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 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 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故又称“文皇”,庙号“太宗”, 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朱棣的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同时也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军征讨蒙古乃儿不花,大获全胜,从此声名大振 ,也为后来靖难之役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侄儿建文帝登基后锐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为强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标。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后,从 金川门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迁都北京,编修 《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说“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 建文孱(càn)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yuán)之广,远迈汉 、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可比汉、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制造了几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诛十族、后宫惨案等,“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马上天子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 ,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初战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后直到南京称帝,他在这里度过了23年 的时光。这段时间对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个年轻的藩王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在众藩王中崭 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并最终登临大位。洪武二十三年(1390)对蒙古乃儿不花的初战告 捷,使他树立了威名,成为通往皇权宝座的良好开端。

这一年元旦刚过,朱棣就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让他和晋王分别统帅兵马合击蒙元丞相咬 住和平章乃儿不花。而立之年的朱棣异常兴奋,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如此规模的大仗。素 有野心的朱棣知道,这是他磨练的大好时机,也是展现自己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因此精心准 备,志在必得。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了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时值三月,没想到天不作美 ,竟然下起了大雪,气温也随之下降。有些人请求燕王停止行军,暂避风雪。朱棣却有另一 番见解,认为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因此大军冒雪而进。当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 时,他十分惊讶,毫无准备。朱棣没有贸然进攻,而是派已降明的乃儿不花旧交观童前去劝 降。乃儿不花知道无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军中请降。朱棣摆酒设宴,对他非常热情,令乃 儿不花很感动,遂主动要求前去劝降咬住。就这样,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地大 获全胜。而另一路的晋王生性怯懦,不敢深入蒙古腹地,结果一无所获,倒是陪衬出燕王的 智勇双全。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对他更加信赖。这次胜利,令朱棣声名鹊 起,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完美亮相。

靖难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后,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厉风行、锐 意削藩。当时的形势对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夺五藩后,目标直指燕王,加强了对燕王 的防范。建文帝命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命张■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权;并将燕王府护卫精锐调往开平,命宋忠帅兵3万驻守开平。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领“靖难”之军,历 时4年,大小百余战,最终兵临南京,夺得大明江山。下面选择几个大的战役加以介绍:

大破宋忠宋忠将兵3万,驻军开平,是防备燕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举事后,宋忠未敢贸 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备通州的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攻取蓟 州。居庸关被朱棣攻破,守将率败军归附宋忠。宋忠为调动士气,谎称原来燕王府守卫的家 属被燕王杀害了。燕王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守卫看长 陵神功圣德碑

到家人没有死,恼怒宋忠欺骗他们,就临阵倒戈。宋忠顿时阵脚大乱,燕王趁机麾军过河, 直扑过来。宋忠由是大败,逃回城内,结果城破被捉于厕所内。

怀来击败宋忠,是朱棣起兵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次战斗,斩首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千 余匹和大量的军械。更为重要的是,怀来之战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 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战八月,建文帝命老将耿炳文率兵13万征讨燕王。由于朱元璋几次借故大杀功臣后, 朝廷中已经没有几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了,所以尽管耿炳文当时已经65岁了,也只能披挂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濠州人。当年他驻守长兴10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大小数 十战,战无不胜”。朱元璋十分满意,建国后封他为长兴侯,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为主 帅,有一举歼灭燕王之意。

耿炳文驻军真定,派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来到雄县。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饮酒赏月,放松了警惕。当发现燕兵时,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了城 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南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直到第二天破晓之时,朱棣才攻 占县城,南军全部力战而死。

离雄县50里的莫州,潘忠、杨松率军驻守。朱棣料定二人会来援救,命千余勇士埋伏在

必经 之路的月漾桥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带兵来援,见雄县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从水 中冒出来,占据了月漾桥。这样前后夹击,南军大败,许多人掉进河里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胜追击,招降了莫州留守的万余人。一天之内,南军损失了3万人马。

永乐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军中,有一个名叫张保的将领表示愿意为朱棣效力,并将南军虚实告诉了朱 棣。这时南军尚有10万人马,驻兵真定,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互相声援。朱棣遂命张保 回到耿炳文营中,渲染燕军马上就要进攻了。很多将领不明所以,认为南军势大,不如突然 袭击。现在将张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备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军来 攻,担心燕军势盛,必然会移营合兵一处,这正是攻击的好时机。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营合兵。朱棣趁机率军猛攻,南军仓促应战。战斗十分惨烈,最终南军不敌燕军铁骑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耿炳文长于固守,而所率军兵多步兵;燕军多骑兵,擅长野战。 朱棣认为耿炳文是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不好对付,担心时间一长,士气低落,遂围城三日 后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南军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固守策略,朱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然而建文帝对战事甚不满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图从速歼灭燕王朱棣。临阵换将, 本是兵法大忌,何况是以弱换强。当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不理解老将廉颇的固守战略,听 信反间计,换了饱读兵书而一无用处的赵括上去,结果40万赵卒埋身长平,也为后世留下了 纸上谈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换掉耿炳文,实为一大失策,给燕王提供了战机。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万。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 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建文帝将希望寄托 在他的身上,恩宠有加;而对于朱棣来说,他只是当年被秦军坑杀40万卒的赵括式人物。当 朱棣得知李景隆带兵时,喜不自禁。朱棣认为李景隆“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 ,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zhú),甚有 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 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这个分析虽然有燕王鼓舞士气的因素,但却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点。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 永乐八年成祖敕谕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大宁寻求救兵,北平 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 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 景隆却命令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 了。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 心不宁。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为增加。 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 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 ,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朵颜 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 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 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朱 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这一战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残兵坚守北平城,面对李景 隆数十万大军的攻击而岿然不动,有力地牵制住了南军,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假设北 平被攻占,朱棣将面对另一番景象,胜负的天平尚不知会倾向哪边。同时,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么无能,印证了朱棣对他的分析。

白沟河之战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 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这一举动,估计是朝廷的意图,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 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 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四月一日,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实则60万),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 ,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南军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 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奋勇厮杀, 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大势不妙,拨马跑到河堤上,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朱棣立马 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 续追击,不然朱棣即将被生擒活捉。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

南军大旗 刮倒,南军阵营产生了混乱。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 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灵壁之战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然而在济南却遭到了铁铉的坚决阻击,又在东昌为 盛庸所败。建文三年(1401),朱棣选择了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备空虚,可以乘虚而入,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

制诰之宝(白石)燕军孤军南下,期间多有败绩。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很多人病倒了 ,许多将领也请求撤军。朱棣很犹豫,一连数日擐(huàn)甲不离身,最后在大将朱能的 劝说下坚定了继续南下的决心。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这时南军防御的主要力量总兵何福驻军灵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与之决战 不得,就截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围困起来。何福无奈,准备突围,不想南军把燕军进攻 的信炮当成是突围的信号,纷乱涌出,结果大败。何福仅以身免,而南军的主要将领平安被 俘获。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韬武略,成为朱棣的主要对手,多次击败 过他,还斩杀过他的几个得力战将。俘虏平安,令朱棣兴奋异常,燕军上下都说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舍不得杀他,将其押送回北平。

铁鞭灵壁之战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大的战斗,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 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出兵安南。安南,又称交阯,汉唐时为中国的属郡,五代以后独立,但仍与中国交往密切。 在明初,安南国王为陈氏。建文朝,安南发生政治变故,丞相黎季■(lí)自立为帝,改 名胡一元,不久又传位其子。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派人朝贺,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孙,为众拥立为国王,请求得 到朱棣的册封。朱棣听从礼部的意见,派遣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该官员回朝后说现在的安 南国王得到了当地人的承认,国家安定。朱棣于是派礼部郎中带着诏书前去安南,正式册封 其为国王。

然而永乐二年,原国王的臣属裴伯耆逃到中国,将胡氏篡位的事情揭露。八月,老挝遣人送 来了原国王的弟弟陈天平。朱棣无法辨别真伪,暂且将他们安置起来。年底,安南使臣来贺 。朱棣让陈天平突然出现在使臣面前,使臣们十分惊愕,纷纷下拜,朱棣由此知道了陈天平 的真伪和事情的真相。朱棣遣人责备安南国王,安南国王上书表示欢迎陈天平回国继承皇位 。

令朱棣恼怒的是,安南竟然伏兵劫杀由明军保护回国的陈天平。面对这种公开挑衅宗主国威 信的行动,朱棣没有犹豫,立即遣兵80万出征安南。80万大军锐不可当,永乐五年将安南国 王、太子等人活捉。朱棣遂改安南为交阯布政使司,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只是后来明朝迁都 北京,安南时有反抗,成为明朝的沉重负担,因此朱棣死后不久,明朝就放弃了对安南的治 理。

五入漠北。对明王朝最大的威胁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当时蒙古分裂为三部: 鞑靼部、瓦剌(là)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 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鞑靼部较强,朱棣有意联络瓦剌,与之抗 衡。永乐七年,成祖命丘福率军10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因此才有朱棣亲征之举。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率50万人出征,太子留守南京,皇长孙留守北京。五月,发现了鞑靼 部本雅失里的位置。朱棣命每人自带20日粮食,率轻骑疾驰。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wò)难 河与本雅失里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阿鲁台部,激战数日, 阿鲁台战败逃遁。朱棣估计敌人可能贪图辎重,必会前来劫掠,便设下埋伏。明军班师时, 果然有人来袭。霎时伏兵四起,敌人溃逃,被俘有几十人。朱棣第一次亲征大获全胜,鞑靼 部的势力被削弱了。

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剌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决定第二 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六月七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遇到瓦剌的主力 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相当,直到傍晚敌人才败走。

十三陵石牌坊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

朱棣五次对蒙古用兵,目的在保证边境的安宁,国内的安定。然而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 朱棣身体不适。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岁。朱棣是一位马上 天子,他的江山得于马上,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但是同时,他又是一位重视文化的皇帝, 其功绩不逊于历代名君,因而死后被谥为“文皇帝”。

 

文治:名垂史册

 朱棣君临天下之后,尊儒纳士,编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疏通了大运河 ,派遣郑和六下西洋……这些成就,足以令成祖傲视古今。

三千文士修大典。永乐元年(1403)七月,朱棣下诏编纂一部类书。他雄心勃勃,想要

永乐 大典

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特命大才子解缙负责,要求“毋厌浩繁”,尽量收罗。第二 年十一月,解缙将编纂好的图书进呈天子。朱棣很高兴,赐名《文献大成》,赏赐解缙等14 7位有功人员。

然而不久,朱棣发现这与他的要求相差很大,主要是还有许多典籍未能收录。于是朱棣决定 重新编修,并任命靖难功臣姚广孝以及刑部侍郎刘季篪(chí)和解缙总其事,前后参与 者近3000人,可谓人才荟萃、人文盛事。朱棣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命在文渊阁开馆修书,由 光禄寺供给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渊阁中的书籍尚不完备,命礼部选派通晓典籍的官吏四出购 求典籍,“书籍不可较价值,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正是在朱棣的关注和支持下, 3年之间,大典得以编纂完成。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大功告成,姚广孝等人将《永乐大典》进呈朱棣。《永乐大典》 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 多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了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 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项。此前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只有100卷 ,北宋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都各有1000卷。《永乐永乐刻本《历代名臣奏议》

大典》的规模之大,确实是历史上无与伦比。《永乐大典》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 ,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永乐朝《永乐大典》只有一部正本,存放在南京的文渊阁,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运到北 京。朱棣曾经打算将《永乐大典》付印,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艰难之至,不得已放 弃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皇宫三大殿失火,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竟 然奇迹般的幸免于难。有了这样的教训,世宗意识到光有一部正本太危险了,遂命108个书 生抄写大典。这些人每日人抄3页,历时6年之久,才抄成一部副本,藏于皇史■。只可惜正 本在明末不知去向,多半是毁于兵火。副本到了乾隆时期只有9000余册,少了近3000册。后 来被儒臣们私自盗去了不少,剩下的在清末时不是被烧了就是被掠往国外,至今偶尔会在一 些拍卖会上发现《永乐大典》的踪影。据估计,存世的《永乐大典》约800册,只是原来的3 %左右。建国以后,中华书局曾将《永乐大典》存世残本予以影印出版。

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一作三宝),人称三宝(保)太监。他 在洪武年间成为明军俘虏,入燕王藩邸为宦官,成为朱棣的亲信。从永乐三年(1405)开始 南京郑和府后花园遗址

到宣德六年(1431),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朝。郑和因此成为中国历 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认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中惟一的中国人。

朱棣为何让郑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说法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目的有二 :一是寻找建文帝踪迹;二是向海外诸国显示大明王朝的繁荣富强。

郑和造大铜钟永乐三年,郑和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出使南海以西诸国,最远到达印 度半岛的古里国,勒石为记,于永乐五年才返回。成祖似乎对郑和的第一次出航非常满意, 在他回朝的第三天就命工匠改造249艘海运船,以备郑和下次使用。

随后,郑和分别在永乐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六次出使西洋 ,到达过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和地 区,最远到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

 

榜葛剌进麒麟图

郑和下西洋,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航海水平,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麦哲伦等人 早约一个世纪;加深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2005年恰巧是郑和首 次下西洋的600周年,他所创造的航海奇迹将永远彪炳史册,为世人所敬仰。

三年修得北京城。朱元璋虽然有过犹豫,但最终以南京(当时称应天)为京师。朱棣则长期 生活在北平,视北平为龙兴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为京师,但对北平感情很深,因此 永乐元年(1403)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建议将北平升为陪都,朱棣非常高兴,改北平为北 京,称行在。

朱棣刚刚用武力夺得皇位,担心人心不稳,并没有立即提出迁都,而是逐步逐项解决迁都的 明清北京内城中轴线示意图外围问题。永乐元年,设置了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 、北京国子监等衙门,为向北京运粮重开海运,迁徙他处富民到北京。因为海运风险较大, 朱棣又于永乐二年下令疏通运河。永乐四年(1406),他下诏修建北京宫殿,从四川、湖广 、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集木材。不过这次并没有提出迁都,而是以准备北巡的名义。

真正表明朱棣迁都决心的是在永乐七年(1409)。这一年,朱棣巡幸北京。这次巡幸,朱棣 在自己身边设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与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统。另一件事更可以彰显他的 心迹,即为徐皇后在北京选建陵寝。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病逝。对于这位与他同甘共 营建紫禁城所用斗尺苦、患难与共的徐皇后,朱棣并没有把她安葬在南京,而是在北京昌平 为她建造陵寝,也就是后来他也下葬的长陵。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朱棣已经决计要回到他兴 起的地方。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的经济得到了繁荣,疏通的运河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北京周边的军 事防御力量也得到了加强等,这些前期措施使得迁都北京水到渠成。永乐十四年(1416)十 一月,朱棣公布了迁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拥护。永乐十五年(1417)开始大规 模营建北京,至十八年基本完工,前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 京。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遭 雷击起火,化为灰烬。朱棣以为是上天示警,下诏求直言反省。其实许多大臣家在南方,本 来就不愿意迁都,因此借此事交相上疏反对迁都。朱棣很不满,甚至杀死了言辞激烈的萧仪 。反对迁都的大臣不再敢指责皇帝,转而攻击那些拥护迁都的大臣。双方争辩激烈,朱棣命 他们于午门外跪着辩论。户部尚书夏原吉为稳定局面,主动将责任承担下来,才逐渐缓和了 矛盾,迁都之议平息下来。

可以说,朱棣能够最终夺取皇位,并实现了很多不平凡的功业,除去一些有利的客观因素外 ,更与他个人的雄才大略分不开。

智谋:计定江山

成祖一生,智谋过人,历史上流传有很多关于他的智谋故事。

自投罗网年轻的建文帝即位后,一口气削夺了五个藩王。虽然燕王尚未被削,但是他的周围 已经布满了新皇帝的诸多眼线,北平也被重兵包围,形势岌岌可危。朱棣没有坐以待毙,私 下里培养了一批死士,还在燕王府里打造兵器,但这些进行得十分隐秘。他在王宫后苑修建 了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围墙,围墙下埋着缸瓮,以防止声音传到外面。同时养了许多 鸭鹅,用鸭鹅的叫声掩饰打造兵器和操练的声音。

  十三陵大红门

  没有不透风的墙,建文帝听到一些燕王的行迹,愈发猜忌朱棣。由于还没有准备充分,朱棣决定亲自去南京,借以缓和气氛,争取时间。他当然知道此行的风险,说不定会有去无回, 但是他相信自己会回来,会使仁弱的建文帝相信自己没有谋反之心,还可以探听朝廷的虚实 。建文元年二月,朱棣来到了南京。

对于燕王自投罗网,户部侍郎卓敬劝说建文帝将燕王徙封南昌。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然 而建文帝优柔寡断,没有采纳卓敬的建议,几天后将燕王放归北平。朱棣的这次自投罗网, 体现了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的成熟和胆色,收到了奇效。五个月后,一切准备妥当的朱棣 毅然以八百骑兵举事。

佯狂装疯建文元年六月,燕山护卫百户倪谅向朝廷告发朱棣的两个部下为燕王招募死士。二 人经过审问,供认了朱棣的一些阴事。建文帝没有更多的证据,所以没有削燕王,而是下诏 训责。朱棣害怕这是削藩的前兆,遂生一计,用以迷惑建文帝。

北平的人听说燕王突然疯了,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乱跑、乱喊,有时躺在大街上 昏睡。建文帝听到传言,命北平布政使张■和都指挥使谢贵探听真情。二人来到燕王府,看 见朱棣围坐在火炉旁边,浑身颤抖,似乎很冷的样子。看见张、谢二人前来,朱棣手拄拐杖 ,走路踉跄。张、谢二人被朱棣精湛的演技欺骗了,上奏朝廷,建文帝信以为真。

其实朱棣并不是第一次装病。早在周王被废之后,他就一直称病不出,借以韬光养晦,麻痹 对手。不过当时他确实有一块心病,他的三个儿子在南京,可能已被扣为人质。一旦他有异 谋,三个儿子性命堪忧。于是他借口病重,请求建文帝让三个儿子归府照顾自己。这是一箭 双雕之策:如果朝廷放归三个儿子,则免去了质于人的情况;如果不同意放归,可以探知朝 廷的意向,早做谋划。建文帝拿不定主意,后来在徐增寿的蛊惑下竟然将朱棣三个儿子送归 燕国。朱棣大喜过望,连称“天助”,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几个月后毫无顾忌的朱棣造反, 建文帝真是后悔莫及!

智擒张谢北平布政使张■、都指挥使谢贵是建文帝安插在朱棣身边的两双眼睛,负责监视朱 棣的一举一动。这时燕王府护卫百户邓庸赴南京公干,被齐泰逮捕入狱,经审讯,供认燕王 准皇帝尊亲之宝(白石)备举兵的各项事宜。建文帝大惊,密令张■、谢贵捉拿燕王府官属 ,伺机逮捕朱棣。朱棣得知事情紧急,立即命张玉、朱能率仅有的八百壮士入卫燕王府。

当时的情况对燕王十分不利,如果强攻,损失过大,所以只能智取。朱能献策,擒贼先擒王 ,抓住张■、谢贵,其他人就好办了。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人埋伏在端礼门两侧,然后 派人请张、谢前来。张、谢怀疑有诈,不肯前往燕王府。朱棣又命人拿着朝廷要抓捕官属的 名单前去,这样二人才相信。在燕王府,张、谢的随从被拦截在大门外。朱棣拄着拐杖坐着 ,设宴行酒。他拿起一块西瓜,放在嘴边,欲尝又止,对二人说:“现在平民百姓,兄弟宗 族之间,还知道相互体恤。我身为天子近亲,却朝不保夕。既然这样,天下还有什么做不得 呢?”说完,愤怒地将西瓜摔到地上。埋伏的勇士听到暗号,一拥而上,将张■、谢贵擒获 。随后,朱棣命朱能、张玉等人迅速击败了城内的守军,控制了北平。

计除卜万朱棣攻打怀来宋忠部之时,大宁兵马号称10万,在都督刘真、都督佥事陈亨、都指 挥卜万率领下出松亭关(今河北迁安县西北),将要进攻遵化。七月二十四日,朱棣亲自率 兵增援。刘真等人知道宋忠兵败怀来后,退守松亭关,拒不出战。三员主将中,刘真年老力 衰,又缺乏计谋,不足为虑;陈亨是燕王的老部下,持观望态度;只有卜万英勇善战,成为 燕王的眼中钉。

  恰巧捉到两个大宁的士兵,朱棣遂决定使用反间计,除去卜万。他假意写给卜万一封信,对 他大加赞赏永乐七年所造铜铳

  ,极力诋毁陈亨。他命一个被俘的大宁军卒将信藏在衣领内,然后设酒席款待他,并送给他 一些银两,又故意让另一个军卒看到这一切。燕王随后将二人放归。未得赏赐的士卒忿忿不 平,回去后将此事上告。刘真果然在士卒身上找到了那封信,就信以为真,将卜万投入狱中 ,并籍没其家。卜万后来死在了狱中。

  成祖朱棣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在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一生,文治武功不逊 色于历朝君主。然而他性格暴戾,特别是在靖难之役后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大肆屠戮建文遗臣 ,成为他人生中无法洗涤的污点。

  朱棣攻取南京后,对于那些不肯归附自己的大臣严加惩治,无所不用其极。建文帝削藩的主 要谋士黄子澄,先被砍去双手、双腿,然后方将其杀死,齐泰亦被“族诛”。朱棣对抵抗最 为坚决的铁铉非常愤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后才将其杀死,妻女充为官妓。礼部尚书陈迪 和儿子等六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将陈迪儿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让陈迪吃掉,并问味道如 何。陈迪没有惧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坦然就刑。

  这些事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最为惨烈。方孝孺是当时最有名的读书人,就连姚广孝 也向成祖为其求情。成祖召方孝孺为其写即位诏,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以死相威胁,自己 的性命不要了,难道还不顾及九族吗?方孝孺大义凛然,朗声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成祖 盛怒,将其灭门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莫过于诛九族,从来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 墓

  方孝孺一案,成祖可是开了先河,空前绝后。所谓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门生牵连在 内。

  不久之后,朱棣又兴“瓜蔓抄”。景清在成祖登基后并没有马上殉节,而是委身于朝班很长 时间。一天,他身穿绯衣,暗藏利刃,准备行刺朱棣。朱棣见其神色异常,命人搜身,得到 利刃。景清当庭辱骂朱棣,不屈而死。朱棣命人将他剥皮实草,系于长安门示众,并令用铁 刷子将景清的肉一层层刷下,还把骨头打碎。他还不解气,将其灭族,街坊邻居也受到了牵 连,后来乃至于和景清稍有些关系的人都被杀,犹如瓜之蔓,牵连甚广,许多无辜的人惨遭 横祸。

  成祖朱棣对建文旧臣的杀戮前后长达十余年,在晚年时法禁犹严,直到仁宗朱高炽即位后这 种情况才得以改变。成祖实行这种近于疯狂的严法酷刑,一方面与其个性有关,但更为本质 的原因则是内心的虚弱。他发动靖难之役,说到底是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在皇位继承的 合法性上是要大打折扣的,这一点他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希望能够用屠刀堵住人们的非 议之口,并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为此,他甚至不惜在生母的问题上做文 章。

生母之谜

成祖的生母是谁,一直存在着争议,至今学术界未有定论。朱棣出生之时,正值天下大乱, 群雄并起之际。朱元璋尚未建立明朝,而是忙于争夺天下,当时尚无朱棣生母的争论。等到 朱棣夺位以后,关于他的生母是谁的问题突然敏感起来。自永乐时期以来,各种官方史书和 野史上都对成祖生母问题有所记载和猜测。上个世纪以来,李晋华、傅斯年、朱希祖、吴晗 “大明永乐年施”款铜鎏金佛像等一批知名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翔实的研究,就连陈寅 恪这样的学术大家也对这个问题怀有兴趣,并给傅斯年提供相关史料。可见,成祖生母问题 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对于实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明朝来说,这关系到嫡庶问题, 并进而关系到帝位的合法性问题。对于后世的人们而言,明白这个问题,也就多少会对明初 的政治情势有所了解。

总起来看,关于成祖生母问题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马皇后说。明成祖朱棣自称是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所生。马皇后,凤阳宿县(今安徽宿 县)人,濠州红巾军郭子兴养女。至正十二年(1352)郭子兴将其许配给部将朱元璋。当年 朱元璋受到了郭子兴的猜忌,马氏多次从中调解周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她为皇后, 对她十分信赖,多次听从她的意见宽免大臣过错,因此有人将她与历史上的贤后唐代长孙皇 后相提并论。

《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都说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后来的史籍如《明史》等正史多因循 这种说法。

但是除朱棣外,马皇后亲生皇子都有谁,又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生懿文太 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朱棣在夺取皇位后,马上让人编了一部叫《奉天靖难记》的 书,为自己篡夺皇位辩解。该书开卷就标榜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今上皇帝(指成祖朱棣 ),太祖高皇帝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晋王,次今上皇帝 ,次周王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只亲生燕王,周王,懿文太子、秦王、晋王都不是 马皇后亲生。其实仔细推敲起来就会发现,《太祖实录》为成祖朱棣所修(成祖为了抹杀自 己即位前的真实事实,曾两次改修《太祖实录》,删减篡改之处甚多),《太宗实录》为宣 宗所修北京觉生寺永乐大钟,其中自然也有粉饰的成分,当然宣称朱棣为马皇后的嫡子。

另外还有人认为马皇后根本就没有皇子,这几个都不是她亲生的,只不过是抱过来抚养成人 而已。

  妃说。成祖为马皇后所生的说法到了明中后期就受到了质疑,而妃说浮出水面。有人认为妃 是高丽人,也有人称她是元顺帝的妃子,抑或是高丽人而成了元顺帝妃子,不得而知。

  这种说法的直接证据是《太常寺志》。太常寺是明朝管理祭祀礼乐的机构,皇家宗庙的祭祀 就由其负责。《太常寺志》对孝陵(即太祖朱元璋的陵寝)神位的记载如下: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是皇家机构,这样严肃的问题不应该胡乱记载,可惜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明代文人 对这种资料将信将疑,但还是觉得有合理的地方,万历时期的文人何乔远就持这种观点,“ 臣于南京见《太常寺志》,云帝(明成祖)为妃所生,而玉牒则为高后第四子。玉牒出当日 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京)太常职掌相沿,又未知其据。臣谨备载之,以俟后人博考” 。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和李清见到这样的记载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钱谦益当时是南明弘光朝的 礼部尚书,李清曾任大理寺左丞,二人利用职务之便,于弘光元年元旦利用祭祀孝陵的时机 ,悄然打开孝陵寝殿,“入视果然,乃信”。

  还有一个证据。朱棣在即位之后,在南京天禧寺的旧址上翻盖新寺,取名大报恩寺,是为了 报答马皇后的养育之恩。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寺中正殿的大门经常紧闭,外人无法看见里面 元顺帝像的情况,有传闻里面供奉的其实是成祖生母妃。

  还有的学者考证当年建文帝之所以先削周王,是因为周王与朱棣是同母所生,故削周王而去 燕王羽翼。周王与朱棣的母亲不是马皇后,而有可能就是妃。

  元主妃洪吉喇氏说。社会上更加流行的却是另外一种说法,即成祖生母是蒙古人洪吉喇氏。 洪吉喇氏是元顺帝的第三福晋,是太师洪吉喇特托克托的女儿。元顺帝败,朱元璋入大都( 今北京)见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边。然而她入明宫时就已经怀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 棣,所以朱棣即元顺帝的遗腹子。其实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徐达攻陷大都是至正二十八 年(1368),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两者相差达8年之久。这种情况可能由于朱 元璋刑罚过严、朱棣杀戮过重,从而导致民情激愤,因而编造谣言以发泄胸中的不满情绪, 以至于以讹传讹。

  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比如说成祖是达妃所生,或元主妃不是洪吉喇氏而是翁氏,等等,但都 影响不大。实际上,争论的焦点是成祖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以上看法都可以归纳到这个问 题上来。朱棣非马皇后亲生而生母为妃的说法,经过明史专家李晋华、吴晗等人的精细考证 ,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在这里,可以提供一条可以佐证成祖庶出说的史料。成祖即位以 后,禁止一切有关其夺位的史料,但他左右不了国外的史籍,而这条史料恰恰出自邻国朝鲜 ,其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权氏著有 《奉使录》记其事,其中有诗题云:

  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 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永乐剔红漆茶花纹圆盒

  此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诗题中明言太后忌日在 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不合。洪武二十二年,还不存在嫡庶之 差别问题,故燕王即使对外国人也不遮掩其真实生母身份。所以,成祖非马氏所出无可怀疑 。那么,朱棣为何一再强调自己是嫡出呢?这是因为明朝的皇位继承制为嫡长子继承制,只 有嫡子继承皇位才是深孚人心的,否则会危及皇权的稳定。特别是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将 建文帝赶下台后取而代之,更恐难以服众。他担心后人说他篡权,所以才千方百计强调自己 嫡出的身份。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是不足为怪的。

  朱棣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棣出生: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

  属相:鼠卒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

  享年:65岁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陵寝:长陵

  父亲:朱元璋母亲:马皇后,一说妃

  初婚:17岁配偶:徐皇后

  子女:3子,5女继承人:朱高炽

  最得意:夺得皇位最不幸:病死行军途中

  最失意:夺位不正,人心难服最痛心:诸子争储位

  最擅长:计谋、武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不想搅动朝堂的和尚不是好谋士
鲜为人知的明初奇僧姚广孝
《明朝那些事儿》故事大纲——朱允炆、朱棣
历史钩沉——白沟河的一场狂风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文治武功名垂史册篡弑屠戮任人评说——明成祖朱棣
夺取侄子皇位的朱棣是个怎样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