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风情·北京的祭坛》

这里是北京城里最大的一座公园。初秋的傍晚凉风习习,最后一批游客离开了。一天的喧嚣渐渐沉寂。

公园附近的居民,晚饭过后来到这里,享受他们悠闲的时光。

而在一百多年前,这里的景象却完全不同。

那时,这里是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场所之一,是皇帝与天沟通的祭坛,平民不能随意进入,甚至无法亲眼目睹这里面的一切。

它的名字本身就具有着无比神圣的意义:天坛,也就是为至高无上的天神或上帝设立的祭坛。

在世界各地,至今都还残留着一些古人祭祀的遗迹。在今天的埃及和希腊,都能看到这些充满神秘色彩和神圣感的建筑物。

闻名世界的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成为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这座神庙是古希腊人专门祭奉他们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的。

同时代的中国古人也一样沉迷于修建各种各样的祭坛,和古希腊人不同的是,他们祭奉的不是有着人格形象的天神,而是类似于自然神崇拜的天地日月、风雷雨雪等,其中最为尊贵的就是神秘而玄妙的天。

与其他古文明不同的是,中国古人的祭天习俗从久远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了五千多年,没有中断。因此,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不少保留下来的祭祀场所。

据说北京的祭坛一共有九座之多。

这么多的祭坛如今都隐藏在城市的哪些角落呢?

天坛作为中国古人最为神圣的祭祀场所,它的地位犹如古希腊人的帕特农神庙。它是人类社会保留至今的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是今天的人们感受祖先心灵的最美妙的场所之一。

这座圣殿修建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共有22个皇帝在这里举行过654场祭天仪式。

第一个来祭拜的皇帝是明成祖,当他于公元1420年来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时,延续着他的父亲明太祖的规定,将天与地同时祭拜。当时天坛的名字叫做“天地坛”。

过了一百多年后,明朝的另一位皇帝改变了这一做法。他认为中国真正的传统是要把天和地分开祭祀的。同时,还有日和月也是重要的祭祀对象。

于是,北京城里又开始大兴土木,人们分别为大地、日、月修建了专门的祭坛。就这样,四座祭坛分别处于城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围绕着城市,仿佛四位神灵保护着这座古代大都市。

但是,严格来说,天坛并不是在京城的正南方,而是偏在东南方。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偏向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南方属阳,但正南方是“赤天”,不适合祭天,东南方才是最吉利的方向。

虽然地坛和天坛分隔在城市的南北两端,但这两座祭坛就像一对情侣一样,有着很多内在的默契。

实际上,中国古人经常把天与地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男人和女人,丈夫和妻子,他们的和谐相处创造了世界万物。

今天的地坛也成为了一座受人喜爱的公园。

在从前,每年夏至也就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的时候,皇帝就来到这里祭祀大地,感谢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祈求大地永远富饶安宁,赐给人类富足的生活。

皇帝们的主要祭祀地点是这个方形的台子,周围环绕着水渠,象征着宽厚博大的大地和河流。

和方形的大地祭坛相应,天在人间的代表是这样一座圆形的土丘,名字就叫圜丘。

除了天地之外,中国古人还赋予其他自然现象以神灵的力量,比如太阳和月亮。

城市东面的日坛是祭祀太阳的地方,这是一座白色石头砌成的方台。每年春分,也就是春天来到时,皇帝穿着鲜红色的袍子,来祭拜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太阳。

和代表着阳刚的太阳相对应的就是代表了阴柔的月亮。每年秋分,也就是秋天即将来临的时候,皇帝会穿着月白色的袍子来到城市西面的月坛,祭拜月亮。

天、地、日、月,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他们用这种独特的神秘主义方式表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情。

中国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亲切与畏惧的双重感情,被永远地凝固在这些神圣的祭坛上。

从空中观看天坛,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它总占地273万平方米,相当于400个足球场那么大。

外面有两重坛墙,南方北圆,象征着“天圆地方”。

因为我们北半球是向太阳这面,向阳的话背面是上,南面是下,所以这个天坛总平面,外围墙南面是方角,北边是圆角,总的就体现出来天圆地方,天地,自古的说法认为是天圆地方,所以这代表整个宇宙观具体形象化了,体现在建筑上了。

整个建筑群严整地排列在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都呈现出圆形的设计理念,屋顶铺着蓝色的琉璃瓦,因为蓝色是天空最美丽的颜色。

建筑群主要由圜丘坛和祈谷坛(祈年殿)两大部分组成,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斋宫、皇穹宇等等。

在天坛的所有建筑物中,只有这座斋宫偏离了天坛的中轴线,位于中轴线的西部,而且还一反常态地面朝着东方。

而斋宫却是人间至尊的皇帝的住所,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

就表明中国人尊重自然到什么程度,至高无上的主宰,天的儿子,天子,也得顶礼膜拜大自然,到天坛来,他就不能在中轴线上住了,他就得住在东跨院去。

斋宫的屋顶使用的不是皇家的黄色琉璃瓦,而是低一个档次的绿色琉璃瓦,这也是为了对天神表示尊敬。

当年,连皇帝进入天坛时,内心也充满了肃穆与敬仰之情。

他们一般在冬至时来这里。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日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非常吉利的,需要庆贺。

冬至那天,在日出之前,也就是现在的凌晨四点多,皇帝起驾了。

这座平台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在这里准备好之后,皇帝就要进入圜丘。在天坛,皇帝穿的是蓝色的大袍。

圜丘外面的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每组三个门,一共有24座。这是一种装饰性的建筑,为了烘托天坛的崇高和神圣。

穿过棂星门后,皇帝直接面对圜丘。祭祀开始了。

天神的象征是一块木头作的牌子,上面写着他的名字。

第一项是迎神,点燃祭坛上的木柴,将宝玉和牛羊猪三种动物放在火上炙烤,让芳香直达天庭,恭请上天前来参加人类准备的盛宴。

这时,西南的望灯杆上高悬着灯笼。广场上排列着乐队,演奏着稳重典雅的宫廷音乐,配合人们缓慢庄重的步伐。

然后,便是宣读祭天祝文。每位皇帝的祝文内容不同,但是每篇祝文的最后都要对天神恭敬地说:请您享用祭品。

祝文宣读完毕后,皇帝要和上帝神灵一起享用祭品,喝酒吃肉,表示接受上天的恩赐。

大典的最后一项仪式是送神,将贡品送到燔柴炉再次焚烧,皇帝在一旁恭立目视。烟雾腾空,象征着祭品已经送到天庭。

不过,圜丘的奇妙还不止在于它是人神对话的场所。在这些石头中间,有一个谜。

这个谜跟数字有关。

圜丘坛的一切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

每登上一层,都有9层台阶。

石栏杆也好,圆台上的石块也好,条数、块数都和九有关。

圆形平台的圆心由九块石头围成;外面一圈,是十八块;再外面一圈,是二十七块。依此类推,外面最辽阔的一圈,就是八十一块了。

这些难道只是巧合么?当然不是,这里面也隐藏着古代中国人的一种观念。

这个九是非常神圣的数字,非常特别一个数字,中国刚才听,中国讲阴阳,数字也分阴阳,九是个阳数,单数是阳数,双数偶数是阴数,阳数最大,1、3、5、7、9,再大就零了,10,所以呀,阳数的极数就是最大的数就是9。

而在作为天坛伴侣的地坛,所有的数字却都是偶数。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数字也如同男女一样,奇数代表男性和阳刚,偶数则代表女性和阴柔。

圜丘自身只是不很大的三层圆台基,由于环套着一圈圆形的墙和一圈方形的墙,再加上门和墙上的装饰,圜丘的整体形象被大大延展和升高了。

在天坛圜丘上,你站在上面,你所看到的是四层同心圆,下面一圈汉白玉栏杆,缩小一圈第二圈汉白玉栏杆,第三层汉白玉栏杆,第四圈是一个绿的圈。所有的树和天接近。到上头以后,你就整个这个人笼罩在一个穹庐之内,人就跟天最近,这三层圜丘,在建筑艺术效果产生一个和天最接近的地方。

当年人们恭读祝文时,就站在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上,据说在这里朗读的声音特别洪亮,有如神助。

古代工匠利用声学原理而制造的效果,却为天坛的祭祀增添了无限的神圣感和神秘色彩。

今天的天坛已经成为北京最热闹的旅游景点之一。而在从前,天坛在平常的日子里是很清静的。

当皇帝祭祀结束后回到皇宫,这里就陷入到一片宁静之中。

天帝和众多神仙却依旧受到一如既往的尊重和服侍。

他们还是用这些木牌来象征,被安置到圜丘坛后面的一座宫殿中,人们把它叫圜丘坛的寝宫。而它正式的名字是皇穹宇,三个汉字都特别尊贵,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和宇宙的意思。

殿内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交错的小木块来支撑,步步收缩,层层上叠和收进,构成华丽的穹窿圆顶。

皇穹宇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奇妙的回音壁和三音石。

今天凡是来天坛的游客都要亲自尝试一下这样的趣事。

回音壁其实是皇穹宇的外墙。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也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

很多年来,人们对于回音壁的现象感到困惑。1993年,人们利用科学仪器进行系统的测试后,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妙。

而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这三块石头叫三音石。如果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块石头上就可以听到两次,而站在第三块石头上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

虽然三音石给今天的游客带来了游戏般的乐趣,但在古代,三音石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它告诫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天神对你的一切作为都明察秋毫。

2005年,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来到北京,他提出要游览天坛。当他沿着中轴线穿越圜丘后,忽然对面前的情景十分感兴趣。这条甬道叫丹陛桥,桥面上很明显地分出了三条道路。

霍金了解到,中间的是神道,人类不能行走。东边是皇帝专门走的,而西边则是供大臣们行走的。霍金特意提出要求,走在中间的神道上。

神道的末端通向祈年殿。

和大多数游客一样,霍金也在祈年殿前留影纪念。

在古代,每年孟春,皇帝要在这里为人民祈祷丰收,叫作祈谷。

祈年殿是天坛所有建筑中最为眩目的。

祈年殿高3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圆形木结构建筑。大殿的顶部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殿檐下悬挂着一个块金匾,写着“祈年殿”三个金色的大字。

据说“祈年殿”是受神喻按照天象建造起来的,但实际上它完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祈年殿在初修时,屋顶上盖的是彩色的琉璃瓦,后来重修时,当时的皇帝乾隆提出,把琉璃瓦全部改成蓝色。

白色的基础上,蓝色的屋顶和金色的宝顶,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艳丽而雅致,烘托出神殿超凡脱俗的气质。

祈年殿的殿身并不很大,但由于顶上层叠着复杂的屋顶,基部重叠着三层台基,大大扩展了祈年殿的高大形象。

当你走进祈年殿,立刻能体会到自己的渺小。抬头向上望去,32米的落差给人巨大的压迫感。

整个祈年殿给人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柱子很多,而这其中也隐含着神秘的数字。

除了神秘,祈年殿也给人以精美的感觉。中间四根大柱被装饰得十分漂亮,柱子的表面是朱红色的大漆,用贴金描绘出精巧细致的吉祥图案,华丽繁复,让人产生遐想。

从很早以前开始,祈年殿就成为了摄影家们最喜爱的拍摄对象。

虽然一百多年来,祈年殿被无数次地定格在胶片上,但后来的人们总是不满足,他们一次次地重新审视这座美丽的建筑。

各种场景下的祈年殿,祈年殿的每一个角度,似乎都散发着诱人的艺术气息。

祈年殿是天坛中轴线上最辉煌的结束曲,不过,在偏离中轴线的地方,还分布着不少其他建筑。

祈年殿的东面,是专门宰杀动物的宰牲亭,北面还有存放祭品的神库和制作祭品的神厨。

运输祭品的路途也考虑得很周全,一组长廊连接起了祈年殿和宰牲亭。

这组长廊,其实是72间敞开的小房间连接起来的。后来拆除了窗户,就形成了今天看到的疏朗开放的走廊。

每天天坛的长廊上都坐满了人,他们中有很多是附近的居民,来这里休闲游乐。

如今这也成了天坛的一道景致,游客们经常兴致勃勃地参与其间,和地道的北京人聊上几句。

天坛是在1918年被改造成为公园的,从此昔日的皇家禁地便成了普通人的乐园。

人们喜爱这里,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古树。

祈年殿东面的这片柏树林有两千七百多棵柏树,它们中大部分是在天坛刚刚修建时就种下的,都有五百多岁的高龄了。这些柏树整齐地站列着,连它们之间的间距都有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人认为,绿色的树木是天地的精华,神灵往往依托在树木上,所以祭坛内要种上很多树。

这些古柏如今也成为了中国人的珍宝,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不在古老的建筑物之下。

曾经的神圣和庄严虽然已经退隐,但这座天神的圣殿依旧维系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于大自然的深厚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于生命的赞颂和无限的热爱。

在这座拥挤的现代大都市里,其实隐藏着不少浪漫的地方。就在城市的最中心地带,有一座花园。公园里种植了大量的古树和鲜花。

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的西侧,是北京人最喜爱的公园之一。

然而,中山公园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园,在叫这个名字之前,它还有一个名字——社稷坛。

社稷坛也是中国古人的一座重要祭坛,在这里祭祀的是两位至关重要的神灵。社神,也就是土地神,稷神,也就是谷神。

这两位神灵掌管着农作物的丰收,对于以农作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来说,它们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

社稷坛最初建于公元1420年,明清两代皇帝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和八月,来这里祭祀,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王朝永存、国家兴旺。而当战争来临的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举行班师仪式。

1925年,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灵柩曾短暂地停放于此,于是,这个地方就改名为中山公园。

社稷坛有内外两道坛墙,外墙周长有2公里多,内坛墙近一千米,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中。

(五色土坛)这个五色土坛位于整个公园的中心,是社稷坛最主要的建筑。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

五种颜色的土壤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邃含义呢?

中国古人以为,宇宙和生命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它们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之间循环往复,演绎出宇宙的所有变化。

古中国人把这五种元素与东南西北和中央五种方位相对应。而这五个方位又分别有五位尊贵的神灵统治。一个关于颜色、方向和神灵的体系就这样诞生了,而所有复杂的信仰都被简化和统一在这些不同颜色的土壤中。

青色,象征着东方和春天,与充满活力的木相应。

红色,象征着南方和夏天,与热烈的火相应。

白色,象征着西方和秋天,与尊贵的金相应。

黑色,象征着北方和冬天,与寒冷的水相应。

黄色,象征着中央,掌管四方,地位最高,与深厚的土相应。

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着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成为汉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也就是皇家的专利色彩。

在这个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是完美和至尊的代表。

五种颜色的土壤合在一起,还象征了全国的土地,表明了皇帝统治权的至高无上和无所不在。

对皇帝来说,在社稷坛祭祀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象征。他们用这种方式加强对国家的统治,凝聚人心,营造至高无上的权力神圣感。

清代的乾隆皇帝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定下了一个风雨无阻的规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阻挡他到社稷坛祭祀。

(拜殿)不过,如果真的遇到了恶劣的天气,户外的祭祀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为了保证祭祀,人们在社稷坛北侧修建了这样一座拜殿。

这个在社稷坛中轴线上最为宏大的建筑,有着不平凡的历史。600年来,人们始终没有从自它建造以来的史料中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这恐怕是整个北京祭祀建筑中的一个奇迹,它因此成为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为古老的一座。

社稷坛的东面就是著名的故宫,而隔着故宫,还有一座与它相对应的祭坛。

中国古人很早就规定,在国都中,皇宫的两边必须有两座重要的祭坛。皇宫的西侧是皇家祭祀社稷的地方,也就是社稷坛。而皇宫的东侧则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地方,这就是太庙。

1998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一场盛大的演出在太庙前上演。

中国当代的著名导演张艺谋把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搬到了中国。因为歌剧讲述的是一位中国公主的传奇故事,所以能在中国的皇宫前表演,让很多人感到兴奋和奇妙。

太庙的形象从此更加知名。

不过,如果你在某个平常的日子走进太庙,经常会发现这里正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展出。

早在1950年,这里被改造成普通人的乐园,改名劳动人民文化宫。

丰富的活动和总是攒动的人头使得这个历经了600多年、占地14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一点都不显得寂寞。

太庙曾经的真实身份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也就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为祖先修建的居所。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独特的。祖先对于中国人的威慑作用有如西方人的上帝。这种信仰是中华文明最富有特色的特点之一。

对祖先的尊崇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有地位和财富的人家往往建立祠堂,供奉和祭祀祖先。为了保证血缘的纯粹,主持祭祀的只能是嫡长子或长孙。

太庙是古中国最大和最高贵的家庙。它的建筑格式是只有皇家才能独享的。

太庙一共有三重红色的围墙,在中轴线上,布置着前殿、中殿和后殿三座大殿。

(五色琉璃门)这道门是前殿的正门,因为特别的色彩搭配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白色的基座、青色的瓦、红色的围墙、黄绿两色的琉璃瓦,一共有五种颜色,被称作五色琉璃门。

所有的殿宇都有着黄色的琉璃瓦顶,而围墙和门窗则都是红色的。红与黄就组成了中国皇家的标志。

太庙前殿的等级有如故宫里的太和殿,连外形都十分相似。太和殿是皇帝活着的时候行使最高统治权的地方,太庙的前殿则是死后的皇帝们行使神力的场所。

殿内的所有装修都有着精致的做工和不菲的价值,地面铺满了金砖。有趣的是,这里的所有木柱都没有任何装饰。

每到一年将尽的时候,前殿周围就热闹起来,祖先的牌位从寝殿当中被请出来,等待现任帝王年来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虽然仪式的形式大同小异,但太庙里面的祭祀是最为频繁的。皇帝一年中到其他祭坛最多也就几次,而在太庙祭祀则没有固定的数字。

遇到皇帝登基、册立皇后、取得战争胜利等国家大事,要随时举行祭祀,告知各位祖先。

皇帝每个月都要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食品奉献给祖先品尝,然后自己才可以享用。

根据清代留下的档案统计,仅仅四季和年末的常规祭祖,三百多年间就举行了605次,至于那些临时的祭祖活动就多到无法统计了。

有趣的是,关于太庙和故宫的关系,北京民间一直在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太庙要比故宫高三尺。事实是这样吗?

贾福林和同事们为此专门进行了科学考证。

他们发现,太和殿的高度是35.05米,而太庙前殿的高度是32.46米,还是比太和殿低了近三米。这是符合皇家规则的。但是,为什么在视觉效果上却相反呢?

这也许是中国古人的一番苦心。祖宗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宫殿的主体部分要更高一些,但是现任皇帝是人间的真正统治者,所以加上一个基座,以便在整体高度上保持第一。这样既照顾了中国传统中尊崇祖先的原则,又不违反皇帝至尊的人间法则。

作为皇家的祖庙,太庙曾经的功能再也不可能恢复,但是对祖先的深情已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并且根植在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中。

古老的信念融合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在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从远古走来的文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除了祭祀天地日月、社稷和祖先之外,农耕文明十分发达的古中国还特意设置了两座特别的祭坛——先农坛和先蚕坛。

先农坛就在天坛的对面,最早也是六百多年前修建的。这里主要祭祀的是农耕文明的先祖神农,传说是他发明了农业,指导中国古人获得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祭坛西南侧的太岁殿祭祀的是太岁神,他是主宰农时的神仙。陪同他接受人间祭祀的还有掌管春夏秋冬的神仙。

皇帝在这里祭祀的方法很特别。

祭坛东南方的这座坛台装饰得十分华丽,上面修建有一座八角的亭子,叫观耕台。

最重要的场所是紧临着台子的这片田地。虽然只有区区1.3亩,却也许是古中国最尊贵的一片田地。每年农历三月,皇帝就要来到这里,亲自下田耕作。

虽然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但鲜明地表达了皇帝对于农耕的重视。至于这片田地里的收成如何,那就不重要了。

中国古人的一切似乎都是成双的,先农坛也不是孤立的,和它相对应的,并不是近在咫尺的天坛,而是在北海公园后门的先蚕坛。

这个祭坛最特别的地方是主持祭祀的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因为这里祭祀的是一位女性神灵。

传说这位女神发明了养蚕和缫丝的技术,使得中国人有了飘逸华美的丝织品。从很早开始,一般就由皇后来祭祀这位女神,以表示对民间丝织业的鼓励。

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古国来说,丰收和富足便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和追求。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和劳作,创造了人类古文明中最为悠久的一支。

虽然近一百多年来,这个传统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天地神灵对话的历史已经走远了,但是曾经的神圣依旧留在文化的脉络中,并将长久地延续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带你一起看看古代坛庙之美
北京百年牌楼影像(10)祭坛牌楼
除了天坛地坛,老北京的九大祭坛你知道几个?
北京皇城格局隐藏祭祀文化密码
天坛公园——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