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4大镇国之宝第一位,刻有122个珍贵铭文,却是从废品30元买来的

回想起这个青铜器被发现的全过程,不得不说这是运气。如果不是因为佟太放在废品站发现了它,可能它已经被熔化冶炼钢材了,那么对于整个国家和历史学界而言,都是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而为了挽回这个损失,佟太放花了30元,可以说,这或许是史上最值钱的“30元”了。

五千年的历史,让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珍品,然而因为战争等种种意外,导致了许多珍宝流失损坏。不过,还是有一些国宝因为机缘巧合侥幸保存了下来。比如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件器物“何尊”,就曾被当做废品卖掉,庆幸被专家及时发现,只花了30块钱将它赎了回来。

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原是西周遗址,这里曾发现过一些西周时期的文物。贾村镇西街有一姓陈的人家,他们的屋后有个约3米高的断崖;陈家常年在崖根取土,上面未取土的地方便突出来一个约1立方米的大土块。

1963年的一天,陈家老二恐怕这个土块掉下来会砸伤人就搭起梯子,想用镢头把它挖掉。

不料没挖几下土块就掉了下来。出人意料的是,大土块破碎后竟从里边滚出一件古铜器。除去锈土后,这件青铜器的表面露出了饕餮纹。陈家人不知道这是件国宝,清理净泥土后,顺手就把它放在楼上装粮食用了。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1965年8月,陈家因经济拮据,就把这件青铜器连同另一些废铜混装在麻袋里,卖给了宝鸡市一家废品收购站,总共只卖了30元钱。

时隔一个月,也就是1965年9月的一天。有一天,宝鸡博物馆的一个工作人员佟太放,出去遛弯。也许是老天开眼,让他恰巧路过这个废品回收站,眼睛一瞥看见角落里放着一个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千克;它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它既庄重大方、气质雄浑,又精气外露、立体感极强。尤其是那天圆地方的造型和高浮雕的兽面饕餮纹,更使这座锈迹斑斑的西周重器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感。

就是这样一个铜器,让佟太放感觉捡到宝了,毕竟在博物馆干了这么多年,这点眼力劲还是有的。佟太放连忙找到老板,让他先不要熔了这个铜器,给他留着,他回去拿钱。

佟太放回去就向馆长汇报了这个事情,馆长也是二话不说就掏出了60块钱给他,让他快去快回。佟太放跑着回去,找到老板,并且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价格定为30块钱。

就这样,这件西周初期的青铜古器在投入火炉化为铜水之前,被识宝物的老佟抢救下来了。但是至此为止,这件宝物的历史价值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现,这座铜尊造于何时,又是为了纪念何事而造?要想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牵引出的就是下面这个故事了。

1975年,中国青铜器出国展览工作正在筹备,这件铜尊被征调到北京故宫参加“出国文物展”。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先生参加了这次筹备工作。

马承源先生

作为研究青铜器的专家,马承源先生仔细地查看了这件器物的内底。正当马先生准备结束查看的时候,忽然,从何尊内底的边上似乎露出了一丝笔道的痕迹,他突然想到会不会是铭文呢?

众所周知,宝鸡是创建周朝的姬姓部落的发祥地,而西周的青铜器上大多铸有铭文,这些文字为研究周朝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证据,而这件铜尊上会不会也有周朝的铭文呢?如果有,又会是在什么地方呢?

马先生克制住激动的心情,赶紧安排人手进行去锈的工作,结果,在考古工作者的眼前,一篇罕见的铭文越来越清晰地出现了!尊的内底部有铭文12行,总共122字,它记载的是周成王营建“成周”的故事。

商周司母戊鼎

故事是这样的:

周人在灭了殷商之后,周武王计划在今天的洛阳天室附近建立新都,为此他日夜焦虑,废寝忘食,但是又自感天年将尽,便将此重大的心事向年轻有为的弟弟周公旦倾诉,同时命他辅助自己的幼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完成营建陪都的任务。

西周成王五年,新的都城成周建成,成王迁都于此,并在天室为其父武王举行了盛大的祭礼,他向上天宣告迁都于成周,接着又对宗族子弟进行了训诫,诰训完毕后,成王赏给了一位名何的贵族30串贝币。贵族何深感荣耀,为此制作了一口铜尊,以用来祭祀他的家族。

铸在铜尊上的这篇弥足珍贵的铭文,可与先秦典籍《尚书》和《诗经》里的许多篇章互为印证补充,它为研究西周初年的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因为这件尊是西周名的贵族所造,所以它最终被考古界命名为“何尊”

博物馆

它是一个很典型的饮酒用的青铜器代表。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训,“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我们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

我们总跟孩子说,我们中华文明渊远流长,有五千年的历史。应该怎么去讲这个事情呢?通过文物去讲就是一个好的渠道。

现在家长也很重视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出去旅游,也会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这是很好的。但是,往往孩子觉得没什么意思,匆匆看一眼就过去了,顶多是在镇馆之宝前仔细看一眼。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博物馆里面隐藏的知识点很多,但如果孩子没有一点国宝的知识,其实是看不懂,也觉得没意思的。

比如为什么商周青铜器多,这些青铜器式样不一,到底是干什么的等等。

孩子要逛博物馆,一是需要一个好的讲解,一个是必须自己有一定的文物知识,至少知道什么东西是什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超好的东西:《2020年国家宝藏日历》

这个日历的每一页就是一张国宝。一面文物一面日历。

365天就是365个国宝。

每张图片下面都有详细的介绍,以及这个国宝在哪个博物馆里。

孩子一天看一张,就能认识我们中国的一个国宝。知识就是这样慢慢无形的积累了起来。

而且这个日历也不贵,只要49块钱,一顿肯德鸡的钱,就能让国宝呆在孩子桌前一整年。当然,成年人也可以用,用来送礼也很大方,送人日历,余香一年。

大人看也很好啊,多一些文物知识是有好处的。也可以做为公司的福利。不少公司一买就是数百,还希望能够加上自己公司的LOGO,如果数量上千的话,倒还可以跟出版社商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村民30元将此物卖给废品站,换回一袋粮食,国家禁止其出国展览
1963年,陕西省宝鸡东北郊贾村,有一户陈姓人家,他们家屋后有个3米高左右的断崖
30块收购一件“废品”,却因2个字成为国宝,曾被投保3000万美金
何尊——国宝
米缸与宝鼎
1965年9月,玉泉废品站人来人往,一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