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城」民国成都腕级茶馆

1941年,成都郊区茶馆的掌柜。卡尔·迈当斯/摄

1986年,成都市东城区曲艺团应邀到法国巴黎访问演出,将老茶馆的方桌子、竹椅子和盖碗茶的 “三件头”(茶碗、茶盖、茶船子)一起带了去,在埃菲尔铁塔广场搭起了古色古香的“成都茶馆”,请得法国文化部长和众多腕儿坐在竹椅子上,一面品尝四川香茶,一面欣赏四川的曲艺,还观赏了茶博士的掺茶绝技。成都作为茶馆之都,由来已久,据1935年的成都《新新新闻》报统计,当时的成都有516条街巷,有茶馆599家。喝茶向来是成都人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动的逸事,那么,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茶馆有哪些呢?

悦来园

20世纪初年,成都名气最大、最热闹的茶园是悦来园。此园既是茶园,也是戏园,是川剧艺人和戏迷们的聚集之所,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戏圣”康芷林和杨素兰、唐广体等人将“太洪班”“苏玉班”“翠红班”“长乐班”“升平堂”“采和班”等戏班子联合起来组成“三庆会”,会址便设在悦来园,使这里成为成都乃至全川的川剧艺术中心。郭沫若在其《反正前后》一文中写道:“成都最首出的新式茶园,名悦来茶园,是采取官商合办的有限公司制度,那儿唱的川剧是所谓‘改良’川戏,自行召集了一批孩子来教练,很有些像日本的帝国剧场。”

1944年成都茶馆。塞西尔·比顿/摄

民国后期,成都街头的茶铺

悦来园既然是唱戏的地方,为啥又不叫戏园而称茶园呢?原来在这儿看戏是备有茶水的,可以一边饮茶,一边看戏。茶园坐北向南,正前方是舞台,左右两边和后面都有楼座,称为“楼厢”,专为女宾而设,座位前面还挂有竹帘,称为“垂帘看戏”。楼下是堂厢,安放着方桌和长板凳,每张桌子坐六个人,向着戏台的一方不坐人,以免影响后面的观众看戏。每个观众的桌面上都有一碗盖碗茶,厢房中有穿来穿去的小商贩,胸前挂个木匣子,里面装着瓜子、花生、香烟、糖果,向观众兜售。剧场的屋梁上又安了八排蒲扇,每排四把扇子,吊在空中,通过滑轮用人力拉动,一个人可以拉两排,全场四个人拉,使得满场凉风习习,堂倌(又叫茶博士)又时常提着茶壶给大家掺茶,有时又将热气腾腾的洗脸帕抛向空中飞旋着送到茶客身前擦脸,人们在这里边饮边看边吃边乘凉边擦脸,还可以吞云吐雾抽纸烟(也可以抽水烟和叶子烟),真是玩不尽的格,享不完的福!怪才刘师亮曾有《竹枝词》专述其事:

悦来茶园亦戏园,密锣紧鼓闹翻天。

喝茶看戏嗑瓜子,个个都是小神仙!

民国时期的锦江,悠悠流水,养育了一代代雅逸的成都人

后来,厢房内的方桌长板凳改为长排木椅,观众对号入座,仍然要供应茶水,放茶碗的地方在木椅的背面,椅边有块固定的木板,挂个小铁丝网,将茶碗换成茶盅,放进铁丝网中,照样可以边饮边看。在民国时期像悦来茶园这种将饮茶和看戏融于一体的休闲场所,还有忠烈祠北街的“可园”、少城公园内的“万春茶园”、总府街的“群仙茶园”等,如果加上表演扬琴、清音、大鼓、相书、相声的“安澜茶园”“芙蓉亭茶园”“泗春茶园”“协记茶社”“益智茶楼”“包馆驿茶园”等,林林总总,共有好几十家,但最红火、最热闹、规模最大、名气最大的还是要数悦来茶园。

华华茶厅

抗战时期,华华茶厅是全成都乃至全四川最大的茶馆,设在离春熙路不远的城守东大街,辟有三厅四院,一千多个茶座,单是职工就有六十多人,可见其规模之大。

1941年,成都郊区的茶馆。卡尔·迈当斯/摄

民国后期,成都郊外的一家茶铺

茶厅老板名叫廖文长,是成都商会茶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他看到抗日战争使很多“下江人”拥入大后方,内中有很多商人,便开了这么一座“新式”茶馆。所谓“新式”,是用电灯代替了煤气灯,电风扇代替了用人拉的蒲扇,茶厅内安有留声机,咿咿呀呀地播放着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戏剧和歌曲。跑堂的堂倌也不穿围腰,不戴瓜皮小帽了,而是一律的白帽子和白衣白裤,穿得笔挺,满身“洋”气,很有点上海滩和江浙一带的“文明”色彩。由于廖文长是成都商会的头面人物,所以到这里饮茶的大多是工商界人士,他们在这里互通信息,洽谈业务,了解行情,捕捉商机,好些大生意都是在这里做成的,所以一天到晚人流如潮,一千多个茶座座无虚席。

廖文长另外还开了家名为“华华茶号”的茶叶店,专门经营邛崃县和大邑县的茶叶。他的茶厅也是用的这种茶,每年春茶下树他就大量购进,用自家的祖传秘法自烘自窨,茶味特别香醇,这也是华华茶厅生意特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1941年,成都郊区,手端盖碗茶的茶馆老板。卡尔·迈当斯/摄

1941年,成都郊区茶馆里的两个茶客。卡尔·迈当斯/摄

德清茶社

这是一个清宫太监开的茶馆。店主姓袁,名德清,早年在宫中服杂役,宣统皇帝被驱赶出宫之后,他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流落到了成都,在一位满城旗人的帮助下开了个小茶馆,但最初的时候生意清淡,一天最多只能卖十来碗茶。

什么原因呢?原来成都的茶馆虽多,却是无形中分了类别的,大致说来有三种:第一种是袍哥类,旧社会的大量成都人都是参加了袍哥组织的,各种“码头““公口”“会社”多如牛毛,而这些机构的活动场所大多设在茶馆里,并且很多茶馆就是袍哥中的头面人物开的。袁德清是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参加袍哥没有资格,哪个兄弟伙会去光顾他呢?第二种是商会类,为生意人的活动场所,如安乐寺茶社,就是粮油业同行的聚会之所;春熙路的饮涛茶园,是“金银帮”的聚会之所;纱布业则在东大街的闲居茶社;米贩子则到南门的火巷子茶馆;贩卖鸦片枪支的则在商业场内的品香茶馆……袁德清不是生意人,又初来乍到,门头都摸不到,自然就门可罗雀了。第三种是休闲类,旧时的成都是个消费城市,生活节奏缓慢,很多闲人百无聊赖,便以饮茶消磨时光。但是就在家中饮茶不好吗?何必要到茶馆去呢?这是因为只有到了茶馆里才有那种消闲解闷的氛围,可以同熟人聊天、下棋、打牌、听评书、扬琴、金钱板,最“资格”的还可以到悦来茶园看戏,而德清茶社冷冷清清,一样都没有,连熟人都没有几个,还不如就在家中喝闷茶。

1941 年,成都郊外,乡民以茶待客。卡尔·迈当斯/摄

怎样才能打开局面呢?袁德清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忽然灵机一动,决定在烹茶的茶水上大做文章。

俗话说“茶好不如水好”,好茶必须有好水才算上品,如果“蒙山顶上茶”没有“扬子江中水”,将会逊色不少。什么样的水沏茶最好呢?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泉水为上,河水次之,井水为下。成都是平原,没有山泉水,井水倒是丰富,又为茶之所忌,各个茶馆便请人用胶轮板车载着大木桶到城南的锦江江心取水,并在门口吊个小灯笼,上写“河水香茶”来显示自己的茶馆茶好水也好。河水烹茶固然比井水好喝,但袁德清总觉得有股烟火味,没有宫廷中的水质爽口,差别在哪里呢?猛然之间他想到了乾隆皇帝的“洗水”之法:相传乾隆帝制了一个银斗,用来衡量普天之下各江河泉湖的水质,哪里的水最轻,哪里的水就最好,分之为上中下三等。权衡后的结果,以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为第一,扬子江的江心水第二,惠泉第三,虎跑泉第四。于是便将玉泉之水取为宫中用水,以大瓮贮之备用。但是放久了水质要变,他便令人将其它的泉水或湖水倒入瓮中,使劲地搅拌,然后让其澄清,其它的水质量更重,便沉到下面去了,玉泉水更轻,便会浮在上面,更加的清澈,这就叫“以水洗水”,一直沿袭到清代末季,清宫中的所用之水都是由此而来,所以分外醇正。袁德清由此受到启发,便将成都的江水与井水取来分别称量,河水果然更轻,再将二水混合搅动沉淀,用浮在上面的水来烹茶,果然品质大变,并且两水相合还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微妙反应,饮之非常清纯爽口,茶客们无不称绝叫好,生意马上便兴旺起来了。可惜没有兴旺几年,袁德清因病身亡,他的德清茶社也随之消失了。后来有人试着用他的方法“洗水”,但由于成都已经普及了自来水,锦江的水又逐渐受到了污染,所以不管怎么“洗”,都达不到德清茶社的效果了。

现存的鹤鸣茶馆,民国时期即是成都的知名茶馆。白郎/摄

如今,往昔鸳墙黛瓦下散发着泥土香和茶香的老茶馆已很少了。白郎/摄

银记茶馆

这是又一个在水质上做文章的茶馆,老板姓银,资中人,讨了个媳妇,是成都安顺桥袍哥大爷姚新党的千金。他父亲和叔父是在资中开茶馆的,凭借丈人家的势力,便来到成都开了一家。他的茶馆有两大特色,一是水质清,二是茶具精。他用的水自然是锦江中的江心水,但是经过了四口沙缸的层层过滤,使之纯之又纯,净之又净。他的沙缸放在天井里,上下四层,缸子中放入半缸鹅卵石,鹅卵石上铺河沙,河沙面上再铺一层棕树皮,江水从缸口倒下去,缸下有个小孔,插了根竹管,水从竹管流入石阶下的第二个水缸。第二个水缸的底部放了七个拳头大小的七棱八窍、周身都是洞洞眼眼的麻子“鹅卵石”,然后又放三十来个核桃大小的“小麻子石”,麻石上面铺以河沙、棕树皮,水流入第三口沙缸。第三口沙缸的底部放的是厚约一尺的“小麻子”鹅卵石,石头上放一层用青木冈树烧制而成的木冈炭,木冈炭上又放一层炭精。炭精是资中特有的一种矿物质,可以用来雕佛像、佛珠,制作烟斗,烟斗不生烟油,有“清火”的“药性”,颇为名贵。然后,又在炭精上面铺河沙和棕树皮,水流入第四口水缸。他的河沙也是有讲究的,用的是沱江离资中城十余里的洞子口、乌龟滩一带的又白又粗的白眼沙,据说别处的河沙都不行。就这样,他用的水从第一口缸经过初步过滤之后流入第二口缸,又由第二口再次过滤到第三口,最后通过棕树皮、河沙、木冈炭、炭精和大大小小鹅卵石的层层过滤,像涓涓泉水一般注入下面的大石缸中,其清纯程度可想而知。这种水在石缸里哪怕放上三五个月都不会发臭,还会长青苔、养鱼,是“活水”!

成都郊外的老茶馆。白郎/摄

成都郊外的老茶馆。白郎/摄

银记茶馆使用的茶具也很讲究:它用的是紫铜炊壶,茶炉周围绝对不能沾染油腥、汗水;茶碗也很陈旧,有的碗还有缺口或裂纹,很是难看,但内行就知道,这些茶碗大多是清代的瓷器,有的还是明代的。这些东西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岁月,火气全消,用来盛茶,并且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水质冲泡出来的茶,自然别有一番只有老茶客才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绝佳美味。

撰文/铁波乐 供图/子盛 编辑/云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茶事 ▏民国时期的成都老茶馆
【转载】品茗赏茶联
消磨 鹤鸣茶社 半日
(转载)【引用】茶楼、茶馆、茶园对联欣赏
王笛 | 成都有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
老成都“茶铺”排行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