光,王员外家的母牛生了一只小牛。这只小牛蛮乖,母牛到啥地方它跟到啥地方,母牛吃草它也吃草。一年以后小牛长大了,下田替王员外家耕田。[23]
有一天,小牛在山上吃草,听见十八个强盗在商量:“王员外家蛮有铜钿,明朝夜里我们去将员外杀脱,把他屋里抢个干净。”小牛一听,心想:王员外可是个大好人,要想办法帮帮王员外避脱这场灾祸。想好要紧回到家里,一直闯到王员外的书房里,看见王员外正在看书,就“扑通”跪在王员外面前开口叫了声:“王员外!”王员外一惊:“你怎么会讲闲话?”小牛就将自己偷拔员外的鸡毛菜被罚投胎做牛的事讲了一遍,还把听到的十八个强盗要来杀人抢铜钿的事体也讲了一遍。王员外吓呆了。小牛站起来,走到王员外耳朵边讲了几句,王员外连连点头。第二天夜里,十八个强盗来到王员外家,看见正门大开,屋里空空呒没一个人,却放好两桌酒席,鸡鸭鱼肉样样齐全,桌上勿多勿少放了十八副碗筷。强盗们勿管三七廿一坐下来就吃,大家边吃边谈,称赞王员外待人真大方。这辰光一头牛蹿出来,朝强盗们跪下来,诉说自己做牛前头是个小和尚,因为偷了王员外家的鸡毛菜,王员外非但勿怪,反而讲拿得太少,真是宽宏大量,所以投胎做牛来报答他。强盗们听了个个面孔血红,十分惭愧,从此就放下屠刀,在山后造一座庙,十八个人都削发当了和尚。他们看见年纪老的来烧香就搀扶上山,看见穷人就救济,平时吃素念佛做好事。一天,一个小姐来庙里烧香,香客们都围牢仔小姐看,“咦咦,长得真漂亮啊!”只有十八个和尚闭仔眼睛专心念经,头也勿抬。小姐微微一笑,伸手朝十几个和尚一招,一道飞到天上去了。原来这小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她奉了如来佛的差遣,来引度十八个和尚去西天。所以,十八个和尚成了如来佛身旁的十八个罗汉。后来,小和尚变的牛因为相劝十八个强盗放下屠刀也升天得正果了。[23]

十八罗汉的由来(土族神话)

很久以前,有两个弟兄。哥哥叫思让,家里比较富裕。弟弟家境贫困,还经常害病。为治病借了哥哥的三十两银子。弟弟临死前对哥哥说:“哥哥,我已经不行了,借你的三十两银子这辈子还不上,到下辈子让我变一个畜牲给你偿还吧!”说完便闭上了眼睛。一天晚上,思让梦见弟弟走进他家的牛圈里。梦醒后,他急忙跑去看时,只见老母牛生了一头花牛犊儿。思让这才猛然想起弟弟临死前说的那句话,知道这头花牛犊就是弟弟转生的。因此,他把花牛犊当作自己的亲兄弟疼爱,每天用好食喂养。花牛犊一天天长大了。一次,家人趁思让出外的时候赶着花牛犊犁过地,这事后来被思让知道了,他非常伤心。为了不让花牛犊再干拉犁翻地的话,便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寻了块水草丰盛的地方,让花牛犊自己去度日。一天早晨,花牛犊正在山沟里吃草,忽然从一个石洞里传来一阵嬉笑声。花牛犊感到非常奇怪,便悄悄地走到洞口偷听。原来一伙盗贼聚在一起,商量着晚上去抢思让家财产的事。花牛犊听了后,飞也似的跑回家中,将这件事告诉思让,并再三嘱咐,对盗贼们要以厚礼相待。[23]
傍晚时分,十八个盗贼果然三三两两地朝思让家走来。思让忙让家人摆下酒肉和各种山珍野味,像贵客一样把他们迎到家中。盗贼们感到莫名其妙。一个为头的盗贼问思让:“我们兄弟十八个既不是你家的亲戚,又不是你家的朋友,你为什么要这样盛情款待我们?”思让便把花牛犊说的话和它的身世详细讲给他们听,十八个盗贼听了,个个面面相觑,感到又惊讶又羞愧。惊讶的是,一个畜牲也知道以恩报德,羞愧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人却干打家劫舍、图财害命的坏事。盛情款待之后,十八个盗贼离开了思让家。在往回走的路上,为头的盗贼对伙伴们说:“我再也不愿当强盗了。几年来,我领着大伙害了百十条性命,抢了无数金银财宝,现在除了死,再也没有别的办法能洗尽这弥天大罪。”其余十七个伙伴异口同声地说:“你如果去死,我们也跟着你一块去……”十八个人商议后,便一起跳河自杀,以洗净以往的罪孽。这事感动了龙王,龙王立即派虾兵蟹将搭救。后来,玉皇大帝封他们为十八罗汉。从此,十八罗汉被人们雕塑成像,供在庙堂,以告诫人们改恶从善。[23]

信仰

场所

罗汉殿:五代之后,出现了将十八罗汉像置于佛寺正殿两壁的做法,如辽代寺院大都崇圣院,正殿内塑华严三圣、两壁塑十八罗汉。又如北宋元丰八年(1085)叶虞仲撰《福胜院重建佛殿记》所载:“余从侄太原王置斥财为福胜院佛殿,又为释迦氏像与其侍卫阿难、迦叶之属,又刻缕为十八罗汉而列于旁,所以维御藩饰,百物皆具。”此外还有部分寺庙将十六罗汉像或十八罗汉像置于观音殿而非正殿。总的来说,罗汉殿大多是将罗汉与其他佛菩萨置于一殿,有的罗汉殿是十六罗汉,有的则是十八罗汉。[24]
罗汉堂、罗汉阁、罗汉岩:除了在寺院主要殿堂内塑造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的造像外,还有专门供奉罗汉的场所,如罗汉殿、罗汉阁。罗汉堂较为多见,多供奉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造像,如台州能仁教寺内北宋时期所建的罗汉堂,供奉的便是十八罗汉。佛教寺院还有罗汉阁,如宋代杭州径山寺等,供奉了罗汉画像。相对而言比较少见的是罗汉岩,即在岩洞中供奉罗汉像,如邵武军泰宁县罗汉岩:“所以五百大士,咸悟客尘;十八尊者,为之领袖。结集耆暗窟,飞锡天台山。” [24]

活动

佛教有净食、吃斋、上香、唱赞等表达对佛教神祇敬意的方式,水陆法会是佛教最隆重的一种仪式,全名“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用以追荐,普度“法界圣凡”。水陆供养的对象分上中下:“上供养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虚空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宫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圣六凡,普同供养。对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苦提心;未脱苦轮者,因此得不退转;未成佛得道者,因此得道成佛。”十八罗汉属于声闻中受供养的神祇。现行水陆法会一般须七昼夜,包括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法事内容。[25]

相关影视

仅为部分节选
名称
类型
地区
年份
主创团队
剧照
十八罗汉
电视剧
中国大陆
2003
导演: 李小龙
编剧: 杨晓雄
主演: 何润东、 焦恩俊、戴娇倩、 胡可[26]
少林寺十八罗汉
电视剧
中国大陆
2020
导演: 张著麟 、李希杰 、张姝阳
主演: 谢苗 、谷尚蔚 、张姝阳[27]
十八罗汉
电影
中国台湾
1970
导演: 李冠章
编剧: 李冠章
主演: 李璇 、欧威 、丁强 [28]
西游记
电视剧
中国大陆
1986
导演: 杨洁
编剧: 戴英禄、杨洁 、邹忆青、 吴承恩
主演: 六小龄童 、 迟重瑞、马德华 、汪粤 [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八罗汉的来历
篆刻作品《佛教十八罗汉》
伏虎生风:隐身在博物馆中的伏虎罗汉们
佛,菩萨,罗汉怎么区别 ?
馆藏罗汉木雕造像及其民间信仰
寿山石【十八罗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