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批判朱熹,认为他的格物穷理说就是玩物丧志

文/飞仙

朱熹把格物训为“即物穷理”,“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朱熹的意思是研究天底下的所有事物,根据已经晓得的理来推究出新的理,从而达到极致,明白所有的理。他的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而阳明先生直接批判这是“玩物丧志”。这使顾东桥很是迷惑,写信跟阳明先生探讨。

阳明先生认为,朱子的格物说,即物穷理,在万事万物上寻求其根本的理,是用自己的心在万事万物上探求,把心和理一分为二了。在万事万物上求理,阳明先生打比喻,就是在双亲身上去寻求孝的理,那问题是孝的理在双亲身上吗?如果孝之理果真在双亲身上,一旦双亲不在,是否就没有了孝之理了呢?这显然是否定的,所以孝之理在双亲身上的观点不成立。

阳明先生举了第二个例子,也就是《孟子》中提到了,见小孩子即将掉入井,人必有恻隐之心要去伸手拉小孩子一把。这个恻隐之理在哪里呢?在小孩子身上,在井中,还是在哪里?如果理在有形之物上,一旦这有形之物消失了,抽象无形的理也随之消失吗?

从这两个例子推论之,万事万物之理并不在万事万物身上,朱子的观点把心和理一分为二的是不对的。把心和理一分为二,在《孟子》中也曾有相似的论述,就是“义外”,告子认为义在心之外,把心和义一分为二,孟子严厉地批判告子的观点。

朱子之学在明朝当时的流弊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人心只顾追求外在知识,而遗忘了对内心的修养,虽然学问广博但不得要领。这种流弊是有识之士深恶痛绝的。所以,把“即物穷理”说成是“玩物丧志”,未为不可。

有破有立,阳明先生破了朱子的“即物穷理”说,对格物致知有自己的见解。把本心的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本心的良知即是天理,把本心良知的天理推广到事事物物上,那么事事物物都得其理。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格物就是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这个格物说也就是“正其心之不正而归于正”,因为心即理。

《庄子·养生主》的开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的个人生命有限,而外界知识无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外界知识,太危险了。明知危险还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死定了。借此对比朱子的格物穷理说,要去格尽天底下万事万物,可行吗?即使有人有那么大的气魄去做,结果也只能如庄子所说“殆而已矣”。所以阳明先生说,我才没有闲暇去干那种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点哲学】王 嘉: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朱熹格物致知的學說 WORD
梧闽札记:漫说朱子学
朱子与古代科技
论朱熹的“格物”与“居敬”兼重的修养理论
鹅湖之会:心学与理学分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