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相声历史(下):侯宝林老舍一生探索,相声在脱俗创新中前行

1949年12月,知名作家老舍回国,刚刚入住北京饭店,就有一位未曾谋面的人士来访,令人不解的是,这人既不是作家同行,也不是他的生平好友,而是为了相声创新而来,他便是相声艺人侯宝林。

青年侯宝林

侯宝林的来访,事出有因,当时的相声发展并不理想。据后来张寿臣儿徒,相声表演艺术家于世德在他的《我这半辈子》(1982年)中的回忆:

一次,从事“拆唱八角鼓”表演的两位演员在白纸坊印刷厂礼堂,演出前使用相声《反正话》垫场,用谩骂博取笑料。如:楚霸王,王八杵;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被观众轰下台去。

于世德(右一)、师胜杰(左一)与马三立合影

表演中被撵下台,成为当时相声表演的一种缩影,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扭转艺术颓势,就摆在了侯宝林先生等老一辈相声艺人面前,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侯宝林拜访老舍,希望老舍以创作革新挽救相声的行为。几天后,老舍先生将改编过的《菜单子》《文章会》等交付给侯宝林,相声革新在得到老舍大力支持后,面貌焕然一新。

随后,在1950年1月,由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佟大方、于世德等人发起,在北京成立“相声改进小组”。老先生们在小组里,创作新作品,改编传统段子,变革以往的“荤口”、“伦理哏”等内容,逐步使得相声发展顺应群众意愿,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得以延续。

“相声改进小组”旗帜

德国古典学者、历史学家蒙森曾经说过:“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很多人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相声的创新同样荆棘遍布,侯宝林、老舍、孙玉奎等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在实践中探索,或者在作品创作中前进,或者在边说边写中尝试,正是他们,使得相声事业能够不断得以发展,穷其一生,脱俗创新。

侯宝林工作旧照,右一为薛宝琨

侯宝林:探索一生,让相声在脱俗创新中砥砺前行

侯宝林,起步于京剧,扎根于相声。他的一生,与相声为伴,为相声创新殚精竭虑。一方面,侯宝林开创“电影相声”,将相声剧搬上荧幕,让说学逗唱与电影特技相融合,另一方面,老先生积极从事学术创作,勤于文化交流。侯宝林,在他的后半生中,一直致力于相声行当的“脱俗创新”,为了让心爱的相声事业得到更好发展,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幼时的侯宝林

第一,以电影为手段,创新相声表达形式

1956年,一部颇为新颖的“电影相声”《游园惊梦》上映。

侯宝林、郭启儒两位相声搭档在电影中,不仅说相声,还变起了“电影魔术”,侯宝林一会将郭启儒变大,一会又把他变小,其电影特技手法融入相声表演,为当时民众带去了更具创意的观赏体验。

《游园惊梦》中,侯宝林(左一)将搭档郭启儒变小

《游园惊梦》全程使用相声语言予以解说,相声表演配以画面感十足的电影展现方式,让相声效果更加立体,在《游园惊梦》中,无论是说相声,还是电影表演时,都是由侯宝林、郭启儒两位相声演员担当,这样形成的主客观视点结合的处理方式,不仅是当今电影少见的成功案例,也为当时相声创新提供了新颖思路。

《游园惊梦》当年的海报式样

说起《游园惊梦》的拍摄,侯宝林老先生在《大众电影》杂志(1957年2月)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言简意赅地讲述了这一次拍摄经历。

我说了二十多年的相声,一直是在电台上广播和舞台上演出的。在水银灯下拍电影……第一次是拍《方珍珠》……第二次是拍相声纪录片《杜鲁门的画像》,第三次是拍相声《夜行记》。这次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约我拍《游园惊梦》……才感到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这个喜剧角色还挺难演呢 !

《方珍珠》剧照,左一为侯宝林

第二,以改编为手段,赋予相声更多精华

“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宁可不够,不可过头。”这是侯宝林先生的座右铭。侯宝林在改编传统相声作品时,同样秉承这样的理念,一次次揣摩,一次次尝试,使得一段段传统作品不仅去除了原有的糟粕,而且加上了老先生自己的艺术理解,使得传统作品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里更好传承。

1956年,侯宝林、郭启儒在一次晚会上表演相声

曲艺编辑陈连升在《编辑眼中的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一文中,对侯宝林老先生如何借助作品改编,去粗留精,创新相声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拿传统相声《改行》(即:《八大改行》)来说,有14个片段。侯先生认为这么多片段……艺术构思雷同,表现手法雷同,语言也啰嗦拖沓……他只选了3个片段—— 唱刘派京韵大鼓的,唱京剧老旦的,唱京剧花脸的,这一改编,效果立显。

侯宝林、郭启儒合说《夜行记》、《改行》

以传统段子《婚姻与迷信》为例,在这个作品中,原本充斥着较多的不当包袱,侯宝林老先生在有选择性地裁剪部分包袱之后,同样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了巧妙的改编,赋予了更为生动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改编之前,有这么一句:“新郎礼服礼帽猛一瞧跟黑人牙膏似的”,老先生则将其改成了“猛一瞧跟卓别林似的”,还有这么一句:“旧式婚姻里新娘一下轿,新郎先射她三箭,这要射到眼睛上,非瞎了不可。你瞧有一只眼的老太太那都是下轿时射的。”。这是对生理缺陷的歧视,所以,老先生将其改成了:“这要射到眼睛上那就瞎了,要不怎么后来人都戴眼镜呢。”

晚年的侯宝林

晚年时,侯宝林老先生虽然已经不再登台,但是却以另一种方式致力于相声的创新交流,他带队前往美国等国交流,传播相声文化,并吸纳当地文艺形式,另外,老先生还与人共同撰著《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专业著作,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收入其中。

侯宝林一家

侯宝林老先生对于相声的贡献,在于他后半生里对创新涵义的充分拿捏,中年时,他积极组织、参与相声改进,摒弃传统相声中的糟粕部分,顺应时代发展,变革艺术内容。晚年时,他退而著书,将自己的心得、经验以书本形式得以传承。

老舍、孙玉奎:创新相声内容,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事物。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穆勒在19世纪提出的这句名言,清晰展现了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创新,才能使得事物更加美好,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我国的相声事业。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穆勒

上世纪50、60年代,以马三立、郭荣起等为代表的相声人士致力于传承工作的开展,抢救传统段子,以单口、模仿、柳活等形式砥砺传承,这是相声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侯宝林、老舍、孙玉奎等人不断创新相声内容,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更是相声焕发生机的重要保障。

第一,老舍:不仅改编传统作品,而且持续创作太平歌词、相声等作品

老舍基于相声的创新发展,其功绩体现在:对传统作品的陆续改编,也体现在对相声新作品、太平歌词的创作之上。

前线杂志

据《前线》杂志(2009.3)刊登记载:

老舍之子舒乙曾发现父亲1950年2月16日的日记,日记中记载了他回京两月以来共创作了80行太平歌词、3篇大鼓、3篇相声。

老舍一家,左起:老舍、胡絜青、舒立、舒乙、舒雨、舒济

当年,老舍能够在侯宝林的应邀下,从人民的视角,改编原有传统作品,创作新的相声作品,使得相声表演内容呈现出更迎合人民品味,更体现“善意讽刺”的良好局面,这是老舍对相声创新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可以说,没有老舍的助力,相声的现代发展,难免会走一些弯路,难免也会受到更多挫折。

第二,孙玉奎:边说边写中尝试,赋予相声创新更多生机

青年孙玉奎

孙玉奎,作为相声演员,具有极强的创作能力,他对于相声的创新更多地表现在:边说,边创作,边调整的过程之上,作为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组长,孙玉奎不仅演绎了由老舍创作改编的《菜单子》、《文章会》等作品,而且,充分发挥自有的创作能力,于1952年、1953年间,先后创作大鼓《杨秀之发明装订机》,相声《婆媳之间》《喜事》等。

孙玉奎及其手稿

孙玉奎对相声创新所作出的贡献,还表现在:改编、创作吻合当时社会发展的相声作品,以相声为刀,助力社会发展。比如:孙玉奎与侯宝林共同演绎的《一贯害人道》,就是孙玉奎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境创作的相声作品,后世中,郭德纲、于谦也对这一段作品进行了更多的艺术加工,为我们大家所熟知。

回婉华与孙玉奎表演相声

另外,孙玉奎与其妻回婉华以“男女搭档”的方式,使得相声作品的演绎衍生出不同性别下的艺术风格,这在当时也带来了相声文化下的一种新意。

晚年孙玉奎

孙玉奎老先生初心不改,留下了《朱夫子》《新历书》《相声表演艺术十要》《鲁达与林冲》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孙玉奎,从青年到晚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但是他对相声的热爱却丝毫未减,从相声改进小组,到致力于新作品的创作,再到与回婉华珠联璧合演绎一个个相声段子,言犹在耳,余音绕梁。

孙玉奎整理的艺术作品《鲁达与林冲》


时至今日,相声创新仍未停歇,很多相声团体、演员仍然致力于创新事业,不过,也有一些相声演员,为了创新而创新,忽视了相声的传承,扭曲了老先生们的创新初衷,值得我们警醒。相声演员应该遵循不同的创新原则,将相声事业更加发扬光大。

相声演员,创新未歇

  • 以砥砺传承为前提,进行目的性的创新

创新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相声文化,侯宝林等老先生们以创新推动传承,使得相声更加适合现代需求,那么,当代相声演员更应该以砥砺传承为前提,进行目的性更强的创新,比如:德云社在搜罗大量传统段子的基础上,就进行了很多创新,在《大保镖》中,引入游戏要素,引入手机通话元素,使得这一传统段子焕发生机,更贴合时代背景。

  • 以力求客观为前提,进行适度的创新

相声创新,不是穿凿附会,也不是哗众取宠。这是侯宝林等老先生们一直予以强调的内容,当下,相声演员们同样需要以力求客观为前提,进行适度的创新探索。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些小园子里,为了吸引观众,演员们往往以谣言立足,以谩骂为形式进行艺术表演,这样的行为不仅不算是创新,反而是对相声文化的亵渎,是不可取的。

  • 以群众需求为前提,进行针对性的创新

相声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只有让群众笑起来,快乐起来,相声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所以,相声的创新更需要以群众需求为前提,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尝试。我们不能说空话,也不能说大话,而是需要:一段相声,在不同的演出场合,经由演员的艺术演绎,表现出更多的新意。比如:岳云鹏、孙越的《来自病房的你》,在2014、2019年纲丝节演绎上,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创新的魅力!

两扇、两绢、一醒木,便是相声小小世界

师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国,创新相声艺术,保留传统文化,为民,满足群众需求,延伸相声快乐,无论是相声大师侯宝林,还是文学大家老舍,抑或是文学家、相声演员孙玉奎,都在相声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贡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如今的相声演员,不论是如日中天的德云社,还是励志求新的相声新势力,抑或是其他相声团体,在演绎相声作品时,需要牢牢记住老一辈相声前辈们在传承、创新中所做出的光荣事迹,应做到传承有方,创新有度,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可哗众取宠。

相声文化,百年沧桑,传承不易,创新更难,寥寥文字,以此共勉。

参考文献

[1]侯宝林.《游园惊梦》自述[J].1957(02):10

[2]于世德.我这半辈子,1982. [注1]

[3]前线编辑部.记人民艺术家——老舍[J].前线,2009(03):56

[4]陈连升.编辑眼中的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J].曲艺,2018(02):13

解释说明:

注1:于世德老先生的《我这半辈子》刊行出处未找到,故只能简单罗列,诸君见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要反三俗?老艺人回忆70年前相声改进小组成立始末!
​别忘了!曾经因为低俗,相声差点儿被取缔
,<方珍珠>这部电影改编自老舍作品,侯宝林客串表演相声97‘30’‘
这部电影改编自老舍作品,侯宝林客串表演相声
珍贵老电影——方珍珠 改编自老舍作品,侯宝林客串表演相声
这部电影改编自老舍作品《方珍珠》,侯宝林出演,留下两段相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